...

《战略生物资源研究前沿快报》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24-06-01
战略生物资源平台及时筛选并编译上传生物资源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科技进展,定期汇总整理其中的重大成果和重要科技进展,摘编形成战略生物资源研究前沿快报。
  • Science | 恶性疟原虫有性发育的单细胞图谱
    李康音
    2024年5月3日,威康桑格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题为A single cell atlas of sexual development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的文章。 疟原虫有性发育的决定是所有疟疾传播的基础。该研究描述了一个包含超过 37,000 个恶性疟原虫细胞在红细胞内无性和有性发育过程中的短读程和长读程单细胞转录组的丰富图谱。 研究人员利用该图集探索了有性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模块和外显子使用情况,并将其扩展到从四个自然感染多种恶性疟原虫菌株的马里人身上收集的疟原虫。研究人员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了这些野生菌株内部和之间的基因型和转录异质性,发现即使在同一宿主体内,不同菌株之间的表达也存在差异。 这些数据是疟疾细胞图谱互动数据资源的重要补充,有助于加深对传播阶段的生物学和多样性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4-05-09

  • Nature | 共价靶向放射性配体增强放射性核素治疗
    李康音
    2024年5月22日,北京大学/昌平实验室刘志博教授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s Potentiate Radionuclide Therapy 的研究论文。 常用治疗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可达3到10天。因此,理想的治疗性放射配体需满足优异的肿瘤靶向、足够的肿瘤滞留和快速的正常器官清除。然而,如何平衡药物的血液清除和肿瘤滞留一直是药物设计中的经典难题之一。由于配体-靶点间常为可逆相互作用,传统低分子量放射配体的肿瘤滞留通常不足,大大制约了TRT的疗效。若能开发出一种平台技术,将放射配体以肿瘤选择性的方式不可逆地固定到癌症靶标上,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方案。 研究团队基于现代共价药物分子工程,发展了一类新的药物形式——靶向共价放射配体(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CTR),并从分子、细胞、小鼠及患者层面验证了该平台技术的有效性,突破了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为泛癌种靶点)靶向放射配体因肿瘤摄取、滞留不足导致疗效不佳的瓶颈,初步实现了上文提及的理想方案。据了解,这是 Nature 杂志自1977年以来首次发表核素治疗相关的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5-26

  • Science | 与宿主的共同进化是杜鹃鸟寄生雏鸟物种变异的基础
    李康音
    2024年5月30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Coevolution with hosts underpins speciation in brood-parasitic cuckoos的文章。 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被认为会增加生物多样性,但将微观进化过程与宏观进化模式联系起来的证据却很少。 研究人员利用二十年的行为学研究和历史 DNA 分析,揭示了与宿主的共同进化是雏寄生青铜鹃物种分化的基础。在宏观进化尺度上,研究人员发现与病毒性较弱的非寄生类群相比,病毒性较强的雏寄生类群具有更高的物种进化率,并且更有可能在共生关系中发生物种进化。 研究人员揭示了物种变异的微观进化过程: 宿主排斥布谷鸟雏鸟,这就选择了模仿布谷鸟雏鸟的形态。在杜鹃利用多种宿主的情况下,对模仿的选择推动了与宿主偏好相对应的遗传和表型分化,即使在同域中也是如此。该工作阐明了可能是最常见但特征不明显的生物多样化进化过程。

    发布时间: 2024-05-31

  • Nature | 超越蛋白质:AlphaFold3预测复杂生物分子结构
    李康音
    2024年5月8日,谷歌Deep Mind的John M. Jumper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ccurate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 with AlphaFold 3的文章,推出了AlphaFold 3(AF3),能够超高精度预测各种生物分子复合物的结构。这一成就代表着我们理解和操纵控制生物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的能力的重大飞跃。 在其前身AlphaFold 2的成功基础上,新模型引入了实质性的架构和训练程序增强,以适应更广泛的化学结构,并提高数据效率。AF3的核心是一种基于扩散的方法,该方法直接预测原始原子坐标,无需专门处理键合模式和立体化学约束。AF3的真正威力在于其在不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中的卓越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AF3在预测蛋白质配体、蛋白质核酸和抗体抗原相互作用方面优于专业工具,甚至超过了最先进的对接方法。这种准确性延伸到涉及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离子和修饰残基的复杂结构。 AF3的关键优势之一是其准确模拟共价修饰的能力,如键合配体、糖基化以及修饰的蛋白质和核酸残基。这种能力对于理解生物学过程背后复杂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使用最近的接口特定基准(interface-specific benchmark)仔细评估了AF3的性能,证明其优于已知最先进的方法。此外,该模型的置信度测量密切跟踪其准确性,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预测可靠性指标。 虽然AF3代表着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但研究人员承认存在某些局限性。其中包括偶尔的立体化学侵犯(stereochemical violation),如手性误差和原子碰撞,以及准确预测动力学行为和构象状态的挑战。此外,对某些目标的高度准确的预测可能需要生成多个预测并对其进行排序,从而产生额外的计算成本。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AlphaFold 3的开发是生物分子结构预测领域的一项变革性成就。通过在统一的深度学习框架内对广泛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进行准确建模,AF3有望加速我们对细胞调节的理解,并为合理的治疗设计铺平道路。随着计算和实验方法继续并行发展,这些方法之间的协同作用无疑将推动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结构见解时代,开启生物学理解和治疗发展的新前沿。

    发布时间: 2024-05-10

  • Nature | 揭示跨外显子转化为跨内含子剪接体分子机制
    李康音
    2024年5月2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张祯威研究员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多学科交叉所Holger Stark,Reinhard Lührmann课题组合作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cross-exon to cross-intron spliceosome switch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跨外显子剪接体转化为跨内含子剪接体的具体分子机制,并提出了全新的人类剪接体组装模型,挑战了基于酵母研究的经典认知。 该研究首先纯化了跨外显子组装的剪接体,并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手段揭示了其三维结构。研究者发现跨外显子组装的剪接体停留在了包含所有5个snRNP的pre-B复合体阶段。该复合体除了U1snRNP的位置不同以外,其中的U2-tri-snRNP部分与先前发表的跨内含子组装的pre-B复合体相似。通过外源引入包含5端剪接位点的低聚核苷酸(5'ss oligo),该跨外显子pre-B复合体可被转化为类似跨内含子的B复合体(B-like 复合体),再次证明跨外显子和跨内含子和组装的pre-B复合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似性。基于这一发现,作者在体外重构了pre-B到B-like复合体的中间状态,并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手段揭示这些中间状态的三维结构。这五个全新的剪接体中间状态完整揭示了由跨外显子pre-B复合体转变为跨内含子B复合体的分子过程。 出乎意料的是,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跨外显子组装的pre-B复合体可以形成前所未见的二聚化状态,且在二聚化剪接体中,每个pre-B复合体可以与另一个pre-B复合体的U1 snRNP相结合,并通过依赖ATP的方式,稳定结合彼此的5端剪接位点(5' splice site, 5'ss)。该结果表明了在跨外显子到跨内含子转变过程中,pre-B复合体中的tri-snRNP可以直接和一个结合5’ss的U1snRNP互作,并转化为跨内含子剪接体。 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了全新的人类剪接体组装模型。首先,外显子序列招募SR蛋白并促进外显子两端U2和U1 snRNP的结合,形成跨外显子复合体。随后tri-snRNP被招募到U2 snRNP,形成跨外显子pre-B复合体。该复合体具有完整组装的U2-tri-snRNP部分,并准备结合U1 snRNP。而剪接产物取决于随后被tri-snRNP结合的U1 snRNP。1. 若内含子5‘端的U1 snRNP被结合,跨外显子复合体转变为跨内含子复合体,移除内含子介导经典剪接;2. 若更为上游外显子的U1 snRNP被结合,跨外显子复合体转变为跨内含子复合体,并跳过中间的外显子;3. 若下游的U1 snRNP被结合则介导反向剪接,形成环状RNA (circRNA);4. 若来自另一个转录本的U1 snRNP被结合,则介导反式剪接 (trans-splicing)。 总之,该研究提出全新的人类剪接体组装模型将经典剪接、可变剪接、反向剪接、反式剪接这些看似不相关且复杂的剪接调控机制统一到了同一框架下,为研究pre-mRNA剪接调控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发布时间: 2024-05-26

  • Nature | 人类生殖系表观遗传重编程的体外重组
    李康音
    2024年5月20日,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In vitro reconstitution of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in the human germ line的文章。 表观遗传重编程可重置亲代表观遗传记忆,并将原始生殖细胞(PGC)分化为有丝分裂的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从而确保生殖细胞的性双态发育,实现全能性。体外重构人类表观遗传重编程仍是一项基本挑战。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稳健的策略,诱导多能干细胞(PSC)衍生的人类PGC样细胞(hPGCLCs)进行表观遗传重编程和分化,使其成为有丝分裂的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并对其进行广泛扩增(约>1010倍)。引人注目的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是这些过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BMP驱动的hPGCLC分化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激酶(MAPK/ERK)通路以及DNA甲基转移酶(DNMT)新生和维持活性的减弱,这可能促进了复制耦合、被动的DNA去甲基化。另一方面,在人类生殖细胞中大量存在的一种活性DNA去甲基化酶--十七转位(TET)1缺乏的hPGCLC分化为胚外细胞(包括羊膜)时,带有二价启动子的关键基因会被去抑制;这些细胞不能完全激活对精子发生和卵子生成至关重要的基因,其启动子仍处于甲基化状态。 该研究阐明了人类表观遗传重编程的框架,在人类生物学领域取得了根本性进展,并通过生成大量有丝分裂原精原细胞和类卵原细胞,为人类体外配子生成(IVG)研究及其在生殖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树立了里程碑。

    发布时间: 2024-05-26

  • Cell | 培养的人体肠道真菌基因组简编描述了肠道真菌生物群的特征及其与常见疾病的相关性
    李康音
    2024年5月21日,大连医科大学马晓驰、王超、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法国洛林大学Francis Martin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题为A genomic compendium of cultivated human gut fungi characterizes the gut mycobiome and its relevance to common diseases 的研究论文。 肠道真菌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乏参考基因组,其功能和代谢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阐明。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该研究提出了“可培养肠道真菌”(CGF)目录,其中包括从健康个体粪便中提取的760个真菌基因组。涵盖了48个科和206个物种,其中69种是之前未被识别的真菌物种。该研究还探索了这些CGF物种的功能和代谢特性,并利用该目录分析了来自中国和非中国人群的逾1.1万份粪便宏基因组,以构建肠道微生态的系统发育图谱。 此外,该研究还识别出肠道微生态中与常见疾病相关的显著变化,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真菌标志物与炎症性肠病(IBD)之间的关联。这些资源和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人类肠道微生态的生物学多样性和疾病相关性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4-05-26

  • Nature | 人类胚胎压缩的力学特性
    李康音
    2024年5月1日,巴黎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cs of human embryo compaction的文章。 人类胚胎的形成始于压实,在压实过程中细胞会紧密接触。辅助生殖技术研究表明,人类胚胎无法压实的主要原因是粘附缺陷。根据我们目前对动物形态发生的理解 ,其他形态发生引擎,如细胞收缩性,可能参与人类胚胎的形成。然而,驱动人类胚胎形态发生的分子、细胞和物理机制仍未定性。 研究人员使用微量移液管吸取捐赠给研究的人类胚胎,绘制了压实过程中的细胞表面张力图。结果显示,细胞-介质界面的张力增加了四倍,而细胞-细胞接触处的张力则保持稳定。因此,细胞-介质界面张力的增加推动了人类胚胎的压实,其性质与小鼠胚胎的压实相似。进一步比较人类胚胎和小鼠胚胎发现,两者的机械策略在质上相似,但在量上不同,人类胚胎的机械效率最低。 抑制人类胚胎的细胞收缩力和细胞-细胞粘附力表明,虽然压实需要这两种细胞过程,但只有收缩力能控制压实的表面张力。细胞收缩力和细胞-细胞粘附力出现问题时会表现出不同的机械特征。通过分析自然衰竭胚胎的机械特征,研究人员发现含有排斥细胞的非压实或部分压实胚胎具有收缩性缺陷的证据。总之,该研究表明,细胞收缩性的进化保守增加是产生驱动人体第一次形态发生运动的力量所必需的。

    发布时间: 2024-05-06

  • Science | 干细胞状态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多阶段发展中趋于一致
    李康音
    2024年5月31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期刊发表了题为Stem-cell states converge in multistage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development的文章。 干细胞对细胞异质性、品系可塑性和耐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从数百个小鼠组织样本(包括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创建了基因表达网络,并将其与系谱追踪和单细胞 RNA-seq 整合在一起,以确定恶性肿瘤前期细胞中表达系谱可塑性和耐药性标记的细胞状态的趋同性。其中两种代表多系可塑性或增殖的细胞状态成反比,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互排斥的关系。用化疗治疗体内癌细胞可抑制增殖状态并激活多系可塑性,而抑制分化则可抑制可塑性并增强对细胞周期抑制剂的反应。 对这一细胞状态转换点的操纵可能为癌症治疗提供潜在的组合靶点。

    发布时间: 2024-05-31

  • Nature | 隐孢子虫生命周期的转录控制
    李康音
    2024年5月29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the Cryptosporidium life cycle的文章。 隐孢子虫寄生虫是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也是慢性营养不良的原因和后果。目前还没有疫苗,治疗方法也很有限。寄生虫会感染肠细胞,并在其中进行无性和有性复制,这两种复制对持续感染和传播都至关重要。然而,它们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 RNA 测序揭示了副隐孢子虫在培养物和感染动物体内整个生命周期的基因表达程序。与流行的模式不同,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只有三个阶段:无性I型子囊虫、雄性配子虫和雌性配子虫。研究人员揭示了在每个阶段组件组装的高度组织化程序。通过剖析潜在的调控网络,研究人员发现转录因子Myb-M是雄性命运的最早决定因素,而这种生物缺乏遗传性别的决定。该因子的条件表达可推翻发育程序并诱导广泛的雄性,而条件缺失则会导致雄性发育夭折。这两种情况都会对感染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大量阶段特异性基因为了解、设计和破坏寄生虫的性别和生命周期进程提供了机会,从而推动了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开发。

    发布时间: 2024-05-31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