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综述宿主调控微生物组》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30
  • 2024年7月19日,牛津大学Kevin R. Foster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Host control of the microbiome: Mechanisms, evolution, and disease的文章,讨论了宿主调控其微生物群的机制。

    多细胞生物与其相关微生物群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维持健康的关键因素。微生物组由微生物群和宿主因子组成,在宿主生理的各个方面如免疫、营养和认知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慢性竞争和快速进化为特征的微生物群的动态性质对宿主构成了重大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宿主已经进化出一套控制机制,使他们能够塑造和操纵自己的微生物群,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益,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

    宿主控制特征包括影响微生物群的各种机制。这些包括免疫、屏障功能、生理稳态、转运和宿主行为。免疫,特别是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是已知的最复杂的宿主控制机制。它涉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其中适应性免疫使宿主能够产生新的受体来识别和应对特定的微生物株。植物和动物共有的天然免疫利用模式识别受体来检测常见的微生物特征,从而驱动重塑微生物组并维持正常宿主-微生物组关系的反应。适应性免疫仅在有颌脊椎动物中发现,能学习并改变激活其受体的化学配体,从而对特定的微生物威胁做出量身定制的反应。

    屏障功能是主机控制的另一个关键方面。屏障限制了微生物的定植和生长,有些屏障,如哺乳动物皮肤,完全阻断了通道,而另一些屏障,如粘膜上皮,则起到了选择性屏障的作用,限制了转运,但允许化学交换。粘液(mucus)是动物的特征,是容纳微生物群并实现气体交换的保护层。粘液还充当微生物的食物来源和附着位点,宿主可以利用它来塑造微生物群的组成。生理稳态在宿主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宿主可以定义共生菌可以栖息的生态位,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微生物群。氧气控制在某些微生物组中尤为重要,促进了共生菌对复杂碳水化合物和其他底物的发酵。总肠道形态的进化也在生理控制中发挥作用,食草动物进化出了复杂的厌氧肠道,使植物材料能够发酵。

    迁移(transit),即对微生物组的运动,是另一种宿主控制机制。平滑肌能够实现强有力的、有规律的蠕动收缩,这可以迅速清除导致疾病的共生菌。宿主行为也会影响微生物组。避免变质的食物可以降低摄入病原体的可能性,而对某些口味的偏好可以帮助宿主摄入有益的共生菌。此外,亲属之间特殊共生体的垂直传播也有助于稳定微生物群。

    宿主控制机制以多种方式影响微生物组,可以改变存在的共生菌(partner choice,“伴侣选择”)或改变存在的寄生体的表型(partner manipulation ,“伴侣操纵”)。宿主可以通过调节宿主发育过程中的微生物组组装过程来影响共生菌的迁移,还可以通过限制问题共生菌的资源或为有益共生菌提供资源来影响已建立微生物的丰度。宿主可以直接影响驻留共生菌的行为,以增加它们从中获得的益处。最后,宿主可以塑造共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竞争,从而选择为宿主提供益处的生长旺盛的细菌。

    共生进化和对抗适应(counteradaptation)对宿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微生物的快速进化能够为微生物组内的有益性状产生自然选择,那么它就可以成为宿主控制的机会。然而,如果共生体进化使共生体能够逃避宿主的控制,也可能是一个问题。宿主控制机制通常针对微生物表型而不是基因型来限制反进化(counterevolution)。尽管如此,一些共生菌进化出了绕过宿主控制机制的方法,为宿主控制在共生菌进化中的作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疫苗接种提供了一种针对肠道微生物组中特定细菌的潜在策略。通过恢复肠道中的厌氧环境或调节关键营养素来增强宿主对共生体代谢的控制也可能是有益的。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微生物组变得更加多变和容易患病,促进健康粘液层和宿主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策略具有明显的潜在健康益处。

    总之,宿主控制机制是由自然选择形成的,以应对微生物组固有的(注意是inherent不是innate或inborn)多样性和可变性。了解这些机制对于理解微生物组和操纵它们以改善健康至关重要。

相关报告
  • 《Nature | 宿主遗传对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变异的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04
    • 2024年1月3日,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傅静远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Host genetic regulation of human gut microbial structural variation的研究论文。 基于来自4个荷兰人群队列的9015个参与者的个体基因组和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数据,研究者进行了人类单核苷酸变异和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结构变异之间的大规模关联分析。随后发现,在分泌以 N-乙酰半乳糖胺(N-acetylgalactosamine,GalNAc)为末端的A血型抗原的个体中,肠道中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更容易携带含有GalNAc代谢基因簇的基因组片段,这一特征是由人类 ABO 和 FUT2 基因型共同决定的。体外培养表明,只有携带 GalNAc代谢基因簇的普拉梭菌菌株,才可以在GalNAc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有趣的是,在分离培养的一株普拉梭菌菌株中,含有GalNAc代谢基因簇的基因组片段发生了翻转,并导致该菌株失去GalNAc利用能力。研究者进一步假设,先前发现的与ABO基因型存在关联的肠道细菌也可能被同样的机制所影响。通过同源基因搜索及体外培养实验,发现铜绿假丝酵母菌(Collinsella aerofaciens)也拥有完整的GalNAc代谢通路,并可以在GalNAc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 研究团队进一步在整个肠道微生物群落中对GalNAc代谢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并将参与者根据ABO 和 FUT2 基因型分为有/无肠黏液游离A抗原两组,发现在肠黏液中存在游离A抗原的参与者肠道中,微生物GalNAc代谢基因丰度与肠道微生态多样性呈较强正相关。而在肠黏液中没有游离A抗原的参与者肠道中,该关联则相对较弱。并且,在肠黏液中存在游离A抗原的参与者中,微生物GalNAc代谢基因丰度与健康指数、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等指标也存在较强关联,而这些关联在肠黏液中没有游离A抗原的参与者中则不存在,或者关联较弱。这一发现提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的关联也同时受到宿主遗传背景的调控,同时也为个体化的靶向菌群干预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上所述,通过大规模关联分析,该研究揭示了人类“第一”和“第二”基因组之间的调节关系,为人体-共生微生物互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补充,并强调了微生物遗传多样性为主导的微生物组研究范式的可靠性。
  • 《城市环境所植物特性调控叶际微生物组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团队以土壤-植物(蔬菜)系统中的原生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全基因组测序、流式细胞分选、高通量荧光定量技术,探索原生生物群落的动态特征、功能角色及其与病原菌的相关关系。 “同一健康”概念指出人类的健康与土壤、植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密不可分。原生生物作为土壤-植物系统微生物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健康。研究各类群原生生物的特征与功能,是探究原生生物对环境与人类健康影响的必要前提。蔬菜叶际作为微生物从土壤-植物系统传播到人类中的重要载体,贮存着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菌与耐药菌——它们的定殖受到原生生物捕食压力的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原生生物与人类病原菌相关关系的研究有限,缺乏原位考察蔬菜叶际原生生物及其内生病原菌互作关联的视角。因此,研究对不同施肥处理下种植不同蔬菜的土壤-植物系统内叶际、根际、非根际土壤中各类群原生生物在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动态组成、驱动因素、组装机制及微生物共发生模式进行考察。进一步,以超市中的生食蔬菜为研究对象,科研人员挖掘了原生生物内生病原菌基因组的抗生素抗性与毒力特征,解析了叶际原生生物与人类病原菌的潜在关联。     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原生生物的多样性是叶际原生生物多样性的7倍。吞噬型原生生物是土壤中多样性最高的原生生物类群,根际土壤的代表原生生物,也是微生物互作网络中主要的跨界连接者,在植物生长早期可能主要受到植物根际确定性招募的影响。光养型原生生物具有最广的生态位宽度,是叶际原生生物的主导类型,也是土壤微生物互作网络中主要的原生生物模块枢纽和内部连接核心。寄生型原生生物则作为边缘者较少参与微生物间的互作。有机施肥是驱动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首要因素,降低了原生生物的多样性、抑制了原生生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却增加了根际土的潜在健康风险。上述研究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各类原生生物的特征,为探索原生生物功能、维护环境与人类健康奠定了基础。     超市蔬菜采集结果表明,蔬菜种类强烈塑造了叶际原生生物的群落组成并影响了人类病原菌标记基因的分布。其中,韭菜叶际原生生物的多样性和病原菌标记基因(HPMGs)丰度最高。研究人员在90%的蔬菜叶际样本中检出26种潜在人类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丰度最高。随机森林模型指出吞噬型原生生物是叶际HPMGs总丰度变化的关键指示者。其中,在关键原生生物Colpoda体内分离出多种人类潜在耐药病原菌,包括携带毒力因子 (VFs) 和ARGs数量最多的硝基还原假单胞菌,以及具有较临床参考菌株更高毒力潜力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木糖氧化无色杆菌。同时,研究显示,内生菌基因组中的VFs、ARGs和金属抗性基因高频共存且具有共选择及共转移的潜力,这可能有助于内生菌在原生生物体内的存活。该研究揭示了吞噬型原生生物是蔬菜叶际耐药病原菌的传播载体,并强调了吞噬型原生生物的捕食压力可能是病原菌与耐药菌出现与传播的重要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