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肺泡成纤维细胞调控炎症和纤维化》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0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ean Sheppard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lveolar fibroblast lineage orchestrates lung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的文章,在理解肺泡成纤维细胞与肺部炎症和纤维化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的发现揭示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维持肺稳态和协调损伤反应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这些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重要性。

    在肺稳态的背景下,研究表明,肺泡成纤维细胞是肺泡干细胞的关键小生境,确保了肺泡区域的正常功能。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因工具Scube2 creER小鼠,使其能够特异性靶向和标记肺泡成纤维细胞。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证明了这些小生境的丧失会导致对急性肺损伤的过度反应,强调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维持肺健康中的保护作用。当面临损伤时,肺泡成纤维细胞会发生动态转变,产生多种分子状态,在促进对纤维化肺损伤的反应中发挥不同作用。该研究采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来追踪肺泡成纤维细胞损伤后的命运,识别出对炎症和促纤维化信号依次出现的不同亚群。这些新兴的亚群包括炎性成纤维细胞(inflammatory fibroblast)、应激激活的成纤维细胞(stress-activated fibroblast)和纤维化成纤维细胞(fibrotic fibroblast),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表达谱和功能意义。

    研究人员还探索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人类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发现与小鼠模型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确定TGFβ是一种关键的调节因子,对促进分化为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的早期炎症成纤维细胞亚群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导致肺泡内纤维化。阻断肺泡成纤维细胞谱系中纤维化成纤维细胞的诱导被证明可以消除纤维化,但会加剧肺部炎症,强调了肺病中纤维化和炎症之间的微妙平衡。对肺损伤后独特出现的CTHRC1+成纤维细胞的促纤维化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它们与新生纤维形成密切相关。该研究产生了特异性靶向这些细胞的Cthrc1-creER小鼠,证明Cthrc1+成纤维细胞通过定位在纤维化发生的前沿,在解剖学上远离外膜袖带间隙(adventitial cuff space),从而促进纤维化。最后,研究人员从肺泡成纤维细胞中敲除Tgfbr2,以评估TGFβ信号在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出现中的作用。他们发现,虽然Tgfbr2缺失几乎完全抑制了肺纤维化,但它也加剧了肺部炎症,这表明成纤维细胞中的TGFβ信号传导对纤维化和炎症的解决都至关重要。

    总之,这些发现强调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在维持正常肺泡稳态和协调对肺损伤的顺序反应中的多方面作用。这项研究全面了解了肺泡成纤维细胞如何对肺修复的有益和有害方面做出贡献,为肺纤维化和其他以组织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的纤维化疾病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关报告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营养代谢》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niexiuping
    • 发布时间:2017-10-30
    •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发现给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健康和慢性肾脏疾病中的磷酸盐矿物平衡调控的认识。它也为慢性肾脏病患者和一般人群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分层提供了新的见解。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提供有关FGF23的生物学和生理学的概述,总结临床疗效与FGF23、讨论这些意见和公众健康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临床和人群的健康干预措施,旨在减少FGF23水平和改善公众健康。
  • 《Nature | 植入物粘性界面降低免疫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26
    • 2024年5月22日,麻省理工学院Xuanhe Zhao、Hyunwoo Yuk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dhesive anti-fibrotic interfaces on diverse organs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可以缓解植入物-组织界面纤维包膜的形成的策略,即添加植入物和目标组织之间的粘合界面(adhesive interface)以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从而减少胶原沉积和纤维包膜的形成。 研究人员开发的粘合剂层由共价交联的聚(丙烯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和物理交联的聚乙烯醇的互穿(interpenetrating)网络组成。这些粘合剂植入物被植入大鼠、小鼠和猪模型的不同器官,包括腹壁、结肠、胃、肺和心脏。组织学分析显示,在植入后12周内,粘合剂-植入物-组织界面在各个器官上都没有表现出可观察到的纤维包膜形成。相反,如传统植入物所预期的那样,在非粘性植入物-组织界面处观察到大量纤维包膜形成。 免疫荧光染色和定量分析表明,在植入后的不同时间点,与非粘附界面相比,粘附植入物-组织界面处的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T细胞显著减少。免疫细胞相关基因和细胞因子的qPCR分析和Luminex定量进一步支持炎症反应的减少和粘附界面炎症的快速解决。有趣的是,粘合剂界面在植入后第3天诱导了强烈的促炎性中性粒细胞反应,到第7天迅速消退。RNA测序分析显示,粘附界面和非粘附界面之间存在不同的转录组学特征,非粘附界面中富含纤维化相关过程,植入后第14天粘附界面中富集血管系统形成、神经发生和增殖相关基因。 在免疫活性C57BL/6小鼠、HuCD34-NCG人源化小鼠和猪等动物模型中,作者进一步验证了粘附界面的抗纤维化特性。组织学分析一致表明,在这些模型中,在粘合剂-植入物-组织界面处没有观察到纤维包膜形成。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大鼠模型中展示了通过具有粘性界面的植入式电极在12周内实现的长期双向电通信。具有粘性界面的电极与心脏保持稳定的结合,并具有一致的电生理记录和刺激能力,而具有非粘性界面的电极由于纤维包膜的形成而表现出逐渐的信号恶化和心脏起搏失败。 总之,这项研究发现的利用粘合剂界面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减轻纤维包膜形成的能力,为长期抗纤维化植入物组织界面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这些发现为植入物与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生物医学设备、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