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分离培养出新型产甲烷古菌》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6
  • 2024年7月24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承磊团队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Diana Z. Sousa团队合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Isolation of a methyl-reducing methanogen outside the Euryarchaeota 的研究论文,发现并分离培养了一种——Methanosuratincola petrocarbonis LWZ-6。

    近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组学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非广古菌门的产甲烷古菌,并推测这些新型古菌还具有发酵生长、硫代谢等非甲烷代谢潜能,暗示它们参加全球碳循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迄今为止,这些古菌处于“暗物质”状态,一直没有纯培养物,无法深入研究它们的碳代谢机制和生态功能。

    该研究团队团队历时7年,利用鸡尾酒分离法,首次纯化培养非广古菌门-Verstraetearchaeota(佛斯特拉门)古菌,并获得单一纯培养物Methanosuratincola petrocarbonis LWZ-6。通过13C-同位素标记培养、纳米离子探针和膜脂分析,证实了该古菌具有氢依赖代谢甲基化合物产甲烷的生理功能,但不具有发酵生长能力。该研究发现的新型产甲烷古菌,将为研究全球碳循环机理和低碳技术研发提供了新型生物资源基础。这也是我国首次在顶级期刊发表厌氧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报道,是我国在厌氧古菌资源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相关报告
  • 《Nature | 热蛋白门甲烷菌的培养和可视化 》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6
    • 2024年7月24日,蒙大拿州立大学 Roland Hatzenpichler 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Cultiv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a methanogen of the phylum Thermoproteot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结合了培养、显微镜、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生长实验、稳定同位素示踪和单细胞活性测定,以证明 Thermoproteota 门的一个成员是一种甲基还原氢营养产甲烷菌。此外,研究人员通过荧光显微镜和低温电子断层扫描 (cryo-ET) 可视化了广古菌门外产甲烷菌的形态和独特的超微结构。 该菌株是从陆地温泉中培养的Candidatus Methanosuratincola verstraetei strain LCB70,是嗜热菌门中古菌纲Methanomethylicia(以前称为 Verstraetearchaeota)的成员。生长实验结合活性测定、稳定同位素示踪以及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表明,这种嗜热古菌通过甲基还原氢营养甲烷生成生长。低温电子断层扫描显示,Ca. M. verstraetei 是具有古菌和化学感受器阵列的球状细胞,它们可以形成连接两到三个细胞的细胞间桥,具有连续的细胞质和 S 层。Ca. M. verstraetei的广泛环境分布表明它们可能在各种缺氧栖息地的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且迄今被忽视的作用。
  • 《Nature︱绿弯菌门的厌氧光养菌使用一种I型反应中心》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6
    • 2024年3月13日,北海道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Anoxygenic phototroph of the Chloroflexota uses a type I reaction centre的文章。 经过近200年对光合细菌的科学探索,已知光合群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系统发育间隙,这限制了我们对光合作用如何进化和多样化的理解。 该研究通过对波里尔盾湖水进行培养,从绿弯菌门内一个以前未知的目中培养出了一种厌氧光合细菌,代表了光合作用进化中的一种高度新颖的过渡形式。与所有其他已知的光合生物不同,这种细菌使用 I 型反应中心(RCI)进行光能转换,但却属于与使用 II 型反应中心(RCII)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相同的细菌门。通过生理、系统基因组学和环境转录组数据,研究人员证明了该菌株在活跃利用 RCI 的同时,也使用了与 RCII 利用者相关的叶绿体和细菌叶绿素。 尽管使用不同的反应中心,该系统基因组学数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利用 RCI 和 RCII 的绿弯菌门成员从最近的共同光合祖先那里继承了光合作用。绿弯菌门保存了在遗传上相关的细菌之间使用不同光合模式的进化记录,为探索地球上光合作用的多样化提供了新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