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变化科学动态监测快报》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14-05-20
气候变化科学专辑 联 系 人:曲建升 曾静静 王勤花 董利苹 裴惠娟 廖 琴 电 话:(0931)8270035、8270063
  • 1. PEW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下滑
    刘建华
    2014年4月3日,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ThePewCharitableTrusts)发布题为《谁赢得了清洁能源竞赛?》(Who'sWinningtheCleanEnergyRace?)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为254亿美元,同比下降11%,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下降1%,中国仍然领跑G20集团的清洁能源投资。 报告指出,欧洲激励措施的缩减极大地抑制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美国风能领域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拖累了整个可再生能源新增容量。更大、更为成熟的G20国家市场投资下降了16%,非G20国家市场投资增长了15%。2013年,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的清洁能源投资有所增长;技术价格持续下降,包括许可和设备成本。然而,较低的投资水平导致装机容量下降1%。2013年新增87GW清洁电力,全球累计装机容量超过735GW。 中国致力于减少贫困、扩大能源获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解决主要城市严重的空气污染,推动其迅速崛起,领跑世界清洁能源竞赛。尽管中国清洁能源投资在2013年下降了6%,但是中国仍然在区域和全球市场保持领先,2013年吸引542亿美元投资。中国清洁能源部门从只关注出口向更具潜力的国内消费市场转移,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近4倍,为12.1GW。2013年,中国风力发电容量新增14.1GW,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5GW,创历史新高。 日本经历了全球最快速的投资增长,2013年增加了80%,达290亿美元,其在G20国家中的排名从第五上升至第三。这反映了日本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优先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太阳能增长近1倍,获得了280亿美元的投资,占G20国家投资总额的30%左右。 全球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首次超过风能。太阳能装机容量增加了40GW,同比增长29%,总容量达到144GW。风能装机容量减少40%以上,新增装机容量27GW,总容量达到307GW。目前的预测表明,未来几年太阳能将领衔清洁能源技术的投资和产能。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包括智能电表和储能装置,同比增长15%,达39亿美元。 而2014年4月7日,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中心(FrankfurtSchool-UNEPCollaboratingCentr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也发布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趋势2014》(GlobalTrendsinRenewableEnergyInvestment2014)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在世界发电量中所占份额在2013年继续稳步攀升,但可再生能源的新投资从2495亿美元降至2144亿美元,降低了近14%。但是,此数目掩饰了较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价格。太阳能发电的总投资虽降了313亿美元或23%,从1356亿美元降至1043亿美元,但光伏发电的安装量增长了26%,从2012年的310亿瓦特至创纪录的2013年390亿瓦特。 (曾静静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2. 英国移动电话基站的新设计可减少碳排放
    liaoqin
    2014年4月15日,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发布消息称,英国布里斯托尔和卡迪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移动电话基站信号放大器设计的突破可以使英国发电站减少200MW的负荷,每年减少约50万吨的CO2排放。 在EPSRC的资助下,新设计的放大器的工作效率由原先的30%增加到了50%。目前,电话线杆基站中40W的发射器需要超过130W的功率来放大信号,然后使用无线发送到人们的手机上。但这一新的设计仅需80W的功率就能使发射器有效地工作。 据估计,如果英国10000个基站都装上这种新的放大器,那么将节省一个中等规模(400MW)发电站的一半的发电量。目前,英国约有50000个电话基站,所以潜在的节能和减少碳排放的效益可能更大。研究人员指出,这种新的放大器的设计代表了能源效率的阶跃变化,可以为满足英国的碳减排目标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14-05-20

  • 3. IPCC第三工作组报告总结气候变化减缓的路径
    zengjj
    2014年4月13日,IPCC发布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气候变化减缓》(ClimateChange2014:MitigationofClimateChange),报告显示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以及行为改变,有可能将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幅度限制在超出工业化前水平的2℃以内。但是,只有通过重大体制和技术变革,才更可能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上述阈值之内。 来自57个国家的235位作者和38位编审参与了该报告的编写。报告的作者们评估了1万余份科学文献,并对科学文献中约1200种情景进行了分析。这些情景由世界各地的31个模式团队开发,旨在按不同的雄心程度探索各种减缓路径的经济、技术和体制上的先决条件及影响。 IPCC表示,2000—2010年间的排放增速比之前30年中的任何10年都要快,但各种情景显示,将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限制在2℃是可能的,这意味着与2010年相比,到21世纪中叶要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70%,到21世纪末减至近于零。 报告指出,要实现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稳定,要求有效地使用能源,并将能源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工业、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等各个行业进行减排。此外,将电力生产的排放减至近于零是雄心勃勃的减排情景的共同特征。 土地是2℃目标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减缓毁林并种植森林已阻止甚至逆转了因毁林产生的排放增加。通过造林,土地可用于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也可通过生物质发电与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然而,迄今为止这种组合尚未呈现规模化,常年储存在地下的二氧化碳面临着各种挑战,并需要对加剧的土地竞争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实现土地的多功能用途,可减少这些风险。 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之一OttmarEdenhofer指出,有许多不同的路径均可达到未来不超过2℃的既定目标。所有这些路径都需要大量投资。避免进一步延误减缓并利用各种技术限制相关的成本。 对气候变化减缓的经济成本估算差异很大。在常规商业情景下,消费以每年1.6%~3%的速率增长。雄心勃勃的减缓行动会将该增速减少每年约0.06%。然而,基础的估算并没有考虑减少气候变化的经济效益。 截至目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三个工作组的报告均已发布,连同将于2014年10月发表的综合报告,将构成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 2014-05-20

  • 4. 英美权威机构确信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zengjj
    2014年2月27日,美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美国国家科学院(US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联合发布题为《气候变化:证据与原因》(ClimateChange:Evidence&Causes)的报告,旨在为各国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士提供权威参考意见。报告指出:近年来的变暖速度减缓并没有改变气候变化的整体趋势,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幅度可能为2.6~4.8℃。 报告认为,人类活动,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化石燃料燃烧活动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了40%,并且超过一半的浓度增加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近10年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这种短期减缓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大趋势有所转变。从长期看,全球变暖趋势依然十分明显。自190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约0.8℃(1.4℉),并伴随着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北极海冰的大幅减少,以及其他许多相关的气候影响。大部分的气候变暖发生在近40年。详细的分析表明,在此期间的变暖主要是大气中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结果。这些气体的持续排放将进一步导致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大幅上升和区域气候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的幅度和时间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变暖的放缓和加速将持续10年或者更长时间。然而,几十年来的长期气候变化将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 报告指出,至于近年来全球变暖速度减缓的现象,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此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从已经发布的一些研究论文来看,其中原因可能包括:新世纪以来17座火山集中喷发对阳光的遮蔽作用,太平洋上的异常信风将海洋表面热量输送到水下,近年来海洋吸收的热量超出往年水平等等。对气候变化的方方面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云层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影响、气候变化对飓风发生频率的影响等。

    发布时间: 2014-05-05

  • 5. 欧盟委员会发起市长适应倡议
    刘建华
    2014年3月19日,欧盟委员会发起了“市长适应”(MayorsAdapt)倡议,以激励城市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发布会上,气候行动专员ConnieHedegaard和气候行动总干事JosDelbeke强调在气候变化适应上需要提早行动,并强调城市的重要作用。 作为人口和基础设施的主要中心,城市特别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和气候变化的其他影响,因此它们在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中发挥关键的作用。通过加入“市长适应”倡议,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活动,参与的当地政府将会从中受益,并提高公众对适应和需要采取的措施的意识。该倡议将提供以下服务:通过一个专门的服务平台,为有兴趣和参与的城市给予个性化的支持;组织网络信息活动,旨在促进最佳实践分享、互相学习和研讨,讨论提出地方举措;提供指导和材料,包括有关举措的实况报道和更多的信息。 “市长适应”由以Ecofys公司为首的团体代替欧盟委员会实施,成员包括气候联盟(ClimateAlliance)、FreshThoughts和IFOKGmbH公司。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6. IGES探讨中日韩三国碳排放定价的可行性
    liaoqin
    2014年4月11日,日本全球环境战略研究所(IGES)发布题为《东北亚三国碳排放定价的可行性:日本、中国和韩国》(TheFeasibilityOfPricingOfCarbonEmissionsInThreeNortheastAsianCountries:Japan,ChinaAndTheRepublicOfKorea)的政策简报,概述了中日韩三国当前的碳定价状况,并探讨了三国实行碳定价机制的可行性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报告建议,中国和韩国可以建立低碳税,而日本可以适当地提高其现有的碳税。报告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东北亚地区碳定价政策的进展滞后。日本征收碳税的税率以及中国和韩国提出的碳税税率都非常低,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益微不足道。但一些措施已经开始被引入。 (2)来自行业的阻力是东北亚地区引入碳定价政策的最重要障碍。 (3)IGES的调查表明,能源密集型企业可以承受适度的碳定价。在中国和日本的公司能负担得起5~12美元/tCO2的碳价格,而在韩国的公司能负担得起2.3~3.5美元/tCO2的碳价格。 (4)负担能力与节能投资降低公司运行成本和提高其竞争力有关。碳定价缩短了这些投资的回收期,诱导公司抢先投资。 (5)碳定价比一般的理解更加经济可行,因而在政治上也更加可行。建议中国和韩国建立低利率的碳税,而当前在日本实施的碳税可以进一步增加。 (6)碳排放定价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目前的政策意识和接受程度较低,东北亚地区的政府应该继续激励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做出努力。 (7)三个国家中,适当的税收减免措施和碳税收入的有效利用将有助于获得行业的支持。

    发布时间: 2014-05-20

  • 7. Nature文章指出极热天气将持续增加
    董利苹
    2014年2月2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的题为《极热天气持续加剧的趋势不会停止》(NoPauseintheIncreaseofHotTemperatureExtremes)的研究报告称,虽然近15年全球变暖的速度有所放缓,但陆地极热天气的增加趋势并没有停止。 作为极端气候事件的表现形式之一,极热天气比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更值得关注。基于1979—2010年全球陆地平均气温、全球每年极端天气温度、极热天气发生频率等观测数据,来自瑞士、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科学家综合分析1979年以来全球极热天气的研究结果表明,较之全球陆地平均温度的增幅,极热天气温度的增幅更大,但陆地极冷天气的温度并未增加,还略有下降。 1997年以来,全球每年极热天数达10天、30天和50天的地区总面积高于1979—2010年平均值,但每年涨幅差异较大。格陵兰地区极热天气的温度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北极冰雪消融有关。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极热天气发生频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而199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发生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但极热天气的发生频率仍在继续增加。这表明,极热天气的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面积在全球变暖暂缓期仍在不断增加,全球变暖暂缓可能归功于海水变冷后海洋对大气热量的吸收,此外,温室气体排放量再创新高也进一步导致了极端天气的增加。

    发布时间: 2014-05-05

  • 8. 印度发布REDD+国家政策与战略草案
    wangqh
    2014年4月28日,印度环境与森林部(MinistryofEnvironmentandForests)发布《国家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致的排放量政策与战略(草)》(NationalREDD+Policy&Strategy),这一政策的目标是为印度相关部门有效地实施REDD+项目与计划提供综合战略和路线图。 该报告提出了印度REDD+的十个国家目标: (1)在国家及区域层面为支持REDD+行动建立REDD+框架。 (2)为保障国家森林的多样性,以嵌套方式制定合适的REDD+战略与实施框架。 (3)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考虑管理森林,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4)保护当地社区的权力与利益,包括改善其生计。 (5)鼓励并激励当地社区参与森林保护方面的工作。 (6)加强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7)通过退化地区造林、采取保护措施等方式解决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着重强调REDD+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持续森林管理(SMF)的各种主题元素。 (8)从社会综合效益的角度,改善并提高森林产品的供给及森林生态与环境服务,使森林木材与碳储存增加。 (9)发展REDD+融资机制,并以公正、公平及透明的方式保证资金效益向社会转移。 (10)为不同阶段REDD+行动与规划的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印度REDD+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6个方面: (1)国家森林监测系统。建立国家及区域监测系统,核查森林碳存储,核算因减少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 (2)国家REDD+架构与管理。改善国家REDD+管理系统的透明性、包容性与有效性。保护并提高森林碳存储,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的服务功能。 (3)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平台。鼓励社区、公民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到REDD+的决策与实施过程中。 (4)国家REDD+信息系统。建立国家REDD+信息系统,搜集现有数据,并将其整合到国家REDD+信息系统中,以保证使用最小成本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5)透明、公平与可靠的管理。国家基金管理系统由各种公共资源及公平的利益分享系统联合组成,基于补偿的REDD+绩效管理就是在该系统上运作的。 (6)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及地方的能力,发展可持续REDD+投资战略与组合。

    发布时间: 2014-05-20

  • 9. 美研究称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更能增加CO2排放
    wangqh
    根据2014年4月20日发表于NatureClimateChange期刊的文章《来源于作物秸秆的生物燃料可以减少土壤碳并增加CO2排放》(BiofuelsfromCropResiduecanReduceSoilCarbonandIncreaseCO2Emissions),利用作物残余物质来生产乙醇与其他生物燃料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碳,与生产的燃料相比,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更多。这一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ofNebraska-Lincoln)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得出的结论,让人对是否可以利用谷类作物秸秆,通过扩大乙醇生产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法来实现美国联邦的任务产生怀疑。 研究人员利用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霍兰德计算中心(HollandComputingCenter)的超级计算机模型,评估了大农业带中12个州的1.28亿英亩耕地中作物秸秆物质移除的效果。研究团队发现,从玉米田中移除秸秆,每兆焦生物燃料生产则额外产生了50~70gCO2。利用5年平均数据,每兆焦生物燃料生产每年产生的CO2排放约100g,这比汽油生产排放的CO2高7%。 为了减缓CO2排放的增加与土壤中碳的减少,研究建议种植覆土作物来弥补土壤中的碳,纤维乙醇生产也可以用其他的原料来代替,如多年生草本或者木材参与物质,或者从生物燃料生产工厂输出电力来补偿燃煤电厂的排放。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是按照2012年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开发燃料效率更高的汽车并显著降低国家的燃料需求。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并没有完全量化出作物收获后移除作物秸秆使土壤中的碳损失了多少,这受到了玉米田中CO2测量的限制,这主要因为每年的碳损失相对较小、测量困难、缺乏一个结合地理空间分析的成熟模型评估CO2排放等因素造成的。 而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生物燃料是更加清洁的石油替代品,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玉米秸秆(秆茎、叶、玉米棒芯等)一直被认为是木质纤维乙醇的来源。美国能源部曾在联邦基金内提供了10亿美元来支持纤维质生物燃料的研究与开发,包括玉米秸秆的乙醇生产。

    发布时间: 2014-05-20

  • 10. FAO报告显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董利苹
    2014年4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题为《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部门的碳源排放和碳汇移除》(Agriculture,ForestryandOtherLandUseEmissionsbySourcesandRemovalsbySinks)的报告。报告基于国家层面官方公布的数据,运用IPCC国际标准方法,计算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部门的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间,全球农业、林业和渔业的GHG排放量几乎翻了一番,若不加大减排力度,到2050年或将再增加30%。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同时显示,持续增加的农业排放量在人为GHG排放总量中的占比正在逐步减少。这是FAO首次自主发布的关于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数据,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一部分。我们对其中农业方面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梳理,以供参阅。 报告主要计算分析了农作物和畜牧业生产2项农业生产过程排放的GHG。从时间上看,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01年的46亿吨CO2eq/年增加到了2011年的53亿吨CO2eq/年以上,增幅达14%。这主要是由非附件一国家的农业总产出增加造成的。详细来说,2001—2010年期间,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的平均排放量如下,农业平均排放量为50亿吨CO2eq/年;森林转化为其他土地(毁林的替代性指标)造成的平均排放量为40亿吨CO2eq/年;泥炭地退化造成的平均排放增量为10亿吨CO2eq/年;生物量燃料平均排放量为2亿吨CO2eq/年。此外,同期通过森林碳汇作用平均每年从大气中移除的GHG为20亿吨CO2eq。 该报告细化了1990—2011年间农业排放源的排放情况,深入分析了各个次级部门排放占比,预测了2030年和2050年的排放情景。农业排放源包括肠道发酵、施肥管理、水稻种植、农用土壤、合成肥料、草地施肥、有机土壤栽培、热带草原火灾、作物残留物的燃烧等。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领域GHG的最大排放源是肠道发酵,即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产生CH4,并通过打嗝释放出来,这类排放占2011年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且在2001—2011年期间增加了11%。草地施肥的排放量次之,占15%。2011年合成肥料施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排放的N2O为7.25亿吨CO2eq,占农业排放量的13%,这是农业领域中增长最快的排放源,自2001年以来增加了约37%。稻田释放CH4的生物过程所导致的GHG排放量占农业总排放量的10%,施肥管理占7%,热带草原火灾导致的排放则占5%,作物残渣直接或间接排放的N2O造成的CO2当量占4%,而作物残渣燃烧和有机土壤种植均占3%。由此预测,2030年和2050年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增加18%和30%,2050年CO2eq达到63亿吨。同时数据显示,1961—2010年期间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即生产每单位商品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显著下降,鸡蛋、水稻、猪肉和牛奶的GHG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57%、49%、45%和38%。 该报告还分析了2000—2010年间农业有关部门使用传统燃料导致的详细排放情况,数据源于对电能和化石燃料驱动的农业机械、灌溉水泵和渔船的能源统计,其中柴油占47%,为主导地位,2010年灌溉导致的排放占能源使用排放总量的26%,自2000年增加了26%。数据表明,能源使用排放从2000年的6.51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7.85亿吨CO2eq,增幅为20%。这主要发生在非附件一缔约方国家,其中亚洲占58%,其次为欧洲(20%)和美洲(17%),年均增长率最大的为非洲和亚洲。 在区域范围内,2011年与农业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44%发生在亚洲,其次是美洲(26%)、非洲(15%)、欧洲(12%)和大洋洲(4%),年均增速最大的为亚洲(2.3%)和非洲(2.0%)。这种区域分布在过去的10年里基本没变。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亚洲对全球总排放量的贡献仅为38%,低于2011年的水平,而欧洲的排放量的贡献为21%,远高于2011年的水平。

    发布时间: 2014-05-20

  • 11. 美国白宫发布CH4减排战略
    刘建华
    2014年3月28日,美国白宫发布《气候行动计划——削减CH4排放战略》(ClimateActionPlan–StrategytoCutMethaneEmissions),概述了CH4的排放源、削减这一强效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新举措,以及政府为改进CH4排放测量的行动,并强调以技术和产业为主导的削减甲烷排放的最佳实践。 该战略基于迄今取得的进展以及通过经济有效的自愿行动和常识性标准进一步削减CH4排放。关键步骤包括: (1)垃圾填埋场:2014年夏季,美国环境保护署将推出更新的标准,以削减新的垃圾填埋场的CH4排放,并就是否更新现有垃圾填埋场的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2)煤矿:2014年4月,美国内政部下属土地管理局(BLM)将发布一项法规制定提案预告(AdvancedNoticeofProposedRulemaking,ANPRM),就联邦政府出租的公共土地上废弃煤矿CH4的捕获、销售或处理问题征求公众意见。 (3)农业:2014年6月,美国农业部、环境保护署和能源部将与乳品行业合作,联合发布《沼气路线图》(BiogasRoadmap),概述加快采用CH4蒸煮器的自愿战略和其他经济有效的技术,以期到2020年时使美国乳制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25%。 (4)石油和天然气:基于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削减CH4排放的自愿计划和针对性规定的成功经验,政府将采取新行动,以鼓励更多的经济有效的减排。 采取行动遏制CH4排放和污染至关重要,因为CH4排放量占美国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左右。尽管能产生CH4排放的活动有所增加,但是自1990年以来,美国的CH4排放量已经下降了11%。如果不进一步采取行动,到2030年,预计CH4排放量将超过6.2亿tCO2当量。 削减CH4排放是一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式,CH4利用可以支持当地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投资和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带来更洁净的空气。如果全面实施,该战略提及的政策将改善公众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并将可能浪费的能源回收利用,以供社区、农场、工厂等使用。 (曾静静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12. 英美研究称人造温室气体具有较大的变暖潜力
    刘建华
    2014年4月4日,《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杂志发表题为《人造温室气体辐射强迫最近及未来的趋势》(RecentandFutureTrendsinSyntheticGreenhouseGasRadiativeForcing)的文章指出,人造温室气体(SGHGs)具有很大的变暖潜力。 氯氟烃(CFCs)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中。由于国际协议要求限制这些化学品的使用,它们被其他人造温室气体取代,但这些人造温室气体仍然对臭氧层有害,并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尽管如此,人造温室气体受到较少的关注。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限制使用氟氯化碳(CFCs)后,其他制冷剂等人造温室气体的使用在增加,如氢氟碳化物(HFCs)。目前,还没有协议限制HFCs的使用。HFCs是非常强的温室气体,即使在大气中的水平相对较少也能导致气候变暖。因此研究人员以HFCs为例,研究了逐步减少HFCs使用的效果。 研究人员分析了1978—2012年大气中观测到的SGHGs水平,并利用这些测量值预测了人造温室气体到2050年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大气测量表明,HFCs和氢氯氟烃的排放是SGHG辐射强迫呈正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如果HFC的使用减少,总体的SGHG辐射强迫可能在2020年达到355mWm−2的峰值,到2050年下降约26%,尽管全氟化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与“没有HFC政策”的预测相比,到2050年,辐射强迫总量减少50~240mWm−2或累计排放量相当于在目前水平上减少0.5~2.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如果不减少它们,可能对未来气候变暖有显著的影响。然而,由于其排放量目前不到全球排放量的一半,还需要更加完整的全球氢氟碳化物排放报告。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13. 美研究称气温上升将加重美国的臭氧污染
    liaoqin
    2014年5月5日,《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大气》(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Atmospheres)发表题为《美国未来夏季臭氧的预测》(ProjectionsofFutureSummertimeOzoneovertheU.S)的文章指出,气温上升可能会加重美国夏季的臭氧污染。 与平流层中的臭氧不同,地面臭氧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包括加重哮喘、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即使短暂不健康的臭氧水平也可引起局部死亡率的上升。臭氧污染也可损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臭氧污染的影响,研究人员使用A2气候和RCP8.5人为排放情景下的区域耦合化学迁移模型评估了目前和2050年未来时期美国夏季表面臭氧的变化。他们研究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到2050年,人类活动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将维持目前的水平;另一种是,排放量削减60%~70%。这两种情况均假设持续的温室气体排放使温度显著升高。 研究发现,如果排放继续以目前的速度进行,到2050年,美国臭氧8小时浓度将上升70%,超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规定的浓度限值75ppb(即十亿分之一,表示空气中污染物的体积浓度)。总体来看,在2050年,90%的时间臭氧浓度范围为30~87ppb,而目前的臭氧浓度范围为31~79ppb。虽然范围本身浮动较小,但其结果超出浓度限值的天数远多于目前。美国东部、中西部和西海岸部分污染严重的地区,臭氧已经常超过建议的水平。臭氧浓度随气候变化的增加有三个主要原因:在较高温度时,大气中生成臭氧的化学反应更加快速;植物在较高温度下能挥发出更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果夹杂着人为来源的污染物,它可以增加臭氧的形成;甲烷有助于全球臭氧的增加,并将提高美国地面臭氧的基线水平。在第二种情景中,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温度升高,大幅削减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可以减少臭氧污染,90%的时间臭氧浓度的范围为27~55ppb。

    发布时间: 2014-05-20

  • 14. Nature Climate Change文章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粮食产量
    刘建华
    2014年3月16日,NatureClimateChang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气候变化与适应背景下的粮食产量元分析》(AMeta-analysisofCropYieldunderClimateChangeandAdaptation)的文章,表明较之本世纪上半叶,本世纪下半叶的粮食产量损失将更大。 该文章基于1700多个数据集,在植物存在和不存在温度适应行为2种假设情形下,使用元分析法分别模拟评估了温度升高对温带和热带地区小麦、水稻和玉米3大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植物存在适应行为的假设条件下,气温升高2℃,温带和热带地区的3种粮食作物均将遭遇减产。较之植物不存在温度适应行为的假设情形,在后一种假设情形下,随着温度升高0~5℃,作物产量将平均增产7~15%,但较之本世纪上半叶,本世纪下半叶粮食将遭遇更大幅减产的事实未能因为植物存在温度适应行为而改变。此外,该研究结果还表明,较之温带地区,热带地区的粮食产量将承受更大的损失,小麦和大米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于玉米。 (董利苹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15. 2014年汛期(6~8月)我国降水趋势预测意见
    刘建华
    预计2014年汛期(6~8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2~3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东南沿海、江淮、黄淮、华北东南部、东北北部和南部、河套以北、西北部分地区、新疆西北部以及西南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两湖流域和河套地区降水偏少2~3成,我国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预计今年夏季登陆台风数为6~7个,正常略偏少。 (摘自2014年第2期《短期气候预测信息》)

    发布时间: 2014-04-21

  • 16. PNAS文章称亚洲空气污染加剧太平洋风暴
    liaoqin
    2014年4月14日,PNAS期刊发表题为《使用多尺度全球气候模型评估人为气溶胶对太平洋风暴路径的影响》(AssessingtheEffectsofAnthropogenicAerosolsonPacificStormTrackUsingaMultiscaleGlobalClimateModel)的文章指出,亚洲地区的空气污染影响了全球天气,可能加剧太平洋风暴。 最近,亚洲空气污染物水平的增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其对区域气候和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仍有待量化。研究人员采用多尺度全球气候模型(GCM),模拟对比了目前(2000年)和历史上(1850年)的污染情况,结果发现,受亚洲地区空气污染的影响,北太平洋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显著增加,海上的对流云变得更厚更高,导致大气层顶部短波和长波云辐射加强。模拟结果表明,人为污染产生的悬浮颗粒物作为云凝结核及冰核,能够有效地改变太平洋风暴系统中对流云的微物理特性和光学特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云的相互作用,颗粒物能够改变风暴系统中的热量分布,从而改变风暴的动力学特征,使得风暴系统加剧。 太平洋风暴系统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向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和水汽的角色。因此,由于亚洲空气污染而增强的风暴系统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天气系统也有着重要影响,与已观测到的北半球冬季诸多异常天气状况有着潜在联系。但有关亚洲空气污染与具体的极端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行大量研究。该研究强调了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尤其是人为排放的污染颗粒物对于全球范围内云、降水和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全球范围气候预测以及制定相关国际政策时,需要考虑除温室气体以外的悬浮颗粒物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4-05-20

  • 17. 美国环保协会评估碳排放的社会成本
    刘建华
    2014年3月13日,由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DefenseFund),政策完整性研究所(InstituteforPolicyIntegrity)、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等机构组成的碳社会成本机构间工作小组(IWG)发布了美国的碳社会成本(SCC)的报告,报告题为《忽略的损害:碳社会成本中忽略了什么》(OmittedDamages:What’sMissingFromtheSocialCostofCarbon)。报告利用了3个最新版本的综合评估方法(DICE-2010,FUND3.8,与PAGE09)进行评估,这份报告首次系统性地尝试评价并证明那些忽略的损害,同时也利用了早期的综合评价方法版本来校准新的版本。报告指出,2014年美国的碳社会成本约为37美元。 碳的社会成本是指1吨CO2所能造成的额外经济损害。虽然有人质疑碳社会成本的增长太高,但最新的全面科学评估与经济研究表明,37美元应该看做是一个低界限值。这是因为这些研究在评估碳社会成本的时候忽略或者在数量上少界定了29种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一数字是由12个机构利用上述三种模型计算出来的,而且这一数据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到2020年可达到43美元。 目前,气候系统中的某些关键过程并没有纳入到碳社会成本的计算中,这包括海洋酸化、快速的海平面升高、野火、热浪与降水的极端变化等。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诸如能源、水资源、交通、公共健康、劳动生产率等的情况。但是在经济学模型中,对这种计算的理解非常缺乏甚至不存在,因此将这种影响的成本无疑问地看作是零。 报告总结分析了包括被迫迁移的增长、社会与政治冲突、暴力、天气变异与极端气候事件、经济增长衰退等在内的热点损害。如表1所示。 表1碳社会成本(SCC)模型下需要改善的损害 总体影响 类别 健康 臭氧污染、花粉、野火烟雾等增加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 莱姆病(Lymedisease) 由忽略的自然灾害与大规模人口迁移导致的死亡、伤害与疾病 水、食品、卫生与居所 农业 杂草、害虫与病原体 食品价格飙升 热浪与降雨极端事件 海洋 酸化、温度与极端天气对渔业的影响、种类灭绝与迁移、珊瑚礁 风暴潮与海平面上升的相互作用 森林 生态系统变化如害虫侵袭、病原体、物种入侵与迁移、洪灾与土壤侵蚀 野火(包括农田焚烧)、烟雾污染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所有权丧失、火灾管理成本(包括伤害与死亡)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境、物种灭绝 室外休闲与旅游 生态服务 由于稀缺性增加导致的生态价值的增加 大规模迁移导致的退化加速 生产率与经济增长 极端热浪与天气对劳动生产率与供给造成影响、不同种类的损害对公众健康造成多重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对基础设施与资本生产率、供给等造成损害、对气候适应基础设施与财政资源分配造成影响 对气候适应财政资源分配的研究与发展的影响 水资源 对能源生产、卫生与其他用途的获取性与竞争性需求 洪灾 交通 陆地与海洋交通的变化 能源 能源供给的中断 灾难性的影响与拐点 海平面快速上升 永久冻土的甲烷排放 非常高的温度的损害 未知的灾难性事件 区域内与区域间冲突 国家安全 由极端天气、洪灾、水资源与土地不足导致的难民迁移,引发暴力冲突的增加 (王勤华 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18. IFPRI报告指出提高农业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方法
    董利苹
    2014年4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旗下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题为《气候变化如何改变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策略》(HowdoesClimateChangeAlterAgriculturalStrategiestoSupportFoodSecurity)的报告草案指出,气候变化将导致人类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潜在风险增加,目前急需采取措施推动农业转型以保障粮食安全,减少全球贫困。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减少饥饿和营养不良,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粮食安全问题,FAO和CGIAR都制定了相应的方案。CGIAR开展了为期10年的气候变化、农业和粮食安全研究计划(CCAFS),以帮助农民探索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途径。该报告建议FAO和CGIAR可以在农场、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倡导农业转型,主要可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推进农业科技创新。CGIAR研究中心在世界范围内已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致力于种质资源的开发和推广,迎接气候变化为作物育种带来的挑战。 (2)基于气候信息,制定“低悔”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并增加其应用。FAO和CGIAR通过向农民提供及时、有价值、可信的气候信息帮助农民做出有效的应对决策,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倡导农业生产系统多样化。农业多样化包括景观多样化和生计多样化,提倡在同一时空下合理种植不同的作物,并使用不同的种植制度,并鼓励农户参与更多不同的非农业活动。 (4)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减小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地方政府作为传递农业政策法规、新技术、新市场机遇等信息的枢纽,具有信息传播、风险管理、执行决策采取行动3个关键功能,增强地方政府的风险管理能力对于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将促进地方政府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5)发展可持续的农业集约化生产体系,增加农业生产系统的应变能力。农田科学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及适应能力;提高水利用效率;加大对杂草和动植物病虫害的研究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 (6)增加气候融资。FAO和世界银行为世界农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主要用于解决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最后,为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确定了CGIAR和FAO的三项重要任务:①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②研发评估工具,评价筛选气候变化应对方案;③理论联系实际,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 2014-05-20

  • 19. 澳大利亚发布《2014年气候状态》评估澳气候变化状况
    zengjj
    2014年3月4日,澳大利亚气象局和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发布《2014年气候状态》(StateoftheClimate2014),概述了澳大利亚的气候观测现状,并分析了气候的影响因素。 气候状态报告每两年发布一次,今年发布的报告是第三部,主要聚焦澳大利亚气象局和CSIRO在澳大利亚地区开展的气候观测与监测,讨论了澳大利亚气候的长期趋势。 报告指出,天气和气候关系着澳大利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澳大利亚所经历的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部分。澳大利亚气象局和CSIRO对天气与气候监测、预测、研究的国际努力做出显著贡献。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自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的气候已经变暖了0.9℃,极端天气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极端高温天气增多,极端凉爽天气变少。 (2)自1900年以来,澳大利亚的平均降雨量略微增加,增幅最大的自1970年以来的西北地区。 (3)自1970年以来,澳大利亚西南地区的降雨量有所下降,以冬季降水减少为主。自1990年以来,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的秋季和初冬降雨大多低于平均水平。 (4)极端火险天气有所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的火灾季节有所延长。 (5)1880—2012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5℃。 (6)全球海洋存储的热量有所增加,1880—2012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225mm。 (7)2013年全球大气CO2年均浓度达到395ppm,其他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处于至少过去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8)预计澳大利亚的气温将继续增加,并伴随更多的极端高温天气,更少的极端凉爽天气。 (9)预计澳大利亚南部的平均降雨量将下降,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频率将增加。 (10)预计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的态势将继续。

    发布时间: 2014-05-05

  • 20. Science文章挑战了有关土壤碳汇的传统观点
    董利苹
    2014年4月24日,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大气CO2浓度升高情况下土壤的快速分解限制土壤碳储存》(FasterDecompositionUnderIncreasedAtmosphericCO2LimitsSoilCarbonStorage)的文章。文章结论显示土壤并不是一个稳定、安全、可长期储存碳的地方,土壤的碳汇能力远远低于预期,这一研究挑战了人们对土壤碳汇的传统理解。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并且土壤是大气中CO2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土壤可以在调节气候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进而使土壤碳汇功能增强,但也可以加速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这些反应对长期碳储量的综合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该研究基于全球范围内森林、草原和农田的53个实验的观测数据,综合使用元分析法与数据整合分析法深入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既可以刺激土壤的碳汇功能(+19.8%),又显著地影响着土壤的碳排放量(+16.5%)。土壤碳排放量的大幅上升导致土壤碳汇能力显著小于传统预期。大气中CO2浓度升高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增加,进而加速了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土壤有机碳的快速分解是土壤碳储量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并且土壤有机碳的快速分解进一步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人们早先认为土壤是一个稳定,安全、可长期储存碳的地方,进而在气候变化减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碳并不像之前认为的那样稳定,土壤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率低于预期,甚至连IPCC模型都可能高估了土壤作为碳汇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发布时间: 2014-05-20

  • 21. 绿色和平组织报告认为中国煤炭消费的剧增期结束
    wangqh
    2014年4月11日,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发布题为《中国煤炭消费剧增期的终结》(TheEndofChina’sCoalBoom)的报告指出,中国煤炭消费的剧增期正在结束,为了减缓大气污染,人口众多的东部各省份大幅消减燃煤。 2013年,中国92%的城市在环境空气质量上没有达标,国家PM2.5污染的一半原因为煤炭燃烧。2013年9月,中国政府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对各省区的煤炭消费水平提出了限制,此外,一些煤炭消费大省也开始扭转由煤炭使用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削减煤炭消费。而在煤炭消费大国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煤炭政策上实施如此快速的转变。报告用图文形式从6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煤炭减少的事实。 (1)中国34个省区的12个省区已经承诺实施煤炭控制措施(图1),这些省区的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4%。 (2)总体来讲,与常规商业模式相比,煤炭控制措施意味着到2017年煤炭消费削减约3.5亿吨,到2020年削减达到6.55亿吨。这意味着CO2排放在2017年将减少7亿吨,到2020年减少13亿吨(图2)。 图1中国各省区煤炭控制目标 图2煤炭控制措施对预计消费的影响 (3)煤炭消费的减缓趋势为全球CO2排放峰值打开了机遇之窗。实施煤炭控制措施能使中国的排放与减缓升温2℃的情景一致。 (4)中国煤炭消费近期已经开始减缓,大多数主要排放大省已在2012年出现了绝对消费减少的情况。 (5)从数量上来讲,由煤炭控制措施导致的排放减少规模等同或超过了欧盟与美国这两大污染排放源的减少量。 (6)随着煤炭消费的减少,可再生能源大幅增长来满足中国的新能源需求。

    发布时间: 2014-05-20

  • 22. Global Change Biology文章指出气候变化扰乱种间关系
    wangqh
    一项来自剑桥保育计划(CambridgeConservationInitiative)的合作研究表明,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气候变化改变了物种的分布与种群。这项研究由英国鸟类学基金(BritishTrustforOrnithology)主持,参与的机构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auna&FloraInternational)、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英国皇家保护鸟类协会(RSPB)、国际鸟类联盟(BirdLifeInternational)以及剑桥大学等,是通过综述150多篇发表的气候对自然种群的影响的文章进行的研究。论文题为《气候影响自然种群的相关机制:种间关系的改变比直接影响更显著》(MechanismsUnderpinningClimaticImpactsonNaturalPopulations:AlteredSpeciesInteractionsAremoreImportantthanDirectEffects),文章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期刊。 生态系统是由大量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这项研究表明,许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过程对生态系统中特定物种在种群及物种行为方面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例如,北极狐种群已经受到了旅鼠种群(旅鼠种群与积雪覆盖变化有关)下降、赤狐种群扩张的影响。在英国,高地鸟类如金斑鸻鸟(goldenplover)受到夏季温度升高的影响,而这也对其捕食的大蚊(cranefly)产生影响。 研究指出,自从采取更多的保护行动来管理物种种群(如控制外来物种入侵或减少捕食风险)后,人们已经有一些正确的保护工具来降低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这也使人们对保护脆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抱有希望。这项研究工作也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物种类别,因此加强相关监测与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发布时间: 2014-05-20

  • 23. IPCC第二工作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风险无处不在
    刘建华
    2014年3月31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题为《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ClimateChange2014:Impacts,Adaptation,andVulnerability)的报告,指出所有大陆和各大海洋都在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全世界尚未做好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风险的准备。报告指出,尽管随着气候变暖的程度不断加大,管理这些风险难度很大,但应对这些风险的机遇依然存在。 报告由IPCC第二工作组编写,该报告详细阐述了迄今为止气候变化产生的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未来风险以及为了降低风险而采取有效行动的各种机遇。共选出了来自70个国家的309位主要作者协调人、主要作者和编审共同编写了这份报告。他们得到了436位撰稿作者和总共1729位专家和政府评审的帮助。 该报告的结论是: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针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产生的风险做出选择。虽然气候变化也将继续产生一些预料之外的后果,但是气候变化的风险所具有的性质日趋明显。报告明确了世界各地的脆弱人群、产业和生态系统。报告揭示,气候变化的风险来自于脆弱性(缺乏准备)和暴露度(处于危害状态的人或资产)与各种危害(触发气候事件或趋势)的叠加。在为降低风险采取明智行动时,这三个要素的每一个可作为考虑对象。 未来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气候变化量。气候变暖的幅度不断增长加大了出现严重和普遍影响的可能性,这些影响也许会出人预料的或是不可逆的。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已对农业、人类健康、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供水和人们的生计造成不利影响。 (王勤花摘编)

    发布时间: 2014-04-21

  • 24. EEA报告显示欧盟新车碳排放目标提前实现
    董利苹
    2014年4月欧洲环境署(EEA)发布的题为《欧盟新注册载客汽车的CO2排放量监测:2013年数据总结》(MonitoringCO2EmissionsfromNewPassengerCarsintheEU:SummaryofDatafor2013)的报告显示,2013年欧盟新注册的载客汽车的平均CO2排放量为127.0gCO2/km,较之2012年及2010年的检测值分别降低5.2gCO2/km和13.3gCO2/km,这是欧洲新注册载客汽车的平均CO2排放量首次低于2015年的排放目标。 欧洲制定了新注册载客汽车的排放目标,规定到2015年欧盟境内载客汽车平均CO2排放量应低于130gCO2/km,若某车辆制造厂商生产的载客汽车的CO2平均排放量超过这一具体排放目标,该制造厂商必须为其生产的每辆新注册载客汽车支付额外排放费用。2010年以来,EEA持续收集了欧盟成员国有关新注册载客汽车的数据,包括其碳排放、质量及其特性等,这些数据将被用于评估欧盟新注册载客汽车的性能,到2015年,汽车制造业如何应对其CO2排放目标(130gCO2/km)。 为了达到其CO2排放目标,欧盟汽车制造企业在技术革新上不遗余力,已多次改善了汽车的构造、性能等,2013年欧盟载客汽车平均排放量首次达到其2015年的排放目标,新注册载客汽车中柴油车的占比已略有下降,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汽车、甚至可再生能源汽车都可能成为欧盟汽车制造企业新的选择方向。欧盟汽车CO2排放目标的达成主要归因于新注册载客汽车的燃油效率提高,行驶单位路程排放的CO2量减少。

    发布时间: 2014-05-20

  • 25. 美科学家田间实验揭示食物质量因CO2升高而受损
    刘建华
    科学家利用田间试验首次证明,CO2水平的升高抑制了植物的硝酸盐同化成蛋白质,这意味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粮食作物的营养质量处于危险之中。这一来自于麦田试验的结果,主要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植物科学家主导完成的工作所得出的,其成果《田间生长麦子的硝酸盐同化受到CO2升高的抑制》(NitrateAssimilationisInhibitedbyElevatedCO2inField-grownWheat)在线发表于2014年4月6日的NatureClimateChange期刊。研究人员指出,随着大气中CO2水平的升高,我们正经历着食物质量的下降。尽管在之前的研究中,有关研究人员也提出过几种解释这种下降的原因,但这项研究首次在田间生长的作物中证实了CO2浓度升对硝酸盐转化成蛋白质的抑制作用。 氮的同化过程在植物的生长与生产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食品作物中,这一过程尤其重要,因为植物利用氮来生产蛋白质这一人类关键的营养物质。而小麦更是提供了全球人类饮食所需蛋白质的近1/4。 许多之前的实验室研究已经证明,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会抑制谷类与非豆类作物叶片中硝酸盐的同化,但却并没有检测田间生长植物的这种关系。为了验证小麦对不同大气CO2浓度的响应,研究人员检测了位于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城马利柯帕农业中心(MaricopaAgriculturalCenter)1996年与1997年生长的几组小麦样本。在那个时候,富含CO2的空气释放到田间地头,使实验田大气中碳的水平升高,受控制的小麦作物也生长在这一环境中,研究人员当时便将各种不同小麦试验田中收割的叶子即刻置于冰上,然后放进烘箱烘干并储存在真空密封的容器中,以最小地减少各种氮化合物随时间的变化,十多年后,研究团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在实验小麦植株收割的时候不能开展的有关化学分析。 在目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田间生长小麦中三种不同硝酸盐同化的测算,肯定了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对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与之前实验室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之前的研究表明,植株叶子的硝酸盐同化对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存在几种生理机制的响应。 其他的研究也已经证明,小麦、大米、大麦以及马铃薯的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平均而言,随着CO2的升高,蛋白质大约下降了8%。最终,随着未来几十年内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升高,人类消费获得的蛋白质总量大约将减少3%。 虽然大量的氮肥施肥可以部分地弥补这种蛋白质的下降,但这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如更高的成本、更多的硝酸盐淋溶到地下水中以及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等。 这一研究得到美国NSF、美国农业部国家食品与农业研究所的国家研究计划(NRI)竞争性资助计划的资助。 (王勤花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26. 中美联合研究揭示全球变暖的新趋势
    zengjj
    2014年5月4日,NatureClimateChange杂志发表题为《地表气温趋势演进》(EvolutionofLandSurfaceAirTemperatureTrend)的文章,首次详细地回顾了近100年全球地表变暖趋势,说明了世界不同地区气温开始上升或者下降的时间和区域。研究表明,世界确实是在变暖,但是历史记录显示并不是所有地方都以同样的速率变暖。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海洋大气预测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新研发的分析方法,研究1900年以来整个地球(除了南极洲)的地表温度趋势。 由于气候研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科学家以前针对全球变暖开展的工作无法在时间、空间上提供非均匀升温的信息。研究小组发现,显著的变暖首先发生在北极周围地区,以及两个半球的亚热带地区。但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累计变暖实际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是不均匀的,在世界的某些地区已经开始变冷,如,1910—1980年,尽管世界其他地方气温在上升,而赤道以南靠近安第斯山脉的一些地区气温却在下降,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所变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赤道以南及其附近地区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研究人员认为,全球何时何地已经变暖或者变冷的详细图片将为整个全球变暖研究提供一个更宽广的参考。

    发布时间: 2014-05-20

  • 27. 白宫借助大数据应对气候变化
    刘建华
    2014年3月19日,美国白宫发起“气候数据倡议”(ClimateDataInitiative),旨在将有关气候变化的政府数据与私营部门数据进行整合,开发相关的数据工具,以规划气候变化的影响,帮助各地政府及城市规划人员保护周边环境。其中涉及到的数据规模可谓极为巨大,主要由美国宇航局、美国国防部、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以及美国地质勘探局等机构负责提供。与此同时,以谷歌及英特尔为代表的多家企业也从自身角度出发,为该项目提供相关数据、软件乃至技术方案。 白宫将目光投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数据科学家,希望借新兴技术之力与气候变化相抗衡。为了简化实施流程,包括海洋、大气、行星以及北极圈等气候信息的全部数据都将被汇总在同一个网站上,详见www.data.gov/climate。 以数据为基础的可视化及规划工具的开发不仅能帮助城市规划者及管理者为可能到来的气候变化作好充分准备,更有利于激发普通民众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其中数据可视化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当气候变化的影响切实出现在我们身边时,每一位居民都能直观感受其影响,特别是通过图表了解到自身所在社区受到影响之时。

    发布时间: 2014-04-08

  • 28. 《全球气候法规研究报告》回顾全球气候立法进展
    liaoqin
    2014年2月27日,全球国际(GlobeInternational)和伦敦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第四版《全球气候法规研究报告》(TheGlobeClimateLegislationStudy:FourthEdition)指出,全球已有66个国家(其中欧盟被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了气候相关的立法,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计划进行管理,该数字与一年前相比增加了一倍。这66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88%。 报告显示,上述66个国家中,有61个国家制定了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法律,以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有54个国家制定了提高能源效率的法律,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2013年,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在气候变化立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包括中国和墨西哥,在未来几十年中这将带动全球经济的增长。虽然立法方式不同(无论是否直接受气候变化、能源效率、能源安全或竞争力的驱动),但国家立法获得了相似的效果,即提高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实现更清洁、更低碳的经济增长。因此迫切需要那些还没有通过气候法案的国家也能这样做。 2013年,有8个国家取得了实质性的立法进展,分别是玻利维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肯尼亚、密克罗尼西亚、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瑞士。各区域一些国家的重要立法进展如下: (1)美洲:玻利维亚通过了《为生活得更好,针对地球母亲和整体发展而立法》(FrameworkLawonMotherEarthLawandIntegralDevelopmenttoLiveWell)的法律框架;萨尔瓦多通过了《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厄瓜多尔建立了跨部门的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哥斯达黎加介绍了气候变化的普通法,并预计于2014年通过。 (2)亚太地区:中国发布了《国家适应计划》,并在起草国家气候变化法案方面取得进展;印尼延长了林业暂停令;哈萨克斯坦引入碳排放交易计划试点;密克罗尼西亚在2013年末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 (3)欧洲:波兰通过了《国家适应战略》;瑞士修订了《二氧化碳法》,以增加其雄心。 (4)中东和北非:约旦通过了《国家气候变化政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推出一项强制性的《能效标准与标签计划》。 (5)撒哈拉以南非洲:肯尼亚通过了《2013—2017年气候变化行动计划》;莫桑比克通过了《2013—2015年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坦桑尼亚通过了《国家REDD+战略》;尼日利亚立法委员会批准《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和应对策略》。 另外,有2个国家开始了反向的立法:①大选后,澳大利亚新政府已提议在2014年废除清洁能源法案;②海啸和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宣布降低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执行秘书ChristianaFigueres指出,各国通过国内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因为国内立法是将国际协议转化为实地行动的关键所在。该报告表明,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共同行动以避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坏影响,而要实现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范围内的商定目标并造福于子孙后代,就要求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部门都立即采取行动。

    发布时间: 2014-05-05

  • 29. AAAS建议重视气候变化风险问题
    刘建华
    2014年3月18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发布题为《我们所知道的:气候变化事实、风险与响应》(WhatWeKnow:TheReality,RisksandResponsetoClimateChange)的报告,评估了当前的气候变化科学现状和气候变化对世界的潜在影响,概述了可供当代社会和子孙后代适应、减少气候变化风险的选择。报告指出,人类社会正处在将气候系统推向突然、不可预测和潜在的不可逆变化的风险中。 报告向公众提供了3个有关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 (1)气候科学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基于完善的证据,约97%的气候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正在发生。这一结论不但是某一单独研究得出的,而是基于过去20年对科学家的调查、同行评议文章的内容分析和该领域专家的会员组织发布的公开声明的事实证据。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约1.4?F。海平面上升,以及诸如热浪和强降水事件等极端事件发生得更加频繁。最近的科学发现表明,气候变化很可能与近年来这些极端事件的强度增加有关。 (2)人类社会正处在将气候系统推向突然、不可预测和潜在的不可逆转的变化的风险中,将带来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地球气候的变暖程度已经超出过去几百万年以来的变暖幅度。目前的排放路径导致的变暖的不确定性范围足以涵盖对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大规模破坏性后果。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地球将面临真正的风险,即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或者多个关键组成部分将经历突然、不可预测和潜在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令人不安的是,科学家并不确定多大的变暖幅度能够引起气候系统的变化。 (3)越早采取行动,相应的风险与成本就越低。延迟采取行动将不可避免地增加成本和风险。人类活动产生的CO2在大气中聚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像烟雾或者废弃物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可以迅速地对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做出回应。除非采取大规模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去除大气中的CO2,否则CO2排放量将无法逆转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此外,随着排放持续增加和变暖幅度的持续上升,相应的风险也不断增加。 AAAS还宣布推出一项新举措,旨在澄清和梳理气候科学,便于公众和决策者更充分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风险和可能的管理途径,鼓励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思考,扩大有关气候变化风险的对话。 报告指出,人类社会现在做出明智的选择,可以减少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风险,并帮助社区适应气候变化。人类已经成功地应对了其他的重大环境挑战,如酸雨和臭氧空洞,采取行动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与经济学家合作的科学家相信有办法在管理气候变化风险的同时,平衡当代与未来经济的繁荣。 (曾静静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30. 国外智库肯定我国的碳交易试点项目
    zengjj
    2014年4月9日,美国能源与气候解决方案中心(CE2S)研究人员发表题为《中国碳交易:短期经验,长期智慧》(CarbonTradinginChina:Short-termExperience,Long-termWisdom)的博文,指出中国现有的碳交易试点项目规模仅次于欧盟的排放贸易体系,中国启动碳交易试点项目彰显了中国政府拟通过市场手段大幅度削减碳排放的决心。各试点项目应该克服自身所面临的挑战,为中国全面推行碳交易计划打下基础。 2014年4月2日,湖北省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之后,中国第6个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未来几个月,重庆和青岛也将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届时,中国8个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预计将涵盖10亿tCO2排放量,仅次于欧盟的排放贸易体系。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是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战略部署的一部分,以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40%~45%的目标。 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CO2排放国,中国放缓CO2排放的努力在全球和国家层面都十分显著。除了碳排放交易试点,中国最近还宣布到2017年将煤炭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011年的69%削减至65%,同时禁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新建燃煤电厂。 为了实现2020年排放目标,中国有望在“十三五”规划中引入国家碳排放交易计划的时间表。该计划既支持中国国内的减排目标,也会补充将在2015年年底达成的2020年后新的国际气候协议中所概述的更广泛目标。2014年2月,中美两国承诺在制定各自的2020年后气候承诺方面加强双边合作。在到2015年的筹备阶段,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将为当前的决策者提供一系列独特的政策选择和数据,以便在制定国家计划时候使用。因此,值得探索其中的关键要素。 中国的试点项目与现有其他碳交易体系的最显著区别在于使用碳强度目标,而不是绝对的碳排放上限。这些地区的碳强度目标从北京削减18%到深圳削减21%不等。使用碳强度目标,碳排放量有可能会随着时间增加。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发布的一份报告表明,2013—202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6%~9%将导致CO2排放量净增长9%~36%,甚至同时实现40%~45%的排放强度目标。 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的核心是每个试点项目都按照相似的配额分配程序运行。基于涵盖行业提供的排放数据,每个试点项目都建立了排放分配供应。然而,各试点项目的配额分配不尽相同,深圳、天津和湖北的免费配额最低,只有90%。为了刺激交易活动,每个试点项目不仅允许涵盖实体之间进行交易,也允许与某些第三方参与者进行交易。 履约阈值范围从深圳的年排放量5000tCO2,到上海、广东和天津的年排放量20000tCO2以上,再到湖北的每年煤炭消费60000t。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方经济,天津留出其信用供应的15%进行储备,以调整新进入者和第三方投资者增加的需求。由于这些规定目前仍然有效,抵消只能用于满足上海一个公司义务额度的5%,而能满足湖北一个公司义务额度的15%以上。此外,湖北不同于其他试点项目的地方在于禁止各公司为未来履约留出配额,即被称为储蓄的过程。 试点项目之间的差异反映了每个城市或者省份独特的经济结构。例如,上海是唯一在履约范围内包括国内航空的试点项目,而重庆将专门涵盖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此外,北京将考虑间接的跨境排放,考虑到北京市70%的电力由该城市以外的地区生产。由于涵盖最大的排放量以及广阔的城市与农村环境,广东最能反映中国国家的CO2排放情况。 这些试点项目代表了中国政府采用基于市场的碳减排政策的巨大努力。碳交易正在发生,特别是在深圳。在4月的第一周,深圳排放交易所的价格保持在略低于13美元/tCO2的水平。在北京和广东,价格徘徊在9~10美元/tCO2的水平,天津和上海的价格稳定在5.5~6.2美元/tCO2的水平。湖北的首次交易见证了现有6个试点项目的最低价格即4.29美元/tCO2。 每个试点项目必须克服各种挑战,以确保碳减排的效率水平。中国已经发布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所有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达到13000tCO2e的企业上报到2015年的年排放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中国编制国家碳排放清单,在短期内提高各试点项目的核算精度,同时避免由于长期的供应过多的配额导致的结构不稳定性。 中国试点项目的管理人员很可能进行合作,并探索个试点项目之间的区域联系,甚至与自愿项目建立联系。中国实施排放交易试点项目将提供宝贵的信息与技术经验,待时机成熟时向全国排放贸易交易计划扩展,在未来几年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排放交易计划。

    发布时间: 2014-05-20

  • 31. PNAS文章研究林冠化学特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wangqh
    热带森林的功能多样性模式表现了多种地理尺度下的生态构建过程,这有助于预测生态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树木林冠的化学构建为森林的功能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但植物系统发育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热带树木化学特性的决定作用,我们却知之甚少。通过对亚马逊西部数千个林冠树种的研究,卡内基科学研究所(CarnegieInstitutionforScience)全球生态学系的研究人员发现,林冠树木化学特性的嵌套模式是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一种响应结果。相关研究发表于2014年3月3日的PNAS期刊,论文题为《来自森林林冠化学构建的亚马逊河地区的功能多样性》(AmazonianFunctionalDiversityfromForestCanopyChemicalAssembly)。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①林冠化学特性有规则地、随群落尺度的变化主要受海拔高度梯度与土壤肥力梯度的影响。②森林结构中强烈的系统发育分割与群落中的防御性化学成分是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没有关系的。③树叶中的磷和钙是受环境的强烈控制的,这两种来自岩石中的成分限制了热带森林对CO2的吸收。 为了得出这一结论,研究人员爬上亚马逊地区的林冠,并发现了涉及到数千种树木的大规模化学构建的模式。亚马逊地区的林冠树木为其他树木及动物的生存提供了生境,由于气候变化及其他人类干扰活动如采矿、牧场经营与农业等影响而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调查人员爬上树梢,收集与分析了秘鲁境内19个森林区的2420种林冠的树叶,他们发现林冠的化学特点是按照马赛克方式组织的,而这种马赛克模式受土壤与海拔高度变化的影响与控制。因为森林的林冠非常难以接近,研究人员因此经历了很大的困难。调查者需要收集数千个样本,并确保这些样本暴露在阳光下的程度相同,以保证那些太阳驱动的化学合成物质具有可比性。这样做,需要调查人员爬上数百英尺高的树干,到达每个树冠的外缘,并将区域内大多数林冠树种全部包含在内。 研究人员还发现共存树种的化学变异远远超出每个单独存在的树种。这一发现可以帮助解释这一事实,即亚马逊河地区的不同植物物种具有生长与成长基质多样性的战略,这也阐明了森林是如何经过多年而连成一片并不断发展的。

    发布时间: 2014-05-05

  • 32. 美国气候评估报告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zengjj
    2014年5月6日,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发布《第三次国家气候评估报告》(ThirdNationalClimateAssessment),这是迄今最全面、权威和透明的美国气候变化影响科学报告。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影响美国各地,以及社会经济的重要部门,基于这一认识,报告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增加美国社区应对能力和恢复力的必要性。 该报告由美国约300名著名气候科学家及技术专家历时4年完成。报告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美国各地区及农业、卫生、能源、交通、水资源、森林和生态系统等各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和民众了解气候影响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 2013年6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出《总统气候行动计划》(ThePresident’sClimateActionPlan),旨在通过持续、负责的行动削减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引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美国《第三次国家气候评估报告》属于该气候行动计划的一部分。报告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广泛的观测数据显示美国气候变化趋势明显。过去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由以化石燃料燃烧为主的人类活动引起的。自1895年开始温度记录以来,美国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1.3~1.9℉,大部分的气温上升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最近十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十年。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与自然气候变化的叠加,气温上升并非随着时间推移均衡地分布于美国各地。 (2)一些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在近几十年内增加,新的有力证据证实,部分极端事件的增加与人类活动有关。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是大多数人经历气候变化的主要方式。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已经导致部分极端事件的数量和影响的增加。过去50年,美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更多的极端高温天气、强降雨和干旱极端天气事件。 (3)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预计将持续,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气候变化将显著加快。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的幅度主要取决于现在和未来全球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4)气候变化影响已经在许多部门有所体现,并预计在21世纪及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社会和自然世界。气候变化与其他环境、社会因素以缓和或者加剧这些影响的方式相互作用。影响类型和程度随时间在美国各地不尽相同。儿童、老人、病人、穷人特别容易受到伤害。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对美国的危害将在未来大幅增加,除非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极大削减。 (5)气候变化以多种方式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包括通过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森林火灾,空气质量下降,并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疾病。 (6)基础设施正受到海平面上升、大雨和极端高温的损坏;随着气候变化的持续,这些损失预计将增加。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大雨,以及沿海地区持续发展的模式都增加了对美国基础设施(包括道路,建筑物和工业设施)的损坏,并且也增加了港口和沿海军事设施的风险。 (7)水质和供水可靠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损害,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生态系统和生计。一些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供给已经通过增加水需求和减少径流与地下水补给加以解决。在一些地区,尤其是美国南部、加勒比和太平洋岛屿,气候变化增加了水资源短缺和许多用途之间争水的可能性。许多地区的水质在递减,特别是大雨过后沉积物和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8)气候对农业的干扰不断增加,预计在21世纪将变得更严重。一些地区已经受到气候相关的干扰,特别是由于极端天气事件。尽管美国一些地区和某些类型的农业生产在未来25年将相对适应气候变化,但其他地区和农业生产将越来越多地遭受由于极端高温、干旱、疾病和大雨带来的影响。从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预计将对美国的作物和牲畜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这一趋势可能会削弱美国食品供应的安全性。 (9)气候变化对土著居民的健康、福祉和生活方式构成特别的威胁。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加剧诸如极端贫困等慢性压力,如获取传统食品的机会减少,水质降低,接触健康和安全隐患增加。在阿拉斯加、路易斯安那州、太平洋岛屿部分地区和其他沿海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通过侵蚀和洪水)是如此严重,以至于一些社区已经从与他们的传统和文化认同相联系的历史家园迁移。特别是在阿拉斯加,温度上升、冰雪消融、多年冻土融化的快速发展显著影响关键的基础设施和传统生计。 (10)生态系统及其对社会提供的益处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系统缓冲火灾、洪水和强风暴等极端事件影响的能力正受到压制。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经在关键的生物事件的时间变化中有所觉察,例如许多物种的春季萌芽和大幅度的范围变化。从长远来看,物种灭绝的风险增加。这些变化具有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诸如干旱、洪水、森林火灾,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虫害等事件已经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些变化限制了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能力,继续在减少这些极端事件对基础设施、人类社会和其他有价值资源的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1)海水变得温暖、更偏酸性,广泛地影响海洋环流、化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更偏酸性的水抑制贝壳、骨骼和珊瑚礁的形成。温暖的海水伤害珊瑚礁,改变许多海洋物种的分布、丰度和生产力。海水温度的升高、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其他压力,如过度捕捞、沿海与海洋污染,改变基于海洋的粮食生产和危害渔业社区。 (12)规划适应(以解决和为影响做准备)和减缓(例如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减少未来气候变化)正变得越来越普遍,但目前实施的努力是不够的,以避免日益增多的负面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后果。减少排放、增加碳吸收、适应气候变化、提高应对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的行动可以提高公众健康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

    发布时间: 2014-05-20

  • 33. UNEP评估联合国系统的碳足迹及其减排努力
    董利苹
    2014年2月27日,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发布题为《向气候中和迈进:联合国系统的碳足迹及其减排努力》(MovingTowardsaClimateNeutralUN:TheUNSystem'sFootprintandEffortstoReduceIt)的评估报告,该报告详细分析了2012年联合国各机构的CO2排放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举例说明了联合国机构在减少碳足迹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并概述了下一步的打算。 由CO2排放明细表可知,2012年来自世界各地的64个联合国机构的224755名职员共排放约171万吨CO2eq,人均CO2排放量为7.63t,其中50%以上(3.86t)来自空中旅行,这是气候中性和净碳零排放面临的最大挑战。而人均设施CO2排放量次之,为2.77t。 报告称,联合国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减排的目的: (1)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 (2)通过签发核证减排量(CER)降低碳排放量,从而实现气候中和。 (3)将联合国环境管理的范围扩大到废弃物、水和温室气体排放领域。 (4)与能源、灾害、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健康等领域相结合,使用环境管理体系(EMS)对CO2排放进行管理。 报告称,联合国机构已经启动联合国环境管理小组(EMG)正在对其环境绩效进行评审。评审成员包括来自联合国机构、国际组织和其他机构的利益相关者,评审工作采取信任、自愿和建议的原则,第一期三方评审报告预计将于2014年9月完成。 联合国机构减少碳足迹的实际行动如下: (1)联合国项目服务办公室(UNOPS)出台ISO14001认证标准来改善环境质量,通过在项目实施中减少浪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额外的环境效益,保护动物、植物、水、空气和土壤等措施提高环境效益。 (2)国际电信联盟(ITU)使用远程会议技术大大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了成本。 (3)联合国粮农组织拉丁美洲办事处(FAORLC)通过回收垃圾来减少浪费,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4)国际经融公司(IFC)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使垃圾再生利用率从35%提高至93%。 报告指出,联合国机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下一步工作: (1)开发更好的环境数据收集系统收集温室气体和其他环境数据,使联合国组织在减少环境影响方面制定更明智的决策。 (2)通过资源共享和开展广泛的合作体现联合国组织在资源效率、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统筹管理职能。 (3)推出新的在线教程帮助联合国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环境的可持续性。 (4)强化联合国组织绿化工作和正在进行的管理改革之间的联系,将环境的可持续性纳入到联合国的核心工作中。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将继续走气候中和道路,并希望联合国成员国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和教训,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提高环境效益。

    发布时间: 2014-05-05

  • 34. Nature文章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董利苹
    2014年2月23日,Nature在线发表的题为《经济发展与人类福祉的碳排放强度》(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CarbonIntensityofHumanWell-being)的简讯表明,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地、因时而异,未来经济增长将持续改善人类福祉,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要求降低碳排放强度。 经济发展是改善人类福祉的有效途径。碳排放强度、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该研究将106个国家分为四个收入水平梯度,采用统计建模技术评估了1970—2009年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对实现单位人类福祉的碳排放强度(carbonintensityofhumanwell-being,CIWB)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经济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前期阶段,36个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当地CIWB减少,但1995年以来,36个非洲国家经济增长与CIWB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正在被大幅消弱。1970—2009年40年间,22个亚洲国家、南美洲和美洲中部的21个国家、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2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导致当地的CIWB持续升高。其中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2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CIWB的正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这些国家依靠大量的化石燃料提高居民福祉,其人均CO2排放量比世界其他国家要高得多,并且其累积排放量也远远超过上述三个样本中的任何国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理想情况下,世界各国将同时经历经济发展、人类福祉提升和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过程,但对这106个国家的模拟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CIWB的影响并不一致,说明未来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到地域和时间差异性。这一结果加深了人们对碳排放强度、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经济发展和碳减排是兼容的。该文章呼吁,对区域性CIWB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且新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应将人类福祉、碳排放强度以及将对环境造成的即时和长效的影响纳入考虑。

    发布时间: 2014-05-05

  • 35. 科学家绘制澳大利亚土壤碳储量地图
    刘建华
    2014年3月6日,《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杂志发表题为《澳大利亚土壤有机碳基线地图支持气候变化下国家的碳核算和监测》(BaselineMapofOrganicCarboninAustralianSoiltoSupportNationalCarbonAccountingandMonitoringUnderClimateChange)的文章,绘制了澳大利亚新的土壤碳储存地图,为跟踪澳大利亚未来土壤碳储存或碳封存的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准。 通过从准确的数据中确定基线,可以有效地监测土壤条件和制定健全的政策来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各国或各大洲的土壤有机碳的估计基本上不可用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可获得的数据很少,且受到过去的测量和空间模型的限制。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和英国洛桑研究所(RothamstedResearch)的研究人员估计出澳大利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和空间分布的直观情况及其不确定性。他们使用多个数据源的数据(包括CSIRO的国家土壤和光谱数据库及全国土壤碳研究项目),制作了目前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全面的数据集,进而制作出一个精细的空间分辨率有机碳基线地图。 研究人员随后计算了整个澳大利亚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基线。结果显示,澳大利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平均数量估计为29.7吨/公顷(t/ha),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22.6~37.9t/ha。大陆0~30cm层土壤的总有机碳储量为24.97Gt,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为19.04~31.83Gt。这代表了全球30cm以上土壤总有机碳量的3.5%左右。澳大利亚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2%,因此澳大利亚土壤总有机碳量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很重要,而且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固碳潜力。该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政府应该支持澳大利亚的全国碳核算体系,帮助引导未来交易计划的政策制定,提高澳大利亚碳平衡,帮助指导未来清单的抽样,告知监测网络的设置,并为评估土地覆盖变化、土地管理和气候对碳储量的影响提供一个基准。通过这种方式,这些估计会帮助澳大利亚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战略。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36. PNAS文章评估气候变化对地中海盆地橄榄的影响
    刘建华
    2014年3月24日,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对地中海盆地橄榄的微尺度生态和经济评估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赢家和输家》(Fine-scaleEcologicalandEconomicAssessmentofClimateChangeonOliveintheMediterraneanBasinRevealsWinnersandLosers)的文章,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可引起地中海盆地橄榄油产量增加。 橄榄是地中海盆地随处可见的一种古老的耐旱品种,它有相当大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研究者使用区域性气候模型模拟评估了平均气温升高1.8℃对整个地中海盆地橄榄树生长和橄榄实蝇(橄榄树的主要害虫之一)造成的生态和经济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影响橄榄树和橄榄实蝇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将显著地影响地中海盆地橄榄油的产量。在未来几年,适合害虫橄榄实蝇生存的地区将大面积减少,而橄榄树较之害虫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较强,所以,气候变暖可引起地中海盆地橄榄油平均产量增加4.1%,净利润增长9.6%,但不同地区其利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对于目前橄榄产量很低的北非,温度升高其利润将平均增长41%,但在中东地区,利润将平均下降7.2%。 (董利苹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37. Nature Climate Change研究呼吁制定城市低碳基础设施战略
    刘建华
    2014年3月16日,NatureClimateChange杂志发表题为《城市低碳基础设施战略》(Low-carbonInfrastructureStrategiesforCities)的文章,建议根据城市气候条件、收入、工业发展、城市形态和电力供应的碳强度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低碳城市基础设施战略,以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行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潜在的、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大规模地重建基础设施系统。城市被认为是引领气候变化减缓行动的关键角色。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ofToronto)和安大略理工大学(UniversityofOntario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研究了全球22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其基本特征。这些城市在气候条件、收入、工业活动水平、城市形态和电力供应的碳强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研究显示,城市特征的这些差异将导致可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类型的巨大差别。经历采暖度日数(低于18℃的基准)大于1500的城市需要根据寒冷的气候对建筑进行改造和施工。基础设施技术电气化对电网碳强度低于600tCO2e/GWh的城市是有效的。交通战略对较低城市密度(小于6000人/km2)与较高城市密度(小于6000人/km2)城市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研究指出,城市的气候变化行动在多层次治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上,政府将更多地关注碳定价、市场和税收,但是在多层次治理方面,政府可以针对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制定相关政策和进行投资。

    发布时间: 2014-04-08

  • 38. ERL文章称海平面上升将威胁世界文化遗产
    董利苹
    2014年3月4日,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ERL)发表的题为《海平面升高导致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沿海宜居环境丧失》(LossofCulturalWorldHeritageandCurrentlyInhabitedPlacestoSea-levelRise)的文章称,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威胁沿海地区居民,还会给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NationsEducational,ScientificandCulturalOrganization,UNESCO)确定的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不良影响。 在未考虑潮汐和风暴潮的情况下,研究者综合应用多种气候变化模型模拟了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沿海人居环境的影响,研究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则有40处世界文化遗产将遭受直接威胁。若平均气温上升3℃,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136处(约1/5)世界文化遗产将受到长期威胁,处于海平面以下。受影响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布鲁日、那不勒斯、伊斯坦布尔、圣彼得堡的老城中心以及印度、中国的部分文化遗产。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以目前的速度持续增长,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可能上升5℃。由此带来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会淹没一批文化遗产,还会影响大量沿海居民,尤其是东南亚和加勒比一些岛国,大部分居民可能不得不流离失所,该区域的土著文化也将逐渐消亡。

    发布时间: 2014-05-05

  • 39. 英国气候集团发布报告关注中国低碳增长规划
    wangqh
    2014年3月5日,英国气候集团(ClimateGroup)发布了一份题为《生态文明:中国新时代的蓝图》(Eco-civilization:China'sBlueprintforaNewEra)的新报告,报告为国际读者提供了中国新领导层对这些环境挑战将采取的关键政策指导与优先措施的概览。报告特别关注的是政府开创性提出的“低碳生态文明”的观念,这一观念将对中国的未来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也是首次将生态文明提升到如此高的层面,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系统达到同一高度,甚至贯穿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之中。 报告指出,在过去30年,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增长。GDP从1978年的590亿美元增长到了9.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在这些挑战中,快速的增长导致了国内环境的污染并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其结果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国内资源与环境能力的限制,人们的生命与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一报告的关键信息主要包括: (1)2013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18届中央委员会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得到充分的实施,将对中国未来的经济与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中国目前已经到了改革的关键点,需要处理好由经济模式引发的经济、环境与社会问题,而这种经济模式对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影响。 (3)实施政府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个涉及到各领域改革的交叉元素,是中国如何解决诸多问题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过年一年中的一系列政策声明强调,政府已经着力于资源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等领域的许多关键挑战问题。

    发布时间: 2014-05-05

  • 40. PNAS研究显示多年冻土融化可能加速全球变暖
    刘建华
    一个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找到新的证据,多年冻土融化通过植物将大量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这可能会加速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关研究成果《多年冻土相关的泥炭化学变化增加温室气体排放》(ChangesinPeatChemistryAssociatedwithPermafrostThawIncreaseGreenhouseGasProduction)发表于2014年4月7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多年冻土通常是指位于极地地区、常年被冻结的土壤。随着全球的逐步变暖,多年冻土融化和分解,导致CH4排放量的增加。多年冻土融化释放的碳代表了一种潜在的、主要的气候变化正反馈。碳损失的大小和CH4/CO2的损失比例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温度、之前冻结在土壤里的碳的释放、水文,以及与环境响应融化相关的有机物化学变化。前3种影响因素都比较容易理解,有机物化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得到研究。为了填补这一差距,研究人员选取瑞典北部一个正在融化的泥炭高原StordalenMire完全融化的样点,研究了近40年的多年冻土融化进程中的泥炭和溶解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融化引起的沉降以及这一进程所导致的洪水引起植物类型的更替,并伴随着有机物化学的演化。泥炭的C/N比值下降,而腐殖化率增加,溶解有机物向分子量小、芳香性低的化合物以及有机氧含量低、更丰富的微生物合成化合物转变。相应的分解作用变化包括CH4和CO2排放量的增加,较高的CH4/CO2比,以及CH4产生途径从CO2还原作用到醋酸裂解的转变。这些结果意味着沉降和与冰融作用有关的有机物不稳定性的增加导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向更快速的分解作用转变,并伴随着以CH4释放的碳比例的增加。多年冻土融化对有机物化学的影响可能会放大温度升高、多年冻土碳释放和水位变化的气候反馈。 (曾静静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41. GWEC报告显示全球2013年风能装机达到新高
    刘建华
    2014年4月9日,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全球风能报告:年度市场更新2013》(GlobalWindReport:AnnualMarketUpdate2013),对全球2013年的风能状况进行了统计,并对2014—2018年的风能市场状况进行了预测。 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风电装机新增35289MW,截止到2013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18105MW(图1)。 图11996—2013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 在整体投资全球风能方面,从2012年的809亿美元下降到2013年的803亿美元。截止2013年底,装机容量超过1000MW的国家有24个,包括16个欧洲国家、4个亚太国家(中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3个北美国家(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和1个拉丁美洲国家(巴西)。装机容量超过10000MW的国家包括:中国(91412MW)、美国(61091MW)、德国(34250MW)、西班牙(22959MW)、印度(20150MW)和英国(10531MW)。2013年,各区域风电装机容量如表1所示。其中,非洲和中东地区风电新增装机90MW,亚洲风电新增装机18216MW,欧洲风电新增装机12031MW,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风电新增装机共1158MW,北美地区风电新增装机3306MW,太平洋地区新增风电装机655MW。2014—2018年全球及区域风能的市场预测如图2和3所示。 表1全球风电装机容量(MW)—区域分布 区域 截止2012年 2013年新增 截止2013年总计 非洲和中东 1165 90 1255 亚洲 97715 18216 115927 欧洲 109817 12031 121474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3552 1158 4709 北美 67580 3306 70885 太平洋地区 3219 655 3874 图22014—2018年全球风能市场预测 图32013—2018年区域累计市场预测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42. Nature Climate Change文章建议全球气候政策重新审视2℃目标
    zengjj
    2014年2月26日,NatureClimateChang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危险变暖的世界气候政策论述》(TheClimatePolicyNarrativeforaDangerouslyWarmingWorld)的文章,指出是时候承认全球平均气温可能超过2℃的政治目标,并考虑令人深感不安的前景是如何影响沟通的优先领域、管理危险变暖的气候的风险。 当2009年世界各国领导人签署《哥本哈根协议》时,一致同意将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的温升幅度限制在不超过工业革命前水平2℃的范围,这一目标被广泛视为可以通过雄心勃勃的减排行动实现,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自此以后,气候政策议程一直是亟需迅速和大幅度削减排放量以保持温升幅度不超过2℃的论述占主导地位。 这一全球气温目标为国际气候谈判提供了宝贵的重点,激励一些国家做出减排承诺。但是,持续将气候政策论述限制在这一目标,并将其作为限制气候变化风险成功或者失败的唯一标准本身就变得很危险,因为它将使社会不能很好地面对和管理世界的风险。而全球很可能在本世纪经历超过2℃的变暖。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2℃目标的建立基础已逐步被侵蚀。为稳定全球气温制定的宏伟目标必须将气候政策的核心重点保持在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内。但尽管呼吁迅速和大幅度削减排放量不可或缺,但是还不够充足。面对和管理大幅度变暖的风险将需要一个基于科学的政策论述,诚实地传达这些风险,考虑到潜在的政策失误和可能发生的气候突发事件,有助于社会权衡采纳减缓和适应选项,这些选项本身带来了显著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 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完整、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发展了一个可以满足这些标准的气候安全三级风险管理框架。所谓的ABC框架包括3要素:①一个雄心勃勃的气温稳定目标;②构建(即适应)比稳定目标高的变暖幅度,以防气候敏感性被低估或者减缓政策失效;③应急规划,以防未来气候紧急情况出现时,社会因惊人的气候发展而选择放弃减缓措施。 使用这样的框架作为对话和规划的基础,将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到考虑不受青睐的气温稳定方案的需要。采纳这样的框架还应该鼓励困难但亟需的有关较高幅度变暖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对话和规划。 研究人员呼吁重新审视2℃目标,以考虑激励去碳化和适应的替代方法的风险和机遇。社会各阶层的决策者越早了解气候变化走向的事实,人类社会就能越早面对、限制和管理全球变暖带来的风险。

    发布时间: 2014-05-05

  • 43. 美学者研究揭示干旱土地吸收大量大气中的碳
    刘建华
    一项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发现,随着大气中CO2的不断升高,干旱地区这一不断扩张的地球生态系统吸收的大气CO2远比预计的多。 这一研究结论可以让科学家更有把握地处理全球碳预算问题,即大气中有多少的碳可贡献给全球变暖,有多少的碳被土地、海洋等吸收存储。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了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干旱土地是大气中CO2的主要碳汇,因此随着大气CO2的升高,它们对大气中CO2的吸收也增加。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ClimateChange期刊,是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维沙漠(MojaveDesert)露天场地上经过长达10年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研究人员升高了实验场地的CO2水平来模拟2050年大气中CO2升高的情景。此后研究人员挖去地面1m以下的土壤与植被,来分析碳的吸收情况。 鉴于长达10年的研究产生的数据的复杂性,研究团队利用专门人员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经过10年的CO2升高的暴露,这将有助于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生长,因此植物中的碳存储与植被碳含量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而CO2升高的主要后果在土壤的碳储存总量上表现明显,在CO2升高背景下增加了约20%。因此,在未来的CO2环境下,沙漠土壤而非沙漠植被能封存更多的碳。但是,土壤中的碳必须来自于某个地方,而且很有可能是植物将大气中的碳吸收到土壤中的。 这一研究涉及了全球变暖中的最大未解问题之一,即随着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基于土地的生态系统吸收或释放CO2的程度。一年中降雨量少于10英寸的干旱地区在南北纬30º间广泛分布,连同一年中降雨量不超过20英寸的半干旱地区,其总面积大约为地球陆地面积的近一半。 森林土壤有着丰富的有机质,它们储存了更多的碳。但由于干旱土壤覆盖的区域如此之广,因此它们可能在地球碳预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随着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聚集,也可能在决定地球温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未来干旱土地的碳吸收量还会增加,将会占到目前陆地表面碳吸收量总量的15%~28%。此外,增长的CO2水平也促进干旱土地的碳吸收,这一比例大约占目前排放总量的4%~8%。实验没有考虑由气候变化导致的其他可能的变化,如降雨、温度变化等。到2050年,干旱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CO2的能力将足够大。但是,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在不断地开拓发展与生存的空间,我们应该考虑这些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变化的潜在原因。 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陆地碳过程计划(TerrestrialCarbonProcessesProgram)与NSF生态系统研究计划(EcosystemStudiesProgram)的资助。 (王勤花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44. 波茨坦研究所科学家揭示非洲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区域
    zengjj
    2014年5月5日,《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Change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以及对适应与发展的启示》(HotspotsofClimateChangeImpactsinSub-SaharanAfricaandImplicationsforAdaptationandDevelopment)的文章,首次确定气候变化的叠加影响,如干旱和洪水,作物产量的下降或者生态系统的损害导致非洲某些特殊地区成为气候变化风险的热点。该研究由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科学家联合法国和肯尼亚学者联合完成。 文章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在消除贫困和粮食安全方面的发展努力将不得不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不一定很复杂,但可以支撑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设计将需要考虑整个生物圈性质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强度和相互作用。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研究人员探讨了气候变化影响预测的传播,发展了一种复合影响措施,以确定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应对的可能性和影响力。不同生物圈属性的叠加影响(如干旱、洪水)将不仅需要额外的应对能力,还将压缩应对和发展的选择。研究发现未来几十年有三个地区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最高:苏丹和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非洲中部维多利亚湖周边国家和非洲东南部地区,包括最引人注目的南非、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部分地区。预计将遭受最严重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通常是人口密度和贫困率较高的地区。尽管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是其影响有很大的不同,需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制定适应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 2014-05-20

  • 45. 多国学者研究称欧洲气候变暖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董利苹
    2014年3月6日,《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杂志发表题为《全球变暖2℃下的欧洲气候》(TheEuropeanClimateundera2℃GlobalWarming)的文章指出,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上升2℃,欧洲多数地方将经历比全球平均水平更高的变暖。 为了限制人为气候变化的危害,相对于工业化前2℃的全球变暖已被视为社会应该努力的阈值。在这一目标下,区域气候的可能变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细的调查。研究人员利用15个区域气候模型模拟了A1B情景(代表经济发展与能量来源平衡的一种发展情景)下的气候变化,确定了各自对应全球变暖2℃时的时间段,描述了这一变暖水平下欧洲气候变化的预计范围,并研究了多模型集合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欧洲大部分地区将经历比全球平均水平更高的变暖。北欧和东欧的冬季以及南欧的夏季上升的温度将高于全球2℃的平均水平,但西北欧的升温幅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英国。在夏季,东南欧和伊比利亚半岛的日最高气温可能会增加3~4℃,并上升到40℃以上,这种较高的温度将增加蒸发和干旱。在冬季,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俄罗斯的日最高气温可能会增加6℃以上。结果还表明,中欧和北欧的冬季以及北欧的夏季降水将明显增加,而且多数大陆地区的极端降水也将增加,这增加了洪水的风险。南欧是个例外,其平均降水量将下降。除了温度和可能发生的降水变化,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大气环流和大风,但没有发现显著的变化。

    发布时间: 2014-05-05

  • 46. 美研究人员量化页岩气开发中的甲烷排放水平
    liaoqin
    2014年4月14日,PNAS期刊发表题为《更好地理解和量化页岩气开发排放的甲烷》(TowardaBetterUnderstandingandQuantificationofMethaneEmissionsfromShaleGasDevelopment)的文章指出,在页岩气井的钻井阶段,其上方空气中的甲烷水平很高,而这一天然气生产阶段曾不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排放源。该发现可能对评价天然气生产的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 随着能源领域天然气分量的逐渐增加,对天然气生产排放的甲烷进行识别和量化已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研究人员确定了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马塞勒斯页岩地层中大面积页岩气井上方甲烷的区域通量,并进一步确定了高甲烷排放水平的几个井场。2012年6月,研究人员利用一架装有特殊仪器的飞机来确定宾夕法尼亚州西南部甲烷的主要来源和量化其排放率。在一个约2800km2的区域,甲烷的区域通量为2.0~14gCH4/(s·km2)。另外,七个井场在钻井阶段的甲烷排放水平很高,每口井平均为34gCH4/s,比美国环境保护署对这个运行阶段的估计高2~3个数量级。研究的这些井场占总井数的1%。因此还需要更多的工作来确定天然气生产排放的甲烷的所有来源,以弄清这些排放发生的原因,并评估其对气候和大气化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14-05-20

  • 47. 英学者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抑制海洋鱼类的生长发育
    wangqh
    英国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的研究人员指出,在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随着海洋水体温度的不断上升,北海地区普遍消费的小口鳕、牙鳕、鲱鱼等鱼类种类的规模大约缩 减了20%。这一研究成果将发表于2014年第4期的《全球变化生物学》(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上。论文题为《温度变暖与体型缩减:北海鱼类生长中的同步变化》(Warming Temperatures and Smaller Body Sizes: Synchronous Changes in Growth of North Sea Fishes)。

    发布时间: 2014-05-05

  • 48. USGS报告评估气候变化对鸟类与爬行类动物的影响
    刘建华
    2014年4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ofNewMexico)、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ArizonaUniversity)联合发布报告,预测了鸟类与爬行类动物随着气候变化的巨大分布损失,报告题为《美国西南部鸟类与爬行类动物的气候影响预测》(ProjectingClimateEffectsonBirdsandReptilesoftheSouthwesternUnitedStates)。 总体来讲,研究人员检测了几个关键气候模型下美国西南部目前与未来7种鸟类、5种爬行类动物的繁殖幅度变化。结果表明,到本世纪末,威廉森氏吸汁啄木鸟(Williamson’ssapsucker)与小鳾(pygmynuthatch)两种鸟类将丧失大量的栖息地,它们甚至存在灭绝的风险。但这两种鸟类目前并没有作为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此外,高原鞭尾蜥(plateaustripedwhiptails)、亚利桑那黑色响尾蛇(Arizonablackrattlesnakes)与普通的小隐耳蜥蜴(commonlesserearlesslizards)40%的现有栖息地可能损失。 与爬行动物相比,繁殖鸟类的变化幅度显示出更大的扩张与收缩性,如预测显示黑喉雀(black-throatedsparrows)与灰维丽俄鸟(grayvireos)在繁殖生境上将获得很大的益处。而小鳾、高山弯嘴嘲鸫(sagethrashers)与威廉森氏吸汁啄木鸟的繁殖生境将受到较大的损失,甚至在一些情境下其损失可达80%。因此,预测这三个物种未来将经历巨大的种群下降。 预测显示蓝头鸦(pinyonjay)未来将经历繁殖生境1/4到1/3的损失,因为其生存是与沼泽松(pinyonpine)的生境紧密相关的。 这项研究利用包括气候、景观、植被变化等在内的模型预测具体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尽管在不同的情景下物种的变化幅度差别较大,但研究强调指出了物种在气候变化与其周围景观变化下将受到的巨大影响。为了开展研究,科学家将现有的全球气候变化模型与最新开发的物种分布模型相结合,评估7种西南部高山鸟类与5种爬行类动物栖息地的未来损益情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州西部、犹他州、科罗拉多州西南部及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的索诺兰沙漠(SonoranDesert)与科罗拉多高原(ColoradoPlateau)生态系统,同时也包括美国西部的其余地区。评估的物种主要为包括定居与迁徙的野生鸟类与爬行类动物。预计这一区域的温度在未来60~90年内将升高3.5~4ºC,而降雨量将下降5%~20%。 野生资源管理者需要区域具体的气候变化结果信息,以便更好地确定保护的工具与战略及区域生境的可持续,这一预测结果可以帮助管理者与决策者制定动物保护的优先措施。 (王勤花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49. 研究指出刚果盆地的森林砍伐将使当地的气候变化加剧50%
    zengjj
    一项由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yofLeuven)研究人员开展的研究显示:到2050年,森林砍伐可能导致刚果盆地气温上升0.7℃,将使温室气体造成的变暖加剧50%。相关研究成果《刚果盆地实际的未来森林砍伐情景的区域气候影响》(TheRegionalClimateImpactofaRealisticFutureDeforestationScenariointheCongoBasin)发表在2014年4月出版的《气候杂志》(JournalofClimate)杂志上。 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以及低效率的农业实践是造成非洲中部热带雨林大规模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研究了农业实践将如何影响非洲中部的长期气温,预测了2050年刚果盆地的气温。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温室气体排放,2050年非洲中部气温平均将比目前升高1.4℃,森林砍伐将使气温增加0.7℃。研究结果还表明,森林砍伐与全球变暖之间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除了温室气体导致的变暖之外,在某些森林砍伐的“热点区域”,森林砍伐导致的气温上升会增加到1.25℃。这样急剧的气温上升将击退植物和动物物种,甚至可能使某些物种灭绝。 研究人员利用基于森林砍伐的速率和空间格局的实际预测情况的先进的计算机模型,预测了刚果盆地气候变化情况。研究还首次绘制了该地区的植被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取代了该地区大部分的砍伐森林。研究人员认为,模型预测的森林砍伐所引起的变暖可以大部分归结为蒸发的减少。一旦发生森林砍伐,雨林本来用于蒸发水分的太阳能就在地球表面附近聚焦,从而导致大气变暖。研究结果强调了解决刚果盆地森林砍伐原因的必要性。这一地区的森林砍伐不仅通过木材燃烧产生CO2排放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也对非洲中部的气候产生直接影响。

    发布时间: 2014-05-20

  • 50. Nature Climate Change文章评估过去一千年半球间的温度差异
    刘建华
    2014年3月30日,NatureClimateChange在线发表的题为《过去一千年半球间的温度差异(Inter-hemisphericTemperatureVariabilityoverthePastMillennium)的文章表明,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温度波动的差异性显著。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由地球内部混沌动力学、自然和人为的外部强迫(火山爆发、太阳辐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驱动的。广阔的海洋、南极冰和沙漠使南半球的气候变化数据难以被收集,所以,到现在为止,一些长期的预测结果几乎完全基于北半球的数据,这限制了多年、百年、千年等时间尺度上半球间温度差异的实证评估。 在过去的几年中,基于南半球的树木年轮、湖泊沉积物、珊瑚和冰芯等古气候变化代用资料,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重建了过去一千年间南半球的温度变化,通过南、北半球的温度重建比较发现,在过去1000年中,南、北半球的温度差异比预想的大得多。 对过去千年南、北半球温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模型往往过分强调南、北半球之间的温度同步,而低估了地球内部海洋-大气动力学的作用,特别是温度受海洋动力学主导的南半球。 这一研究结果意味着,单独基于外部强迫和北半球温度变化、年代际或世纪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可预测性将低于预期。 (董利苹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51. FAO发布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库
    刘建华
    2014年3月,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FAO)发布题为《全球土地覆盖共享》(GlobalLandCoverShare)的报告,首次实现全球土地覆盖数据汇总,新数据库是全球数据集的最佳整合,是迄今最可靠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 世界人口和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给农业带来了重大挑战。土地覆盖及其动态变化信息是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土地开发和利用政策制定的基础,而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英明的决策将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并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FAO鼓励从地方、国家和全球3个层面完善的土地资源评估系统,更新土地资源数据库,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尽管认识到了土地覆盖信息的重要性,但之前在国际范围内土地类型没有统一的定义,数据收集过程没有规范的操作标准,数据的精确度、存储格式等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世界各地相关数据的可比性较差。 基于土地覆盖分类系统(LCCS),全球土地覆盖共享数据库使用数据融合技术将最可靠的国家级土地覆盖信息以土地覆盖图注的形式实现了高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信息的可视化,分析了目前世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的分布情况,并对初步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和校准。该数据库提高了地理空间产品的可靠性、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填补了目前的空白。 根据统一的土地覆盖分类标准,该数据库将土地类型分为11种,其中人造土地占0.6%、裸地占15.2%、农田占12.6%、牧场占13.0%、草本植被占1.3%、内陆水体占2.6%、红树林占0.1%、灌木覆盖区占9.5%、积雪和冰川共占9.7%、稀疏植被占7.7%、树木覆盖地区占27.7%。树林覆盖区域约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其他土地类型是耕地和裸地。 该数据库满足了全球各界人士对全球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数据、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评估信息的需求,是全球气候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土地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威胁的适应性评价、土地审计、环境核算、区域性投资和发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基础。 (董利苹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52. 美机构研究指出尘埃会影响地球气候
    刘建华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部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最新的卫星数据的分析表明,北非及西亚的尘埃与印度的强季风之间存在着关联。研究表明,大气中的尘埃对印度西部的太阳辐射进行吸收,使得大气温度升高并加强了大气运动过程中携带的水汽。这会使得印度地区的季风降雨增加。这一结果表明尘埃会影响气候,揭示了地球系统中之前未知的一些细节。这一研究成果《西亚尘埃对印度夏季季风降雨的短期调节》(Short-termModulationofIndianSummerMonsoonRainfallbyWestAsianDust)发表于2014年3月16日的NatureGeoscience期刊上。 印度的夏季季风降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季风洪水年份与干旱年份之间的区别是印度中部地区夏季平均降水量存在10%的变率。由尘埃引起的降水变率可以强有力的解释降水的年际变化。 研究人员试图解释卫星数据记录中的一些相关性:北非、西亚与阿拉伯海地区大量的气溶胶与同时期内印度的强降水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试图证明这种关联性并研究这些气溶胶对降雨的可能影响。 为了探究这种关联,研究团队利用CAM5模型进行模拟,这一模型包括由人为污染造成的气溶胶及自然的海盐与尘埃气溶胶。首先,团队运行模型并发现了类似的关联:西部地区的气溶胶越多,则东部的降水也越多。然后,他们系统性地验证每一种气溶胶类型对降水的贡献并探究这种关联是是否仍然存在。 尘埃被证明是一种必要的成分。重建印度强降雨的条件是北非与阿拉伯半岛尘埃的增强。而为了了解尘埃快速发生作用的机制,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模拟了有尘埃排放与无尘埃排放时的短期情况。在没有尘埃持续排放的情况下,大气中的尘埃会在一周时间内消散;而有尘埃排放的情况则能与印度中部的降水很好地拟合。这表明在短期内尘埃对降水发生了影响。 但还有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尘埃是如何对降水产生作用的呢?为了探究这种可能性,研究团队放大了区域条件如大气的温度与大气中水汽的传输等。研究指出的最可能的过程是,尘埃可以吸收本可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大气温度直接增加。这些温暖的含尘大气从热带地区携带大量的水汽向北运行,并加强了从阿拉伯海地区携带水汽向印度的盛行风,最终在印度产生了降水。 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尽管尘埃在加强季风降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一自然现象并不能压倒并掩盖影响季风的其他重要过程。其他极端重要的因素包括海陆间热力差异、土地利用变化、全球变暖、气溶胶污染的区域效应等。 (王勤花 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53. 《环境研究快报》文章关注全球作物产量对极热天气的响应
    刘建华
    2014年3月19日,《环境研究快报》(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发表的题为《多种气候变化未来情景下全球作物产量对极热天气的响应》(GlobalCropYieldResponsetoExtremeHeatStressunderMultipleClimateChangeFutures)的文章,估计了全球极端温度对玉米、小麦和大豆生产的影响,称如果气候变化现状没有得到解决或逆转,热浪可能会显著降低农作物产量并威胁全球粮食供应。 作物生育期的极热应激反应将直接影响作物产量。该研究采用全球作物模型PEGASUS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预测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对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产量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全球作物产量对极热天气的响应并不一致。在RCP8.5情景下,热带和亚热带将面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玉米产量预计将损失约7%,若不考虑CO2的施肥效应,部分地区的玉米产量的损失率可能将增加一倍,小麦和大豆产量对极热天气的适应性较强,部分地区存在增产。假设CO2施肥效应可以忽略不计,RCP2.6情景下严苛的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可以避免RCP8.5情景下80%以上的粮食产量损失。热浪主要通过增加干旱胁迫强度、并在花期减少花粉不育,降低植物结实率极大地减少了作物的产量。 (董利苹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54. Nature Climate Change文章探讨气溶胶对区域温度和降水的影响
    刘建华
    2014年3月30日,NatureClimateChang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20世纪中纬度地区降水量观测缺乏气溶胶响应》(TheMissingAerosolResponseinTwentieth-CenturyMid-LatitudePrecipitationObservations)的文章,探讨了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大气中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对区域温度和降水的影响。 20世纪,区域温度变化已显著地受到气溶胶强迫的影响,气溶胶效应也显著地影响了区域降水的变化。对全球平均和一定区域的平均而言,历史降水的变化对空间异质性的气溶胶强迫比对温室气体强迫更敏感。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是否能预见区域降水和温度对20世纪北半球中纬度(NHML)显著增强的气溶胶强迫的响应。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气候模型实验发现,观测到的区域温度变化和北半球热带陆地降水变化与IPCC第五次评估中气溶胶强迫的估计基本一致,但观测的NHML陆地降水水平和模型预测的降水水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且在20世纪工业化前最为显著。建模和物理理论显示降水应该减少,但观测值却显示增加。通过极大地改变关键降水观测(包括雨、冰雹和雪)的可靠性,该新研究可能会对气候和环境科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55. 美国将实施新的中型和重型车辆燃料标准
    liaoqin
    2014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针对中型和重型卡车制定新的燃料效率标准。奥巴马总统已下令,环境保护署(EPA)和交通运输部(DOT)在2016年3月30日前,就中型和重型卡车制定新的节能和排放标准。新标准将减少碳污染,降低耗油量和燃料进口,削减企业在燃料上的花费,并对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企业实施减税优惠。 (1)新标准将进一步减少碳污染。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占美国碳排放量的28%,是美国第二大碳排放源(最大的排放源是电厂)。因此,削减交通部门的碳排放量是实现政府计划(计划到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减少17%)的重要部分。重型车辆是美国交通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虽然登记的车辆约为总车辆的4%,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交通部门的1/5。新的中型和重型车辆燃料效率标准有助于大幅削减温室气体排放。 (2)新标准建立在现有的交通减排计划之上。奥巴马这一新的指令是建立在先前的燃料效率行动之上的。2011年,EPA发布了针对2014—2018年出产的重型车辆的首轮能效标准,预计将减少约2.7亿万吨的气体排放,相当于让5600万辆汽车一年不上路。新一轮的标准将大大提高重型卡车的能效,到2035年每天可能会节约100万桶燃料。 (3)新标准在减少碳的同时也获得经济利益。燃料效率标准不只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削减家庭和企业在燃料上的花费。EPA和DOT估计,在2012—2025年售出车辆的生命周期内,轻型车辆的标准将使消费者在燃料花费上削减1.7万亿美元。现有的中型和重型车辆标准在燃料花费上将节约500亿美元,考虑到新技术的成本,燃料花费将节约420亿美元。这些节约可以引起整个经济的连锁反应。美国消费者联合会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中型和重型卡车2010年加倍的平均燃油经济性导致每户每年节省250美元。 (4)新的燃油标准应该是雄心勃勃的。2018年后的燃料效率标准有助于推动美国的低碳经济,但前提是这些标准必须是雄心勃勃的。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分析表明,更严格的标准可以使中型和重型车辆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比基准年减少26%。新的燃料效率标准必须辅以其他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策略。所有部门的减排对达到17%的减排目标是必要的,防止气候变化影响需要进行长期、高强度的减排。

    发布时间: 2014-05-05

  • 56. 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淡水生态系统的甲烷排放
    刘建华
    一项由英国艾克赛特大学(UniversityofExeter)主导完成的合作研究,通过收集数百个实验室的实验数据与现场调查数据,并通过对产生甲烷菌的单一物种种群、微生物群落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分析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通量也呈增加趋势。这一题为《在微生物到生态系统尺度上甲烷通量与温度存在一致的依存关系》(MethaneFluxesShowConsistentTemperatureDependenceAcrossMicrobialtoEcosystemScales)的文章发表于2014年3月的Nature期刊上。 研究人员指出,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力比二氧化碳大25倍,所以了解其排放会怎样随温度升高而改变对于气候预测非常重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甲烷主要由名为古菌(Archaea)的古老微生物群所排放,这些微生物群存在于没有氧气的水浸沉积物中,它们在分解生物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甲烷而非二氧化碳作为其代谢副产品。 研究同时指出,甲烷排放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速度要高于碳循环中另外两个关键过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这表明,与水生生态系统、陆地湿地与稻田等向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相比,全球变暖可能增加了甲烷的排放量。 与生产及消耗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相比,甲烷通量对温度更为敏感,这一发现突出表明,全球碳循环对未来气候变化起着加速而非减缓的作用。 虽然生物甲烷通量是全球甲烷排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的规模与影响因素尚有不确定性,这对我们预测碳循环这一关键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造成一定的障碍。而这一研究为科学家研究生态系统中甲烷排放对全球变暖响应的控制机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王勤花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57. 国内外机构普遍预测2014年将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qujiansheng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的一种现象,每4~12年发生一次。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会使澳大利亚、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的农作物因干旱而减产,而美国东西部地区和巴西等地则会发生严重的洪水。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也有一定影响: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期(即到达峰值之前),我国华北地区会发生干旱和暖冬现象;在厄尔尼诺事件的衰减期(即到第二年的夏季),我国黄河以南地区降雨将显著增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则形成干旱,东北易形成低温冷害,台风数量会比常年偏少。 2014年3月以来,多家国际气象和海洋机构连续发布报告,预测在今年夏季左右将发生厄尔尼诺现象。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机构对今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时间、概率及其影响的预测观点进行了整理,以供我国相关应对决策提供参考。 1厄尔尼诺可能出现在5~8月 2014年3月,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副主任迈克·哈珀特指出: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条件在未来3至6个月的时间里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发展。 澳大利亚气象局最新报告显示,从今年5月和6月开始热带太平洋水温将会上升,并达到厄尔尼诺天气的水平。澳大利亚气象局气候预测专家安德鲁·沃金斯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在2014年下半年出现的危险增加。早期迹象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最早于6月出现。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研人员2月蔡文炬指出,如果今年的确生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将使2014年更加酷热——也许会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年。但是因为厄尔尼诺通常跨越两个年份,史上最热年份的称号可能发生在2015年。 日本气象厅2014年3月预测,6至8月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边的水温将高于常年气温,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很大。 2014年3月,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召开2014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汛期气候预测会商会。与会专家认为:2014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继续维持中性状态,夏季转为暖位相,并可能发展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2普遍认为厄尔尼诺发生概率超过50% 2014年3月,NOAA旗下的气候预测中心(CPC)发布报告称,厄尔尼诺约有50%机会在今年夏季或秋季形成。 2014年3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刊登的一篇论文说,2014年末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是75%。该论文作者称,如果今年末出现厄尔尼诺,可能导致2015年全球气温上升。 美国马里兰州的气象预测机构——MDA气象服务公司预测今年北半球仲夏出现厄尔尼诺的几率是75%。 2014年2月,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发生与不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各占50%。但是本次观测的数据显示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偏高。 德国加斯特斯·李比希大学的阿明·邦德等人,预测2014年这种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约75%。但有科学家对其研究方法持怀疑态度。 2014年3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利用ENSO集合预报系统最新的预测结果,2014年出现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概率是在不断增大。2014年7月份以后赤道中东太平洋将有60%以上的概率发生一次中等强度及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3厄尔尼诺的影响 澳大利亚气象局称,厄尔尼诺可能导致东南亚以及澳大利亚发生干旱,而南美出现洪涝灾害,导致稻米、小麦和甘蔗作物的产量受损。 最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在1998年,当时恶劣天气导致超过2000人死亡,澳大利亚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农作物、基础设施以及矿业损失达到了几十亿美元。德国加斯特斯·李比希大学的阿明·邦德称2014年可能成为有记录的最热一年。新加坡辉力期货的投资分析师VanessaTan指出,如果确实发生的话,它将会对粮食供应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会导致一些农作物产品价格高涨。如果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日本部分地区今年可能遭遇冷夏,同时雨量增多。国际橡胶联盟(IRCo)表示,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引发的严冬及持续干燥天气2014年将降低全球橡胶供应,使橡胶价格上涨。 厄尔尼诺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秘鲁海洋研究院称,2014年厄尔尼诺将有利于秘鲁鱼类资源的生产和捕捞。对凤尾鱼,鲭鱼,竹荚鱼,沙丁鱼等资源的生长有利。 4对我国潜在的影响 4.1洪水 气象专家研究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中几次大的洪水灾害,都与厄尔尼诺发生有关,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是厄尔尼诺的次年。1991年则是厄尔尼诺发生的当年,我国安徽一带发生特大洪灾。1997年这次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使我国南方局部地区当年发生洪涝,次年(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2干旱 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中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黄河及华北一带易形成干旱。比如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夏季主要多雨带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而北方出现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长期干旱使得水资源严重减少,黄河下游发生了累计220多天的断流事件。 4.3暖冬 据统计,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中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中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4.4其他 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夏季,我国主要多雨带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洪涝。厄尔尼诺年,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偏低,形成低温冷害,造成粮食减产。 厄尔尼诺对我国一些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盛产于我国黄渤海的对虾。每当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对虾的产量就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30%。 此外,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数量也比常年偏少。 主要参考文献: [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3-21/5978880.shtml [2]http://www.gffcc.com/index.php/detail/beans_news/25771 [3]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4-02/11/content_17277468.htm [4]http://www.pep.com.cn/pdysh/xszx/zrdl/201312/t20131227_1177886.htm [5]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1224/169608.shtml [6]http://www.todayonhistory.com/7/14/EErNiNuoSiNueQuanQiu.html [7]http://www.nmefc.gov.cn/nr/cont.aspx?itemid=2&id=3642 [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3-21/5978880.shtml [9]http://www.pnas.org/content/111/6/2064.full.pdf+html?sid=3642df2e-7e08-4e2a-a980-d33e01a8d9da [10]http://yaogan.cngrain.net/News/3069.html [11]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3-10/5932893.shtml [12]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4/02-14/5838195.shtml [13]http://www.nmefc.gov.cn/nr/cont.aspx?itemid=2&id=3642 [14]http://finance.chinanews.com/ny/2014/02-14/5838195.shtml

    发布时间: 2014-05-20

  • 58. Climatic Change文章建议减少肉类和乳制品消费
    刘建华
    2014年3月,ClimaticChange发表题为《减少肉类和乳制品消费对于达成严格的气候变化目标至关重要》(TheImportanceofReducedMeatandDairyConsumptionforMeetingStringentClimateChangeTarget)的文章,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肉类和乳制品消费。 能源和交通运输部门是CO2排放量的两个最大来源,然而,目前的研究表明,减少这两个部门的CO2排放量,仍然不能保证实现联合国限制全球升温2℃的目标。因为,在全球粮食生产中,肉类和乳制品的消费量增加导致的农业排放量剧增正在危及联合国的这一气候变化减缓目标。 牛羊肉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的占比最大。预计到2050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将来源于牛羊肉生产,而其提供的能量在人体中的占比仅为3%,并且奶酪和其他乳制品生产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贡献也占很大份额,高达25%。随着人口增加,如果全球人均食品消费的数量和类型保持不变,预计到2070年,肉类、乳制品和其他高排放食物的消费量也将大幅增加,通过农牧业反刍动物的打嗝、放屁、排泄物处理以及作物施肥等方式,这些高排放食物消费量的增加将导致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H4和N2O)增加一倍,进而对气候变化减缓目标造成巨大的威胁。 提升肉类和乳制品的生产效率以及革新生产技术可以减少部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如果肉类和乳制品的消费量继续增长,这些措施的气候变化减缓效果将相当有限,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肉类和乳制品消费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经济、快捷、有效的方法。饮食结构改变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何扶持气候友好型食品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董利苹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21

  • 59. 《技术预测与社会变化》文章认为欧盟可引领国际气候行动
    刘建华
    2014年3月11日,《技术预测与社会变化》(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杂志发表题为《达到或突破气候变化目标:AMPERE研究分期加入气候政策的情景》(MakingorBreakingClimateTargets:TheAMPEREStudyonStagedAccessionScenariosforClimatePolicy)的文章指出,主要排放国家应该尽早付诸减排行动,以避免气温升高幅度超过2℃。尽早付诸行动,其减排成本就越低。 该研究探讨了在当前区域分散且力度不大的气候行动中加入全球气候政策制度的情况。该分析基于如下情景:领先者联盟(欧盟或者欧盟和中国)进行直接的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而世界其他国家在2030—2050年间过渡到全球气候制度。研究假设随后的机制包括强大的减排努力,但不需要后期加入者抵消他们最初的高排放,因而气候目标是轻松的,而且虽然分期加入可以显著减少全球变暖,但所产生的气候结果不太可能与全球变暖限制在2℃的目标一致。 欧盟的举措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没有哪一个地区能独自对抗气候变化,只有世界其他地区最终加入,全球变暖不超过2℃的气候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要说服其他国家,领先者就需要通过展示强大的减排在经济上可行来确保其努力能获得成功。欧盟额外的成本估计很低,因为它已经实施了预计将在2030年减排30%的重要的气候和能源政策。该研究调查了欧盟领先者的行动符合其转向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包括2030年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 欧盟额外的成本估计很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体碳泄漏预计将很小。经济体削减温室气体的一个较大担忧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迁移到世界环境标准很低的地方,或者在一个地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从而推高了其他地方的消费。这两种效应可以抵消领先者的一些努力,但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很小。如果中国加入到欧盟领先的国际气候制度,尽早采取行动,到2030年可以减少排放,增加满足低于2℃目标的可能性。然而,中国的短期减缓成本将明显高于欧盟。在提早行动的情况下,中国可能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尤其是包括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的共同效益。此外,欧盟面临较低的短期成本和较高的过渡性挑战之间的权衡,中国也是如此。 由于从一个低的水平迅速提升到一个雄心勃勃的努力水平具有较大的难度,后来者加入全球气候制度时将面临过渡挑战。锁定在化石燃料基础设施的风险是一个主要的障碍,推迟了行动,例如新建燃煤电厂。目前的能源规划者正在做出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决策,一旦气候政策出台,它会变成滞留资产。因此,推迟行动既可能会增加达不到气候目标的风险,也提高了其减排成本。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60. BI发布中美洲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和保护十年战略行动计划
    刘建华
        2014年3月,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BI)发布了《在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方面加强中美洲植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4》(Strategic Action Plan to Strengthen Conservation and Use of Mesoamerica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 Adapting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SAPM) 2014-2024),勾勒了中美洲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战略路线图,旨在加强农业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威胁的适应能力,以保障粮食安全。     SAPM首先从胁迫耐受、全球食品安全、饮食多样性、人类福祉等方面诊断性评价了玉米、豆类、木薯、红薯、瓜类、苋菜、辣椒、木瓜、鳄梨和原生牧草等10种中美洲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粮农作物遗传资源(PGRFA)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分析评价结果,来自各国政府、大学、农业组织、农民、民间团体及捐助者等一百多名利益相关方代表广泛参与并制定了SAPM,签订了中美洲《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ITPGRFA),缔约方国家包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墨西哥。相关文件可以从西班牙公众网站上获得。     SAPM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6部分:①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通过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项目,识别地方性遗传资源,建设包括小农户在内的非天然新型高效保护系统,鼓励农场、工厂等对遗传资源进行就地保护。②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鼓励农场作物多样化,支持气候变化适应品种的研发,保障粮食安全。在改良品种市场化方面,建议对改良品种进行必要标识,以保障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悉权。这些种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③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政策体制。主要指《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上落实缔约方国家农民权利,支持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条款。④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教育及能力建设。在SAPM实施过程中,确保学术界、决策者农民和其他专业人士充分且有效地参与,并且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⑤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操作手段,识别区域遗传资源和实行SAPM所需的机制、建立协调框架,包括构建植物遗传资源网络,邀请区域政府机构参与等方法保障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顺利进行。⑥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资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61. 美科学家利用冰川研究气候变化的历史与未来
    刘建华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研究人员LewisOwen领导的研究团队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川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利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多年数据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预测冰川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该研究团队有关的研究成果《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造山带第四季冰川的性质和时序》(NatureandTimingofQuaternaryGlaciationin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和《季风影响的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造山带冰川的时间和气候驱动》(TimingandClimaticDriversforGlaciationAcrossMonsoon-InfluencedRegionsoftheHimalayan–TibetanOrogen)发表于2014年3月15日出版的《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ScienceReviews)杂志上。 冰川通常是变化无常的,它们并不是以同样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有些冰川消退而有些冰川激增,这些变化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冰川湖随着冰川的融化而膨胀,可以产生灾难性的排水(称为冰湖溃决洪水),其后果可能很严重,如整个村庄被毁灭或上百英亩农田被破坏。山脉本身的环境风险也很高。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面积是美国邻近的48个州面积大小的近1/3,并且有近十亿人住在山脉的周围。来自冰川的水流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了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和中国北部接壤地区。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河流(印度河、恒河、长江和黄河)的源头都来自这些冰川。在更大的范围内,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对区域和全球大气环流也有重大影响。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构建那里的冰川在未来会融化到什么程度,以便能够提早计划和优先考虑,从而免受冰川融化的危害。为了帮助预测未来,研究人员回顾了冰川过去的变化。他们使用了先进的地质年代学技术(如宇宙成因及石英光释光测年)来更加准确地确定样品的年代。研究人员将看似绵延的冰川分成27个区域冰川(加上2个试验性冰川),被称为季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阶段(MOHITS)。结果发现,这些区域冰川涵盖了较广的时间范围:有5个区域冰川期早于末次冰期,有13个区域冰川期处于末次冰期周期内,有11个区域冰川期处于全新世时期。由于不知道过去的情况,全球气候变化的计算机模型不能准确地得到检验。该研究为理解过去的冰川作用对未来变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框架。 (廖琴编译)

    发布时间: 2014-04-08

  • 62. EPA报告指出美国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
    liaoqin
    014年4月15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发布《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清单》(theInventoryofU.S.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Sinks)的报告指出,2012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5.256亿吨(相当于6525.6Tg)CO2当量,比1990年增加了4.7%,比2011年减少了3.4%(227.4TgCO2当量)。 图1显示了自1990年以来,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总体变化趋势。自1990年以来,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2%。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2011年的原因包括:天然气价格的下降导致电力发电消耗的燃料碳强度减少;不同运输方式的燃料效率增加和对旅客运输新需求的限制导致交通部门的排放量降低;更加暖和的冬季条件导致住宅和商业部门对加热燃料的需求减少。 1990—2012年,CO2的排放量增加了274.5TgCO2当量(5.4%);CH4的排放量减少了68.4TgCO2当量(10.8%);N2O的排放量增加了11.5TgCO2当量(2.9%);氢氟碳化物(HFCs)的排放量增加了114.3TgCO2当量(309.6%);全氟化碳(PFCs)的排放量减少了15.2TgCO2当量(73.8%);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减少了24.2TgCO2当量(74.3%)。图2是2012年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温室气体排放的比例,其中CO2为82.5%,CH4为8.7%,N2O为6.3%,HFCs、PFCs和SF6共为2.5%。 1990—2012年,与能源有关的活动,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占了CO2排放总量的绝大部分。2012年,约82%的能源消耗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其余的18%来自水电、生物质能、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如图3所示)。 图11990—2012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趋势 图22012年美国各温室气体的排放比例 图32012年美国各能源的消耗情况

    发布时间: 2014-05-20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