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发布中美洲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和保护十年战略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刘建华
  • 发布时间:2014-04-08
  •     2014年3月,国际生物多样性组织(Bioversity International,BI)发布了《在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方面加强中美洲植物遗传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4》(Strategic Action Plan to Strengthen Conservation and Use of Mesoamerica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 Adapting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SAPM) 2014-2024),勾勒了中美洲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战略路线图,旨在加强农业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威胁的适应能力,以保障粮食安全。

        SAPM首先从胁迫耐受、全球食品安全、饮食多样性、人类福祉等方面诊断性评价了玉米、豆类、木薯、红薯、瓜类、苋菜、辣椒、木瓜、鳄梨和原生牧草等10种中美洲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粮农作物遗传资源(PGRFA)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分析评价结果,来自各国政府、大学、农业组织、农民、民间团体及捐助者等一百多名利益相关方代表广泛参与并制定了SAPM,签订了中美洲《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y on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for Food and Agriculture,ITPGRFA),缔约方国家包括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墨西哥。相关文件可以从西班牙公众网站上获得。

        SAPM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6部分:①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通过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项目,识别地方性遗传资源,建设包括小农户在内的非天然新型高效保护系统,鼓励农场、工厂等对遗传资源进行就地保护。②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鼓励农场作物多样化,支持气候变化适应品种的研发,保障粮食安全。在改良品种市场化方面,建议对改良品种进行必要标识,以保障消费者对商品的知悉权。这些种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③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政策体制。主要指《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上落实缔约方国家农民权利,支持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条款。④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教育及能力建设。在SAPM实施过程中,确保学术界、决策者农民和其他专业人士充分且有效地参与,并且致力于提高公众意识。⑤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操作手段,识别区域遗传资源和实行SAPM所需的机制、建立协调框架,包括构建植物遗传资源网络,邀请区域政府机构参与等方法保障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顺利进行。⑥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资金。

相关报告
  • 《美国发布的国家卫生安全行动计划概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6
    • 10月18日,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卫生安全行动计划:加强国际卫生条例的实施》(U.S. Health Security National Action Plan: Strengthe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报告。报告指出,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监督的《国际卫生条例(2005)》(IHR)寻求预防、保护、控制和提供对国际传播的疾病的公共卫生响应,其方式仅限于公共卫生风险,避免对国际交通和贸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IHR反映了各国致力于建设快速识别人类健康威胁所需的国家能力,并采取快速行动防止公共卫生事件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2015年底,WHO采用联合外部评估(JEE)作为通过多部门方法评估IHR实施情况的自愿机制。基于为全球卫生安全议程(GHSA)制定的评估方法,JEE是一个自愿的、点对点的协作过程,将GHSA传染病目标与公共卫生准备和响应所需的全灾害管理方式相结合。JEE工具包括四个主题领域:预防、检测、响应和其他与IHR相关的危害和入境点,涵盖19个具有特定目标和绩效指标的技术领域。2016年5月,美国进行的JEE确定了美国预防、发现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优势和差距。此后,一个跨机构、多部门的IHR工作组制定了“美国卫生安全行动计划:基于2016年联合外部评估加强IHR的实施”。 美国卫生部准备和响应副部长办公室(Office of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ASPR)为IHR的美国国家归口单位,代表美国政府通过与四十多个联邦部门和机构合作制定了该国家行动计划,这些机构分别致力于人类、动物、植物和环境健康等19个技术领域。ASPR将继续与这些联邦伙伴合作,协调该计划的实施,直至2021年美国的下一次联合外部评估。 在2016年的联合外部评估中,美国和国际主题专家确定了在能力较低的技术领域进行改进的高度优先事项,并进一步明确了系列行动,以加强、维持和优化根据联合外部评估工具已得到高度评价的能力。因此,该国家行动计划包含了联合外部评估技术领域的所有行动项目,其中还考虑到支持国家卫生安全的美国系统的独特方面,包括国家和人口的规模及多样性、联邦政府制度的性质及州和地方能力的重要性、来往美国的全球旅行和贸易的数量等。该国家行动计划旨在成为一个动态框架,可以随着新的立法、政策、计划、技术和财政资源的发展而演变。在实施期间,各个部门和机构将继续采用多部门方法处理每个行动项目,同时利用既定方案或制定新方案与州、地方、部落和地区政府合作。该国家行动计划中列出的所有活动都取决于美国国会授权和/或拨款的资金情况,以及州、地方、部落和地区政府面临的资金限制。 需要强调的是,该行动计划将帮助美国政府采取具体行动以准备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实施将补充和支持《美国国家安全战略》(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国家生物防御战略》(National Biodefense Strategy)和《国家卫生安全战略》(National Health Security Strategy)的相关方面。该国家行动计划不仅具有与这些战略类似的目标,而且还包括旨在与这些战略实施相协调的行动。在技术层面,该国家行动计划所包含的行动项目源于并符合国家计划和倡议,如抗击耐药细菌国家行动计划(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Combating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国家与国际对接的计划和倡议,包括全球卫生安全议程、北美动物和大流行性流感计划(North American Plan for Animal and Pandemic Influenza)及全球卫生安全倡议(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itiative)。与其他关键卫生安全工作的协同关系对于最大限度地实施该国家行动计划至关重要。 该行动计划的完整版详细列出了19个技术领域的行动项目,这与WHO和全球卫生安全议程的国际透明度目标相一致。下文按WHO联合外部评估工具和该国家行动计划中出现的顺序对需要优先加强的10个技术领域进行了描述。 抗生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 联合外部评估的自我评估表明,联邦和州一级具备检测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能力,然而很多州、地方、部落和地区政府没有足够的机会进入可根据公布的标准检测和鉴定耐药性的实验室;按照“一体化健康”(One Health)方针检测和报告耐药性需要多方协调一致;现行的抗生素管理制度不仅执行不一致,且未得到充分监测。 改进的重点是提升现有的公共卫生实验室的能力;表征和跟踪耐药性的趋势,包括新的细菌菌株和耐药性机制的出现;通过公私伙伴关系促进多部门和多学科合作;并加强抗生素管理工作。这些行动项目与“抗击耐药性细菌国家行动计划”相一致。该行动计划是联邦政府的一项综合性国家计划,通过跨部门的协作,确定了应对耐药性细菌出现和传播所必需的关键行动。 人畜共患疾病 虽然已有一些项目将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联系起来(其中一些项目在具体的人畜共患病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协调),但是目前联邦政府“一体化健康”的总体方针仍然是非正式的。各个部门的监督和信息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涉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部门和机构需要正式分享和协调人畜共患疾病预防、检测和应对的优先事项。 改进的重点是通过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将“一体化健康”方针纳入国家一级的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工作中。首要任务是正式为“一体化健康”方针创建共同的愿景和路线图。多个联邦部门和机构将联合召开“‘一体化健康’人畜共患疾病优先排序研讨会”,以便:(a)优先考虑负责联邦人畜共患疾病计划的人类、动物和环境卫生部门最关注的人畜共患疾病;(b)制定计划,以实施和加强在美国解决这些疾病的多部门方法。这项工作将使各部门和机构联合制定一份加强“一体化健康”方针的必要行动项目清单和下一步措施,以整合监测系统、实验室系统、联合疫情应对能力、备灾规划及跨部门预防和控制战略等。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然而由于缺乏所有地方层面的专业实验室,因此在检测多地区疫情方面仍然存在挑战。改进的重点是加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检测和报告,并逐步在州和地方公共卫生实验室开发更先进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包括下一代全基因组测序和相关技术、方法和平台,以及用于加强病原体鉴定的先进计算和生物信息学工具。 生物安全 总体而言,美国的生物安全系统很健全,然而,在联邦监管和标准化培训的实用性方面仍有待改进。其重点将是实施两套建议,一套来自联邦专家安全顾问小组(Federal Expert Security Advisory Panel),他们对联邦政府进行了一次生物安全实践的内部审查;另一套来自特定生物制剂法规快速通道行动委员会(Fast Track Action Committee on Select Agent Regulations),他们进行了一次外部审查,重点关注特定生物制剂对研究人员和实验室的影响。两套建议均涉及责任、监督、外展和教育的文化,应用生物安全研究、事故报告、材料问责、检查流程、监管改革及改善生物安全的指导。两套建议的实施预计将加强生物安全的实践和监督。美国致力于促进生命科学的进步,包括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展特定生物制剂及生物毒素(Biological Select Agents and Toxins,BSAT)和非特定生物制剂的和平研究。美国还将继续执行双重用途研究的相关政策。 实时监控 美国拥有广泛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能够快速检测到重大疫情。然而,人类和动物监测系统的关键方面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联系,在电子数据的快速采集、处理和解读方面可能需要重大改进。改进的重点是进一步整合并快速交换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监测信息、测试和加强电子卫生保健记录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州、地方、部落和地区增加训练有素的人员来加强监测系统。改进还将包括开发和推广基于指标的监测工具和战略,以便在动物-人类层面上迅速检测和鉴定新出现的和重新出现的病原体。 应急准备 美国在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有复杂的联邦、州、地方、部落和地区结构,这需要在响应计划和系统中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继续加强应急准备的工作将从如下几方面展开:继续通过技术平台加强应急准备;开发新的并改善现有的多平台工具和资源;通过一系列活动统筹规划,以应对未收到斯塔福德法案声明的复杂事件,这些活动包括生物事件响应和恢复的联邦跨部门运作计划的演习及国家和地方合作伙伴参与的国家应急响应框架的演习(例如大流行性流感演习、“高谭盾行动”(Operation Gotham Shield)核/辐射响应演习,以及最近与寨卡病毒响应有关的演习);制定正式指导方针,规范联邦及地方、部落和地区公共卫生规划人员使用的事件/演习后纠正行动计划(corrective action plan)和事后回顾/报告(after action review/reporting)程序;并与联邦、州、地方、部落和地区伙伴合作,以开发更高质量、更具包容性的公共卫生运营概念(concept of operations)、文件和演习。 应急响应运作 大多数联邦部门和机构都拥有完善的应急运作中心(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这些中心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互联系、协调运作。然而,并非所有中心都能有效或高效地运作,并且许多州级应急运作中心没有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充分的计划或锻炼。 改进的重点是让更多的联邦与州、地方、部落和地区参与国家级演习(national level exercise),并且确保在各级政府分享最佳范例和经验教训,以便优化效果、内部和外部的沟通、信息共享和态势感知,并在活动和演习期间建立一个共同的运作模式。联邦部门和机构还将做出如下尝试:建立环境感知、人员配备和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应急运作中心标准和事件管理系统(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为州、地方、部落和地区项目提供联邦政府的支持,以提高当地识别、控制、治疗和运送高传染性疾病患者或身体受到感染的患者的能力;协助当地医疗网络识别有接收此类患者能力的设施,并与救援医疗服务机构协调。 风险沟通 美国在联邦一级的主要部门和机构之间开展风险沟通的系统十分有效。然而,在响应的最初阶段,各部门和机构的通讯操作可能更加独立且缺少凝聚力。接受过处理重大紧急事故培训的人员不足,且能够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迅速行动的人员太少。 改进的重点是促进社区参与及评估地方合作伙伴当前的能力和不足,并与他们合作制定培训和人员配备计划,以增加合格风险沟通人员的数量。具体行动项目包括围绕复杂情况和特定(罕见)危险的培训;调查国家风险传播合作伙伴和媒体机构,进而制定计划以解决社区参与和准备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开展演习来测试这些计划的实施。 化学事件 美国有适当的系统来快速识别化学事件。然而,地方实验室和卫生部门需要提高其快速风险评估和诊断的能力。改进的重点是联邦政府部门和机构为州、地方、部落和地区层面的备灾工作提供更多指导,并为化学成品暴露开发和储存更好的医疗措施(medical countermeasure);增加环境响应实验室网络(Environmental Response Laboratory Network)的实验室数量;评估州、地方、部落和地区能力的变化;并开发工具,协助他们审查和改进当地针对大规模化学事件提供医疗响应的能力。 辐射突发事件 虽然全国各地普遍都有早期辐射检测,但很少有地方能够评估剂量及事后风险。改进的重点是优先开发检测剩余放射性核素的实验室生物测定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推广至全国各地的指定实验室;提高美国能源部和国防部进行放射生物剂量检测的总体能力,包括新方法的表征和验证;与美国医院合作,确定能采用标准化生物剂量测定方法并协调应对大规模暴露的地点;通过教育、工作经验和提高对辐射的专业认识来增加辐射专业人员的数量;与州、地方、部落和地区卫生部门和公共卫生应急防范合作协议资助者合作,提高他们对自己在辐射突发事件响应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的认识,为他们提供应急准备的指导,并加强合作伙伴在辐射突发事件响应中的态势感知能力。
  • 《上海市公布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8-07-17
    •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小编将水体污染治理相关的计划摘抄出来。上海市2018-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随着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本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源头防控和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全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本市正处于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基本建成“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阶段。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制订本计划,即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总体目标 到2020年,本市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空间规模、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及基本建成“五个中心”基本框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环境产品。   ——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8%,国考断面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市考断面水质95%以上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Ⅴ类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力争达到80%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到37微克/立方米;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左右。   ——污染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污泥有效处理率达到95%以上;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8%;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95%,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农药化肥亩均施用量在2015年基础上削减20%左右;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全面安全处置。 二、水环境保护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以下简称“苏四期”)为牵引,重点推进污水污泥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巩固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加快补足水环境治理体系短板,地表水水质保持稳定改善。   (一)全面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在全面落实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禁止新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现存工业企业的关闭清拆。加快启动陈行水源地与青草沙水源地连通方案研究。持续完善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政策。结合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调整,对水环境功能区划进行修订。完成省市边界水文水质监测站网的建设。   (二)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建管养并举、泥水气同治”的原则,完善全市污水、污泥处理处置体系。继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全面完成竹园一、竹园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虹桥和泰和污水处理厂工程,完成青浦朱家角和练塘及嘉定安亭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工程。到2020年,全市净增污水处理能力60万立方米/日以上,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要求达到一级A及以上排放标准,同时完成石洞口、竹园、白龙港、青浦等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污水收集治理工作。到2020年底,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泥有效处理率达到95%。 (三)加大城市面源治理力度   着力推进市政设施污染控制。以“苏四期”为重点,加快实施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工程试验段,推进天山、桃浦、曲阳、龙华、长桥和泗塘等6座污水处理厂功能调整,转变为初期雨水调蓄设施。启动竹园初期雨水处理厂建设,实施大武川初期雨水调蓄池工程,改善区域水质。开展上海大学、大场老街、罗秀、景东、平阳、葑村南、张华浜等市管雨水泵站污水截流设施建设或技术改造,并通过泵站优化运行等措施,减少泵站放江量,完成市政雨水泵站旱流截污工程,提高合流制地区污水截流倍数,进一步降低雨污混合水污染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在全市建成区分流制地区雨污混接大排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雨污混接改造。到2020年,基本消除本市建成区分流制地区市政混接、沿街商户混接及企事业单位混接。   继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本市建成区200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研究出台《上海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彻落实到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管控环节。加强规划引领,按照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要求,各区要编制本辖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全面完成浦东新区临港地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建立市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形成一批适合上海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案例,以示范引领,全面推动本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四)持续强化河湖综合治理   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实现国考、市考断面的水质目标,采用控源截污、沟通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继续推进全市中小河道整治,三年累计实施600公里以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和2200条段断头河整治,使河道水环境和陆域面貌得到明显提升。按照“苏四期”治理要求,对苏州河两翼中小河道进行专项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实施《上海市中小河道综合整治与长效管理导则》,建立完善河道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引清调水,实现水体有序流动,改善河网水质。在湖泊实施湖长制,严格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完成元荡湖围网养殖拆除及生态修复工程,深化研究淀山湖、滴水湖等主要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防治湖库富营养化。 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一)全面摸清土壤环境状况   全面摸清土壤环境状况。根据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深入开展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力争到2018上半年,基本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及其分布,基本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2018年底前,查明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全面完成详查任务。   优化整合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水土联动、统一规划”的原则,优化整合本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以耕地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网格化监测;以工业园区、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交通干道两侧和优先管控的潜在污染场地为重点,开展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重点,加强重点区域土壤及地下水联动监测,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到2018年底前,完成全市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整合工作;到2019年底前,实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乡镇、园区和重点监管企业全覆盖。   (二)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   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优先开展水源保护区、崇明生态岛的低效工业用地减量化,优先调整工业园区周边、市政设施周边、河道两侧、交通干道两侧农用地用于生态林地建设。加强重点监管企业土壤及地下水环境监测,强化工业企业源头管理,防范企业拆除过程引发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三)加强农田土壤环境保护管理   切实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制定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的土壤环境保护方案,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实现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制定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方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和土壤改良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制定退耕还林或种植结构调整计划。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源安全的受污染耕地,落实有关治理措施。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到202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面积达14万亩。   强化农林业生产环节的管控。加强“198”区域建设用地减量化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和纳入后备农用地资源的未利用地保护。对减量化地块及滩涂围垦农用地的后续利用,按照土壤环境质量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生态修复等工作。   (四)推进场地污染防控和治理   实施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序推进土壤治理修复。强化建设用地储备、出让、收回、续期等环节的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完善相关技术体系,实施本市建设用地动态流转调查评估制度。结合城市发展布局调整和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以拟开发利用为住宅、商业、学校、医疗、养老场所、游乐场、公园、体育场、展览馆等环境敏感性用地的潜在污染场地为重点,开展治理修复。重点推进南大、桃浦等重点转型发展区域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十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保障机制 (四)完善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完善以PM2.5和臭氧为核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环境气象、交通环境空气、产业园区空气特征污染物、扬尘等专项监测网络,全面提升本市和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和污染预警水平,完成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中心二期平台建设;构建涵盖省界来水、饮用水水源地和各区考核断面、特定功能区的上海市地表水环境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优化和完善各级河道监测断面(点位),加强出入境断面、重要湖泊水质监测,实现水质、水文数据实时监测共享;建立覆盖主要用地类型和土壤环境敏感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覆盖全市各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完善辐射应急及在线监测网络;建设天地一体化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健全本市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重点排污单位率先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全覆盖,完善重点企业和化工园区监测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智慧环保发展,强化全市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集成和共享,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污染源数据整合和联动管理,持续推进固定污染源统一编码,完善污染源监管“一源一档”,开展环评可视化审批,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系统,深化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污染源联动监管体系,实现污染源信息统一填报,提升污染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开展应用系统向电子政务云迁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污染源、污染物、生态环境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和成果应用。建立环保数据交换平台和资源监控平台,开展环保大数据挖掘分析和应用研究,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支撑能力。   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整合本市环境风险源数据信息,开展本市环境风险防控系统建设,实现事前完善预防、事中高效处置、事后评估整改的全过程应急管理。进一步完善“三监联动”快速响应机制和监管执法平台。推动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与事故应对能力建设,推动高风险企业不断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强化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的有毒有害物质、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型特征污染物及危险废物监测监管,升级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安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