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汛期(6~8月)我国降水趋势预测意见》

  • 来源专题: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 刘建华
  • 发布时间:2014-04-21
  • 预计2014年汛期(6~8月),淮河流域降水偏多2~3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东南沿海、江淮、黄淮、华北东南部、东北北部和南部、河套以北、西北部分地区、新疆西北部以及西南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两湖流域和河套地区降水偏少2~3成,我国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预计今年夏季登陆台风数为6~7个,正常略偏少。

    (摘自2014年第2期《短期气候预测信息》)

相关报告
  • 《未来10-15年全球技术发展趋势——近期主流科技报告趋势判断》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9-11
    • 课题组经过收集整理,共遴选了76篇国内外权威报告、计划,逐一解读并梳理出其中所涉及的1152项重点技术,并对每项技术进行不超过两个标签的所属领域标注。其中,面向2019年及之前的报告、计划或年度评价榜单36篇,涉及833项代表近期突破或短期计划的技术(双重标签的技术重复计算数量);面向2020年及以后的计划、前瞻报告40篇,涉及514项代表中长期预测或战略布局的技术(双重标签的技术重复计算数量)(如表所示)。从统计及分析结果来看,呈现出三个重要的趋势。 一是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关注热点。无论是近期还是中长期相关报告,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领域的相关技术数量均名列前茅。其中,信息技术领域的布局主要体现在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中,涉及具体技术领域包括信息安全与管理、人工智能算法及应用、人工智能芯片及智能硬件、信息接入与新型传感器、物联网、网络接入、区块链、脑机接口、量子计算机等。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主要体现在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中,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包括脑及神经研究、基因编辑与合成、基于分子和细胞的早期检测、材料及耗材、精准医学、癌症治疗、远程及可穿戴医护设备、肢体和器官的再生及增强、痴呆症护理等。新材料领域的布局主要体现在美国、中国大陆、俄罗斯、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中,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包括新型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仿生和医用材料、电池材料、复合材料和塑料、可再生和可降解塑料、纳米材料、轻量化及高强结构材料、石墨烯、材料的仿真和测试技术等。 二是能源及资源、航空航天、环境等领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但短期内难以有关键性突破。能源及资源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列第6位,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中提升至第3位;航空航天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的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列第8位,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中提升至第5位;环境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的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列第16位,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中提升至第6位。其中,能源及资源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英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包括催化制氢、核电及核废物处理、非常规油气及矿产开采、电池及储能、柔性和智能电网、太阳能、碳捕捉、高温超导、资源循环、太阳能、生物质资源、水管理等。航空航天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美国、俄罗斯、中国、英国等国家的中长期规划,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包括大型飞机制造及控制系统、先进航空发动机、电驱飞机、卫星集群、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新型火箭等。环境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包括太阳辐射管理、地球工程、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应对、废水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等。 三是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关注热度在中长期展望中有所回落。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的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排名第4位,但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中仅列第7位;先进制造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的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排名第5位,但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中仅列第8位;机器人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的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排名第7位,但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仅列第10位;集成电路相关领域的技术出现的频次在近期相关报告中排名第9位,但在中长期相关报告中仅列第18位。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大陆、欧盟、俄罗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涉及学习算法、传感控制、智能识别、超级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处理器、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等具体技术领域。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等国家的中长期规划,涉及数控装备、核心软件、工业机器人、纳米机械及纳米制造、增材制造、测试及制造技术等具体技术领域。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规划,涉及工业机器人、服务及家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无人机、自动驾驶、外骨骼等具体技术领域。集成电路领域的布局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的中长期规划,涉及新一代集成电路材料、高密度及3D封装、芯片设计、导航芯片等具体技术领域。
  • 《2018年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分析 资源化发展是趋势》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04-10
    • 2019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王毅力研究团队在剩余活性污泥氧化调理-脱水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使城镇污水处理中污泥的过滤性质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政策和技术在污泥处理行业的推进,污泥处置处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有望突破瓶颈期,驶入快车道。在未来发展趋势中,污泥资源化发展是必然的。 技术 政策双重利好 行业规模不断增加 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的环境问题带来较多挑战,我国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污泥排放量也不断增加,为了有效解决污泥处置不当的问题,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和鼓励污泥处理行业的发展。其中在污泥处置建设方面比较重要的政策是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政策中明确规定要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和343个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为重点,强化污水收集处理与重污染水体治理。加强城市、县城和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收集管网建设,对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另外,2018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各地要按规定将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尽快调整到位,原则上应补偿到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正常运营并合理盈利。 除政策利好外,技术的不断突破对行业的驱动也是功不可没。污泥的处理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含水率不断降低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污泥处理方法包括深度脱水、堆肥、消化等,最终处置包括土地利用、焚烧、填埋等。具体可划分为八种方法,分别是一般技术、太阳能污泥干化技术、污泥的电离辐射处理技术、微波技术、超声波处理污泥技术、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植物脱除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新兴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等。 焚烧在深度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在60%左右,可以直接填埋,紧急状态下可以少量掺烧(与生活垃圾一起),但目前的化学调理用的铁盐+石灰居多,无机物增量高,引入了氯离子,对焚烧工况和炉体本身有一定影响。 焚烧是国外发达国家较多采用的做法,焚烧技术减容效果显著,污泥的热值可以得到利用,但运行成本相对较高,目前国内研究和开发。在这种方法中污泥可以单独焚烧(国外很多、国内基本没有),也可以和生活垃圾(烟气排放标准最严、可以协同利用热源和烟气净化设备)等一起掺烧。填埋是最简单的方法,技术难度低。 在政策的带动以及污泥处理技术等的带动下,我国污泥处理市场规模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2010-2017年,污泥处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上涨。从2010年的129.8亿元增长至20127年的524.7亿元,分别在2014年、2016年和2017年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行业增速虽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增幅依然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2018年,污泥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80亿元。 污染处理应遵原则 资源化发展是趋势 在市场规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市场容量也不断增加,行业的进入者越来越多,容易使行业的发展规则受到威胁。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的要求,并且参考发达国家近30多年的经验与教训,污泥处理处置应符合“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经济可行”等原则。 其中,安全环保强调应控制二次污染、确保公众健康及环境的安全;循环利用和节能降耗体现了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而只有因地制宜、稳妥可靠以及经济可行的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实际中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遵循行业发展规则的前提下,行业将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出台,提出了仍然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目标“十三五”目标将更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改善。污泥的治理也是今后国内环保处理的一个主攻方向。随着政策利好和高成长性因素驱动下,污泥处理处臵行业有望突破瓶颈期,驶入快车道。未来行业有五大发展趋势,污水处理运营量提升原材料供给稳定;收费渠道更加完善;收费权确定;监管更加严格,污泥要向资源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