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技术预测与社会变化》(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杂志发表题为《达到或突破气候变化目标:AMPERE研究分期加入气候政策的情景》(MakingorBreakingClimateTargets:TheAMPEREStudyonStagedAccessionScenariosforClimatePolicy)的文章指出,主要排放国家应该尽早付诸减排行动,以避免气温升高幅度超过2℃。尽早付诸行动,其减排成本就越低。
该研究探讨了在当前区域分散且力度不大的气候行动中加入全球气候政策制度的情况。该分析基于如下情景:领先者联盟(欧盟或者欧盟和中国)进行直接的雄心勃勃的气候行动,而世界其他国家在2030—2050年间过渡到全球气候制度。研究假设随后的机制包括强大的减排努力,但不需要后期加入者抵消他们最初的高排放,因而气候目标是轻松的,而且虽然分期加入可以显著减少全球变暖,但所产生的气候结果不太可能与全球变暖限制在2℃的目标一致。
欧盟的举措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然而,没有哪一个地区能独自对抗气候变化,只有世界其他地区最终加入,全球变暖不超过2℃的气候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要说服其他国家,领先者就需要通过展示强大的减排在经济上可行来确保其努力能获得成功。欧盟额外的成本估计很低,因为它已经实施了预计将在2030年减排30%的重要的气候和能源政策。该研究调查了欧盟领先者的行动符合其转向低碳经济的路线图,包括2030年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40%。
欧盟额外的成本估计很低的另一个原因是整体碳泄漏预计将很小。经济体削减温室气体的一个较大担忧是能源密集型行业迁移到世界环境标准很低的地方,或者在一个地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从而推高了其他地方的消费。这两种效应可以抵消领先者的一些努力,但研究发现这种影响很小。如果中国加入到欧盟领先的国际气候制度,尽早采取行动,到2030年可以减少排放,增加满足低于2℃目标的可能性。然而,中国的短期减缓成本将明显高于欧盟。在提早行动的情况下,中国可能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尤其是包括在减少空气污染方面的共同效益。此外,欧盟面临较低的短期成本和较高的过渡性挑战之间的权衡,中国也是如此。
由于从一个低的水平迅速提升到一个雄心勃勃的努力水平具有较大的难度,后来者加入全球气候制度时将面临过渡挑战。锁定在化石燃料基础设施的风险是一个主要的障碍,推迟了行动,例如新建燃煤电厂。目前的能源规划者正在做出数千亿美元的投资决策,一旦气候政策出台,它会变成滞留资产。因此,推迟行动既可能会增加达不到气候目标的风险,也提高了其减排成本。
(廖琴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