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生物安全动态监测快报》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24-04-27
《农业生物安全动态监测快报》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承担编辑的农业生物安全相关领域专题分析简报(双月报),于2023年5月正式启动,按照“统筹规划、系统布局、分工负责、整体集成、长期积累、深度分析、协同服务、支撑科研”的发展思路,规划和部署《农业生物安全动态监测》。《农业生物安全动态监测》服务对象是农业生物安全领域的相关领导、科技战略研究专家和科研一线工作者,力图兼顾科技决策和管理者、科技战略专家和领域科学家的信息需求,报道集成重大动植物疫病、微生物耐药性、人畜共患病、生物资源安全与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前沿、科技报告、战略规划、重要科研项目与成果、公开出版文献等信息,不定期提供农业生物安全热点方向的专题分析,为国内科研人员提供编辑报道、定制推荐、重点报告解读、情报加工等方式的深度服务,帮助用户及时了解领域科研发展动态,揭示热点研究主题。
  • 1. 美国农业部8230万美元专项拨款,助力特种作物产业与市场发展
    李周晶
    美国农业部(USDA)8月22日宣布一项重大资金援助计划,向全国65位受资助者发放8230万美元专项资金,旨在提升水果、蔬菜、树坚果及苗圃作物等特种作物的市场竞争力,并扶持生产者。资金通过USDA的特种作物块拨款计划(SCBGP)和特种作物多州拨款(SCMP)计划实施。 该计划从市场拓展、消费者教育到科研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拓宽特种作物的市场,增强其竞争力,让消费者能更方便享用特色农产品。这两项计划均基于2018年农业法案,并由美国农业部农业营销服务局(AMS)负责管理。 SCBGP计划向全美54州及地区拨款7290万美元,通过营销、教育及科研等多方面支持特种作物种植者。各州利用这笔资金投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新品种研发及病虫害防控等项目。至今美农部已通过该计划向12400多个项目累计投入超10亿美元。 SCMP计划为11个跨州合作项目提供940万美元资助,聚焦于科研合作、作物特定问题及营销手段的创新,解决特种作物面临的区域性和全国性挑战。自2015年起,该计划已向全国40个项目投入超过2900万美元。 资助项目中不乏亮点,如内华达州与多方合作打造Farm2Food加速器,助力女性特种作物生产者拓展市场;密歇根州通过线上线下营销提升芦笋市场认知度;俄勒冈州立大学等学府联手研究太平洋dulse海藻,展现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 2024-10-29

  • 2. 西班牙提出利用减毒病毒改良作物品种
    李周晶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ouncil for Scientific Research,CSIC)下属植物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所(IBMCP)于5月15日发表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上的研究概述了使用减毒病毒改良作物的路线图,显示了使用减毒病毒增强作物对极端气候条件的适应力,为农业创新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和快速的方法。 虽然重组病毒可以安全地用于人类和兽用疫苗(例如COVID-19疫苗),但没有获批的农作物应用。人类和动物都可以获得基于病毒的基因疗法,但农作物不能。IBMCP的研究团队认为,依赖于无害减毒病毒的病毒载体可以将有益基因引入作物,彻底改变它们的农艺特性。这些载体可用于通过CRISPR-Cas组件进行精确的基因组编辑,以实现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如小麦的粒长和重量或西红柿的果实颜色。该项创新研究可以促进更快的开花和更早的收获,开发更耐寒的作物品种,重塑植物结构以实现更高效的机械化,提高耐旱性。

    发布时间: 2024-10-29

  • 3. 新西兰计划2025年底解除基因技术禁令,加速生物技术发展
    李周晶
    新西兰政府9月10日宣布,计划于2025年底取消长期以来对基因技术的禁令,此举标志着该国将解除目前全球公认的最为严苛的的基因技术监管体系之一。自2025年底起,新西兰将全面放开基因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试验活动,范围涵盖基因药物、疫苗等多个关键领域,并将建立或或强化现有监管机制,以确保这些技术的安全应用。此决策旨在让新西兰的科学家门们能够充分利用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在医疗保健、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加速追赶全球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 新的政策将彻底更新1996年制定的规定,允许在国内直接进行基因技术的现场测试,并最终推动其商业化生产,从而使新西兰与阿根廷、加拿大、美国等全球约29个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保持同步。新西兰政府借鉴了澳大利亚的监管模式,计划构建一套全新的监管框架,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对于部分低风险且难以与传统育种技术明确区分的基因编辑技术,将实施豁免监管政策,以在促进技术进步与加强风险管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新西兰政府强调,新监管体系的核心在于赢得公众与科学界的广泛信任,确保监管工作不仅限于法律条文的制定与执行,而是全方位地服务于保障公众健康与环境安全。从经济角度来看,政府指出,生物技术行业在2020年已为新西兰经济贡献了高达27亿美元的收入,并期待通过解除禁令进一步推动该行业的经济增长。 此外,鉴于欧盟正考虑放宽对基因编辑食品的监管政策,新西兰的这一举措也被视为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欧洲食品安全局已认可放宽相关规则的科学合理性,为全球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新西兰的决策无疑是在这一全球潮流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发布时间: 2024-10-29

  • 4. 瑞士企业创新研发AI赋能超精准喷雾系统,实现农作物单株级精细管理
    李周晶
    据世界农化网9月10号报道,瑞士领先的食品科技企业Ecorobotix创新推出了集ARA超高精度喷雾系统与先进人工智能算法于一体的精准农业机器人。该机器人专为提升农业作业效率与环境保护设计,能够在规模化农业生产中实现对单株作物的精准施药与施肥。 ARA喷雾器,凭借其1100千克的轻量化设计及高达4公顷/小时的作业效率(最高速度7公里/小时),配备6米喷洒宽度与6×6厘米的超细精度,内置156个独立控制的喷嘴(间距4厘米),以及双缸系统(500升水箱+200升喷雾液箱),支持动态补液,实现了化学药剂用量高达95%的显著减少,同时预估能提升农业利润30%,其投资成本对于中等规模农场而言,预计在3至4年内即可回本。Ecorobotix还融合了最前沿的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装备6个高性能摄像头,以毫秒级速度(≤250毫秒)捕捉作物与土地的高清图像,通过计算机视觉精确区分作物与杂草,并根据作物生长状态智能调控156个喷嘴,实现逐株定制化喷洒。用户界面友好,仅需在平板上简单操作,即可选定作物种类与处理方案。目前,系统支持包括玉米、棉花、菠菜等十多种作物及多种杂草的识别,提供4种喷洒模式供灵活选择。 这一智能农业解决方案,不仅将农业投入成本降低了70%至95%,还极大地优化了水、肥、药等资源的利用,显著提升了作物产量,同时有效遏制了化学径流、土壤污染、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及二氧化碳排放,极大地降低了环境负担,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4-10-29

  • 5. 美国科学家揭示了香蕉枯萎病的真菌分子机制
    李周晶
    全球香蕉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新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热带4号小种(Foc TR4)引起的香蕉枯萎病正迅速蔓延。与传统认知不同,这一新菌株并非1950年代毁灭性疫情的直接演化结果,而是携带了特定辅助基因,显著增强了其致病性。 8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揭示了这些辅助基因与Foc TR4毒性之间的紧密联系。该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收集的36种Foc菌株进行测序与比对,发现Foc TR4利用特定的辅助基因合成并解毒一氧化氮,从而有效侵入宿主。当控制一氧化氮产生的两个关键基因被敲除时,Foc TR4的毒性显著减弱,为开发新型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研究团队强调了多样化种植的重要性。单一作物种植模式使得大规模商业香蕉田成为病原体的易攻击目标。 该研究不仅为对抗香蕉枯萎病提供了新视角,也警示了农业界需重视作物多样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疫情爆发。随着科研的深入,人类有望找到更加有效的防控手段,保护这一重要经济作物免受病害侵扰。

    发布时间: 2024-10-29

  • 6. 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抗乳腺炎基因编辑奶山羊
    李周晶
    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抗乳腺炎能力显著增强的基因编辑奶山羊。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5日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上,引起学术界和畜牧业界的广泛关注。 乳腺炎作为畜牧业中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不仅严重影响畜牧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还给全球乳制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因奶牛患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全球每年的总损失更是达到100亿美元。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乳腺炎,成为畜牧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因编辑育种策略。他们通过调控序列基因编辑,将先天炎症调节序列靶向整合到溶菌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利用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ISDra2-TnpB,实现了溶菌酶基因在特定情况下的高效表达。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具有显著增强乳腺炎抗性的基因编辑奶山羊。 针对基因编辑奶山羊的抗病能力,研究人员进行了大肠杆菌感染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基因编辑奶山羊在遭受大肠杆菌感染后,能够有效抑制泛凋亡的激活,减轻血乳屏障的损伤,显著降低乳腺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溶菌酶的高表达仅在大肠杆菌感染时显现,表明该基因编辑策略具有高度的疾病特异性,确保了畜牧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受影响。 这项突破性研究有望为乳制品行业带来革命性变革,不仅可能大幅降低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将为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性开辟新的途径。随着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畜牧业和乳制品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全球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发布时间: 2024-10-29

  • 7. 植保学院周涛团队揭示玉米与病毒互作新机制
    李周晶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团队揭示了玉米剪接因子ZmU2AF65B调控mRNA监测通路及其被病毒蛋白阻遏的机制。该研究围绕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的分子机理,以主要病原物甘蔗花叶病毒(SCMV)编码的致病蛋白——核内含体蛋白酶NIa-Pro作为“探测器”,揭示了玉米中剪接因子ZmU2AF65B对mRNA监测通路的调控机制,并发现NIa-Pro通过抑制ZmU2AF65B-ZmUPF3分子模块的功能进而削弱了mRNA监测通路,从而有利于病毒侵染。该研究成果于8月23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期刊上。 mRNA监测通路是真核生物中重要的质控机制,负责识别和降解错误加工的mRNA。该研究发现,ZmU2AF65B通过与ZmUPF3等因子协同作用,实现对mRNA监测通路的正调控。然而,在SCMV侵染或ZmU2AF65B功能缺失的情况下,mRNA监测通路受阻,为病毒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研究表明,NIa-Pro通过结合ZmU2AF65B的RRM结构域,干扰其RNA剪接调控功能,从而破坏ZmU2AF65B-ZmUPF3分子模块的抗病毒作用。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植物抗病毒的新机制,为开发新型抗病毒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理解植物与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布时间: 2024-10-29

  • 8. 世界首例几丁质靶向生物农药加速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
    李周晶
    2024年9月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宣布了一项重大科技成果——世界首例靶向真菌几丁质修饰抑制剂正式进入产业化阶段。这一成果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仅耗时两年,标志着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新飞跃。 几丁质,即甲壳素,作为农业害虫与病原菌的重要成分,其生物学过程成为创新农药的靶标。因几丁质在人、脊椎动物及植物中不存在,该农药被视为绿色安全的选择。植保所团队长期深耕几丁质代谢及抑制机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为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转化的几丁质修饰抑制剂,通过干扰病原菌细胞壁几丁质修饰,激活植物免疫反应,实现对小麦赤霉病、水稻纹枯病等主粮及番茄灰霉病等经济作物病害的高效防控。该生物农药不仅高效、安全,还对环境友好,是全球首个针对几丁质生物过程的原创性农药,开启了农药研发的新篇章。田间试验显示,该农药对多种作物真菌病害防治效果显著,预示着其在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广阔前景。

    发布时间: 2024-10-29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