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通信动态监测快报》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24-03-02
《光通信动态监测快报》聚焦光通信重点专题领域,跟踪领域科技进展、战略布局、行业动态,为领域用户提供高质量信息跟踪服务,促进我国光通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1. “超级光盘”诞生 我国在光存储领域获重大突破
    王靖娴
        存储容量是普通光盘上万倍、普通硬盘上百倍的“超级光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诞生。这对于我国在信息存储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超级光盘”是上海光机所与上海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在超大容量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2024年2月22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据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上海光机所阮昊研究员介绍,存储是数字经济的基石之一,光存储技术具有绿色节能、安全可靠、寿命长的独特优势,非常适合长期低成本存储海量数据。然而受到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传统商用光盘的最大容量仅在百GB量级。发展可同步实现超分辨写、超分辨读、三维存储及长寿命介质,是近10多年来光存储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2012年,本论文另一位通讯作者、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提出了双光束超分辨光存储原理的设想。     经过长达7年坚持不懈的攻坚克难,“超级光盘”研究团队利用国际首创的双光束调控聚集诱导发光超分辨光存储技术,实验上首次在信息写入和读出均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实现了点尺寸为54nm、道间距为70nm的超分辨数据存储,并完成了100层的多层记录,单盘等效容量达Pb量级。经老化加速测试,光盘介质寿命大于40年。     上海光机所是我国重要的存储材料与技术研究基地。上海光机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超级光盘”的诞生,完成了双光束超分辨三维光存储的原理和实验验证,未来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团队将加快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超大容量光存储的集成化和产业化进程,并拓展其在光显微成像、光显示、光信息处理等领域的交叉应用。

    发布时间: 2024-03-01

  • 2. 北京市未来产业布局涉及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王靖娴
    2023年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未来产业创新,推动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到2030年,北京将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连门,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建成开拓世界科技产业前沿的人才高地,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将面向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同时,通过实施原创成果突破行动、中试孵化加速行动、产业梯度共进行动、创新伙伴协同行动、应用场景建设行动、科技金融赋能行动、创新人才聚集行动、国际交流合作行动等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实施方案》的未来信息领域中,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等细分产业。 在《实施方案》的未来空间领域中,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其中,在卫星网络细分产业中指出,研制商业化中继测控通信卫星、平板式卫星、软件定义卫星和标准化卫星平台,实现星地异构网络互联融合和激光通信组件、高精度雷达和光学成像器件、低成本相控阵天线、多模手持终端等组件研发的技术攻关。推动高精度、快重访、全覆盖的光学及雷达遥感星座、低轨物联网星座、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建设,有效提升卫星应用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 2023-09-22

  • 3. 光网络方案提供商STL将启动其最先进的新制造工厂
    王靖娴
         据OFweek光通讯网9月21日报道,全球领先的光学和数字解决方案公司STL正式宣布,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Lugoff启动其最先进的制造设施——棕榈工厂(The Palmetto Plant)。       这一战略投资和在美国的扩张努力,进一步加强了STL对美国制造愿景的承诺,将致力于满足 5G , FTTx 和农村宽带的市场需求。棕榈工厂占地16.8万平方英尺,将专注于面向未来的光学解决方案,包括直径较小的高芯数 光缆 。其业务重点还将扩展到开创性设计,特别是大容量带状光缆和农村部署的加固设计。      为了帮助运营商解决全行业的技能短缺问题,新的Lugoff工厂还优先考虑易于部署、监控和维护的光连接产品。此外,全面的现场测试符合行业标准GR20指南,确保其产品的高质量和可靠性。STL承诺,到2030年将实现净零排放。紧跟STL其他全球制造工厂/制造单元的脚步,Lugoff工厂也旨在实现零浪费并逐步降低能耗。      棕榈工厂(The Palmetto Plant)拥有150多名员工,包括熟练的制造人员和领导公司北美业务的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

    发布时间: 2023-10-11

  • 4. 西湖大学在光纤端面集成超构表面电光调制器
    王靖娴
        据中国光学期刊网9月3日报道,西湖大学仇旻科研团队联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纪永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直接在商用单模光纤跳线端面上集成电光调制器的加工方法。该超构光纤电光调制器能够稳定地工作在O、S两个波段,并且最高调制速率达到1 GHz,相关研究成果以“Plasmonic metafibers electro-optic modulators”为题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这项工作首次实现在单模光纤跳线端面集成电光调制器。利用光纤跳线通用的连接端口,用单模态光纤-光纤光场耦合替代现有的光纤-波导耦合,无须模场匹配即可实现即插即用、近零耦合损耗的光互联与光调控,为空间光学器件寻找替代、全光纤光学系统研发等先端技术提供了核心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2023-10-11

  • 5. 欧日联合研究团队研制出新型标准光纤,数据传输创最快纪录
    王靖娴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6月1日消息,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意大利拉奎拉大学联合研究团队研制出新型标准光纤,数据传输创最快纪录。该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紧凑的玻璃芯片,并通过3D激光打印技术在芯片上蚀刻出波导图案,该芯片可将信号同时馈送到光纤的19个芯中,具有较低的能量损耗,且能与现有传输设备兼容。经过实验,在67公里长的新型标准光纤上,数据传输速度高达1.7拍字节/秒,创世界最快记录。未来,该研究可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寻找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行星、检测疾病、识别污水管道的损坏等。相关论文已经提交2023年光纤通信大会。

    发布时间: 2023-07-12

  • 6. 《光通信动态监测快报》
    王靖娴
    《光通信动态监测快报》聚焦光通信重点专题领域,跟踪领域科技进展、战略布局、行业动态,为领域用户提供高质量信息跟踪服务,促进我国光通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发布时间: 2024-10-30

  • 7. 4项光通信技术被列入国内“限制出口技术”
    王靖娴
    【政策背景】2023年12月21日,商务部、科技部修订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商务部 科技部公告2023年57号,以下简称《目录》)。 【政策内容】本次《目录》修订共删除34项技术条目,新增4项,对37项技术条目的控制要点和技术参数进行了修改。修订后《目录》由164项压缩至134项,其中禁止类24项,限制类110项。光通信领域共有四项技术被列入了限制出口的部分,包括: 1. 二氧化碳(CO2)激光传输光纤制造技术 (1)10.6μm处光损耗<1dB/m 的玻璃光纤的成份及制备技术 (2)10.6μm处光损耗<0.5dB/m的晶体光纤制备技术 (3)10.6μm处光损耗<1dB/m 的空芯光纤制备技术。 2. 双坩埚的制造及20孔坩埚拉制光学玻璃纤维技术。 3. 光纤拉丝被覆流水线技术的工艺参数。 4. 可编程数字锁相频率合成技术;DDS+PLL跳频信号源。 据悉,目前规定中,属于该目录禁止出口的技术,不得出口。属于限制出口的技术,实行许可证管理;未经许可,不得出口。属于自由出口的技术,实行合同登记管理。

    发布时间: 2024-03-01

  • 8. 全球最大电信公司将在新一代光通信技术方向开展合作
    王靖娴
    据日经新闻消息,日本NTT 和KDDI计划将在新一代光通信 技术的研发方面展开合作,联手开发从通信线路到服务器 和半导体的内部、利用光传输 信号的超节能通信网的基础技术。 两家公司将于近期签署协议,以NTT自主研发的光技术通信平台IOWN作为合作基础。利用NTT正在开发的“光电融合”技术,该平台能全部以光的形式实现服务器等的信号处理,摒弃此前基站 、服务器设备中的电信号传输,大大降低传输能耗。而该技术在降能的同时也保证了极高的数据传输效率,每根光纤的传输容量将增至原来的125倍,延迟时间大幅缩短。 目前来看,IOWN相关项目和设备所获投资额达到4.9亿美元,在得到KDDI远距离光传输技术的支持后,研发速度将大大加快,预计将于2025年后逐渐实现商用。 NTT方面表示,公司与KDDI将力争在2024年内掌握基本技术,在2030年以后把包括数据中心 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的耗电量降至1%,并争取在6G的标准制定中占据主动权。 同时,两家公司还希望能与全球其他通信企业、设备和半导体厂商合作展开联合开发,携手解决未来数据中心高能耗难题,推进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其实早在2021年4月,NTT就有以光通信技术实现公司6G布局的想法。公司在当时通过旗下子公司NTT Electronics Corporation与富士通展开合作,双方同样聚焦IOWN平台,通过整合包括硅光子 学、边缘计算和无线分布式计算在内的所有光子网络基础架构,提供下一代通信基础。 此外,NTT还同步与NEC、诺基亚、索尼等开展6G试验合作,争取在2030年前提供首批商业服务。室内试验将在2023年3月底前开始,届时,6G或将能够提供100倍于5G 的能力,能够支持每平方公里1000万台设备,实现信号的海陆空3D覆盖,试验结果也将与全球研究组织、会议和标准化机构分享。 当前,6G已被认为是移动产业的“万亿美元机遇”,随着工信部对加快6G研发的表态、全球6G技术大会以及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召开,6G俨然成为通信市场的最大关注点。 各个国家、机构也在多年前相继声明6G相关研究,竞争6G赛道的领跑位置。 2019年,芬兰奥卢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6G白皮书,正式拉开了6G相关研究的序幕。2019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率先宣布开发太赫兹频段用于6G技术试验使用,次年10月,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组建Next G联盟,希望能推动6G技术专利研究,确立美国在6G时代的领导地位。 欧盟在2021年启动6G研究项目Hexa-X,汇集了诺基亚、爱立信 等多家企业机构合力推进6G研发。韩国早在2019年4月就组建了6G研究小组,宣布发力新一代通信技术研究和应用。 而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则在早年间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提出6G将在5G的基础上,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持续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推动6G研究开展。

    发布时间: 2023-07-11

  • 9. NEC海底光缆成功实现世界最高水平800Gbps远距离传输
    王靖娴
       2023年10月,日本NEC公司利用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每秒800千兆(800Gbps)传输性能的新型传输器,成功进行了海底光缆系统的远距离现场试验。    此次现场试验使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通信运营商PT Telekomunikasi Indonesia, tbk (以下简称PT Telkom)的海底光缆“Indonesia Global Gateway(IGG)”进行,并使用了NEC的最新传输器件XF3200。通过现场试验,NEC实施了800 Gbps光波长分割复用传输,成功实现了世界最长的2,100公里以上的远距离传输。    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使用XF3200传输器,传输容量比目前正在使用的NEC产品提升了约30%,使其成为满足不断扩大的国际通信需求的理想设备。此外,新设计和新技术的采用,可以节省空间、降低能耗,并具备高可扩展性和灵活的维护性,有助于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发布时间: 2024-03-01

  • 10. 苏州力争到2025年光子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
    王靖娴
    5月30日,2023中国(苏州)世界光子产业发展大会在苏州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在现场明确提出了苏州光子产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苏州市光子产业规模超5000亿元,形成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光子产业创新集群。到2030年,产业规模超8000亿元,形成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光子产业集群。到2035年,打造万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成为全球芯—器—端细分产业核心支撑力量。” 2022年苏州光子产业规模已达36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实现产值超600亿元。2022年8月,苏州启动建设太湖光子中心,将光子产业列入苏州16个产业创新集群之一。苏州还牵头成立了G60科创走廊激光产业联盟,聚焦光制造、光通信等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从光子产生、传输到应用的产业链条,尤其是在激光器芯片、激光器件、激光加工设备等光制造领域,苏州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条最全的城市。其中,苏州高新区是苏州光子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光子产业企业数量约250家。 本次活动现场,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长三角业务总部、光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光子产业创新联盟等,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外,南京大学、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分别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先进测量融合发展中心、海洋信息技术与装备产业联盟、太湖光子中心前沿技术研究院,推动光子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从全国的光子产业版图来看,湖北武汉堪称老牌光子产业重镇。早在2000年初,武汉就开启了光子产业布局,武汉光谷是中国光通信产业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武汉提出到2025年,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力争突破 6000亿。另外,陕西省委、省政府于2021年开启“追光计划”,举全省之力发展光子产业,以西安高新区为主要承载地,目标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 2023-07-11

  • 11. 德国Mynaric公司将为美太空发展局导弹跟踪卫星提供激光通信终端
    王靖娴
        据spacenews网站6月21日报道,德国Mynaric公司将为美国雷神公司制造的7颗军用卫星提供激光通信终端,并将用于雷神公司根据太空发展局(Space Development Agency,SDA)2.5亿美元的合同制造的导弹跟踪卫星。     这7颗卫星将成为SDA第一阶段“跟踪层(Tracking Layer)”的一部分,该跟踪层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还包括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制造的14颗卫星和L3Harris技术公司制造的4颗卫星,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每颗卫星都有一个宽视场红外传感器、三个光学通信终端和一个用于通信的Ka波段有效载荷。这些位于近地轨道的卫星旨在从高超音速武器和其他先进导弹发射的最早阶段到拦截阶段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     Mynaric公司将向雷神公司提供Condor Mk3终端,预计2024年交付。去年,Mynaric公司宣布将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14颗跟踪层卫星提供42个Condor Mk3终端。

    发布时间: 2023-07-12

  • 12. 日本郎美通公司研发出新型分布式反馈激光器,数据传输速度可达创纪录的200Gb/s
    王靖娴
    据中国科技网1月16日消息,日本郎美通公司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并证明它可在创纪录的10公里距离内以200Gb/s(吉字节/秒)的速度传输数据。这项研究有助推进网络技术,使互联网数据中心能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处理数据。郎美通公司将在3月5日至9日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光纤通信会议(OFC)上介绍这项新研究。 研究人员称,这项研究有助于开发800G和1.6T以太网的下一代数据中心。特别是,新技术表明,具有集成分布式反馈(EA—DFB)激光器的电吸收调制器甚至可使用传统的PAM4(脉冲幅度调制)技术进行10公里的传输。 随着通信流量的不断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实施下一代以太网技术,如800G和1.6T以太网,以帮助数据中心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尽管在当今的400G以太网中用于2公里传输的相同PAM4技术正在考虑用于800G,但需要新技术来实现数据中心区域之间互连的长距离数据传输。 在这项新工作中,研究人员开发了EA—DFB激光器,以实现更长的传输距离。他们首先使用新激光器演示了在50℃下使用粗波分复用(CWDM)波段的225Gb/s?PAM4的5公里传输。他们还使用激光完成了在1293.5纳米波段处225Gb/s?PAM4的10公里传输。该波长的色散比分配给CWDM的波长范围要小,CWDM通常用于通过光纤同时发送多个光信号。色散会导致光信号下降,不利于较长距离的传输。 在实验中,新激光器性能表现稳定。研究人员表示,EA—DFB是实现即将到来的800G以太网技术应用的有前途的光源。

    发布时间: 2023-07-12

  • 13. “威海一号”:激光通信将首次应用于海洋遥感领域
    王靖娴
    7月13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首次发布“威海一号”激光通信载荷项目,助力海洋遥感应用,为空间信息公路挂上“高速档”。 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对海洋数据大容量、实时性的传输需求不断提升。面向海洋高精度遥感数据实时传输需求,25所与威海市政府、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结合各方优势,建设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致力于高速激光通信技术发展。 “威海一号”激光通信项目依托高精度瞄准捕获跟踪、海洋大气湍流修正等技术优势,创造性地架起星间、星地高速激光传输“桥梁”,并通过多颗卫星的激光“接力”,实现了大容量海洋遥感数据、渔船检测数据的实时回传。其通信容量可达传统微波方式的上百倍,相当于每秒可传输一部高清电影,成功实现激光通信的应用拓展至海洋遥感与管控领域。 据悉,该产品现已全面完成测试,预计将于今年11月搭载卫星发射,入轨后将实现我国首次对海应用的星间—星地融合高速数据传输试验验证,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海洋信息获取提供有力支持。

  • 14. 复旦大学探索GaN基LED实现高频可见光通信
    王靖娴
        据photonics网站8月23日报道,复旦大学团队正在探索可见光通讯(VLC),以达到每秒太比特的数据传输速率。     该团队使用波分复用技术(WDM)的多色LED阵列。通过V型结构,他们提高了长波长GaN基LED的效率,尤其是绿色和黄色的波长。根据复旦大学团队的研究,用于VLC的GaN基LED阵列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显著提高。     为了建立这个系统,该团队使用了一个硅(Si)衬底,GaN基LED和一个3D结构的量子阱。在LED的有源层中,3D结构对p型GaN层开放。三维结构是一个六边形的V形结构。为了延长GaN基发光二极管的自发发射波长,通常需要在量子阱中加入高铟(In)成分。这可能导致GaN和InN晶格之间的不匹配。     多色LED阵列包含8个不同的LED单元。最多可同时使用八个独立的波分复用通道。研究人员为该系统编写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程序,包括离散多音调制/解调程序、数字预均衡技术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软件后均衡器。研究人员通过对GaN基LED的物理模型仿真和V型器件的等效电路建模,研究了V型结构再GaN基LED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V形坑可以使GaN基LED系统实现更高的电光转换效率和更宽的带宽。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理论上,V坑结构对LED系统的通信性能有积极的影响。他们在实验室用一个真实的通信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     该系统的大通道容量表明,多色、V型结构增强、基于GaN的LED阵列是6G的一种有前途的技术。等效电路模型和仿真结果表明,V形凹坑显著提高了器件的性能和电光特性,以及对高频信号的响应。研究人员说,最大的改进归因于V形凹坑的使用是在绿色和黄色光谱。这一发现表明,VLC中的“黄色间隙”问题可以通过使用V形结构来解决,从而在绿色和黄色波长中获得有高通信速率。

    发布时间: 2023-10-11

  • 15. 67公里间速度高达1.7拍字节/秒,标准光纤数据传输创最快纪录
    王靖娴
    据科技日报5月31日报道,一个国际联合团队创造了行业标准光纤传输速度新纪录:67公里长的光纤上,数据传输速度高达1.7拍字节/秒。新型光纤符合全球标准,因此不需要大规模修改基础设施就可使用。同时最新方法使用更少的数字处理过程,大大降低了传输每个字节数据所需的功率。相关论文已经提交2023年光纤通信大会。 研究人员表示,1拍字节相当于100万吉字节,今天的家庭互联网连接能达到1吉字节/秒的速度就很幸运了。因此,最新研究意味着一根头发粗细的光纤可承载100多万个家庭互联网的全速运行,且还有余力。 目前大多数光纤拥有多个芯以承载多个光信号,但信号之间会彼此干扰,因此目前的技术实际上只能实现几太字节/秒的数据传输速度。工程师们可通过使用较厚的光纤来增加容量,但较厚的光纤会更脆弱,不太适合长距离传输,且需要对现有光纤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重组。 该新型光纤由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意大利拉奎拉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制,包含19个芯,每个芯可以携带一个信号。此外,研究人员制作出了一种紧凑的玻璃芯片,并通过3D激光打印技术在芯片上蚀刻出波导图案,该芯片可将信号同时馈送到光纤的19个芯中,具有较低的能量损耗,且能与现有传输设备兼容。 研究人员指出,最新光纤技术具有深远的影响,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寻找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行星、检测疾病、识别污水管道的损坏等。

    发布时间: 2023-07-12

  • 16. NASA打破了最快的空间到地面数据传输纪录
    王靖娴
    据terranorbital网站5月14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TBIRD任务最近打破了自己的太空光通信记录,展示了从轨道上的卫星到地球的空地光链路每秒200Gbit。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这是光通信技术有史以来实现的最高数据速率。 TBIRD有效载荷——TeraByte红外发射——由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建造,并集成到由Terran Orbital建造的NASA探路者技术演示器3号卫星(PTD-3)中。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通信与导航计划的一部分。 最近的演示打破了该航天器此前在2022年6月由同一团队演示的100 Gbps里程碑的记录。该航天器还展示了在12月持续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向单个地面站传输1.4兆字节的测试数据。 TBIRD的任务经理Beth Keer说:“6月份实现100 Gbps是开创性的,现在我们已经将数据速率提高了一倍——这一能力将改变我们在太空中的通信方式。想象一下,当空间科学仪器能够被设计成充分利用探测器速度和灵敏度的进步,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对大量数据的处理时,它们的力量有多大。激光通信是实现未来科学发现的缺失环节。”

    发布时间: 2023-07-12

  • 17. 我国实现星间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
    王靖娴
    【技术概况】近期,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光卫星”)利用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平台02A01星、平台02A02星,开展了我国首次星间激光100 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2024年1月10日,长光卫星先后完成了10 Gbps及100 Gbps速率的星间高速激光通信测试,稳定建链期间通信误码率为0,并将星间传输的高分辨遥感影像进行了成功下传,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星间激光100 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 【技术背景】2021年11月,长光卫星组建攻关团队,本着“简捷可靠”的设计原则及“卫星与激光终端一体化”的设计理念,自主研制基于业务化应用的高带宽、多模式、高精度星间激光通信终端,稳步推进星间激光通信关键技术的验证工作。 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星间激光通信终端,在模式设计上,支持同轨星间通信、异轨星间通信和星地通信等多种通信模式;在通信体制设计上,具备非相干体制和相干体制数据传输两种方式,最高支持速率分别达到10 Gbps和100 Gbps。团队攻克了高耦合效率多光轴一致性装配、高精度捕获跟踪控制、高带宽相干通信等关键技术,该系列技术不仅推动了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的空间通信提供了更加先进、可靠的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2024-03-01

  • 18.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成功开展星上高通量激光通信模块调频演示
    王靖娴
        据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网站6月20日报道,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持续开展的天基激光技术取得突破,其研制的高通量激光通信模块成功开展星上激光调频功能演示验证。该激光通信模块采用波长为1.5微米的激光信号,搭载在OPTIMAL-1纳米卫星上,于2023年1月6日从国际空间站发射,将作为未来太空高容量激光通信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当前,卫星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数据容量、通信速度和距离等方面有一定局限,采用光学通信技术后,卫星系统的通信容量较传统无线电技术可增至10倍甚至更多,并具备更快的通信速率和更远的通信距离。此外,由于激光信号波长较无线电波更短,其配套的地基天线系统体积相对更小,便于安装。

    发布时间: 2023-07-12

  • 19. 中国科学家刷新纪录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王靖娴
    据新华网3月14日报道,中国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联合研究团队研发出高速高保真度集成光子学量子态调控、高计数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百兆比特率的实时量子密钥分发,刷新世界纪录。该研究团队研发的系统稳定运行超过50个小时,在传输距离328公里下码率超过每秒200比特,实现了10公里标准光纤信道下每秒115.8兆比特的密钥率,将国际成码率纪录提升一个数量级。该研究成果表明,量子密钥分发可实现百兆比特率的实时密钥分发,能够满足高带宽通信需求,对未来量子通信的大规模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

    发布时间: 2023-07-12

  • 20. 北京启动“万兆之城”行动计划
    王靖娴
        9月18日,数字北京建设暨2023北京互联网大会在京召开。大会上,北京宣布启动“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领跑全国迈向万兆时代。     大会上,市通信管理局、市经信局联合发布《“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全国率先以政策文件形式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向“万兆光网”方向演进升级。行动计划提出,北京将大力推动F5G-A光通信技术发展应用。该技术在当前千兆网络基础上新增光感知与可视化、实时韧性联接、绿色全光网三方面特性,实现十倍带宽、十倍能效、工业级时延与高可靠性和光通感一体的全面能力提升,将有力支撑算力枢纽间智能无损调度,超高清视频、扩展现实(XR)、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     “通过三年时间进一步夯实千兆基础设施底座基础上,率先开展万兆光网创新技术试点应用。”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黄平表示,将让北京逐步成为以万兆光网为目标的“全光万兆”样板城市,构建万兆光网基础设施体系,并建成一张超低时延的全光网,为智慧金融、电子政务、智慧医院等应用提供强劲算力连接。     计划显示,到2025年,本市千兆光网典型行业应用案例超过2000个。具体看,将加大千兆光网与政务、金融、医疗、教育、制造、文旅、酒店、中小企业、办公园区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规模推广。深化千兆光网与智能家居、远程办公、远程教育及直播带货等家庭新业务普及应用,持续提升市民网络体验。探索面向家庭开展8K超高清、多视点超8K高清视频、裸眼3D等创新业务。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京信息通信行业持续夯实“新基建”。“截至今年8月,5G基站数达到10.36万,每万人5G基站数达到47个。”市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全域均具备千兆宽带接入能力,获评首批“千兆城市”;昌平国际信息港已建设开通首个5G-A实验基站。

    发布时间: 2023-10-11

  • 21. 工信部: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王靖娴
    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赵志国介绍,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动力更足,行业发展步伐稳健。新兴业务高速增长,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5%,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4.8个百分点,逐步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动力源。电信业务收入稳步提升,一季度累计完成4252亿元,同比增长7.7%。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8%,行业运行整体向好。 二是基础更牢,网络能力持续提升。网络基础日益完备。截至3月底,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264万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端口数超过1793万个,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算力规模快速增长。梯次优化的算力供给体系初步构建,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年增长率近30%。IPv6发展不断深化。IPv6从“能用”到“好用”,移动网络IPv6流量首次超过了IPv4流量,占比超过50%,迎来了IPv6主导的互联网时代。 三是应用更广,高速业务加快普及。连接规模持续增长,截至3月底,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6.2亿户,千兆光网用户突破1亿户,移动物联网用户达19.84亿户,“物”连接数占比提升至53.8%,万物互联的基础稳步夯实。融合应用走深走实,5G应用已覆盖52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应用案例数超过5万个,移动物联网在数字城市建设、智慧交通、移动支付等领域实现了较大规模应用。 四是体验更好,用户服务普惠共享。电信普遍服务纵深推进,农村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持续提升,5G网络向农村拓展,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用户获得感不断改善,一季度我国移动和固定宽带的下载速率,相比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59.9%和15.1%,移动数据流量资费持续下降。信息无障碍能力持续增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指导一批主流常用的网站和手机APP优秀改造案例在全国推广应用。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做优做强信息通信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夯实数字设施底座。研究出台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宽带边疆”、千兆光网“追光行动”、中小城市云网强基建设、移动物联网高质量发展行动,一体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技术产业创新。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领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深化行业融合应用。大力推进5G、千兆光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垂直行业、信息消费、社会民生等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应用,聚焦重点领域形成创新应用示范标杆,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 2023-07-11

  • 22. NASA宣布:完成迄今为止距离最远的光通信演示!
    王靖娴
        2023年11月,据OFweek激光网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 局(NASA)宣布,NASA首次成功接收距离地球1600万千米的“灵神星”(Psyche)卫星激光信号,标志着NASA“深空光学通信”(DSOC)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灵神星”卫星通过DSOC近红外激光收发器有效载荷向地球发射编码激光,随后被加州理工学院帕洛马天文台“黑尔”(Hale)望远镜成功接收。此外,NASA还进行了“闭合链路”关键技术测试,实现通过上行和下行链路激光器同时发送观测数据。NASA表示,此次深空光学通信演示将为实现高清图像、流媒体视频等更高数据速率的通信传输奠定基础,并为载人火星任务提供技术支持。     据悉,美国“灵神星任务探测器”2023年10月中旬发射升空,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它将飞行约36亿公里去探索太阳系中最神秘的小行星之一,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同名金属小行星16Psyche。“深空光通信实验”是这个探测器的任务之一,这个实验的内容是测试使用不可见的近红外激光向地球发送和接收数据。据了解,近红外激光的传输速度是传统无线电传输系统的10-100倍,从Psyche号到达地球只需要50秒,而据估算,当飞船与地球间隔最远时,激光需要的单程时间是20分钟。在本次测试中,位于美国加州的帕洛马山天文台成功接受到了“深空光通信实验”设备在1600万公里外发回的激光数据,研究人员表示,这将为之后以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发送科学信息高清图像和流媒体视频铺平道路。此外,如果接下来依然能持续接收到这一光数据信号,那么本次实验成果还可能为将来的火星探索任务服务。

    发布时间: 2024-03-01

  • 23. 德国Mynaric公司将为美太空发展局NExT实验卫星提供激光通信终端
    王靖娴
        据Satnews网站2023年5月2日报道,Mynaric公司与Loft Orbital的子公司Loft Federal达成协议,将于2024年上半年向其提供CONDOR Mk3光通信终端。Loft Federal负责美国太空发展局(SDA)NExT实验卫星平台的生产、部署和运营,并将利用该终端支持安全可靠通信。     SDA的NExT实验测试台将展示有可能纳入新兴太空架构未来批次的新型任务有效载荷的作战效用。该项目将利用由“扩散型作战太空架构”建立的低延迟数据传输和超视距指挥控制基础设施。     Mynaric的CONDOR Mk3光通信终端是专门设计的关键通信和数据传输系统,作为大规模部署的政府和商业卫星星座的一部分而构建,并与SDA的互操作性标准完全兼容。此前,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选择该终端用于SDA传输和跟踪层“1期”。    CONDOR Mk3的前身是CONDOR Mk2,最近作为DARPA“黑杰克”计划的一部分交付给了Telesat政府解决方案公司。此外,Mynaric还被指定为DARPA“天基自适应通信节点”(Space-BACN)项目第一阶段的关键开发合作伙伴。

    发布时间: 2023-07-12

  • 24. 国内自主研发的的超高速星地双向激光通信终端发射升空
    王靖娴
        2024年2月3日,由国内激光通信企业氦星光联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民营自主可控的超高速星地双向激光通信终端在广东阳江海域搭载捷龙三号火箭顺利升空。     该款通信终端为按星间建造规范研制的星地星间通用产品,关键性能符合卫星互联网技术标准。支持同轨/异轨卫星组网应用,2.5G/5G/10G三档传输速率可调,可满足多用户需求,并具备全天候复合场景适应性。建链时间15秒、传输速率10Gbps、链接精度4微弧度,各项关键指标均为我国星地激光链路试验领先水平。     在充分利用国内外成熟背景成果确保产品技术状态稳定可控,并实现关键性能、技术指标稳居行业前列的同时,通过灵活机动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关键核心部组件自主研制等有力措施,实现了研制周期、系统造价大幅下降,以多快好省的商品和服务呼应商业航天对"快速度、准精度、狠效率"的核心诉求。意味着激光通信从高精尖技术前沿加速转向快准狠工业应用阶段。     据悉,本次发射任务主要是为了验证激光通信的几个关键技术:大相对角速度、强大气湍流条件下的星地建链能力;自研光模块及EDFA在轨应用能力;星地双向通信能力。这也是该公司基于战略规划和响应客户需求,紧扣"国产化"和"低成本"锁定的关键方向,近两年研发的工作都是围绕这两个关键点在开展。     据介绍,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等优点,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尤其是星地激光通信技术,技术难度极大,是当前各国竞相开发的热点。     本次终端在轨验证是氦星光联创立以来的第二次在轨验证。2023年1月15日,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小型化通信单元在太原发射升空,根据数据判读分析结果,用户确认通信单元和卫星配置的设备接口匹配,传输数据内容完整正确,符合行业标准。该通信单元与国内同类产品相比,重量减轻60%,功耗减轻10瓦以上,各项技术指标及综合性能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本次在轨验证后,氦星光联的第三次在轨验证工作也已排上日程,将于今年二季度在实现星地通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高速星间激光通信任务以及小规模激光组网技术。

    发布时间: 2024-03-01

  • 25. 《面向通感算一体化光网络的光纤传感技术》白皮书发布
    王靖娴
        9月7日,IMT-2020(5G)推进组5G承载工作组在深圳召开的“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发布《面向通感算一体化光网络的光纤传感技术》白皮书。     IMT-2020(5G)推进组由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联合推动成立,是聚合移动通信领域产学研用力量、推动5G通信技术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工作平台。推进组下设5G承载工作组,目前成员单位30余家。为推动通感算一体化光网络和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5G承载工作组编制了《面向通感算一体化光网络的光纤传感技术》 白皮书。      白皮书聚焦面向通感算一体化的光纤传感技术方案、核心器件、应用场景和产品化能力等基础共性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后续发展建议。5G承载工作组各成员单位积极贡献,全力支持白皮书的完成和发布,希望业界各方从关键技术研究、核心器件攻关、标准体系建设、多领域融合、海量数据安全等方面协同推动通感算一体化光网络和光纤传感技术产业有序演进,支撑我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3-10-11

  • 26. 美国洛马公司设计的“传输层”1期卫星通过关键设计审查
    王靖娴
    8月7日,据SpaceNews网站报道,美国洛马公司为美国太空发展局设计的“传输层”1期(Tranche 1)通信卫星通过关键设计审查(CDR),正式进入生产阶段。审查期间,洛马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研制了一颗“传输层”1期卫星的全尺寸复制品,并配备太空通信光学终端,完成了光通信终端互操作测试、数据中继等测试。“传输层”1期通信卫星将提供韧性、低延迟、高容量数据传输,为美军全球军事通信和数据传输任务提供支持。按照计划,“传输层”1期卫星计划于2024年底开始发射。

    发布时间: 2023-09-01

  • 27. 欧盟和韩国举行首届数字合作伙伴理事会,达成多项合作成果
    王靖娴
        据欧盟6月30日消息,欧盟和韩国举行首届数字合作伙伴理事会,双方同意在半导体、高性能计算、量子技术、5G 及下一代通信技术、平台经济、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具体包括:建立欧盟-韩国半导体研究人员论坛;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开发应用程序,并计划共享算力基础设施;成立量子专家组,负责标准和研究工作;制定6G愿景;加强人工智能合作,建立永久对话机制,并将加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合作;双方同意将继续落实《互联网未来宣言》原则。下一步,双方将加强研究半导体供应链信息共享、海底电缆等数字基础设施安全、加强数字技能培训等方面合作。下一届欧韩数字合作伙伴会议计划将于2024年在布鲁塞尔召开。

    发布时间: 2023-07-12

  • 28. NASA将启动深空光通信项目
    王靖娴
    8月8日,NASA宣布将于今年10月启动深空激光通信(DSOC)项目,该项目将测试激光如何加快数据传输速度,激光将远远超过目前太空中使用的射频系统的能力。 届时,NASA将使用“普赛克”(Psyche)飞船搭载DOSC近红外激光收发器发射升空,并抵达一颗富含金属的小行星中。按照计划,NASA将在两年时间内使用DOSC收发器与南加利福尼亚州的两个地面站进行通信操作演示,测试高灵敏度探测器、激光发射器和解码收发器从深空中发送信号的可行性。喷气推进实验室的DSOC项目技术专家Abi Biswas表示,DSOC项目旨在于深空中展示比传统通信链路高10-100倍的数据回传能力,或将成为改进太空通信能力的革命性技术。 “普赛克”上搭载的收发器采用了几项新技术,包括一个从未飞行过的光子计数相机,该相机连接在航天器侧面突出的8.6英寸(22厘米)口径望远镜上。收发器将自动扫描并“锁定”到由位于加州的光通信望远镜实验室传输的高功率近红外激光上行链路上。激光上行链路还将演示向收发器发送命令。 一旦“锁定”上行激光,收发器将定位200英寸(5.1米)Hale望远镜,该望远镜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帕洛马天文台。然后,收发器将使用其近红外激光器将高速数据传输到帕洛马天文台。航天器的振动可能会使激光偏离目标,而将收发器连接到“普赛克”上的最先进的支柱将会抑制这种振动。 为了接收来自DSOC收发器的高速率下行激光,Hale望远镜安装了一种新型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组件。该组件是低温冷却的,因此可以检测到单个入射激光光子并记录其到达时间。 脉冲传输过程中,激光必须行进超过2亿英里(3亿公里)才能探测到微弱的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以提取信息。 距离遥远,对技术演示又提出了另一个挑战:“普赛克”在太空中穿行得越远,光子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就越长,从而产生长达数十分钟的延迟。当激光光子行进时,地球和航天器的位置将不断变化,因此需要补偿这种滞后。

  • 29. 我国通信卫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相关企业数量较多
    王靖娴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通信卫星行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通信卫星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在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宽带化与软件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步,卫星通信市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提高,以及网络连接需求快速增长,共同推动了通信卫星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市场规模逐渐扩大。2022年,我国通信卫星市场规模为876亿元。 我国通信卫星相关企业数量较多。目前,我国通信卫星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生产、卫星运营等部分。其中,卫星制造企业主要有九天微星、长光卫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中国航天等;发射服务企业主要有重庆零壹、星河动力、深蓝航天、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地面设备生产企业主要有中国卫星、北斗星通、航天科技、南方测绘、海格通信等;卫星运营企业主要有中国电信、亚太卫星、亚光科技、中国卫通等。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由于低轨通信卫星距离地面更近、重量更轻,具有降低通信卫星路径损耗、提高通信信号质量等优点,还能够促进智能物流、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通信卫星逐渐由高轨向中轨、低轨方向发展,并且不断增大低轨卫星覆盖密度,来提升我国卫星互联网能力。

  • 30. DARPA发射4颗“黑杰克”卫星,将在轨开展自主数据处理和激光通信技术测试
    王靖娴
        据SpaceNews网站6月13日报道,DARPA通过运输者-8号共享任务发射了4颗“黑杰克Blackjack”卫星。4颗卫星使用了雷神子公司蓝色峡谷制造的“土星级”商用卫星平台,并装备Pit Boss数据处理节点、“风暴王”射频载荷以及4个激光通信终端。黑杰克计划是DARPA于2017年开启的试验项目,旨在证明商业航天技术的军事应用效果。

    发布时间: 2023-07-12

  • 31. 中国移动联合华为发布首个7000公里超长距测试成果
    王靖娴
    3月2日,中国移动、华为、鹏城实验室联合完成国内首个基于G.654.E光纤的7000公里400G QPSK离线系统超长距实验室原型机验证,该测试共70个跨段,是业界首个C6T+L6T(12THz)、全EDFA放大、单纤32T容量的超长距测试。本次测试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前期对400G长距传输采用QPSK调制方式的研判,并为进一步提升长距400G传输性能和推进商用部署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3月2日“光网筑底,算力扬帆——中国移动算力网络400G全光网技术试验阶段总结暨产业推进研讨会”上,中国移动联合合作伙伴在现场向业界发出倡议:“加速推动光层器件从C波段向L波段拓展,全面支持12THz光谱宽度,并提升智能规划及自动化均衡能力,克服SRS带来的功率转换影响,持续提升oDSP自主可控能力,加速推进400G QPSK技术成熟并在骨干长距传输商用。”同时,华为光产品线光系统首席专家张德江在会上解读了华为400G技术的相关进展,并介绍了华为与中国移动联合验证等合作情况。 在长距400G领域,华为和中国移动、鹏城实验室在多个维度开展了长期深度合作,持续提升传输性能和容量,推动单波长距400G的发展。此次测试中的华为400G系统级解决方案,不仅在性能上实现突破,还在以下三方面实现了全自研: ◆ 高性能400G光收发原型机,采用超130G的高波特率和自主知识产权oDSP算法,大幅提升400G传输性能: ◆ 端到端C6T+L6T(12THz)超宽频谱光系统,包含新元素掺杂铒纤和特殊工艺的EDFA放大器、高分辨率LCoS和创新光谱整型算法的WSS、超窄线宽技术的激光器,将工作频谱从C6T波段扩展到L6T波段,有效提升单纤容量: ◆ 自有自动化系统协同优化、均衡算法,抑制SRS影响,实现400G逼近100G/200G传输距离,光纤容量翻倍。 中国移动认为本次验证基于C6T+L6T光系统验证了400G在G.652.D、G.654.E光纤的长距传输能力,是一个系统级的验证,对未来商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移动将联合华为在内的产业链合作伙伴继续推动400G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全力推进400G产业链的繁荣和长距400G在骨干网的商用,持续构建算力网络的坚实全光底座。

    发布时间: 2023-07-12

  • 32. LightCounting:在经历Q3的低迷后 光通信市场出现复苏迹象
    王靖娴
         2023年12月,LightCounting(LC)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3年第三季度市场更新。该季度光通信行业的财务业绩总体上并不好。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LC跟踪的每一项金融市场指标——ICP和CSP资本支出、数据通信和网络设备以及半导体(不包含英伟达)和光器件销售——都出现了负增长。原因是ICP、CSP和企业都在勒紧裤腰带,而器件和设备供应商的许多客户持续库存过多。         然而,在普遍悲观的结果之外,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谷歌和微软的资本支出都创下了记录; Arista、博通、Calix、旭创和英伟达都公布了创纪录的收入。除了宽带专家Calix之外,杰出的设备和器件制造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受益于大型ICP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资的增长。英伟达的销售额环比增长超过30%,同比增长超过200%,这或许是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展竞争变得多么疯狂的最清晰指标。        LC根据其目前的分析预测,销售在第三季度增长,并将在第四季度进一步增长,达到新的历史新高。这种对第四季度增长的预期也将延续到2024年,这与谷歌、亚马逊、Coherent和Lumentum等几家公司给出的预期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上,预计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增长将远远超过传统电信和企业网络等其他领域的需求。光器件和模块市场的大部分增长将来自800G收发器的销售。

    发布时间: 2024-03-01

  • 33. 韩国将重点培育12项国家战略技术
    王靖娴
    据韩联社10月28日报道,韩国政府28日发布国家战略技术培育方案,将半导体、显示器、二次电池等技术指定为“12大国家战略技术”。 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下称科技部)当天在总统尹锡悦主持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议上发布上述方案。科技部综合考虑产业全球竞争力、对新产业的影响力、外交与安全价值、取得成果的可能性等因素选定了12项战略技术。具体包括半导体和显示器、二次电池、高科技出行、新一代核能、高科技生物、宇宙太空及海洋、氢能源、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高科技机器人和其制造技术、量子技术。方案还提出了将在这些领域着力推进的50项重点技术。 预算方面,政府将把相应技术的研发投资额从今年的3.74万亿韩元增加10%至4.12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10亿元),并将在明年的预算中为系统半导体、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5G开放式无线接入网络(OpenRAN)、量子计算与传感器等技术研发划拨2651亿韩元。 法律方面,政府将制定《国家战略技术特别法》,构建战略技术指定和管理体系等制度基础,加大支援力度。

    发布时间: 2023-07-11

  • 34. NUBURU与NASA签订下一代蓝光激光太空技术合同
    王靖娴
    8月8日,美国高功率和高亮度工业蓝色激光器制造商NUBURU宣布,公司已获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合同,证明使用该公司专有的蓝光激光技术在太空中进行功率集束的可行性。 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小企业创新研究(SBIR)资助计划,NUBURU已被选中创建一个合格的解决方案,以减轻运输铜或铝线相关的高成本,这些铜/铝线对于向偏远地区的月球或行星基地提供能量至关重要。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NUBURU将集中精力确定其技术的科学、技术和商业价值和可行性。NUBURU的目标是创造一种商业上可行的产品来解决这个持续存在的问题,并继续开发创新的太空合格硬件。 除了解决与电力传输相关的核心业务挑战外,NUBURU的激光技术还可以为宇航员提供视觉引导,这是由于悬浮在月球表面的细风化粉的散射或火星大气的瑞利散射,从而在这些表面上创建了一条引导高速公路。 NUBURU的蓝光激光功率光束系统还将配备高带宽激光通信链路,确保激光安全,并使数据能够在间距较大的地点之间进行传输。 NASA的SBIR项目资助创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演示,满足NASA在年度招标中描述的需求,并具有成功商业化的巨大潜力。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6个月的创意产生期,然后是2年的原型开发阶段,然后是商业化。

  • 35. 俄罗斯布局光刻机
    王靖娴
        圣彼得堡近日创建了一个国内光刻综合体,包括一台在基板上进行无掩模图像采集和硅等离子化学蚀刻的设备。据开发人员称,这台用于无掩模纳米光刻的机器成本约为500万卢布(约合36.74万人民币),而国外同类产品的价值高达数十亿卢布。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SPbPU)的专家表示,他们已经成功开发了两套用于生产微电子纳米结构的装置,这将有助于解决俄罗斯在微电子领域的技术主权问题。这个设备综合体包括用于无掩模纳米光刻和硅等离子体化学蚀刻的设备。     第一种装置用于在基板上获取图像,无需使用特殊的掩模。开发人员表示,与传统光刻技术相比,这项技术在金钱和时间方面更加经济实惠,因为传统光刻技术需要使用专门的光罩来获得图像。这个装置通过专门的软件控制,实现了完全自动化。     第二种装置利用第一阶段中创建的基材上的图案。它的主要用途是直接形成纳米结构,但也可以创建硅膜,例如用于船舶表压传感器等应用。     据开发人员表示,与传统光刻技术相比,X射线光刻机在金钱和时间方面更加经济实惠,因为传统光刻技术需要使用专门的光罩来获得图像。而X射线光刻机则无需光掩模就能生产芯片。     据报道,这类装置的估计成本约为500万卢布,相当于许多常规汽车的价格。而国外同类设备的成本据称要比该项目研发的设备高出数十倍,预计在100至130亿卢布之间。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使用这种装置创建的膜在可靠性和灵敏度方面优于液体或激光蚀刻生产的膜。他们还强调,这是完全国产的产品。关于俄罗斯自研的蚀刻机的具体成本并未透露。

    发布时间: 2024-03-01

  • 36. 工信部:夯实数字根基,推动光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王靖娴
    8月4日,2023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在会上表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已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江明涛透露,工信部正深入落实国家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从五方面推动“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重点工作落地,引导全国各省市地区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夯实数字根基,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信部按照“网络先行、应用牵引、市场主导、政策推动”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加大5G、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力度,推动6G、光通信、量子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继续巩固网络能力的领先优势,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 二是深化融合应用,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的标杆。推进5G扬帆行动计划,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向工业园区推广应用,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和标准领航行动,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 三是瞄准重点领域,推动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超高清显示等产业水平。推动集成电路和工业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特色软件学院,创建一批中国软件名城和名园。 四是激活数据潜能,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持续指导北京、上海等地数据交易所高水平建设,培育一批专业的数据服务商,探索数据流通治理和开发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DCMM)贯标,扩大数据管理体系的覆盖面和应用水平,提升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和数据供给的质量。 五是深化交流合作,拓展数字经济合作空间。持续加强国际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工信部积极参与G20数字经济部长会议、中国-东盟数字部长会议、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与东盟、非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经济联系,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 37. 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3)在阿联酋迪拜闭幕
    王靖娴
        【会议背景】2023年12月,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3)在阿联酋迪拜举行。本届大会完成了新一轮对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的修订,在6G、北斗短报文、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后续大会议题设置等四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确定了未来5—10年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方向。     【会议内容】据悉,新一轮《无线电规则》的修订,就新增IMT(5G/6G)频率划分、全球水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新增卫星系统、高空平流层电台、星载航空专用通信、无人机卫星测控、空间天气传感器、空间业务规则等议题达成了共识,以支持技术创新,深化全球连通,强化海上、空中和陆地安全,促进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公平获取和高效利用。     【会议成果】大会取得的成果主要包含四方面: 一是为支持6G发展,在中国的主要推动下,全球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6425-7125MHz共700MHz带宽的中频段6G频谱资源。 二是北斗短报文系统加入全球水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后续北斗短报文系统早日开通全球水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服务,提升国际海上遇险救援和安全通信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卫星频率轨道资源使用管理的国际规则不断完善。大会在低轨卫星轨道容限、大规模低轨星座分阶段部署、保护静止轨道卫星的磋商机制,Ku、Ka频段动中通地球站,以及星间链路频率划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决议,促进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和高效使用。 四是在我国的积极推动下,大会为2027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设立了手机直连卫星和S频段非地面网络频率使用议题,以适应6G天地一体化国际移动通信发展需求;设立了月面通信、射电天文宁静区保护、卫星地球探测等科学研究议题,促进卫星遥感和空间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 2024-03-01

  • 38. 一种差分相移键控自由空间光通信方法
    王靖娴
        美国南加州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合作提出一种自由空间光通信方法,可自动补偿由大气湍流引起的耦合损耗。     受益于功率效率更高的调制格式,自由空间光学通信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差分相移键控一般具有更高调制效率,但在单模相干接收机模式下,大气湍流会引起从高斯模式到高阶空间模式的功率耦合,并在差分接收器中引发高功率损耗,进而造成数据丢失。为此,研究人员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接收机中,利用具有中继成像功能的延迟线干涉仪,连贯地拼接和调制接收到的数据波束,并进行延迟一个比特的数据拷贝;当光束聚焦到光电探测器上时,大气湍流引起的模态耦合损失将通过光电多模混合得到自动补偿。实验表明,新方法与单模相干接收器相比,将光功率损耗平均降低了14.6dB,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质量。     这种光通信方案可以有效对抗大气湍流引起的功率损失,有望提高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实用性。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0401823000767

    发布时间: 2023-07-12

  • 39. Yole:2028年全球光收发器市场将翻番
    王靖娴
    2022年,全球光收发器市场产生的收入年增12.5%,至110亿美元。在大型云服务运营商对800G高数据速率模块的高需求和国家电信对增加光纤网络容量的要求推动下,分析机构Yole预计,到2028年,全球光收发器市场收入将达到222亿美元,2022年至2028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2%。 Yole预计2023年全球光收发器市场收入将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超大规模资本支出(Hyperscale CAPEX)的增长速度放缓。2023年超大型企业(Hyperscalers)的整体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未来三年电信资本支出(Telecom CAPEX)将每年下降3%。然而,2023年,有线和无线电信设备的同比增长率可能只有1%。数据中心超大规模资本支出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是元宇宙(Metaverse)的关闭及其负面影响。Meta和其他受影响行业采取的行动将导致2023年光收发器部署放缓。 Yole表示,中国在光通信行业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今,高速模块的核心光学技术是美国和日本制造商的主导领域,但中国在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和硅光(SiPh)等光子制造平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政府的《中国光电子器件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2018-2022年)》确定了提高本土光芯片生产商市场份额的国家战略。中美贸易限制和中兴通讯禁令可能促使中国加大对高速光芯片的支持力度,中国本土光芯片生产有望进一步加速

  • 40. 法国空客公司与荷兰VDL集团将联合开发新型机载激光通信终端
    王靖娴
    据美国《航空周刊》1月10日报道,空客公司和荷兰的VDL集团将联合开发一种名为“超空”的机载激光通信终端,其原型机将于2024年进行飞行演示验证。“超空”终端采用稳定和精确的光机电系统,可成为空客公司“战斗云”的骨干技术,这种机载宽带网络可支持“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的各种组成要素。 “超空”系统是一种激光通信系统,每秒能传输数GB的数据,且无法干扰或拦截,因此非常适合用于隐身平台,如新一代战斗机和无人机。空客公司表示,由于具备更高的带宽和速度能力,激光通信系统将是卫星通信的“下一次革命”。此外,激光终端重量更轻,消耗的功率更少,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空客公司还表示,从长远来看,“超空”终端也可以用于商用飞机,为航空乘客提供高速数据连接能力。

    发布时间: 2023-07-12

  • 41. 美国CACI公司完成“传输层”光通信终端互操作性测试
    王靖娴
        据SapceNews网站9月19日报道,美国CACI公司完成美太空发展局“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激光通信终端互操作性测试,成为首个成功达成数据兼容性要求的通信链路供应商。该激光通信终端将交付至洛马公司,用于42颗“传输层”1期卫星。按照计划,每颗卫星将至少配备2个激光通信终端或激光链路,以支持与其他卫星、飞机、船舶和地面站通信。所有搭载在SDA卫星上的光终端都必须遵守通用标准,以确保不同制造商制造的航天器能够在整个网络的轨道上传输数据。美太空发展局计划将于2024年底完成数据传输通信系统的部署。

    发布时间: 2023-10-11

  • 42. NASA将展示来自空间站的激光通信
    王靖娴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8月30日报道,NASA计划向国际空间站发送“集成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CRD)近地轨道用户调制解调器和放大器终端”(ILLUMA-T),并与2021年12月发射的LCRD设备携手组成该机构首个双向端到端激光中继系统,以展示空间站激光通信的能力。   ILLUMA-T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为NASA执行的第29次商业补给服务任务的有效载荷,其将固定在空间站的外部模块上,大小如同一台标准电冰箱。ILLUMA-T项目副经理马特·马格萨门表示,一旦进入空间站,ILLUMA-T将以1.2千兆比特/秒的速度向LCRD发送包括图片和视频在内的高分辨率数据,LCRD随后会将数据发送到位于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亚的地面站。目前,LCRD正在距离地球22000英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激光中继的演示,它在两个地面站之间传输数据,并进行实验,旨在进一步提高NASA的激光通信能力。   除LCRD,ILLUMA-T的“前任”还包括2022TeraByte红外发射系统,该系统目前正在近地轨道的小型立方体卫星上测试激光通信。此外还包括2017年开展的“激光通信科学的光学有效载荷”任务,该任务展示了与无线电信号相比,激光通信如何加快地球和太空之间的信息交流。

    发布时间: 2023-10-11

  • 43. 三菱电机推出用于外太空高容量激光光通信的光源模块
    王靖娴
    8月22日,跨国电子和电气设备制造公司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宣布,它已经成功演示了使用新型光源模块的激光光学频率控制,这是将部署在外太空的高容量激光光通信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 该模块能够产生1.5 μm波长的信号,安装在产学研合作开发的OPTIMAL-1纳米卫星上,并于今年1月6日从国际空间站(ISS)顺利发射。与使用传统的大型卫星相比,利用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的纳米卫星,在外层空间进行演示所需的时间仅为大型卫星演示的三分之一左右,开发成本仅为大型卫星演示的百分之一。 三菱电机一直在开发基于空间的光学技术,与使用无线电波的系统相比,该技术有望增加数据容量(十倍或更多)、通信速度和距离。新的光源模块部署在世界上首个利用波长为1.5 μm的激光光源模块进行空间光频控制测试演示中,激光频率可在太空中调节至60 GHz,足以进行“多普勒效应”补偿。

  • 44. 中国主导制定光纤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王靖娴
    近日,世界三大标准组织之一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光纤领域新标准。 该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中国信科集团制定,全称为《光纤有源元件和器件-封装和接口标准第22部分:带温度控制单元的25Gb/s直接调制激光器封装》。 这是光通信有源器件领域第一项由我国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在有源光器件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有源光器件是指通过对光信号进行增强或者调制,来实现光通信、光传感、光调制等应用的器件。 据介绍,该《标准》规定了25Gb/s DML激光器封装规范,就好比所有手机有了统一的充电接口,生产商和用户不再为标准问题所困扰。 2021年,《标准》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立项,2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专家克服重重困难,高效完成从标准立项申请、标准草案撰写、编制意见征集、国际专家交流、会议研讨等各项工作。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有源光器件IEC国际标准的制定涉及了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他们克服了语言、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障碍,共同推进了标准的制定和发布。 该《标准》的制定发布,不仅可在5G时代惠及我国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也将为6G时代抢占先机奠定基础。

    发布时间: 2023-07-11

  • 45. 诺基亚成功创下两项新的海底光传输世界纪录
    王靖娴
       2023年10月,据OFweek光通讯网报道,诺基亚成功展示了海底光传输的两项新的世界纪录,这两项记录都有可能塑造下一代光网络设备。    首先,诺基亚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创造了跨洋距离的新光学速度记录。该团队能够在7865公里的距离上使用单一波长的光演示800Gb/s的数据速率。该团队表示,这一距离是目前最先进设备在相同容量下所能传输的距离的两倍,大约是美国西雅图和日本东京之间的地理距离。诺基亚贝尔实验室在其位于法国巴黎萨克雷的光学研究试验台实现了这一里程碑。     第二项记录是与诺基亚子公司阿尔卡特海底网络(ASN)合作实现的,涉及通过C波段无重复传输系统建立291km的41Tb/s的净吞吐量,类似于通常用于连接岛屿和海上平台彼此以及与大陆的传输系统。这类系统之前的记录是在相同距离上35Tb/s。诺基亚贝尔实验室和ASN在ASN的研究试验台设施上取得了新的记录,也在巴黎-萨克雷。

    发布时间: 2024-03-01

  • 46. 西安光机所星载光交换技术成功在轨验证
    王靖娴
        2023年8月,“西光壹号”系列一箭五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星载光交换机作为重要载荷之一搭载升空,开展国内首次高速光交换技术的空间验证工作。     2023年10月,载荷顺利开机,多项技术验证试验按期正常进行。地面测试结果表明:星载光交换机各项功能正常,高光谱图像信息完整,下传地面解析后达到 “零误码”“零丢包”水平,实现全部既定目标,高速光交换技术在轨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搭建覆盖全球的空间大容量光网络,是未来实现海量用户信息互联共享的必由之路。星载光交换技术突破传统技术壁垒,在光域直接将光信号进行交换处理,无需“光/电”“电/光”转换,有效解决了电交换处理存在的“电子速率瓶颈”问题,具有网络资源配置智能动态、通信体制与协议透明、组网扩展灵活、功耗低等优势,是空间海量数据分配、转发等处理的核心技术。此次试验成功,是继2022年5月20日实现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在轨验证之后,西安光机所高速空间激光通信领域体系化发展取得的又一重要星上应用。

    发布时间: 2024-03-01

  • 47. “星池计划”卫星配载「极光星通」星间激光通信终端顺利升空
    王靖娴
         2023年12月4日12时10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星池一号第二组A/B星,搭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一次卫星发射任务的完美成功。        本次发射中,北京的「极光星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研制了星间激光通信终端JG-SPC-ZT-1G,这一终端实现了星际激光通信的重要功能。JG-SPC-ZT-1G支持高达1Gbps的通信速率,最大通信距离达到5500km,更具备激光通信测距一体化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双星数据高速实时交互的需求,有效提升了卫星广域综合感知服务的能力。        这次发射的成功不仅代表了“星池计划”建设迈出的关键一步,更为规模化组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极光星通」将继续提供定制化的星间激光通信产品和系统级卫星激光通信解决方案,进一步探索创新大规模卫星组网激光通信的关键技术。他们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卫星互联网基础建设,为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 2024-03-01

  • 48. 22.9 Pb/S 光纤传输速度创下世界纪录
    王靖娴
       2023年12月,据OFweek光通讯网报道,来自日本国家信息和通信技术研究所(NICT)的研究人员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拉奎拉大学合作,仅使用一根光纤就成功演示了每秒22.9千兆比特的破纪录数据速率,这是NICT此前创下的世界纪录(10.66千兆比特/每秒)的两倍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大规模空分复用(SDM)和多频带波分复用(WDM)等最新研究技术结合起来,展示了未来超大容量光通信网络的路径。    在最终的成功实验中,NICT展示了每秒22.9拍比特的光纤数据通信的可能性,这是之前每秒10.66拍比特记录的两倍多。利用多频段兼容的MIMO接收机,研究人员们首次成功地将多频段WDM和多核、多模SDM相结合。s波段使用293个波长通道,c和l波段使用457个波长通道,总共750个WDM通道,覆盖18.8 THz的频率带宽。信号调制采用偏振复用256 QAM。在多频段WDM传输演示中,空间信道数增加了28.5倍。虽然非耦合四核MCF适合早期适应,但未来需要使用超大容量光纤进一步改善电信基础设施,预计数据流量需求将增加3个数量级(x1000倍)。该研究首次成功实现了采用多核多模光纤的多频段WDM和SDM的结合,这是实现未来超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的关键。

    发布时间: 2024-03-01

  • 49. 中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王靖娴
    据新华社3月9日报道,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安全是量子通信的最大特征。作为量子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借助“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双场”是目前所有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中,最适合远距离传输的一种。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袁之良介绍,双场架构下量子通信,需要相距遥远的两个独立激光源各自发出“信号”。如果激光源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就会出现传输中的“信号”失误。想要避免“信号”失误,就需要一个能实现两端“信号”频率相同的“工具”:服务光纤。这意味着通信两端之间还需额外架设“一条路”,这也就构成了由“两条路”构成的传统架构。

    发布时间: 2023-07-12

  • 50. 苏州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
    王靖娴
        9月2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到2030年,重点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形成有效衔接,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到2035年,形成1~2个领跑全国的千亿级未来产业创新集群,全市未来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亿元。   《意见》明确了发展的重点领域,结合苏州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依托光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创新药物、纳米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优势,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     其中,在前沿新材料领域,加快推动第三代半导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3D打印及粉末冶金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进程。开展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单晶衬底及外延材料制备,推动宽禁带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射频器件等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强材料合成、表征公共仪器平台建设,谋划研究极端核磁共振、中能多粒子加速器等重大项目。支持科研机构利用材料大数据提升材料基因组研究能力,搭建虚拟与实验结合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鼓励各类创新主体瞄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生命健康等下游需求,加强材料配方、合成工艺、表征手段等方面的协作,加速从材料研发、中试到量产等各环节的技术突破。     在光子芯片与光器件领域,重点开发制造应用于光制造、光通信、光传感、光医学、光显示等领域的光子芯片,主要包括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高速光通信芯片、传感探测芯片、生物传感芯片、硅光芯片、LED芯片、高性能光电一体化芯片和光子计算芯片。重点开发基于光学材料生产制造的光学元器件、主要包括高精密光学镜头,采用光集成技术的高速光调制器、光开关、分路器、热光器件等无源器件和光源、探测器等有源器件。依托太湖科学城,高定位打造太湖光子中心,加快建成化合物半导体、硅光集成、MOEMS(微光机电系统)等基础工艺平台,完善产业载体建设。     在空天开发领域,围绕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国产大飞机、无人机等重大工程,开展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突破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积极引进培育商业卫星和运载火箭等航空航天创新型企业及研发机构,推动空天开发应用示范。围绕先进遥感、空天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卫星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化应用。创建卫星互联网领域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低轨卫星、中继卫星等关键产品研发制造,发展微型通信系统、卫星应急通信系统、卫星应用终端及卫星遥感应用等,打造星链产业高地。

    发布时间: 2023-10-11

  • 51. Nature:海底光纤通信将推动深海观测网络的构建
    王靖娴
         2023年9月,《自然》(Nature)刊登了一项由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研究人员完成的新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的通信和传感综合技术,旨在减少海洋噪声污染,同时提供与各种水下应用之间的连接。新方法将显著降低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成本和影响,且能确保数据传输和海洋监测应用,并为水下 IoUT设备持续提供动力。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将通信、分布式天线系统(DAS)、基于光纤光栅(FBG)的温度传感器和光纤传能(PWoF)系统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可搭载于多芯光纤(MCF)中,为正在发展中的全球海洋传感网络奠定基础,该方案无需做出重大调整,或在网络中部署其他传感器。在概念验证过程中,该方案以3.2Gbps的速度成功完成了FD通信,同时监测能够获取海洋声学组成部分的声音场景,如海洋哺乳动物的声音和船只运动,并监测环境温度。此外,在实现上述应用的同时,研究人员利用连续波(CW)和充电电路实现了PWoF,因此可实现双向数据传输。     在提供全球深海持续观测能力方面取得突破是向联合国“海洋十年”迈进的一个关键目标。海底光通信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个尚未实现的可能性,尤其在MCFs逐渐取代单模光纤(SMF)和多模光纤(MMF)电缆方面。未来应利用MCF中的暗芯,或者使用波分复用WDM传递传感信号和功率,以实现这一潜力。

    发布时间: 2024-03-01

  • 52. ASML首个High-NA EUV光刻系统
    王靖娴
        2023年12月21日,荷兰半导体设备制造商ASML表示,已经向英特尔交付首个High NA(高数值孔径)EUV(极紫外)光刻系统。据悉,组装为设备的High-NA EUV光刻机需要13个货柜、250个板条箱进行运输,预计于2026年或2027年投入商用芯片的制造。  早在今年九月,ASML就公开表示将于年底推出业界首款High NA EUV光刻机。相较目前0.33数值孔径的EUV光刻机,High-NA EUV光刻机的数值孔径提升至0.55,可以成比例地提高可实现的临界尺寸——从0.33NA系统的13nm提升到0.55NA系统的8nm,从而进一步提升光刻分辨率,以支持2nm制程及以下工艺的芯片制造。因此,High NA EUV光刻机被业界视为实现尖端芯片量产的关键设备。  ASML组装了两个TWINSCAN EXE:5000高数值孔径光刻系统。其中一个由ASM与imec合作开发,将于2024年安装在ASML与imec的联合实验室中,预计2025年投入量产。另一个由英特尔在2018年订购,时隔5年完成交付。  12月15日,英特尔发布了首款基于Intel 4 制程工艺打造的初代酷睿Ultra 移动处理器,这也意味着英特尔“四年五个制程节点”的目标正在按照计划推进。2021年,英特尔正式提出“IDM 2.0”战略,宣布加大对先进制程工艺和晶圆厂建设的投资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的英特尔代工服务;同年,英特尔公布“四年五个制程节点”计划,预计将在四年内完成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和Intel 18A五个制程节点的开发,力争在2025年重新确立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在Intel 4实现量产后,英特尔计划在Intel 3节点进一步增加对EUV技术的使用,以实现约18%的每瓦性能提升。Intel 20A和Intel 18A预计在每瓦性能上分别较上一个节点提升约10%。  据了解,英特尔会将High-NA EUV光刻设备应用于Intel 18A 工艺的开发和验证中。

    发布时间: 2024-03-01

  • 53. 荷兰光子学器件供应商开发光通信应用1310nm激光器
    王靖娴
    2023年12月,据OFweek光通讯网报道,英国领先的光纤通信与III-V半导体光子学器件供应商Sivers Photonics宣布,公司已与定制化微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LioniX International、荷兰相干激光器公司Chilas B.V.建立了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开发和供应窄线宽集成O波段连续可调谐1310nm激光器,目标是光通信和光传感领域的高增长应用。 LioniX International总部位于荷兰,是全球领先的定制微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氮化硅光子集成电路(PICs)和MEMS,专业领域涵盖芯片制造、光电系统架构、模块组装和封装。LioniX推出了备受追捧的激光器,能够满足OEM、先进实验室和工业传感器制造商在通信(无源光网络、光纤通信)、激光雷达和分子分析市场不断增长的O波段解决方案需求。Sivers Photonics在其InP100产品平台上开发了一种先进的定制光放大器组件,以有效地为该集成激光解决方案提供动力,并将该组件作为标准提供给LioniX平台。其最终用户——相干激光器公司Chilas B.V.也位于荷兰,将为组装的光子集成电路提供测试服务,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这一最新产品,作为其多样化激光产品组合的一部分。 据悉,上述三方合作打造的1310nm激光器可满足1550纳米激光器无法覆盖的远程和数据通信需求。随着业界对O波段解决方案的讨论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一激光器应运而生。其紧凑的设计、稳定的对准非常适合OEM、先进实验室和工业传感器制造商,是光通信、激光雷达和分子分析系统应用的理想匹配。

    发布时间: 2024-03-01

  • 54. 村田中国将在2023光博会展示应用于光通信及数据中心的产品组合
    王靖娴
    全球领先的综合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村田中国将参加于2023年9月6-8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在此次展会上,村田将会展示多款应用于光通信、数据中心领域的产品组合,充分展示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次展会上,村田将带来多款光模块和Switch router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三款小尺寸、高性能的重点产品: ① 多层陶瓷电容器(GMA and GMD series, GRM series):可高密度封装,内藏于IC等封装内,减少了布线,帮助解决数据中心在设计时的空间问题,实现低噪化和高性能化; ② 硅电容:特有3D构造的面向光通信市场的硅电容产品,其极低的插入损耗和极小的尺寸有助于降低功率和占板空间。具备在温度、电压和老化条件下的高电容稳定性,高容值密度及高集成化技术。 ③ 电感和静噪滤波器:提供在宽带内插损特性优越的电感组合,为高速光收发器, 带来杰出的高频特性及小尺寸的电感器件。 除此之外,村田还将展出电源产品、射频电子标签、热敏电阻、晶振等多款小尺寸、超薄、高性能的产品和先进技术。

  • 55.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研究人员演示结构光的无噪声通信
    王靖娴
        据光行天下6月11日网站报道,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Wits)的研究人员概述了一种新的光通信协议,该协议利用光的空间模式进行多维编码,不需要识别模式,从而克服了噪声信道中模态失真的先验限制。其结果是一种新的编码技术,即在湍流大气中几乎无噪声地发送50多种矢量光模式,为高比特率光通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激光与光子学评论》(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上,他们使用矢量光的一种新的不变特性来编码信息。该团队称之为“矢量”的这个量从0到1不等,在通过有噪声的通道时保持不变。     与传统的振幅调制0或1(只有两个字母的字母表)不同,该团队使用不变性将0到1的矢量范围划分为50个字母的50多个部分(0、0.02、0.04等,最多1个)。由于发送信息的信道不会使矢量失真,因此发送方和接收方将始终在值上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无噪声信息传输。     该团队克服的关键障碍是以不需要“识别”的方式使用光的模式,这样就可以忽略噪声通道的自然失真。相反,不变量只是在专门的测量中“相加”了光,揭示了一个根本看不到失真的量。     金山物理学院的安德鲁福布斯(Andrew Forbes)教授说:“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进步,因为我们终于可以利用光的许多模式作为编码字母表,而不用担心通道的噪声有多大。事实上,字母表有多大的唯一限制是检测器有多好,而且完全不受通道噪声的影响。”     主要作者和博士候选人Keshaan Singh补充道:“创建和检测矢量调制只需要传统的通信技术,使我们的基于模式的协议能够立即部署在现实世界中。”     该团队已经开始在光纤和自由空间的快速链路中进行演示,并相信该方法可以在其他噪声信道中工作,包括在水下。 相关链接:https://phys.org/news/2023-06-noise-free-communication.html

    发布时间: 2023-07-12

  • 56. 西光所:构建未来空间超高速光子网络领域“高速路”
    王靖娴
    日前,国际期刊《光子学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超高速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论文。文章介绍了该所创新性利用微腔孤子光频梳代替传统半导体激光阵列作为多载波光源,成功实现相距1千米自由空间光通信链路上总速率为1.02太比特每秒的大容量数据传输。这是该所在高速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成功取得在轨验证后的又一次技术突破,为未来实现更大容量的自由空间激光通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

  • 57. 德国Mynaric公司为美太空发展局研制用于收发数据的光学地面站
    王靖娴
    8月22日,据SpaceNews网站报道,美太空发展局授予德国激光通信终端供应商Mynaric公司一份为期2年价值300万美元的合同,研制一个用于传输和接收“分布式作战人员太空架构”近地轨道卫星数据的光学地面站。根据合同,该光学地面站将包括大型望远镜、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能够与不同承包商为太空发展局制造的不同卫星光通信终端进行通信连接。据悉,太空发展局仅授予Mynaric公司部分地面站研制合同,后续还将与多家制造商合作研制其他光学地面站。

    发布时间: 2023-09-01

  • 58. 透过光博会,看光通信的新成长
    王靖娴
         与6月举行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MWC上海展相比,9月6日开幕的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中国光博会)更像是光通信企业的主场。       本届CIOE中国光博会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汇聚了来自全球超3000家的优质参展商,展会覆盖信息通信、光学、激光、红外、紫外、传感、创新、新型显示等光电全产业。其中,信息通信展占据了其中4个展馆,长飞光纤、亨通光电、烽火通信等光纤光缆巨头,光迅科技、中际旭创、海信宽带多媒体、海思光电等光模块领军企业,以及光通信领域配套企业悉数登场。本届CIOE中国光博会成为光通信行业的年度盛宴。      在光纤光缆市场,长飞、亨通、烽火被誉为行业巨头,三巨头除了在光纤光缆产品这个基本盘上展开激烈争夺之外,也都各自发展与光通信相关的多元化特色业务。      在本届CIOE中国光博会上,长飞携旗下多家子公司在4个展馆里设立了5个展台,展示产品和解决方案涉及石英、激光器、光模块、光纤光缆、海洋通信等多个板块;亨通光电以及多家子公司在2个展馆里设有展台,重点展示了光纤光缆、光模块、光电芯片、石英材料、工业互联网等多类产品和解决方案;烽火通信则重点展示了光纤光缆、光模块、光芯片等产品。三大巨头聚首CIOE中国光博会,充分展示了他们在光通信领域持续探索的最新成果,既让行业看到了他们在光纤光缆领域的领导者底色,又让行业感知三巨头在多元化领域也在急速发展。

    发布时间: 2023-10-11

  • 59. 美国SpaceX公司将为蒙古国开通“星链”服务
    王靖娴
        据US News7月7日报道,蒙古国批准SpaceX公司“星链”系统为其提供网络通信服务。蒙古国声明表示,蒙古国数百万网络用户,将可借由SpaceX所营运的“星链”通讯服务,取得高速网络连接。蒙古国数字发展和通信部长表示,光纤电缆网络已为蒙古国各地提供了广泛的高速互联网接入,但这项技术难以为蒙古国提供更多的网络接入。

    发布时间: 2023-07-12

  • 60. 欧盟同日本寻求加深AI和芯片等关键技术合作
    王靖娴
        据CNBC7月3日报道,欧盟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Thierry Breton)日前到访日本,与日本贸易部长西村康稔签署一份备忘录,概述了关于半导体领域政府补贴信息共享,以及下一代芯片研发、人才资源建设方面的合作计划,双方同意建立关于芯片供应链的“预警”系统。日欧双方还召开数字领域的部长级会议,表示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国际规则制定方面进行合作。此外,日本总务大臣与布雷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海底光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联合日欧的金融机构共同投资,计划铺设一条从日本穿过北冰洋直达欧洲的海底光缆,以确保数据安全,加强日本互联网的可靠性。据悉,其光缆铺设路径将绕开俄罗斯近海,从美国阿拉斯加一侧进入北冰洋。

    发布时间: 2023-07-12

  • 61. 欧盟项目开发汽车光子传感技术,推进下一代光增强6G通信系统
    王靖娴
    【项目概要】2024年2月,据OFweek光通讯网报道,欧盟的“欧洲地平线”(Horizon-Europe)计划宣布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多学科项目——6G-EWOC。该项目专注于开发支持自动驾驶的6G通信技术,集结了来自8个欧洲国家的11家合作伙伴的力量。该项目将运用一系列尖端技术,包括精确传感、光学无线通信、大容量前传连接以及高效数据中心技术。 【项目目标】6G-EWOC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集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光纤-无线光6G网络,以支持互联汽车的移动性。这将通过将创新的研究与近期开发的早期原型通信、传感和计算系统相结合来实现。这一为期三年的项目已于2024年1月正式启动,标志着欧洲在引领6G通信技术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项目任务】6G-EWOC项目的核心任务是运用光子技术,实现车辆对周围环境的精准感知,利用光学无线通信搭建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的连接桥梁,并通过高容量光纤与数据中心的无缝对接,实时处理和计算收集的路边数据。为了提升整体效率,该项目将人工智能(AI)技术融入其中,以协调和优化车载6G基础设施。

    发布时间: 2024-03-01

  • 62. 全球首个Li-Fi光通信技术标准发布
    王靖娴
    IEEE 802.11bb标准已于2023年6月完成,该标准定义了使用光波进行无线通信的物理层规范和系统架构,为Li-Fi技术的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 包括pureLiFi、Fraunhofer HHI和光通信802.11bb工作组在内的Li-Fi支持者强调了使用光而非射频(RF)的优势:与Wi-Fi和5G等传统技术相比,Li-Fi可提供更快、更可靠的无线通信,并具有无与伦比的安全性。 在市场看来,LiFi是一项较为超前的技术,其解决方案尚未成熟,难以推向市场。但随着802.11bb标准的推出,Li-Fi的市场可行性已经得到了认可,朝着应用大规模落地又前进了一步,预计各大制造商都会对该生态系统进行整合和布局。 有相关业内人士指出,Li-Fi的存在将有力推动无线通信发展。Wi-Fi和Li-Fi并不存在完全的取代关系,由于二者优缺点十分互补,因此在未来,将他们集成在同一设备中使用将是一个更为可靠的选择。目前,Li-Fi生态系统的前沿厂商pureLiFi已经向OEM厂商提供了样品做评估,并开始在建筑照明、路灯里测试Li-Fi系统。

  • 63. 美国Terran Orbital公司开发的PTD-3卫星实现每秒200 GB的空地激光通信能力
    王靖娴
        据Terran Orbital网站5月12日消息,美国Terran Orbital公司开发的PTD-3卫星在轨开展激光通信测试,实现了每秒200 GB的空地通信传输能力。PTD-3卫星搭载了由NASA空间通信与导航 (SCaN) 资助、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开发的TeraByte InfraRed Delivery (TBIRD) 有效载荷。     这项技术的传输速率比目前最先进的卫星通信快几个数量级,使航天器能够在一个地面站通道内将数TB的数据下行到地面。这一突破有可能彻底改变天基地球观测和合成孔径雷达等行业。此前,Terran Orbital帮助TBIRD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将1.4 TB的测试数据传输到单个地面站,在速度和数据传输量方面都打破了当时的纪录。每秒200 GB的空对地光链路打破了这一纪录。

    发布时间: 2023-07-12

  • 64. OLED在可见光通讯应用方面的前沿进展
    王靖娴
    近日,陕西科技大学郭坤平副教授和上海大学魏斌教授团队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OLED在可见光通讯应用方面的前沿进展,以“Printa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for Next-generation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s”为题撰写综述文章,发表在Advanced Photonics Nexus 2023年第4期。 研究人员从半导体材料、器件物理、印刷制造、器件集成等多个角度讨论了近年来国际上利用OLED光源实现VLC系统开发及印刷OLED的进展。首先,研究人员系统调查了目前用于VLC系统的LED材料(包括无机半导体、量子点、有机半导体、新兴的金属-有机框架和杂化有机-无机钙钛矿材料等)的最新进展。低成本和可持续性的OLED光源,将有效推动VLC的创新与发展。特别是白光OLED光源,其发光材料和器件结构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白光OLED照明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OLED集成的VLC(OVLC)的研究将被进一步刺激。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分析了快速发展的OVLC现状和机会。此外,将OLED的光谱范围从可见光扩展到近红外区域不仅可以扩展OVLC链路的带宽,而且能够推动VLC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为了推动OLED照明和OVLC的产业化进程,目前成本过高的制造难题不容忽视。因此,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可溶液加工的制造方法,包括喷墨印刷、狭缝涂布和刮刀涂层技术,对未来卷对卷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一体式”3D打印OLED光源技术,将为未来OVLC系统的低成本制造提供方案。 展望未来前景,研究人员表明:同时使用OLED发射器和OPD接收器的全有机VLC将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在可打印、低成本制造和高集成度方面拥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总之,这项工作全面总结了可印刷OLED在VLC系统中的应用,并为未来设计用于光通信应用的高性能发光材料和器件提供了重要指导。

  • 65. 总投资10亿元的高端光通信芯片项目签约落户无锡高新区
    王靖娴
      据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政府网站报道,8月30日,高端光通信芯片项目签约落户无锡高新区。   无锡高新区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无锡高新区的“王牌产业”,已经形成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等各个环节的全产业、立体式发展格局,产业生态完备、人才储备丰富。此次签约落地的高端光通信芯片项目由华业天成资本领投,项目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人才团队强,与无锡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向高度一致,期待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高端光通信芯片项目总投资10亿元,拟建设集高端光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于一体的IDM芯片总部企业,主要搭建磷化铟和砷化镓双平台的化合物芯片产线,生产各类高端光通信芯片,预计年销售额超20亿元。

    发布时间: 2023-10-11

  • 66. 深空激光通信的优势及其需要克服的困难
    王靖娴
    【深空探测面临的困难】 一是遥远的距离。在深空探测任务中,目标天体与地球的距离往往以“亿公里”为计量单位,这要求通信具备极高的信号强度和稳定性,以确保数据准确传输。 二是信号衰减与干扰。随着传输距离增大,无线电信号会出现显著衰减,必然给通信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在深空环境中,宇宙射线、尘埃等物质会对通信信号产生干扰,目标天体的磁场、电离层等也会破坏信号的传输稳定性。 三是带宽限制与延迟。相比深空探测任务需求,通信带宽是有限的。探测器想要在有限的带宽内高效地传输数据,有必要采用先进的编码技术和压缩算法,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此外,由于距离限制,深空探测任务需要克服不容忽视的时间延迟,单次通信延迟数分钟或数小时是司空见惯的,近似实时通信则非常困难。 四是能源限制与散热问题。探测器在有限的能源供给条件下长期执行深空探测任务,为了确保通信高效、稳定,需要采用低功耗的设备和技术。同时,通信设备运行会持续产生大量热量,如何有效散热也成为挑战。 【深空激光通信的优势】 一,激光通信将信息编码在光子上,相比无线电波,近红外光波具有更窄的波长和更高的频率,使构建信息传输更加高效流畅的空间数据“高速公路”成为可能。 二,激光通信技术对深空环境的适应性更强。激光的本质是原子受激发辐射出来的光子束,其中的光子具备高度一致的光学特性,方向性好,能量优势明显。凭借先天优势,激光可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深空环境,构建起更稳定可靠的通信链路。

    发布时间: 2024-03-01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