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信卫星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相关企业数量较多》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通信卫星行业市场分析研究报告》显示,近几年,我国通信卫星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在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宽带化与软件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步,卫星通信市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提高,以及网络连接需求快速增长,共同推动了通信卫星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市场规模逐渐扩大。2022年,我国通信卫星市场规模为876亿元。

    我国通信卫星相关企业数量较多。目前,我国通信卫星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类,分别是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生产、卫星运营等部分。其中,卫星制造企业主要有九天微星、长光卫星、微纳星空、银河航天、中国航天等;发射服务企业主要有重庆零壹、星河动力、深蓝航天、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地面设备生产企业主要有中国卫星、北斗星通、航天科技、南方测绘、海格通信等;卫星运营企业主要有中国电信、亚太卫星、亚光科技、中国卫通等。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通信卫星市场快速发展,由于低轨通信卫星距离地面更近、重量更轻,具有降低通信卫星路径损耗、提高通信信号质量等优点,还能够促进智能物流、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快速发展。因此,我国通信卫星逐渐由高轨向中轨、低轨方向发展,并且不断增大低轨卫星覆盖密度,来提升我国卫星互联网能力。

相关报告
  • 《2019年中国水污染治理行业投资不断增长 市场规模将保持较高增速》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19-12-31
    • 近年来,国家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重大战略思想出发,把提高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率作为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硬性指标,不仅加快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的步伐,还提升了污水处理的理念和技术路线,使污水处理开始从推进达标排放向推进“低排放”以及污水再生利用转变。 水处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水处理设备,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对生产、生活不需要的有害物质,为适用特定用途而对水进行的沉降、过滤、混凝、絮凝,以及缓蚀、阻垢等水质调理的过程。截止到“十二五”期末统计数据,我国“十二五”期间,用于废水处理的投资达4,500亿元;根据我国“十三五”废水治理行业规划,“十三五”时期的废水处理投资规模将达到13,92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三倍以上。 1、行业现状 水是组成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要素,是任何其他物质都无法代替的。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工业化持续、长期、快速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用水需求不断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716.18亿吨、735.32亿吨、711.09亿吨和699.67亿吨。 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资从2001年的1,106.7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538.95亿元,17年间该支出增长了8.6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41%。按此增速估算,至2020年,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资将达到1.42万亿元。 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产业收入总额近10,000亿元。随着环保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5,000亿元,迅猛发展的环保产业也必将带动水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就水环境污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内源污染三大来源,而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点源。从2015年“水十条”要求提出后,工业污染源防治是作为水体污染防治的全盘任务之一在考虑,同时通过对工业企业进行约束,也倒逼其自身进行环境保护和升级改造。 2、行业规模及发展前景 就整个污水处理行业而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水体污染情况严重导致的处理需求量增大、水处理技术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水处理行业仍将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2017年我国整个水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25%,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790亿元。 目前我国的水处理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逐步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根据中国水网在《中国水业政策与市场分析》中预测,城市污水将成为污水处理重中之重,“2010年至2015年期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的投资需求为7,000亿元(含污泥处理投资1,500亿元),平均每年新增投资1,100亿元;污水再生利用投资为300亿元”,中国污水处理将在未来10年仍保持高增长。 随着各地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需要,许多省市都提出了“退城入园”的工业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组群的污染集中控制及治理,水处理服务也从为单一企的点源向整个园区的系统施治,以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随着工业园区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工业废水处理标准的提高,工业园区的综合水处理业务将有巨大市场空间。
  • 《中国人工智能规模年均增40% 制造业相关投入不到1%》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随着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8月23日在重庆开幕,人工智能再次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记者从智博会获悉,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但23.4%的投资是在商业及零售领域,18.3%在自动驾驶,而制造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投入不到1%。   据悉,我国将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期将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指导意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成重中之重,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和开放平台,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应用广度深度远超预期   我国人工智能呈现爆发式增长。记者从智博会上获悉,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日前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市场增速将达75%。   地方纷纷制定人工智能相关规划和方案。四川省政府常务会议8月23日审议通过的《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力争到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3000亿元以上,促进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8月14日发布的《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初步建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力争打造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高地。   “人工智能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和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投融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地方政府和科技界、工业界的广泛合作,人工智能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大大超出预期。”工信部科技司巡视员毕开春在此前工信部信息中心举办的一次活动上说。   据了解,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今年完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主要任务。今年上半年,工信部开展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项目遴选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完成评审。近日工信部还组织了由各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属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会。   制造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中最具潜力   虽然人工智能加快向各领域渗透,但在制造业的应用仍是短板。德国思爱普全球高级副总裁李强在智博会上指出,中国的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中国已经是领军国家。因此,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中,企业创业者和资本继续向消费互联网领域倾斜。通过对中国过去三年最大的300项人工智能项目进行分析显示,23.4%的投资在商业及零售领域,18.3%在自动驾驶,而对于制造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投入不到1%。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制造业恰恰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最具潜力的区域,人工智能能够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力,进而推动GDP增长。”李强指出,根据分析报告,到2030年,因人工智能的推动,全球将新增15.7万亿美元的GDP,中国就占7万亿美元;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劳动生产力提升27%,拉动制造业的GDP高达27万亿美元。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巡视员钱明华在智博会上指出,智能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据悉,我国将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优先培育和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不容忽视的是,人工智能仍属于前沿领域,各地在人才储备、技术架构、实施路径、行业标准及产业生态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发展瓶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渠慎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总体发展尚不成熟,与现行制造体系的融合度偏弱,需要在工艺、产线、产品、服务等层面开展大量应用实践。同时,行业标准缺位。人工智能应用特别是在制造业的应用需要部署大量专用传感器,而现阶段工业现场的数据通信标准之间通常不能兼容。   产业交融将产生溢出效应   毕开春透露,近期工信部将组织研究并制定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指导意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要深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赋能,为实体经济助力。”据悉,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完善相关标准和测试认证体系,加快布局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和开放平台,搭建产业对接平台,加快形成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华为公司董事长梁华在会上指出,人工智能的关键是基础研究的突破和应用的场景化,但不能为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要针对实际应用场景,充分利用算法、算例和数据积累,来产生实际效果和收益。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于佳宁对记者表示,“产业化”、“应用化”是未来几年人工智能的两大发展方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应从基础设施开始布局,按照端、网、云的层次,从终端的传感器芯片到整个计算芯片,再到整个光通信的基础设施的布局,提升人工智能的基础计算能力。在建设行业标准层面,通过组织联盟等形式联合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数据接口及应用参考架构。   “下一步还要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向实体经济的渗透率。”工信部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宋瑞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是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人工智能芯片及传感器、机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无人系统及软件等领域,加大资金、人力和政策扶持投入,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培育孵化一批智能基础产业,鼓励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无人驾驶等新产业与智能产业的有效衔接,提高人工智能服务实体经济的配套能力。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交融将显现出更加显著的溢出效应,从而进一步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毕开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