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未来产业布局涉及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3-09-22
  • 2023年9月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促进未来产业创新,推动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到2030年,北京将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创新成果,构建一批应用场景、中试平台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和创新连门,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建成开拓世界科技产业前沿的人才高地,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将面向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打造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同时,通过实施原创成果突破行动、中试孵化加速行动、产业梯度共进行动、创新伙伴协同行动、应用场景建设行动、科技金融赋能行动、创新人才聚集行动、国际交流合作行动等八大行动,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实施方案》的未来信息领域中,面向未来信息通信和先进计算需求,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元宇宙、量子信息、光电子等细分产业。

    在《实施方案》的未来空间领域中,面向未来太空探索需求,重点发展商业航天、卫星网络等细分产业。其中,在卫星网络细分产业中指出,研制商业化中继测控通信卫星、平板式卫星、软件定义卫星和标准化卫星平台,实现星地异构网络互联融合和激光通信组件、高精度雷达和光学成像器件、低成本相控阵天线、多模手持终端等组件研发的技术攻关。推动高精度、快重访、全覆盖的光学及雷达遥感星座、低轨物联网星座、低轨导航增强星座建设,有效提升卫星应用服务能力。


相关报告
  • 《北京南北协同布局集成电路产业 海淀北部形成聚集效应》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7-10-09
    • 北京一直十分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也是该产业的发展重镇。近十年,北京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16.1%,去年企业总营收(包括海外并购企业收入)达到750亿元,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17年会暨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委电子信息处顾瑾栩处长介绍,集成电路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政策出台,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作为产业龙头,是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主要环节,在产业发展中承担重要责任,北京也很关注设计产业的发展。 早在2014年2月,北京市政府就颁布了关于《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阐述推进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在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国家级新兴产业发展带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发展,北京已逐渐确立“北(海淀)设计,南(亦庄)制造”的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设计业在以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为核心的海淀北部形成集聚效应。 目前,集成电路制造环节在北京集成电路产业中技术优势明显。虽在产业链上、下游聚集了紫光展锐等国内龙头设计企业,但是与制造环节相比,发展空间较大。 “下一步,北京将在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顾瑾栩透露,“未来将实施‘核心企业-关键领域-重点产品’突破战略,推动产业整体提升,把北京集成电路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中关村是该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北京已经在此规划设立了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园区于2016年开工,预计2018年上半年即可投入使用。它是北京市构建“北设计、南制造”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中行业优势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技术高地。未来北京经信委将在重大项目落地、产业政策等方面持续给予支持。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双百”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8-15
    •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双百工程”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宣布超额完成既定目标。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通过两轮三年行动计划,致力于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示范高地。 “双百工程”包括“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附加值的机器人产品和100种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目前,这些目标已经提前且超额完成。北京市重点发展人形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物流机器人,已形成12类200项创新产品。同时,在11个领域的134种场景中,创新产品完成了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 未来,北京市将继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整机引领带动,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提升具身智能水平。同时,将面向全球机器人企业和产品,打造全域开放场景,促进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并优化产业要素保障,支持产教融合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人才引育,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强津冀合作,打造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