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差分相移键控自由空间光通信方法》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3-07-12
  •     美国南加州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合作提出一种自由空间光通信方法,可自动补偿由大气湍流引起的耦合损耗。

        受益于功率效率更高的调制格式,自由空间光学通信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差分相移键控一般具有更高调制效率,但在单模相干接收机模式下,大气湍流会引起从高斯模式到高阶空间模式的功率耦合,并在差分接收器中引发高功率损耗,进而造成数据丢失。为此,研究人员在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接收机中,利用具有中继成像功能的延迟线干涉仪,连贯地拼接和调制接收到的数据波束,并进行延迟一个比特的数据拷贝;当光束聚焦到光电探测器上时,大气湍流引起的模态耦合损失将通过光电多模混合得到自动补偿。实验表明,新方法与单模相干接收器相比,将光功率损耗平均降低了14.6dB,有效提升了数据传输质量。

        这种光通信方案可以有效对抗大气湍流引起的功率损失,有望提高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实用性。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30401823000767


相关报告
  • 《全球最大电信公司将在新一代光通信技术方向开展合作》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3-07-11
    • 据日经新闻消息,日本NTT 和KDDI计划将在新一代光通信 技术的研发方面展开合作,联手开发从通信线路到服务器 和半导体的内部、利用光传输 信号的超节能通信网的基础技术。 两家公司将于近期签署协议,以NTT自主研发的光技术通信平台IOWN作为合作基础。利用NTT正在开发的“光电融合”技术,该平台能全部以光的形式实现服务器等的信号处理,摒弃此前基站 、服务器设备中的电信号传输,大大降低传输能耗。而该技术在降能的同时也保证了极高的数据传输效率,每根光纤的传输容量将增至原来的125倍,延迟时间大幅缩短。 目前来看,IOWN相关项目和设备所获投资额达到4.9亿美元,在得到KDDI远距离光传输技术的支持后,研发速度将大大加快,预计将于2025年后逐渐实现商用。 NTT方面表示,公司与KDDI将力争在2024年内掌握基本技术,在2030年以后把包括数据中心 在内的信息通信网的耗电量降至1%,并争取在6G的标准制定中占据主动权。 同时,两家公司还希望能与全球其他通信企业、设备和半导体厂商合作展开联合开发,携手解决未来数据中心高能耗难题,推进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其实早在2021年4月,NTT就有以光通信技术实现公司6G布局的想法。公司在当时通过旗下子公司NTT Electronics Corporation与富士通展开合作,双方同样聚焦IOWN平台,通过整合包括硅光子 学、边缘计算和无线分布式计算在内的所有光子网络基础架构,提供下一代通信基础。 此外,NTT还同步与NEC、诺基亚、索尼等开展6G试验合作,争取在2030年前提供首批商业服务。室内试验将在2023年3月底前开始,届时,6G或将能够提供100倍于5G 的能力,能够支持每平方公里1000万台设备,实现信号的海陆空3D覆盖,试验结果也将与全球研究组织、会议和标准化机构分享。 当前,6G已被认为是移动产业的“万亿美元机遇”,随着工信部对加快6G研发的表态、全球6G技术大会以及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召开,6G俨然成为通信市场的最大关注点。 各个国家、机构也在多年前相继声明6G相关研究,竞争6G赛道的领跑位置。 2019年,芬兰奥卢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6G白皮书,正式拉开了6G相关研究的序幕。2019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率先宣布开发太赫兹频段用于6G技术试验使用,次年10月,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组建Next G联盟,希望能推动6G技术专利研究,确立美国在6G时代的领导地位。 欧盟在2021年启动6G研究项目Hexa-X,汇集了诺基亚、爱立信 等多家企业机构合力推进6G研发。韩国早在2019年4月就组建了6G研究小组,宣布发力新一代通信技术研究和应用。 而中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则在早年间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提出6G将在5G的基础上,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持续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促进社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国家层面推动6G研究开展。
  • 《一种改进中国煤矿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2-01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占煤炭开采中全球甲烷(CH4)总排放量的50%以上。然而,由于缺乏局部排放因子(EFs),煤炭开采中CH4的排放总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煤炭生产数据分析和相应的25个省份不同地质和经营条件下分布的787个煤矿的甲烷排放量,建立了中国煤矿的省级CH4排放量。结果表明,CH4的空间分布特征是高度变化的,其值高达36m3/t,低至0.74m3/t。根据新开发的CH4EFs和活动数据,在2005-2010年建立了省级CH4排放清单。结果显示,中国CH4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11.5Tg增加到2010年的16.0Tg。通过构建CH4EFs的灰色预测模型和活动回归模型,预测了2011-2020年我国煤炭开采的省级CH4排放量。将估计值与其他已公布的清单进行比较。我们的结果与美国环保局的清单有一个合理的一致,比使用IPCC默认的EFs估计值低1-2倍。这项研究可以帮助指导中国的CH4减排政策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