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能科技快报》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18-10-12
核能科技快报
  • 1. 国家能源局刘宝华出席G20能源部长会议
    xuwenwhlib
    6月14日-15日,2018年G20能源部长会议在阿根廷巴里罗切举行,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参加会议,并在部分分论坛就能源可及性问题发表讲话。来自G20成员国能源主管部门和国际能源组织的共约200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G20能源部长公报》。 在阿期间,刘宝华会见了阿根廷能源和矿产部部长阿兰古仑、加拿大自然资源部部长詹姆斯 ·卡尔、新加坡外交部兼贸工部高级政务次长陈有明,调研了中核集团在阿核电项目。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安全司、国际司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上述活动。

    发布时间: 2018-06-27

  • 2. 法国电力公司 使用音频技术监控核电站设备
    xuwenwhlib
    据computerworlduk.com网站2月6日报道,法国电力公司能源(EDF Energy)公司打算利用Chirp公司的技术对设备进行无线安全监控。Chirp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初创公司,源自伦敦大学学院。这家小型初创公司依托一种被称为音频条形码的技术。该技术将数据编码成一系列可听或不可听的近超声波音高和音色的技术。从图像文件到电子支付的任何东西被编码后,都可以无线地传输到接收设备,在接收设备中被解码。   2018年1月,Chirp公司和EDF Energy公司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创新英国”项目获得了10万英镑的资金,用于EDF核电站试验声音编码数据的解决方案,利用这项技术从传统工业设备中传输诊断数据。EDF能源公司首先在2016年11月接洽Chirp公司,进行概念验证。这次试验是在12小时内从50米范围内的一个核电厂的仪表读取数据。在试验达到100%的数据准确率之后,两家公司在2017年10月开始了一个新项目:在EDF的希舍姆1号(Heysham 1)核电站的一系列设备上测试这种数据传输方法。两家公司考虑从更广泛的设备中获取传感器读数并以无线方式进行通信。

    发布时间: 2018-02-22

  • 3. 原子能院与国机重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xuwenwhlib
    6月13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国机重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按照协议约定,双方将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先进核能技术、核基础及共性技术、核应用技术开展合作,通过联合承担科研项目、共同开拓市场等方式,推进建立设计创新与制造技术创新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国机重装是国机集团子公司,是我国重型装备唯一一家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企业,也是国内电力、航空航天、石化、冶金等领域重型装备的主要供应商,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提供成套技术装备,业务拓展至海外多个地区。

    发布时间: 2018-06-22

  • 4. 钠冷快堆系统工程相关企业标准首次发布
    xuwenwhlib
    近日,由原子能院堆工部总体室负责编制的3份集团级企业标准获中核集团批准发布。这是示范快堆项目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首次在标准化领域进行转化,为中核集团在研发型项目中规范化、系统化实施系统工程提供了部分标准方法,弥补了行业空白。 发布的3份企标分别是:《钠冷快堆核电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编号:Q/CNNC GA 2-2018)、《钠冷快堆项目风险管理指南》(编号:Q/CNNC GA 3-2018)、《钠冷快堆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指南》(编号:Q/CNNC GA 4-2018)。该项工作于2017年11月完成标准编制申报,2018年4月中核集团确认立项,2018年5月原子能院与核工业标准化所签订了编制合同,并于2018年11月完成送审稿,当月通过专家评审,最终于2018年11月30日提交报批稿。 此三项标准的发布,有利于行业内部对钠冷快堆工程项目工作分解结构形成统一的认识,并对研发型核电工程在需求开发与需求管理领域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及工作架构,同时将对核电工程项目领域的风险源进行积累固化。

    发布时间: 2019-02-20

  • 5. 法国2017年核发电量降至2000年以来最低值
    xuwenwhlib
    根据法国电网公司RTE公布的数据,法国2017年核发电量为378 TWh,比2016年低6 TWh,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 法国共有58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3.13 GWe。从图1可见,法国核发电量在2014年和2015年达到近420 TWh的高值后,在2016年和2017年均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2015年发现法国唯一在建机组即弗拉芒维尔3号机组反应堆压力容器上封头和下封头部分位置的碳含量超标之后,法国加强了在运核电机组的安全检查,导致部分机组长时间停运。碳含量超标可能会降低压力容器抗裂纹扩展的能力。

    发布时间: 2018-01-31

  • 6. 中俄签200亿核电大单 国内核电建设迎机遇期
    xuwenwhlib
    6月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以下简称“ASE”)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框架合同》、《徐大堡核电站框架合同》和《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框架合同》。这是迄今为止中俄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上述一揽子签署的合同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千亿人民币。 徐大堡核电站建设获重大突破 6月10日晚间,中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核电也发布了相应公告。不过,公告中只提及《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框架合同》和《徐大堡核电站框架合同》,公告称两个框架合同总价36.20亿美元。有知情人士表示,《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框架合同》并不涉及上市公司层面,因此中国核电公告未提及。 公告显示,中国核电与ASE签署的合同涉及4组机组:田湾7、8号机组及徐大堡3、4号机组。采用俄罗斯设计的 VVER-1200/V491 型反应堆装置,拟配备国产汽轮发电机组,参考电站(核岛)为列宁格勒核电厂二期,其中二期1号机组已于今年3月建成投运。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寿期内年平均设计可用率不低于90%。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徐大堡核电站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由中核集团控股的中核辽宁核电公司开发,多年前已有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但受到日本福岛事件的影响迟迟未落地。此次中俄合同的签订,意味着徐大堡核电站的建设有了重大突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徐大堡核电站一期项目两台机组此前已确定采用美国西屋公司设计的AP1000技术。按照业内惯例,同一厂址一般采用同一技术路线,因此徐大堡核电站的6台机组原本都将采用AP1000技术。但根据这次的合同规定,徐大堡核电站将采用俄罗斯VVER核电机组,这令业界颇感意外。 对此,记者多方了解获悉,原有的一期项目两台机组采用AP1000技术并不会更改,新的VVER核电机组将应用在徐大堡二期3、4号机组上。这也意味着俄罗斯原子能公司抢下了美国西屋公司原本的目标市场。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排除徐大堡二期工程先于一期工程开工的可能性,甚至有很大可能这样安排。 田湾核电站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规划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期工程1、2号和二期工程3、4号均采用俄罗斯AES-91型核电机组,是中俄在核能领域进行的高科技合作,也是中俄核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其中,2号机组2017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数为100分,在世界VVER核电机组中排名第一;5、6号机组也于2015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成为中国“十二五”期间新建核电机组的收官之作。 中国核电表示,本次合同的签订,有利于深化公司与ASE及其母公司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延续双方在田湾核电站1-4号机组的良好合作,并充分发挥公司及国内设计和制造后援单位在此前田湾项目中积累的VVER核电机组技术和人员储备。此外,建设4台VVER核电机组,符合中国核电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有助于推进公司在装机、资产、市场、人才和效益规模的协同发展,实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同时也有利于公司与ASE共同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公司国际化人才队伍。 霞浦快堆示范工程2023年建成投产 除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外,中核集团还与ASE就中国示范快堆(即福建霞浦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达成协议。 据《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了解,所谓“快堆”,就是“快中子反应堆”的简称。快堆核电技术被称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主力堆型,它可将天然铀资源利用率从目前的约1%提高至60%以上,并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能一举解决铀矿资源枯竭、核材料利用率低和核废料难处理等问题。 中国的快堆研究主要由中核集团旗下的原子能研究院进行。中国是世界上第8个掌握快堆技术的国家。2011年7月,中国实验快堆(CFER)首次并网发电;2014年10月,示范快堆工程项目总体规划方案获得国家批准;2017年12月,霞浦快堆示范工程开工,将建设一台60万千瓦快堆机组,计划2023年建成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全国核准开工建设8台核电机组以后,国内再无新的核电机组获得开工建设。因此,霞浦快堆示范工程是2015年以来国内开工的第一个核电项目。 中核集团董事长王寿君表示,霞浦快堆示范工程是国家重大核能科技专项,对于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促进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坚守底线不放松;要创新管理出成绩,努力打造精品工程;要加快进度保目标,确保项目整体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銤被誉为中国“快堆之父”,他告诉记者,与其他核反应堆不同,快堆可以直接利用现在被废弃的铀同位素,甚至是只经过简单转化的核电站废弃燃料,对其深度焚烧而产生巨大能量,将沉重废物负担转换为高额经济效益。而它的另一大优势是无须换料,通过提高运行安全性而降低核扩散风险。 而与中国相比,俄罗斯在快堆技术的研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加领先。为扩大合作,2016年李克强总理访俄期间与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联合发表了《关于深化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双方在新建核电、快堆、核安全、第三国核电、核技术应用等方面深化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经过两年多的谈判,中俄双方就上述三个项目的政府间和企业间合作协议,以及同位素热源供货合同共7份文件达成一致,于6月8日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同时签署。 业界普遍认为,长远来看,核电是唯一能够大规模替代火电的基础能源。相对于火电发电方式,核电具有不排放污染气体、能源转换效率高等优势;相对于水电和风电等能源,核电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发电高效稳定。 根据国家公布的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之前,中国平均每年需要投入大约6至8台百万级千瓦的核电机组。如果按照每台机组150亿元人民币计算,这样6至8台机组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发布时间: 2018-06-22

  • 7. 中国计划示范核供热项目
    xuwenwhlib
    一个供热建设中国第一个核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正在进行中国核(CGN)和清华大学。该工厂将使用国内开发的nhr200-ii低温供热堆技术。 。 一种植物的基础上,nhr200-ii反应艺术家的印象(图片:CGN)。 中国国家能源局(NEA)最近组织了一次会议来讨论在北中国核能供热。会议同意中广核和清华大学应该在中国建一个示范工程开展前期工作。这项工作包括规划和选址、土地和用水、应急计划、与公众沟通以及积极推动该项目。 中广核称有大量使用核能供热的国外经验,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对核供热已在中国进行了。 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对核热可能的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83-1984年,核能和核技术研究所(INET)在清华大学使用其现有的池式堆到附近的建筑物提供空间热。同时,两种类型的核供热堆一个深池型,另一个容器的类型是由inet。选择了船式反应器作为主要发展方向。一个5兆瓦的核反应堆建设实验(nhr5)在INET 1986开始并完成1989。较大规模的开发,示范nhr200-ii从这。 中广核高级副总裁舒国钢表示,nhr200-ii低温供热堆技术是一种成熟的设计并通过了安全审查由国家核安全局在上世纪90年代。他指出,设计2016小型核反应堆技术协会的审查排名第一。 可用于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nhr200-ii设计理念提供高安全,中广核说。除了发电外,它还可以为住宅供暖、工业过程热和能源供应偏远地区的应用提供热量、水和蒸汽。它还具有位置上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在终端用户附近构建。此外,它的建设只需要两到三年,如果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进行,根据中广核。 中国政府已把清洁能源供热优先,CGN指出。去年,当局发布了中国北方冬季供暖指导清洁。NEA发布了一个五年计划,覆盖2017-2021突出清洁加热技术和核供热的创新思考。 中广核董事长He Yu表示:“作为中国的第一个试验使用核能来产生超过100兆瓦的供热能源,该项目将为清洁能源供热模式被认为是理想的替代燃煤。这将有助于减少煤炭消耗,减少污染,促进华北地区清洁供热。” 中广核表示将“认真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推动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尽快开工建设,并在北方地区推广清洁加热”。

    发布时间: 2018-02-22

  • 8. 福岛第一核电站将撤除屋顶钢筋 为取出燃料做准备
    xuwenwhlib
    据日媒报道,东京电力公司将于近期启动作业,撤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1号机组反应堆厂房塌落的屋顶框架部分的钢骨。 报道称,这是为搬出留在最顶层燃料池中的 392根乏燃料等燃料棒而做的准备,还将推进防止瓦砾落入池中的对策。 在厂房最顶层,天花板的起重机等大型机械掉落,遮住位于南侧区域的燃料池,屋顶的钢骨和混凝土瓦砾塌落到其上方,因此成为搬出燃料棒的障碍。 由于厂房内辐射量很高,撤除作业将由设置在厂房旁的大型起重机吊运装置,进行远程操纵。首先将在瓦砾相对较少的北侧区域于 2018年完成对钢骨上混凝土片等的撤除作业。 东电计划切断覆盖整个最顶层的钢骨,使其分为北侧和南侧。由于切割时产生震动,瓦砾落入燃料池会妨碍燃料棒的取出作业,所以将用具备抓握功能的装置,在保持稳定的状态下施工。之后把北侧的钢筋进一步切分并撤除。 由于南侧区域瓦砾较多,还有大型机械残骸,撤除作业的工序有待今后讨论。去年 12月撤除留在最顶层四周的部分外墙...

    发布时间: 2019-01-23

  • 9. IAEA and Bulgaria’s University of National and World Economy Agree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Nuclear Security Education
    xuwenwhlib
    On February 15, 2019 Raja Adnan, Director of the IAEA Division of Nuclear Security, and University of National and World Economy Rector Statty Stattev, sign the second Practical Arrangement on Cooperation in the Area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Area of Nuclear Security. Photo Credit: Dean Calma / IAEA The IAEA and Bulgaria’s University of National and World Economy (UNWE) have renewed a cooperation agreement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ecurity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Arrangement, signed February 15, 2019, by Raja Adnan, Director of the IAEA Division of Nuclear Security on behalf of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Juan Carlos Lentijo, Head of the IAEA Department of Nuclear Safety and Security, and University Rector Statty Stattev, extends cooperation that began with an initial agreement signed five years ago. The new agreement is valid until 2022. As part of the cooperation, the UNWE in 2015 established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me in nuclear security. So far, students from Bulgaria, Burkina Faso,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Jordan, Lebanon, Mauritania, Nigeria, Sudan, Zambia and Uganda have graduated from the programme. Under the new agreement, the IAEA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programme with teaching materials, expert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his partnership is a part of a wider IAEA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aimed at assisting Member States, upon request,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sustainable and effective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regimes,” said Raja Adna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ustainability is for a State to have a sufficient number of well-educated and trained staff with the right competence, skills and security culture to advance and maintain nuclear security across many different disciplines.” Ambassador Svetoslav Spassov,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public of Bulgaria, who took part in the signing ceremony added: “Our ability to meet the current and future nuclear security challenges at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depends on availability of nuclear security experts. We are proud of our progress, but recognize that Bulgaria, IAEA and other countries need to do more.” Assistance in establishing academic programmes in nuclear security, developed in line with the 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Technical Guidance Educational Programme in Nuclear Security (No. 12), is part of the IAEA’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nuclear security. The IAEA also offers courses, e-learning, professional networks, and schools on nuclear security.

    发布时间: 2019-02-22

  • 10.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
    xuwenwhlib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日前通过验收并正式运行。该设施将为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供平台。 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其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 3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显著提升了中国在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 90%以上的装置设备为自主研发并实现国产化,填补了我国脉冲中子应用领域的空白,为材料、生命和能源等科学领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 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自 2018年3月试运行以来,中国散裂中子源运行稳定可靠,首期3台谱仪已完成10个用户单位、16个研究组的21个用户样品实验,并取得了首批重要科学成果。 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说,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像 “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散裂中子源来研究大型金属部件的残余应力,这对于提高高铁关键部件和航空发动机部件的性能,以及核电站部件的服役性能十分重要。 目前,全球建成的散裂中子源装置共有 4个,其他3个分别位于英国、美国和日本。

    发布时间: 2018-08-31

  • 11. 中国核电首次荣获国际组织技术转化成果奖
    xuwenwhlib
    北京时间2月6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召开的EPRI(电力研究协会)年度NPC(核能委员会咨询会议)上,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申报的三门核电水化学应用技术项目荣获2018年度EPRI核电板块技术成果转化奖。这是此次唯一获奖的中国项目,也是中国核电首次荣获国际组织技术成果转化奖。   AP1000全球首堆——三门核电的一二回路水化学控制策略及热态功能试验期间的化学控制,均参考EPRI水化学导则转化、开发,特别是作为国内首台加锌机组,充分借鉴EPRI对加锌电站的研究成果,探索建立了三门核电首循环加锌策略。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帮助三门核电快速建立了电厂水化学管理体系和标准,并使水质迅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目前,该应用成果已增加到中国核电标准化导则(化学导则)中,并已开始在中国核电旗下在运21台机组中进行推广应用。   据悉,EPRI核电板块技术成果转化奖主要用于表彰通过研究、利用EPRI成果对本单位工作和业绩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的会员用户,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EPRI核电板块共有20多个专业组,会员覆盖全球80%以上的核电用户(超过400台机组)。本次EPRI颁发的2018年度技术成果转化奖项,是经EPRI各专业组推荐,从全球所有会员单位中评选出来的,共有14项。

    发布时间: 2019-02-20

  • 12. 叶奇蓁院士:核电建筑要可靠 技术创新不可少
    xuwenwhlib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科技委主任叶奇蓁近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核电厂建构筑物可靠性与抗震性能评价技术交流论坛”上表示,核电厂建筑结构对核电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做到抗震和抵御商用大飞机撞击,今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核电厂建设的重点是减少技术上的制约,寻求创新,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做到经济。” 据业内专家介绍,核电作为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安全要求最苛刻的工程,与普通民用建筑不同,其设计和建造除要求更高的安全性外,还要具备屏蔽功能,一旦发生核事故,能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将核辐射物质封闭在结构内部。而核电厂建构筑物主要分为核岛建筑和常规岛建筑两部分,其中核岛建筑中的反应堆厂房——安全壳,是核电厂的核心建筑。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建设核电,历经近30年发展,目前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我国核电建设的特殊性,多年来引进了多个国家的核电技术,包括法国的M310、加拿大的CANDU6、俄罗斯的WWER、美国AP1000等。同时,自主设计建造了秦山一期核电站、“华龙一号”机组。 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由于技术路线不同,堆型多样,我国核电厂相关建构筑物的结构型式、建设标准、验收准则均有很大区别,因此针对核电厂建构筑物的长期可靠性和抗震性能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显得十分重要。在此背景下,提高安全分析和鉴定评估技术水平,建立安全分析、检测鉴定和评估技术标准体系,对核电厂建构筑物的安全运行和延寿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竹舟介绍,核电厂内部的设计缺陷、设备故障、人为误操作,外部的火灾、爆炸、飞机坠落、恐怖袭击等人为事件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可能引发核事故。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核电厂防止商用大飞机撞击也列入了严格的模拟测试中。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各国更加重视核电站建设的安全性,对建筑结构的安全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研讨会上,中冶建筑研究总院国家工业建构筑物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副总工程师荣华具体介绍了“华龙一号”核电技术安全壳模型试验。据她介绍,安全壳是整个核电系统中最重要的构筑物,也是全寿期内不可更换的构筑物,对核电厂安全性的监测和评估尤为重要。而“华龙一号”1:4安全壳模型的实验意义在于:验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对整套监测系统的研发和验证确保整个安全壳在全寿期内的安全性、将多年来积累的技术问题进行解决,以及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对管理施工进行指导,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生态环境部核电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周士荣看来,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覆盖核电厂钢结构设计、建造、调试、维护、延寿等全寿期的完整标准体系,在已建核电厂内钢结构的定期安全审查、延寿等相关工作中,也面临诸多难题。对此,我国在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方面需重点发力。 据了解,2017年7月,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发布《核电厂建构筑物维护及可靠性鉴定标准(征求意见稿)》。今年5月,住建部发布《核电站钢板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今年6月,国家标准《核电厂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送审稿)》通过了住建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将填补了我国核电厂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的空白。

    发布时间: 2018-09-20

  • 13.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打破聚变产额纪录
    xuwenwhlib
    美通社网站6月13日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国家点火装置(NIF)进行的一项实验获得了1.9x1016的聚变中子产额和54 kJ的聚变能,这是之前记录的2倍。该实验室惯性约束核聚变计划的研究人员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详细阐述了该结果。   该实验是将一个菱形胶囊(超薄高密度碳层中含有氘-氚(DT)聚变燃料)放入一个贫铀空腔。该方法能使研究人员更好地控制驱动胶囊的X射线对称性,从而产生“更圆”、更对称的内爆。   除了产额增加外,实验还产生了其他关键结果。这是热点压力第一次超过3600亿个大气压,该压力甚至超过太阳中心压力。此外,这些创纪录的产额意味着热点能量也因为聚变使α粒子实现创纪录的增加。α粒子通过能量沉积而不是逸出进一步加热燃料,提高聚变反应速率,从而产生更多的α粒子,从而使实验中聚变产额几乎增加了3倍。随着内爆的进一步改进,最终可能实现聚变点火。

    发布时间: 2018-06-27

  • 14. IAEA Holds First School on Drafting Nuclear Security Regulations for African Countries
    xuwenwhlib
    The IAEA’s first School on Drafting Nuclear Security Regulations for African Countries was held at the IAEA’s headquarters in Vienna. (Photo: D. Calma/IAEA) Professionals from 10 African countries reviewed the status of their countries’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the security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and developed action plans to address any identified gaps during the IAEA’s first School on Drafting Nuclear Security Regulations for African Countries. The 4 to 7 February event, held in Vienna, was a pilot school focused on nuclear security regulations, with more schools planned for other regions. It was inspired by the IAEA’s well-established School for Drafting Regulations for Radiation Safety. “A robust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is the foundation of a sustainable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regime,” said Raja Abdul Aziz Raja Adnan, Director of the IAEA Division of Nuclear Security, as he welcomed the 18 participants. “A precise legal mandate defining 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volved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trengthens States’ capacity to prevent, detect, and respond to criminal or intentional unauthorized acts involving nuclear or other radioactive material and facilities.” Lawyers and nuclear scientists from Botswana, Kenya, Lesotho, Madagascar, Mali, Morocco, Nigeria, Rwanda, Uganda and Zambia took part in the school. Several participants also attended the third School for Drafting Regulations for Radiation Safety for African Countries, which was held immediately before the new security school. IAEA staff and experts from Canada, Lithuan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uided the participants as they worked on their 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the security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and developed action plans. Participants also discussed their experiences and shared best practices. School participant Assia Lasfar, Nuclear Security Officer at the Moroccan Agency for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Safety and Security, said regulations had to be created with their users in mind. “What will an operator understand when interpreting our regulations and how can we make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r regulations at facilities as simple as possible?” she said. Participants discussed how to determine what nuclear security provisions should be included in national regulations, in line with guidance in the IAEA Nuclear Security Series and the Code of Conduct on Safety and Security of Radioactive Sources and its supplementary guidance. “This is a very practical initiative where both nuclear scientists and lawyers together asses and address gaps in their country’s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the security of radioactive material,” said Paulina Gizowska, IAEA Nuclear Security Officer. “The participants have complete ownership of the process and develop an action plan for regulations in their own countries.” For several participants, work at the School contributed to efforts under their national Integrated Nuclear Security Support Plans (INSSPs). Such plans, jointly established by Member States and the IAEA, integrate legal and regulatory support into the IAEA’s assistance on nuclear security for robust and sustainable national nuclear security regimes. The Pilot School was designed and delivered in response to requests from Member States participating in a comprehensive IAEA Project on Enhancing National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Nuclear Security in African States. The Canadian Government provided resources for the Pilot School through the IAEA’s Nuclear Security Fund.

    发布时间: 2019-02-22

  • 15. 中国核电: 未来将加强海洋核动力布局
    xuwenwhlib
    近日,中国核电召开业绩说明会,回顾2017年业绩,介绍2018年工作安排,并就公司未来发展布局和多个项目的进展情况与投资者进行沟通。2017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5.91亿元,同比增11.94%;实现利润总额94.0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44.92亿元。2017年,公司在机组发电量、营业收入、年度利润方面均再创新高,单电成本持续优化。2018年,公司将围绕“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三化战略,统筹推进“安全运行、工程建设、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党建文化”五条主线,完成安全发电1180亿千瓦时的目标,推进各项业务平稳发展。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三门1号核电站建设进度情况,公司表示,“三门1号”是全球首台AP1000三代技术的核电机组,国家对其建设十分关注。目前1号机组已经具备装料条件。但因其为全世界首台,国家非常谨慎。目前正在等待政府放行。后续还要通过多轮测试实验才能具备商运条件。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完成。 此外,据悉,公司在保持原有业务平稳发展基础上,还在海洋核动力和地热能源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布局,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 公司于2017年8月11日发布《关于设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指出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及业务拓展的需要,公司与相关关联方共同出资设立中核海洋核动力发展有限公司,新公司的设立符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有助于推动船舶核动力军民融合发展,有利于多元产业合作,整合资源,促进公司未来经济增长。 公司表示,海洋开发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国已经熟练掌握海上核动力的技术,并正在逐步用于民用。公司将从两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项目建议书,建造核动力破冰考察船,用于海洋深度开发和考察;二是加强沿海和岛屿的核动力应用,如制水、供暖、供气的应用和研究。 在地热能应用方面,由于公司控股股东中核集团在勘探、打井、化学冶炼、废物处理等技术方面能力较强,因此公司在地热能开发方面占据优势。目前,公司已经在地热资源比较好的地区,如西藏、雄安、甘肃等地区开展工作。希望用三年,在规模、设计研发能力方面进入国内地热行业先进行列。 对于未来规划,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核电将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和集团公司发展规划,继续安全、高效和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拓展核电技术服务,适度开发新能源,稳妥实施资本运作,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推进体制、机制与管理创新,加强成本管控,不断提升公司发展动力、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将中国核电打造成世界一流核能发电上市公司。

    发布时间: 2018-03-06

  • 16. 我国内陆核电可开发量约6200万千瓦
    xuwenwhlib
    据悉, 我国目前所有在运及在建核电站均位于沿海地区, 而全球几个核电大国的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内陆。内陆核电站与沿海核电站对核电技术要求差异不大。全球范围内现有核电站 440多座, 其中位于内陆地区的占50%以上。 我国内陆核电可开发量约6200万千瓦启动尚需时日。 我国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审查的内陆储备厂址高达 31个, 保守假设平均每个厂址建设2台机组, 每台装机容量100万千瓦, 则我国内陆核电可开发量约6200万千瓦。 内陆核电发展慎之又慎, 启动尚需时日。据国家原子能机构透露, 中国内陆核电站首批厂址确定在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和江西彭泽, 并已经获得路条并开展了前期筹备工作。但目前三大内陆核电站均未获得核准。

    发布时间: 2018-10-11

  • 17. 【核动力】中船重工首次披露核动力航母计划 2025年前完成
    xuwenwhlib
    中船重工官网发布了题为《新征程,新谋划!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船重工应该怎么干?》的发展战略纲要全文,从五个方面描述了该企业的发展规划。 其中,在第二点有关“海洋防务装备发展”的叙述中,这篇纲要称:“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强军思想,以构建中国特色海上现代作战体系为牵引,加快实现核动力航母、新型核潜艇、安静型潜艇、水下无人智能对抗体系、水下立体攻防体系和海战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等攻关突破,增强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为海军2025 年实现走向深蓝远海的战略转型提供高质量武器装备。” 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明确提出发展核动力航母。此前,官方对相关内容的描述一直是“海洋核动力平台”。 官方报道显示,2016 年1 月,中国发改委复函统一设立中船重工申报的国家能源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海洋核动力平台示范工程项目。这被视为中国海洋核动力平台正式立项的标志性事件。 中国发改委当时的通报称,“请中船重工集团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在原有船舶核动力技术基础上,结合当前工业化水平和民用核电技术要求,优化设计,并按照国家核电相关政策要求和用户需求,完善工程技术方案,尽快提交项目核准申请,加快推进HHP25 军转民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尽早实现我国海洋核动力平台‘零’突破。”. 增加高度

    发布时间: 2018-03-06

  • 18. 亚欧会议第五届核能安全研讨会在京开幕
    xuwenwhlib
    3月28日,亚欧会议第五届核能安全研讨会在京开幕。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将承诺转化为行动——应对21世纪核能安全挑战”。生态环境部、国家原子能机构、外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以及亚欧会议成员国代表也应邀出席并致辞。      亚欧国家普遍重视核能安全问题。本次研讨会期间,各方围绕核能安全新机遇和挑战、核电监管、业界实践、能力建设、应急响应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经验和最佳做法,探讨深化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   亚欧地区汇聚了主要核能大国与新兴核能国家,特别是亚洲成为全球核电主要增长极,亚欧国家核能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望成为亚欧能源产业互联互通重要领域,将为促进亚欧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次研讨会促进了核能安全监管部门、核工业界以及学术机构代表广泛深入交流,将推动核能安全成为亚欧合作新的“增值领域”,服务构建亚欧新型伙伴关系。   据了解,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亚欧会议核能安全研讨会应运而生。2012年以来,先后在新加坡、立陶宛、印度尼西亚和西班牙举行。本次亚欧会议由中国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原子能机构共同主办,来自英国、法国、巴基斯坦、新加坡、越南等20多个亚欧会议成员国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组织代表近200人与会。各方普遍感谢中方主办第五届研讨会,赞赏中方积极推动亚欧核能安全合作。与会代表还参观了3月28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

    发布时间: 2018-04-02

  • 19. 世界第一个浮动核电厂落户俄罗斯
    xuwenwhlib
    俄罗斯已向第一座浮动核电厂的 “罗曼索诺夫院士号”(Akademik Lomonosov)的两座反应炉装填核燃料,力拼在今年完成热测试运转。 世界核能新闻报道, “罗曼索诺夫院士号”是俄国国家核电公司Rosatom的运营子公司Rosenergoatom所建造,它是用来为远东西伯利亚楚科奇自治区最北端城市佩韦克供电。 “罗曼索诺夫院士号”是世界第一个专门以城市供电用的船上核电厂,它的全长144公尺、全宽30公尺,排水量2万1千吨。该电厂于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于今年4月28日完成,并由拖船送离船坞,经过芬兰湾、波罗的海、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大西洋转北,再经过北海、挪威沿岸、进入北极圈的巴伦支海,在历经4000多公里的拖行后,终于在5月17日抵达装填燃料的地点莫曼斯克。 浮动核电厂建设和营运主管维塔利.特鲁特涅夫 (Vitaly Trutnev)表示,到今年年底,电厂所有技术操作都完成。只要获得俄罗斯核能监管机构的批准,两座反应炉就可以在几周内实际启动。 “罗曼索诺夫院士号”配备两座俄制RITM-200M压水反应炉,每座反应炉的功率为50 百万瓦(MWe),这个功率并不算大。不过对于偏远又人口稀少的佩韦克而言,这样的发电能力已经相当足够了,当地人口大约5千多人。 特鲁特涅夫表示,现在已经正在开发第二代浮动核电厂,能够具备有更大的发电能力,却能将船只的尺寸再减小,使电厂更容易部署

    发布时间: 2018-10-11

  • 20. 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2号机组顺利完成首套主管道焊接
    xuwenwhlib
    6月18日,随着K-2机组主管道过渡段1U6焊缝最后一道盖面完成,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2号机组堆圆满完成主管道24道焊口焊接工作,为后续核回路冲洗和一回路水压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管道连接着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和主冷却剂泵,是一回路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时长期承受反应堆冷却剂的高温、高压,堪称核电站的主动脉。主管道焊接处于核电站建造的关键路径,焊接质量和工艺要求十分严格,施工技术难度大,其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K-2/K-3机组主管道焊接采用窄间隙TIG自动焊技术,具有焊接残余应力小、焊缝质量高、焊接可全过程监控、劳动强度低等优点。中方人员克服不利因素,严格控制焊接过程参数,全程过程质量控制,确保了K-2机组主管道焊接顺利完成。

    发布时间: 2018-06-27

  • 21. 中广核建造的我国首个大型太阳能光热示范电站投运
    xuwenwhlib
    10月10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京宣布,我国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示范电站——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示范项目正式投运,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8个掌握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公司总经理李亦伦表示,这是国家能源局批准的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开工建设、也是截至目前唯一并网投运的项目,也是我国电力行业首个获得亚洲开发银行低息贷款支持的电站。   在戈壁滩上建起一座“超级工程”   中广核德令哈光热示范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戈壁滩上,占地2.46平方公里,相当于360多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采用了槽式导热油集热技术路线,配套9小时熔融盐储热,由太阳岛、热传及蒸汽发生系统、储热岛、发电岛四大部分组成。      据悉,德令哈项目的太阳岛集热器由25万片共62万平方米的反光镜、11万米长的真空集热管、跟踪驱动装置等组成,场面浩大、蔚为壮观。它们就像向日葵一样,可以跟踪太阳的转动,把热量源源不断地收集起来。   而伫立在储热岛的熔融盐储罐,直径达42米,是亚洲最大的熔融盐储热罐。德令哈项目全部采用槽式导热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配备了一套低成本、大容量、无污染的储能系统,当光照不足时,存贮的热量可以继续发电,实现24小时连续稳定发电,对地区电网的稳定性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   据中广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总经理王志刚介绍,德令哈项目于2015年8月主体工程开工,今年6月30日机组实现一次带电成功。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项目团队积极探索光热电站多种运行模式、优化控制策略、提升运行效率,终使各系统参数达到额定值正式投运。项目年发电量可达近2亿度,与同等规模的火电厂相比,每年可节约标准煤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1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4200亩。   王志刚表示,项目位于3000米海拔的青藏高原上,冬季干燥寒冷、夏季蚊虫肆虐,常年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我国平原地区的70%。由于是国内首个商业化光热项目,没有成熟的技术经验可遵循,项目建设团队除了攻克技术难关,同时也在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斗争。“我们发挥‘不计得失讲奉献、千方百计想办法、攻坚克难有信心 ’的德令哈光热精神,历时三年,最终建成了这一‘超级工程 ’。”   开创低温环境下注油全球先例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清洁、环保能源,与光伏发电相比具有连续、稳定输出的特点,可以弥补光伏发电的各项短板,是一项具备成为基础负荷电源潜力的新兴能源应用技术,潜力巨大。我国在该领域起步较晚,光热发电尚属于朝阳产业。      王志刚表示,从无经验可循到开创出行业领先的技术模式,德令哈电站的建设团队稳中求进、大胆创新。在突破技术壁垒的同时,还成功摸索出一系列高海拔寒冷地区的光热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开创了全球光热电站冬季低温环境下注油的先例,改进了太阳岛集热器基础精度控制的测量工装,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工期。在项目建成的同时,打造了一支具备EPC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   依托该项目,中广核还获批建设了国家能源光热研发中心。“德令哈项目的正式投运,意味着中广核已具备大型光热电站系统集成的核心能力,初步具备建成我国光热产业链的能力,以及建立光热行业技术与标准体系的能力。”中广核新闻发言人袁昌红表示,德令哈项目及国家能源光热研发中心将为我国未来大规模光热发电项目提供重要支持,为国内光热行业发展积累工程建设、运营维护和项目管理经验,为更安全、更经济地建设大规模光热电站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和技术标准“双引领”   在太阳能领域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开工建设全国第一个大型商业光热项目德令哈50兆瓦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成立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太阳能光热技术研发中心,中广核还成功中标全国第一个光伏特许权招标示范项目——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项目,中标全国第一个光伏“领跑者”基地——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300兆瓦光伏示范项目。目前,中广核新能源的太阳能业务遍布全国29个省区,拥有装机超过258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具备较强的项目运维能力、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李亦伦介绍说,9月18日,全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了由中广核新能源主编的光热发电技术标准体系,这意味着中广核实现了在我国光热产业中项目建设和技术标准的双引领。为表彰德令哈项目在推动中国光热事业发展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018年第五届中国国际光热电站大会授予该项目“示范项目推动奖”。

    发布时间: 2018-10-12

  • 22. 中英核能合作供应链相关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xuwenwhlib
     3月28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和英国国际贸易部共同主办的中英核能合作供应链相关问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邀请了国家原子能机构项目官员、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以及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人员分别介绍了我国核进出口管制与实践、核能产业现状与如何进入中国市场、中核集团国际项目采购流程与合作需求。中英双方代表还就彼此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来自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英国国家核实验室、Urenco公司等20家单位的34名代表参加会议。.

    发布时间: 2018-04-08

  • 23. 《原子能法 (征求意见稿) 》讨论会召开
    xuwenwhlib
    10月9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在深圳大亚湾核电基地召开行业专家讨论会,对国家司法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的《原子能法(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尽快修改完善并出台《原子能法》,是完善涉核领域法规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原子能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会议针对《原子能法(征求意见稿)》具体条款及立法说明的内容进行了讨论,就加强核行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核能和平利用、明确核安保职责、完善涉核活动的法律责任、加强原子能法与我国已经加入的国际公约间的衔接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来自国防科工局、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国家核安保中心、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宁波大学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发布时间: 2018-10-12

  • 24. 2018年度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执行会议在京召开
    xuwenwhlib
    2018由1月17日, 国家原子能机构组织召开了2018年度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执行会议。本次会议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16-2017 周期技合项目执行情况和取得成果, 对2018-2019 周期项目实施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技术合作项目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向成员国转让核技术, 促进和平利用核能发展的重要机制。我国自198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来, 积极参与技合计划, 取得丰硕成果。经机构理事会批准, 我国2018-2019 新周期项目共7个, 覆盖核电、核安全、核技术应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等多个领域。

    发布时间: 2018-01-26

  • 25. 中核成功研制全球首台人造太阳真空室内部件热氦检漏设备
    xuwenwhlib
    近日,中国力量再度发力“人造太阳”。在ITER组织代表全程见证下,由中核集团核西物院承建的全球首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真空室内部件热氦检漏设备通过验收,并在该设备上完成ITER世界首次热氦检漏,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性能达到要求,这为建立未来托卡马克装置大型真空室内部件的热氦检漏试验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基准。      真空高温氦检漏测试目前无成熟标准,该测试为ITER装置中一级真空部件高温氦检漏测试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也为未来大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真空件的高温检漏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喜讯传至国外,日韩争先请求参加在该设备上开展的ITER部件实验。3月18日,韩国已派出两位聚变专家来中国参与屏蔽块实验,在中日韩ITER采购包合作框架下为确定ITER部件测试标准贡献力量。   核聚变能与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相同,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被人们称为“人造太阳”,这是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途径。全球科学家已为此付出了数十年努力。目前正致力于在法国南部建造首个热核聚变实验堆,演示其科学可行性并解决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参与方包括中美韩日俄欧盟等七方,其中,中、日、韩和欧盟分担了ITER包层和偏滤器等核心真空室内部件的生产制造任务。   聚变堆真空室内部件运行在超高真空环境,部件真空密封性决定着ITER的安全运行,热氦检漏是检验其密封性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ITER提出了以往全球所没有开展过的超高指标试验,成为ITER真空室内部件制造与检测的各承担方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2015年承接了全球首台ITER真空室内部件热氦检漏设备的研制任务,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攻克了二十几项技术难关,形成4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于2017年底成功研制成全球首台可满足ITER真空室内大型部件测试要求的设备。目前,中核集团正在该设备上开展进一步的带部件实验,以期进一步提升设备的检测性能和能力。

    发布时间: 2018-03-28

  • 26. 中法共建中广核台山核电1号机组成全球同类型首堆
    xuwenwhlib
    9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为广东台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为EPR(European Pressurized Reactor)全球首堆工程揭牌。   台山核电1号机组于2009年开工建设,2号机组于2010年开工建设,分别是全球第三、四台开工建设的EPR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由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法国电力集团和粤电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台山核电合营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是中法两国能源领域的最大合作项目。   中广核提供的消息说,自开工以来,台山核电项目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安全、质量和进度控制良好。2015年12月30日,台山核电1号机组冷态功能试验开始,成为全球首台开展冷态功能试验的EPR三代核电机组,以此为标志,台山核电1号机组处于同类机组的首堆位置,并继续向海外同类机组输出成功做法和经验。目前,台山核电1号机组已完成热态功能试验,2号机组处于设备安装阶段。   中法双方在核电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1987年,中国引进法国技术开工建设中国第一座百万千瓦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奠定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表示,核能合作是中法两国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的重要内容,中广核一直是中法核能合作的主力军,30多年来与法国企业在核电领域的合作从未间断,从大亚湾到台山,再到英国,三个阶段见证了中广核的成长和中法核能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建立了长期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发布时间: 2018-01-10

  • 27.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从水中去除放射性氚的技术
    xuwenwhlib
    据mainichi.jp网站8月28日报道,日本近畿大学和日本西部私营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过滤器,可以去除含有放射性氚的水。研究人员希望该技术最终能用于处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的水。废水中含有氚,但目前的过滤技术无法去除放射性物质。   该研究团队已经研制出一种极微小孔的铝制过滤器,每个过滤器孔的直径不超过5纳米或更小。据称,该过滤器可以阻止氚水的蒸汽,分离率是“接近100%”。   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从该设施泄漏的超过80万吨的放射性水贮存在厂址内。研究小组将与福岛县当地公司和其他公司合作,开发出可用于实际分离氚的设备。日本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来研究如何处理含氚的水。

    发布时间: 2018-09-03

  • 28. 中广核湖山铀矿成为纳米比亚国家名片
    xuwenwhlib
    “开这辆矿车的感觉太棒了,我喜欢这份工作。”31岁的卡里比·普阿希说,她是中广核湖山铀矿330吨矿用车的驾驶员,“我的家人都为我的职业感到骄傲,我奶奶还问我,开那么大的车你不害怕吗?我说,我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开比房子还大的矿车的女司机。” 湖山铀矿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的纳米布沙漠地区,资源储量约 29.3万吨,位列世界第三。2012年,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中非发展基金收购纳米比亚湖山铀矿,这是我国在非洲最大的单体实业投资项目之一。据负责项目运营的中广核斯科公司总经理蔡于胜介绍,湖山项目达产后,将使纳米比亚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净增约5%。 湖山铀矿的建设从 2013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过程中高峰期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纳米比亚矿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维斯顿·马兰戈在今年初举办的纳米比亚矿业会议上说,截至2017年底,湖山铀矿的永久雇员为1620人,是2017年纳米比亚采矿业最大的雇主。湖山矿的建设对缓解纳米比亚的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统根哥布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这个矿山给以前失业的纳米比亚人的生活带来了意义和希望,我们欢迎这样的项目。” 湖山铀矿的建设,也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不景气背景下纳米比亚经济的一个亮点。湖山铀矿所在的埃龙戈地区行政长官克莱奥法斯 ·马特加维夸说,这些年来他看到了当地矿业发生的巨大转变,由于矿业连年不景气,公司裁员,许多员工都受到影响;而湖山铀矿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蔡于胜说,湖山铀矿项目达产后每年向纳米比亚政府上缴税款将超过 11亿纳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有望使纳米比亚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铀生产国和出口国,大大提升纳米比亚矿业的国际竞争力。 湖山铀矿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也让纳米比亚各界格外关注。根哥布多次到访湖山铀矿,并表示: “这一项目作为在纳米比亚表现突出的投资项目之一,对于我国矿业领域和国民经济意义重大。” 在 2015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根哥布十分自豪地向非洲国家介绍本国的这一伟大工程,曾分别邀请赞比亚总统伦古和马里总统凯塔访问湖山铀矿。伦古在现场留言说:“项目投资巨大,令人折服,它是中国人民对非洲承诺的象征。”凯塔在访问时表示,“湖山铀矿规模宏大,不愧为世界级铀矿”。他还在留言中写道:“此次到访湖山项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带来重大收获!非常感谢能有机会亲眼目睹一个全新的纳米比亚在崛起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发布时间: 2018-06-27

  • 29. The BIG potential for nuclear micro-reactors
    user12345
    The BIG potential for nuclear micro-reactors The U.S. nuclear energy sector is going through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transformative times in our history.We are literally witnessing the advent of an entirely new class of advanced reactors that will soon come in a wide variety of sizes and applications.More than 50 U.S. companies are working on designs that are smaller, scalable, versatile and even mobile—providing far greater access to nuclear power than ever before.Micro-reactors will likely be the first advanced reactors that we see enter the U.S. market.American developers are currently working on gas and heat pipe-cooled designs that could debut by the mid-2020s, which will be absolute game-changers for the industry. Analysis: THE BIG potential of nuclear micro-reactors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Ed McGinnis discusses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nuclear micro-reactors. SMALL AND VERSATILE.Micro-reactors are simply smaller, factory-built systems that can be easily transported by trucks, ships, airplanes or railcars.Some micro-reactors can be set up in days, not years, to provide reliable heat and power to a host of places, ranging from residential and remote areas to military bases.Micro-reactors may be small but they pack a real punch in terms of power.A single unit typically generates 1 to 10 megawatts-electric.To put this in perspective, a single megawatt of electricity can power approximately 1,000 homes. That means these systems could provide up to 10,0000 homes with clean power—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for 10 years without stopping! That is remarkable.They can also be used for other applications such as community heating or to provide clean drinking water. To put it simply, micro-reactors can operate in places large reactors can’t. They provide choice to customers that need a constant and reliable source of clean power without the costs of a large construction project. Click above to download our micro-reactor infographic. POWERING REMOTE LOCATIONS.Micro-reactors are ultra-hardened, ultra-safe and highly efficient systems that can operate for 10 years or more without refueling.Many companies are looking at the diesel generator market as one possible entry point.Remote areas and even our own military bases are at risk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nd high energy costs that could leave them without power if a shipment is missed.A micro-reactor eliminates this risk by providing fuel security and emissions-free electricity around-the-clock for years to come without interruption.PRODUCT CHOICE.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is partnering with a number of micro-reactor developers to help bring these innovative designs to market. The success of U.S. micro-reactors has the potential to literally change peoples’ lives and empower communities in ways never before realized. While the role of large reactors continues to be important to our nation and others around the world, we can’t just have a choice of large and larger nuclear reactors. The customer needs product choice and that is precisely what these smaller systems provide.It’s a privilege to be working with so many innovative companies

    发布时间: 2019-05-19

  • 30. 对 "最大核能国家" 之称号当保持清醒
    xuwenwhlib
    据新华社伦敦电,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日前在伦敦一个会议上表示,随着中国在核能发电领域的发展,未来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核能国家。美国金融新闻媒体“市场观察网站”在报道中援引比罗尔的话说,当今全球在建的核电机组约有三分之一位于中国。比罗尔估计,到2030 年中国就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核能国家。国际能源署网站的数据显示,2016 年,核电在中国总体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为2% 。预计到2040 年,该占比将达到4% 。(2 月27 日《经济日报》) 近年来,中国核电事业蓬勃发展,正在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而核电必将在能源新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在建核电机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一直在瞄准世界核电技术的前沿,力图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为建设核电强国提供支撑。这对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动绿色革命,构建低碳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新体系,都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不过,即便到2030 年中国超过美国,真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能国家,也不能对此盲目乐观,必须保持清醒。其实,目前中国在核能上已堪称大国,但在衡量一个国家的核能实力,即核能在总体电力供应中的所占比来看,中国尚有很大差距。联合国原子能机构曾统计了全球范围内最大的17 个核能发电国,基于2012 年核能发电量,美国排名第1 ,中国排名第6 ,但基于核电发电比重,法国排名第1 ,中国排名几乎垫底。 据世界核能协会的数据(截止2016 年1 月1 日),中国在在运核反应堆的台数、净装机,在建核反应堆的台数、总装机,拟建核反应堆的台数和总装机上,都排在世界前列,但就是在总体电力供应中的占比很小,到目前也仅为2% 。而一些核能强国,如年核发电量排名第一的美国,其19% 的电力来自核能,排名世界第16 位。法国的年核电发电量排名世界第2 ,但74.8% 的电力来自核能,居世界首位。韩国30.4% 的电力来自核能,排在第12 位。俄罗斯17.8% 的电力来自核能,排名世界第18 位。德国16.1% 的电力来自核能,排在第19 位。 中国的年核电发电量排在世界第6 位,但仅有2% 的电力来自核能,仅排在世界第30 位,还不如第27 位的印度。印度年核电发电量仅排在世界第13 位,但其3.6% 的电力来自核能,高出中国一截。即便到2040 年,我国的核电在总体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仍仅有4% ,勉强与目前的印度持平,而22 年后,包括印度在内的所有国家,想必都将提升其核电在总体电力供应中的所占比。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对能源有着更大的需求。而目前,我国主要以煤电为主,所占比接近七成。而其他替代能源或清洁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在发电总量中的占比还显得很低。不过,近年来我国在清洁能源产业,尤其是核能上的成绩较为突出,核能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我国已全面掌握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自主攻克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核电科研队伍快速掌握了世界先进的非能动设计理念。但总的来说,我国核电事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可见,如果按目前的速度,到2030 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核能国家,不成问题,但千万要牢记,到2040 年,核电在中国总体电力供应中的占比才将达到4% 。这一占比,就是目前来看都是很低的。由此,对“最大核能国家”之称号当保持清醒。踏实推进各项核能计划,尽快弥补核电在总体电力供应中占比低这一短板,才是当务之急。(作者系四川在线特约网评员)

    发布时间: 2018-03-02

  • 31. 俄罗斯和多国签署核领域合作协议
    xuwenwhlib
    2017 年 12 月间,俄罗斯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苏丹等多个国家签署了多项核能合作协议,还加强了与菲律宾的合作。 2017 年 12 月 29 日,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就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签署了一项协议,为双边开展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俄罗斯于 12 月 27 日与巴西国家核能委员会 (CNEN) 签署一份五年协议,内容是向巴西供应同位素产品。俄罗斯于 12 月 25 日与苏丹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在苏丹开发一个核电站建设项目,包括可行性研究、选址、技术方案等。菲律宾能源部 2017 年 12 月 19 日开始草拟一项核能计划,称其正在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 Rosatom )提供的技术援助下制定计划。 Rosatom 还针对中断建设的 Bataan 核电站提交了预先可行性研究与评估。俄罗斯还与法国签署了一些协议,包括与阿海珐 NP 公司达成谅解备忘录和 “ 合作计划 ” ,合作领域包括燃料制造、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核电站设备和机械装置维护等。 此外,俄罗斯还和匈牙利、捷克、哈萨克斯坦、玻利维亚、韩国等国的相关机构签署了开展合作的备忘录。 .

    发布时间: 2018-01-10

  • 32. 我国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国产化
    xuwenwhlib
    核级燃料包壳管是核电站运行的战略性核心材料,是保证核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实现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国产化生产,对于我国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延伸、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9月20日,由中核阿海珐(上海)锆合金管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AST”)生产的,用于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的核燃料包壳管按照计划完成生产,并在上海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核级锆合金管材实现了国产化。 满载着 50000多支M5TM包壳管的卡车缓缓驶出CAST工厂,向着高性能核燃料生产链的下一站——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进发,助力华龙一号反应堆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CAST公司是中核集团和法马通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是中法双方在中国合作投资组建的第一个核燃料相关产业的制造厂。CAST公司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成功实现我国核电站燃料组件M5TM包壳管本地化生产,并顺利完成了华龙一号首堆燃料包壳管制造,使我国在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发展上迈出更坚实的一步,有力促进了中国核级锆合金工业化能力,为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国内惟一的M5TM锆合金管材制造厂,CAST的产品质量已达到法国潘伯夫工厂产品的同等水平,已具备1500公里/年的产能。

    发布时间: 2018-10-11

  • 33. 日本四大核电公司希望达成合作联盟
    xuwenwhlib
    据报道,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中部电力公司、日立、东芝这四大公司已开始就核电潜在合作伙伴关系进行谈判, 合作的内容涵盖核电厂的重启、废炉、新建、出口等。此外, 四大公司也考虑成立一家维护管理的新公司, 整体核电厂事业的统合也纳入讨论。这四大公司今后将针对具体合作内容签署合作备忘录。 快评目前, 日立针对英国核电厂的建设, 正寻求合作伙伴出资, 而东芝因受到海外核电厂建设事业拖累, 引爆经营危机, 正与其他公司谈旗下唯一的英国核电子公司的出售事宜。如果四大公司能合作, 将有助于厂商持有核电技术现在已非企业单打独斗可承担得起核电事业的经营, 联盟是全球范围内提升核电出口竞争力的趋势。

    发布时间: 2018-09-03

  • 34. IAEA Trains African Professionals in Searching for Orphan Radioactive Sources
    xuwenwhlib
    Participants search for radioactive sources in the fiel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IAEA experts. (Kenyan Radiation Protection Board) Radiation safety professionals from eight African countries are now better prepared to search for radioactive material, thanks to an IAEA course held in Nairobi, Kenya. Eighteen participants from Eswatini, Gambia, Kenya, Lesotho, Liberia, Malawi, Mozambique and Rwanda learned about IAEA guidance and methodologies in searching for radiation sources that are out of regulatory control, known as orphan sources, during the 28 January to 1 February course. The trainers, from the IAEA and Albania, also highlighted administrative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orphan source searches, categorization and field identification of radioactive sources. “Thanks to the exercises, which were the major part of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how safety and securit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atters related to the search of orphan sources,” said Isaac Mundia, Senior Radiation Protection Officer at the Kenyan Radiation Protection Board, which hosted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learned how to locate and identify radioactive sources using radiation detection equipment, and how to handle potentially hazardous material out of regulatory control. "Orphan source search courses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help strengthen countries’ capacities in radiation safety and security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 said course trainer Dariusz Mroz, IAEA Radiation Safety Specialist. The training course was held as part of the IAEA Regulatory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ject (RIDP) supported by the 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Other RIDP activities, conducted in 2013 in Afghanistan and from 2014 to 2016 in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strengthened participants’ ability to regulate activities involving diagnostic radiology,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industrial radiography, industrial irradiators, nuclear gauges and well logging.

    发布时间: 2019-02-22

  • 35. 科技创新成为中广核发展的“加速器”
    xuwenwhlib
    1月14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在北京和深圳同步召开2019年度新闻发布会,系统向社会披露了一年来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情况。中广核在会上表示,中广核近年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除被誉为“国家名片”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自主核电站“神经中枢”和睦系统外,在激光去污、3D打印质量监控,以及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抗生素菌渣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中广核营收、利润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   2018年,中广核保持了连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良好势头。截至年底,总资产达到6750亿元,在运清洁电力装机容量5127万千瓦,上网电量2317.3亿千瓦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主要经营业绩连续第九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表示,中广核是国务院国资委重点盈利企业和重点增利企业,综合业绩保持在央企第一方阵,连续第五年获得国务院国资委A级评价。  

    发布时间: 2019-01-23

  • 36. 《日美核能协定》将延长日持有47吨钚可造6千核弹
    xuwenwhlib
    日媒称,将于2018 年7 月到期的《日美核能协定》在1 月16 日确定将自动延长。该协定允许日本推进乏燃料的再处理,是日本核燃料循环利用政策的依据。日本政府曾预计推进修改协定的谈判难度很大,协定的最终自动延长让日本松了一口气。不过今后也存在着风险,那就是无论日美任何一方只要发出通告就可在6 个月后终止协定。有声音担忧日本的核燃料循环利用政策将变得不稳定。 可制造 6000 枚核弹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1 月25 日报道,协定自动延长后,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在1 月19 日的记者会上强调,“协定是日本核能活动的基础之一。从日美关系的观点来看十分重要”。日本核燃料循环利用政策的支柱是从乏燃料中提取钚等元素然后重新用于核电站。这种做法也是日本政府和电力行业共同推进的基本政策。 由于钚可转用于核武器,所以国际社会原则上禁止制造钚。但《日美核能协定》将日本作为特例,允许日本和平利用钚。 二战后,在核能领域技术实力突出的美国于1950 年代提出“和平利用核能”,开始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技术。包括再处理在内,在核物质的军事利用方面美国如今依然拥有很强影响力。韩国等也曾向美国寻求获得像日本一样的“特权”。 报道称,此次《日美核能协定》的自动延长看似顺利,但水面下仍出现担忧声。“美国国会有很多议员主张核不扩散。日本的钚管理体制真的没问题吗?”2017 年12 月,访问华盛顿的日本政府相关人士从美国核能政策负责人那里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引起美国核能政策人士担心的是日本持有的大量钚。日本目前在国内外持有47 吨钚,相当于约6000 枚核弹的用量。另外2011 年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国内的核电站全部停止运转。考虑到日本一直没有消耗钚,全球投来了严厉的目光。 但美国最终并未要求修改《日美核能协定》。协定此前规定,日美任何一方要求修改和废除协定时,需要在到期的6 个月之前通知对方。和美国特朗普政权有接触的日本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在朝鲜推进导弹开发的背景下,日美不希望在核能领域发生纠纷”。 一直警惕美国提出苛刻要求的日本松了一口气。不过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2018 年7 月之后日美任意一方提前6 个月发出通知就能终止协定。日本经济产业省的高层指出,“比以前更加不稳定了”。 报道称,日本最希望和美国签署确定新期限的协定。但修改协定期限必须向美国国会咨询,有些美国议员对于日本持续掌握用不完的钚持批评意见,他们很可能发出担忧和不满声。美国政府选择自动延长协议也是考虑到这个原因。 日本在1955 年签署了作为《日美核能协定》原型的协定,随后从美国进口技术开始核能发电。因为1968 年的旧协定,日本在获得美国同意的情况下能够对乏燃料进行再处理。1988 年签订的现行协定允许日本以和平用途对乏燃料进行再处理。 日本面对“钚包围网” 但是,因协定而放开的日本核燃料循环利用政策正在走入僵局。在日本的两处主要循环再利用设施中,使用钚燃料的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文殊”于2016 年被决定废堆。在现有核电站方面,以燃烧钚为主要业务的乏燃料再处理设施(青森县六所村)也多次推迟完工。 报道称,要想缓和国际社会的担忧,减少钚保有量十分重要。日本经济产业相世耕弘成表示,“如果原子力规制委员会的审查能得以推进,重启的核电站将增加,钚的消耗量也将增大”。 但受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影响,符合比从前更严格的新标准,重新启动的核电站只有5 座。其中,消耗钚的核电站仅占一部分。钚的消耗似乎无法按日本政府预期般推进。 在日本国内,原子力规制委员会1 月16 日发布消息称,为敦促日本政府履行“不持有无使用目的的钚”这一原则,将汇总新的指导方针。日本面对的“钚包围网”确实正在收紧。着眼于这种现实,如果日本政府不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方案,那么将无法打消国际社会的担忧。

    发布时间: 2018-01-30

  • 37. 美国延长核税信用期限
    xuwenwhlib
    美国根据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签署的预算法案延长了先进核电站的生产税抵免额。核生产税收抵免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完成美国电厂已经在建设,一类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建设。 工人在Vogtle介绍在一月3号机组的稳压器安装项目的关键里程碑(图片:乔治亚电力)。 人力资源1892——2018的两党预算法案——于2月9日初由美国参议院和国会通过,当天晚些时候总统签署法律,结束了短暂的政府关门。该法案包括国防和国内支出,为医疗保健和基础设施提供资金,在两院获得两党的支持。 核生产税收抵免是创造了2005的能源政策法案提供的项目如乔治亚电力公司Vogtle单位3和4联邦政府的支持。为了有资格获得信贷,设定在23美元每兆瓦小时超过八年,植物需要2020年底进入商业运营;然而Vogtle植物是不会进入到2021年11月(3单元)和2022年11月(4单元)。 新法案的40501节让反应堆2020年12月31日申请税收抵免,进入服务,并使美国能源部长分配额度达6000兆瓦的新的核能力,进入2021年1月1日后的服务。它也允许在项目公共实体合作伙伴如Vogtle的少数业主Oglethorpe Power,佐治亚电力和达尔顿-城市转移学分到其他信用合作伙伴。 2021期限意味着两Vogtle机组将有资格获得税收抵免。其他项目,如NuScale电力公司计划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2026建立第一个商业SMR植物,现在也能受益。 乔治亚电力的建议,继续在Vogtle两台AP1000反应堆的建设,承包商西屋的11章申请破产保护,在去年3月后,在十二月收到来自该州的公共服务委员会批准。 该公司表示,联邦支持和“建设性立法”仍然是该项目成功的重要关键。新的法律进一步降低了继续建设这些单位的风险,该公司还拥有超过50亿美元的能源部预期的贷款担保。 公司赞扬国会议员投票赞成立法延长税收抵免的期限,由参议员Johnny Isakson。 “我们非常感谢参议员艾萨克森为他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和整个格鲁吉亚代表团承认新的核能发电的重要性和展示新的联邦支持Vogtle的计划,“他说。”在佐治亚州电力公司,我们专注于为客户提供价值,我们每天都致力于完成这些新的单位。 Maria Korsnick,美国核能研究所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称投票是“一种核能继续美国领导的选票,环境管理和工作“成千上万,税务抵免完成Vogtle电站建设提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铺路的爱达荷州建立NuScale SMR。 她说:“这两个项目都将成为能源基础设施的锚……因为它们能产生无碳电力,刺激经济增长,并在未来几十年支持多样化可靠的电网。”。

    发布时间: 2018-02-22

  • 38. 我国核电领域首个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xuwenwhlib
    近日,由国家电投申报,上海核工院承担的国际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63186《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地震停堆系统推荐性设计准则》成功立项,实现了我国核电领域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标准制定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核电国际标准制定上实现了从参与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2017年2月,上海核工院依托CAP1400示范工程设计及安全审评实践,高效完成了《核电厂地震自动停堆系统推荐性设计准则》标准初稿的编制和提案上报。7月,该提案作为唯一推荐的国际标准提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上报,IEC中央办公室于2017年11月24日正式通过,并任命上海核工院担任项目单位,协同美国、法国、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13名专家共同开展标准制定工作。 此项核电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核电安全高效发展,推动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上海核工院将做好组织协调和资源保障,全力支持项目IEC专家团队开展各项工作,高质量地完成我国核电仪控领域首个IEC标准制定。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是制定和发布国际电工电子标准的国际机构,于1906年正式成立。IEC在促进电气、电子工程领域中标准化及相关问题的国家合作,增强国际间的相互了解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布时间: 2018-03-06

  • 39. 欧佩克基金拨款60万美元促进使用核技术提高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xuwenwhlib
    改进耕作方式,健康的动物和–最终–增加食品安全将由600000美元赠款,由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支持的项目成果为国际发展基金(基金)与上周签署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项工作将促进核技术用于最佳农业做法,并将惠及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包括贫穷农民。 该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2个“零饥饿”,强调基金总干事苏莱曼J何毕士基金总部位于维也纳的协议于12月20日签署。 “这两个项目将提高食品安全,最终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两要素的联合国议程2030可持续发展基金,并一直致力于服务,”Al Herbish说。“我们很高兴能与原子能机构合作,支持亚洲的农业。” 生产更多的稻米 400000美元将用于帮助农民种植水稻,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孟加拉、柬埔寨、老挝民主共和国和尼泊尔的影响。亚洲生产世界90%稻米的国家,近年来由于气温上升导致病虫害、极端洪涝和干旱以及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和土壤肥力下降,因而产量出现波动。通过使用核和同位素技术,科学家可以帮助农民改进水管理方法,并以最低的成本优化肥料的最佳产量。 这些改进的做法提高了生产力,预计将导致更多高质量、负担得起的大米,提高目标国家农村人口的粮食安全。改进后的技术也有助于减少水稻生产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与动物疾病斗争 另外200000美元将用于在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诊断口蹄疫和其他影响牛的疾病的核相关技术的应用。许多动物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一个国家和国境内传播得非常迅速,阻碍了贸易,有时甚至影响到公共卫生。及早和快速检测病原体是阻止这些疾病传播的关键。核相关技术用于开发诊断此类疾病的试剂盒。虽然传统的方法可以检测病毒,但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确定他们的行为或遗传特征-这是快速反应所必需的。 根据这项赠款,原子能机构将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合作,培训这四个国家的兽医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控制。该项目最终将惠及畜牧业者,增加牲畜生产。 自1989以来,基金已扩展12赠款总额240万美元在非洲健康和农业项目,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美国。

    发布时间: 2018-01-08

  • 40. 能源行业第三例央企重组将落地!
    xuwenwhlib
    编者按:隶属新能源行业央企,最近的动作引人关注。中核集团吸收合并中国核建集团签署具体协议,公告一年后终于步入了落地阶段 ;大唐集团公告新能源发展势头不错,发电量增9.62%。今日,本报聚焦这两大央企的新变化,希望提供有益的投资价值参考。 近日,中国核建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核建集团已于 2019年2月12日与中核集团签订《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之吸收合并协议》,就中核集团吸收合并中国核建集团事项进行了约定。此次吸收合并完成后,中核集团将直接持有公司61.78%的股份,中国核建集团不再直接持有公司的股份。此次吸收合并实施完成后,中国核建的实际控制人变为中核集团,国务院国资委作为最终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正式公布重组事宜一年后,中核集团与中国核建的合并就要收官了。

    发布时间: 2019-02-20

  • 41. IEA: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核电国
    xuwenwhlib
    据华尔街日报2月22日报道,IEA署长比罗尔表示,中国让天空重新变蓝的计划将重塑全球能源市场。IEA指出,未来20年,中国核能发电量料增加两倍多,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核电国。 比罗尔在周三出席伦敦国际石油周会议时表示,美国和欧洲核电投资不足,而中国正在发力。 他表示,中国正在强势回归,目前全球在建的核电站大约有60座,其中三分之一以上在中国;中国核电站数量不断增加,很快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国家。 他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核电领导者,但目前有两个趋势可能将美国拉下来:一是核电装机容量几乎没有增加,二是现有核电站的使用寿命没有延长。他说,欧洲情况也是如此,欧洲主要核电国家法国的核发电量最近几年大幅下滑。 Birol说,如果持续下去,美国的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比例将从20%降至7%。 他表示,这对能源行业影响巨大,在太阳能发电领域也是一样;中国边干边学,降低了成本,目前已准备输出技术,而且比其他国家的成本效益高得多;中国已经对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的现有核电出口商构成挑战。 比罗尔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核能国家。 中国大力发展核电的背景是经济转型,即从大力发展制造业以消除贫困人口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更注重发展清洁能源的经济模式。 IEA网站数据显示,到2040年,核电在中国总电力供应中的比重将达到4%,高于2016年为2%。2040年,所有类型的总电力供应将达到3,188千兆瓦,较2016年的1,625千兆瓦提高一倍。这意味着核电装机容量将较2016年的32.5千兆瓦增长两倍多,至127.52千兆瓦。 比罗尔还提出,中国让天空再次变蓝的计划是未来几十年重塑能源市场的四大主要因素之一。 他举例说,仅仅五个月前,中国政府决定限制煤炭使用并转用液化天然气(LNG),结果中国LNG进口量上升逾50%,亚太地区LNG价格从6美元暴涨至12美元。 他指出,中国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的能源新政意味着全球能源市场迈入新阶段。 比罗尔提出的其他三大因素分别是美国油气生产、太阳能发电和经济电气化趋势。

    发布时间: 2018-02-26

  • 42. 中广核牵头研制的国际“人造太阳”项目关键设备发运送往欧洲
    xuwenwhlib
    我国首个通过公开招标中标国际“人造太阳”项目的核压力设备完成制造。1月28日,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苏州天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沃科技”)组成联合体采用国际核二级标准共同研制、用于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4台不锈钢蒸汽冷凝罐(英文简称“VST”)顺利装船,运往法国。这是我国企业首次成功研制的核聚变关键设备。 这次发运的4台蒸汽冷凝罐属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核二级压力设备,先后完成了压力试验、真空试验、氦气检漏试验、千斤顶试验、吊耳载荷试验、叠装试验等验收试验。 作为联合项目团队负责人,中广核工程公司设计院副院长高峰表示,项目的顺利交货充分展示了我国企业在设备制造、项目管理上的能力。他称,4台VST设备共焊接163个接管,设备环焊缝总长超过400米,交货周期仅为15个月,是同类型核电设备交货周期的一半左右。中广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连续三十多年不间断建设核电站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核电建设成果、经验、人才,并与国内外合作伙伴构建了成熟的核电产业链。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达到20台,在建核电机组8台,是国内最大的核电运营商、全球最大核电建造商以及在运在建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 据悉,这是我国企业首次竞标中标ITER项目并完成设计制造。2016年5月,经国家科技部推荐,中广核工程公司牵头天沃科技组建联合体参与了ITER项目的VST设计供货项目的国际招标,最终从来自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的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 国家科技部项目主管陶强、国际核聚变实验堆组织(ITER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IO”)代表Sergay等出席了发运仪式。陶强对联合体项目团队的努力和协作给予了肯定,并表示希望联合体团队可以在后续的国际市场开拓中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总投资150亿欧元(2015),建造期超过十年,项目以超导托克马克装置实现大规模受控热核聚变反应,俗称“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项目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应用的关键一步,备受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尤其是每次全球招标,更成为顶尖高手的擂台赛。

    发布时间: 2018-01-30

  • 43. 中国团队实现核能系统冷却剂新突破 1500K超高温稳定运行1000小时
    xuwenwhlib
    记者9日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截至8日9时,该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项目团队研制的液态金属锂实验回路实现了1500K超高温稳定运行1000小时。这一超高温液态金属锂实验回路建成并稳定运行,标志着中国先进核能系统液态金属冷却剂关键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在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攻克了在超高温液态锂工质环境下装置的结构应力协调、浸入式测量与流动稳定性控制等难题。目前,该回路已经开展了系列高温难熔合金在 1400K至1500K温区流动锂环境中的抗腐蚀性能研究实验,高温运行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超高温液态锂与结构材料的相容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 据悉,液态锂或锂合金具有工作温度高、导热性能好、密度小等优点,是大功率空间反应堆和未来聚变反应堆的主选冷却剂材料。

    发布时间: 2018-10-11

  • 44. 两台俄技术三代核电将布局辽宁徐大堡 总投资预计400亿元
    xuwenwhlib
    辽宁的徐大堡核电二期项目将采用俄罗斯核电技术,并将优先落户。 据《辽宁日报》近日报道,“刚刚过去的2018年,辽宁全省上下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台俄罗斯先进核电机组优先落户辽宁徐大堡核电二期项目。”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俄罗斯这两台核电机组属于俄罗斯第三代核电技术VVER-1200。有核电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按规划,徐大堡核电站原本没有安排来自俄罗斯的技术。该核电共分三期建设,共6台核电机组,每期2台,每台机组的装机容量皆为百万级千瓦。目前,徐大堡一期项目还在等待国家最终核准。 目前,每台第三代百万级千瓦的核电机组的总投资大概需要200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徐大堡核电二期总投资将在400亿元人民币左右。 来自俄罗斯方面的消息称,与俄罗斯此前的VVER-1000技术相比,VVER-1200提高了经济性和安全性。首先,机组电功率提高了20%。

    发布时间: 2019-01-23

  • 45.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2018年度全国核电运行情况
    xuwenwhlib
    1月28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2018年1至12月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本报告不含中国台湾地区核电信息),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 MWe(额定装机容量)。其中,7台核电机组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8838.00 MWe。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一、2018年1—12月核电生产情况   2018年1—12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67914.20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22%。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8824.5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120.2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5.01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65.30万吨。

    发布时间: 2019-02-20

  • 46. 麻省理工报告:2030年先进核反应堆将颠覆当前核能行业
    xuwenwhlib
    2018年已经过去,世界核能发展态势以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最受关注。2019年已经到来,各国核能领域又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在此献上专题文章“2018年世界核能前沿发展态势及2019年趋势展望”,为读者朋友们提供些许参考。 世界能源领域2018年发展态势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势头良好。全球多个核电大国正逐步实践和应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SMR),并将其列入本国核能发展战略。美国已提出小型反应堆是其占领核电技术制高点的新技术,并计划到2025年投入100亿美元来部署小型模块堆产能。俄罗斯首座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 由两座小型反应堆组成,发电量达70兆瓦,已首次实现持续链式反应。韩国SAMRT小堆、阿根廷CAREM小型堆等也都由概念设计阶段步入发展实践阶段。 世界能源领域2019年趋势展望 全球能源供应呈多元化趋势。在国际能源格局动荡的背景下,各国都在不断调整能源供应结构,以期能源来源更多元化。法国计划到2035年将核反应堆发电量占比从目前的75%降至50%,以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日本新“能源基本计划”确定在2030年之前将可再生能源、核能、煤炭、液化天然气的发电比例维持在20%-30%之间。波兰公布2040能源政策草案,计划大幅增加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以不断降低对煤炭的依赖。韩国政府将制定利用更多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能源路线图,以期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0%。 先进核技术继续成为各国研究热点。麻省理工学院的报告认为,先进、非常规核反应堆将在2030年颠覆当前的核能行业。各国政府对先进核电技术的关注必将加快其投入使用进程。特朗普政府签署的《能源部研究与创新法案》、《核能创新能力法案》等将促进下一代核反应堆技术的发展,并在资金上大力支持新型核电技术的研发。欧盟明确小型堆发展目标,计划2030年前在欧洲投入使用。英国政府为核聚变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将开展先进核反应堆燃料关键项目研究。俄罗斯首座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将于2019年率先进入发电测试阶段。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将继续开展不同层次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的研发合作。

    发布时间: 2019-02-20

  • 47. 中核集团首个核应激医学中心成立
    zhoujing
     为深入开展核应激医学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5月15日,中核集团中国宝原投资有限公司与成都医学院签订共建“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应激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协议,这也是中核集团成立的首个核应激医学中心。这标志着双方共建核应激医学中心正式启动,将对进一步提高中核集团在核医学领域的科研能力、加快核医学科建设、打造科研平台及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核应激是研究核医学照射或核事故照射过程中机体的应答反应。研究核应激将为核技术应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程度提供认知依据和可以量化的标准,弥补现有临床上核医学技术基础研究不足的现状,有利于掌握核技术应用的技术改进和损伤防护。   据了解,中国宝原作为中核集团核医疗板块的投资平台,在医疗健康、核应急与放射治疗、产业服务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发展,积极打造核特色医疗全产业链,同时高度重视位于核特色医疗产业上游的核医学研发工作,致力于推动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创新。   2015年12月,成都医学院与中国宝原签署协议,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成为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双方合作共建。目前,该医院已发展成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放射性损伤诊治、同位素治疗技术等医疗领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核医学专科是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门诊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甲亢碘-131治疗量位居全国第一位、核素显像量位居全国前10名,是国内最大的甲状腺疾病治疗中心,单中心治疗量全国第一,并已建成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GCP)。

    发布时间: 2019-05-26

  • 48. 核电行业统一标准化建立核电 "走出去" 步伐加快
    xuwenwhlib
    近日,《关于加强核电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立足我国核电长远发展,坚持标准自主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凝聚共识,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一套自主、统一、协调、先进、与我国核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核电标准体系。   我国核电建设有了统一标准,能够降低核电设计、建造、运营维护、退役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提升经济性与安全性。且标准自主化水平提高后,能够提升我国核电标准的国际影响力,促使中国核电“走出去”步伐加快。   《指导意见》明确到2019年,形成自主统一的、与我国核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核电标准体系;到2022年,国内自主核电项目采用自主核电标准的比例大幅提高,我国核电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显著提升;到2027年,跻身核电标准化强国前列,在国际核电标准化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2018年1-6月核电生产情况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核电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31945.3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1299.94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07%。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4016.8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524.02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4.14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29.72万吨 。其中,4-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16182.6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689.05亿千瓦时,约占全国4-6月累计发电量的4.26%。   2018年1-6月,38台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核能累计发电量为1299.94亿千瓦时,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2.52%。累计上网电量为1219.47亿千瓦时,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2.88%。1-6月,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546.59小时,设备平均利用率为81.64%。   2017-2018年6月全国商运核电机组发电量统计情况

    发布时间: 2018-08-23

  • 49. 西屋电气公司将向乌克兰提供核燃料生产技术
    xuwenwhlib
    乌克兰能源和煤炭工业部部长纳萨里克表示,乌克兰已获得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许可,允许乌克兰在建核燃料厂时使用西屋电气公司的核燃料技术。纳萨里克称,目前只有西屋电气公司和俄罗斯的TVEL公司拥有乌克兰核电站采用的VVER反应堆燃料生产技术。乌克兰的核燃料厂可能在3年内建成。 由于乌克兰已不再是核武器国家,所以乌克兰不能在国内开展铀浓缩工作。在俄罗斯 “吞并”克里米亚之前,乌克兰计划利用俄罗斯TVEL燃料公司的技术,在基罗弗拉德地区建造一座核燃料厂。

    发布时间: 2019-01-23

  • 50. 欧洲核乌云来自何处—相关专家对污染来源产生分歧
    xuwenwhlib
    去年9月到10月的一连两个星期,人造同位素钌-106的踪迹在欧洲飘荡,触动了从挪威到希腊到乌克兰再到瑞士的探测器。该放射性云非常稀薄,因而不会产生多大危险,其中包含的放射性物质不过数克,但其来源却是一个巨大的谜题。 近日,位于巴黎的法国放射防护和核安全研究所(IRSN)的科学家表示,该同位素或来自俄罗斯南部奥焦尔斯克的玛雅克设施。IRSN认为,此次泄漏可能来源于玛雅克的技术人员在为意大利拉奎拉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的一项物理实验制作的一种高放射性的成分时弄砸了。 然而,俄罗斯政府和该州原子能机构Rosatom却坚决否认发生过事故。同时,由莫斯科俄罗斯学院核安全研究所(IBRAE)设立的一个国际委员会日前就此次污染的起源发生了分歧。 基于利用空气样本数据和天气模式的一个计算机模型,IRSN在2017年10月初总结称,钌极可能来源于乌拉尔南部;其德国对应机构也如是认为。法国团队继续对多个潜在的来源,包括一个核反应堆事故进行了排查。但类似的事件应会喷发出钌以外的许多其他放射性污染物。 乌拉尔南部是玛雅克设施(60年前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场地)的秘密所在地,相关推测很快转向那里再处理厂的潜在事故,该工厂在从已经使用过的废弃核燃料中提取同位素。2月6日公开的IRSN报告表示,玛雅克试图制造运往格兰萨索的铈-144胶囊,这应该作为一种可能的来源“被调查”。因为格兰萨索的科学家需要铈搜索被称为惰性中微子的假想粒子(现在项目已被叫停)。 IRSN称,释放的放射性钌的估量只可能来自于若干吨废弃核乏料的处理过程。而且,钌-106与去年秋季探测到的更少量的快速衰变同位素钌-103的比值表明,该燃料一定是一两年前才从反应堆中清理的。IRSN称,通常废弃核燃料在重新处理前会被冷却10年左右,而该工厂似乎在为需要高放射性水平的应用准备材料。 这与格兰萨索缺乏材料的中微子实验的描述相符合,这项被称为SOX的实验由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INFN)和法国替代能源和原子能委员会共同支持。SOX发言人、热那亚大学粒子物理学家Marco Pallavicini说,它需要极具放射性且非常小的来源。他表示,唯一能为其做供应的公司——玛雅克生产联盟在2016年秋季签订了生产铈胶囊的协议,其产品有望在2018年初运抵。 但在2017年12月,该公司声明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放射性水平。这意味着,SOX将会缺失所需要的敏感度,INFN在2月1日宣布它已经砍掉了该实验,Pallavicini表示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 IRSN卫生主管Jean-Christophe Gariel称,从玛雅克废弃核燃料中分离铈期间未能控制的温度升高可能把废弃物中的一些钌转化成气态氧化钌。他说,该气体可能从玛雅克设施的过滤器中逃逸出来,并在外部的冷空气中固化,变成小的固态颗粒,然后在全欧洲飘散开来。 IBRAE主任Leonid Bolshov称IRSN的推断是“一个很好的猜想”,但却并不正确。他说,一方面,分离过程从未达到“那个热度”。他补充说,无论如何,玛雅克废弃核燃料的“主要操作”是在2017年10月底完成的,这一时间处于钌泄漏之后。Bolshov说,“可能是极其罕见的气象现象”把钌从至今尚未找到的地方传播到乌拉尔南部,然后从那里扩散开去。 IBRAE国际委员会成员、IRSN物理学家Jean-Luc Lachaume说,即将在4月再次碰头的IBRAE国际委员会非俄罗斯成员支持IRSN的结论,认为乌拉尔南部可能是此次泄漏的源头,尽管一些人主张因该区域过大而不能确定准确的地点。Lachaume说,俄罗斯成员则认为泄漏可能起源于“俄罗斯联邦东部区域”。他表示,俄罗斯核监管机构Rostechnadzor的一位代表在2017年11月巡视玛雅克设施后告诉该委员会,他在此前1个月并未看到任何异常情况,但却不能提供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核不扩散专家Frank Von Hippel说,他并未发现“IRSN分析的任何错处”。他指出,考虑到废弃核燃料包含的两个同位素的比例大约是1比14,法国团队推测释放的钌-106的量在1克到4克之间,这与SOX所需要的30克铈-144相符合。Von Hippel说,尽管欧洲上空的放射性云没什么危害性,但玛雅克设施的事故意味着其附近的居民会吸入“严重损伤肺部的潜在剂量”。(晋楠编译)

    发布时间: 2018-03-02

  • 51. 俄罗斯拆除“北极”号破冰船反应堆
    xuwenwhlib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宣布招标,将以1641万美元(9.238亿卢布)的合同,拆除“北极”号破冰船上的核反应堆。反应堆拆除后将被掩埋在摩尔曼斯克地区的Sayda湾,该项目将于2019年完成。 “北极”号破冰船1977年成为抵达北极的第一艘破冰船,该船于1975年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自2011年退役以来,它一直停泊在摩尔曼斯克。“北极”号破冰船的未来还不清楚。据该报报道,这艘破冰船既可以作为废品出售,也可以改建成浮动的博物馆。后一个计划是在2013年构思的,目的是将“北极”号破冰船迁至圣彼得堡或Kronstadt,在那里它将成为未来极地探险者的训练中心。但这需要额外的资金。极地探险家维克多•波亚斯基曾任北极和南极博物馆馆长,也是俄罗斯地理学会极地委员会的主席。他认为,破冰船核推进装置被拆除并不意味着这艘船最终会被弃用。他说:“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把它变成博物馆。圣彼得堡自称是俄罗斯的北极首府,并召开一些和北极相关的重要论坛以及国际活动”,“‘北极’号破冰船是一个象征。”据Rosatom的消息称,“北极”号应该像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一样,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列宁”号是由Rosatomflot公司负责维护的。“但这一决定应该由有关政府机构做出,并得到所需资金的支持。”Rosatom官员表示。维护“列宁”号破冰船每年大约需要98万美元(5500万卢布),Atomflot还没有准备好为另一座破冰船博物馆提供资金。

    发布时间: 2018-01-31

  • 52. IAEA Concludes Long Term Operational Safety Review at China’s Qinshan 1 Nuclear Power Plant
    user12345
    An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team of experts completed a review of long term operational safety at the Qinshan Nuclear Power Plant (NPP) Unit 1 in China on 10 May. The SALTO (Safety Aspects of Long Term Operation) follow-up review mission was requested by the plant’s operator, Nuclear Power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 (CNNO), a unit of China National Nuclear Power Co. The Qinshan NPP Unit 1 went into operation in 1991 and CNNO has submitted a request to China’s 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ministration (NNSA) to renew the plant’s operating license for a period of 20 years after its current license expires in 2021. The SALTO team, which began its work on 7 May, reviewed CNNO’s response to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made during an initial SALTO mission in 2017.

    发布时间: 2019-05-17

  • 53. IAEA Wraps Up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sotope Hydrology
    zhoujing
    Lasers, atom traps, krypton. These exciting, isotope hydrology techniques we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the importance of big data, during the IAE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sotope Hydrology that took place in Vienna this week. Almost 250 international experts from 78 countries exchanged ideas and knowledge on this wide-reaching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This IAEA Isotope Hydrology Symposium is a testament to the important role nuclear techniques have played in improving water management for almost 60 years,” said Melissa Denecke, Director of the IAEA’s Divis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Sciences. Understanding water problems At the Symposium, experts shared examples of how countries, cities and regions are facing varying degrees of water stress, ranging from overexploitation of aquifers and surface waters, to drought and water shortages, to systemic and widespread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pollution. Although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6 includes access to safe water for everyone by 2030, statistics from the Global Water Institute suggest that 7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could be displaced by intense water scarcity as soon as 2030. This is so because, globally, water supplies are being stretched beyond sustainable limits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s from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tensive agriculture. “Overall, the global trajectory for sustainable and clean water looks rather bleak in many regions, and yet we have also seen positive signs that are a testament to taking serious action on water issues,” Denecke said. She gave the example of the changing attitudes on conserving water in Cape Town, South Africa, after their water crisis, or the long-term reversal of serious nitrate contamination of shallow aquifers in the Netherlands. “These, in the global context, are but small costly steps in the right direction,” she said. To read more about the work of the IAEA in Isotope Hydrology, read our latest Bulletin on Water.

    发布时间: 2019-05-26

  • 54. 原子能机构支持成员国执行《巴黎气候变化协定》
    xuwenwhlib
    中国核电厂正在建设中。(照片: 布雷迪/原子能机构) 原子能机构与12个会员国合作, 通过一个协调的研究项目制定有效的减缓气候变化战略。CRP 的目标是在国家评价核能在减轻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潜在作用方面提供支助, 作为2015年由《巴黎协定》制定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 2018-09-28

  • 55. 2018年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2865.11亿千瓦时!
    xuwenwhlib
    近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2018年1月至12月全国核电运行情况。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本报告不含中国台湾地区核电信息),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 MWe(额定装机容量)。其中,7台核电机组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8838.00 MWe。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2018年全国累计发电量为67914.20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22%。与燃煤发电相比,2018年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8824.5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120.2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5.01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65.30万吨。在核电安全生产方面,各商业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1级及1级以上的运行事件。各商业运行核电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辐射监测标准,依据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的排放限值,各商业运行核电厂对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对核电厂周围环境进行了有效监测。2018年1-12月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各商业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均低于国家核安全局批准限值。监测数据表明,所测出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正常范围内

    发布时间: 2019-02-20

  • 56. 核电三巨头力挺烟台打造核能产业新城-行业动态
    xuwenwhlib
    北京3月29日电 今天,烟台打造中国核能产业新城研讨会在京召开。研讨会上,“中国核能产业新城”战略获得了国内核电三巨头力挺。中广核、中核、国家电投三大核电集团共同签署“支持烟台打造中国核能产业新城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个核心城市之一,烟台将培育千亿级核电装备产业,打造中国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 据了解,国内核电领域首家新型科研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采用民办非企业模式建设,汇聚了三大核电集团优势资源力量,为核能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全新平台,其承担建设的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已列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烟台将通过“一心三园”产业布局,为核能技术创新人才筑好了“金巢穴”。“一心”即国家级核电研发中心;“三园”即莱山、海阳、招远三个产业园区。 “山东在推动核能产业发展上将重点开展百万千瓦级及以上第三代、四代核电装备研发制造,打造世界一流的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和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省发改委副主任魏建强表示。 另据介绍,目前烟台正在编制《核电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核电(新能源)产业基金,全面启动了国家级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集核电材料研发、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建设与运营维护等于一体的核电产业集群。

    发布时间: 2018-04-02

  • 57. 我国首台大型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xuwenwhlib
    1月17日,在位于成都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我国首台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系统通过验收,总体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六相大电流脉冲发电机组,其在工作时约10秒内的放电功率,相当于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秦山一期核电站。”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聚变科学所副所长李强说。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该机组,总重约800吨、总高约15.5米,是为满足我国先进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大功率、高储能供电需求研制的大型脉冲“能量驱动器”。工作时,该机组发电机由电动机拖动15分钟后,转速可由0至每分钟498转,随后通过转子加励磁在15秒内将转速下降至每分钟335转,同时释放1350兆焦能量;发电机释放能量后,转速会再次提速到每分钟498转,并在保持5分钟后再次下降转速放电,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该机组的额定转速每分钟500转,总储能达到2600兆焦,额定电压3千伏、额定电流29千安,也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立式六项脉冲发电机组。”李强说,比较原有“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使用的3台脉冲发电机组,“仅这一台新机组...

    发布时间: 2019-01-23

  • 58. 中俄签17亿美元核电项目 一大波核电建设要来了
    xuwenwhlib
    中国再次引进俄罗斯技术在国内建设核电项目。 中国核电(601985.SH)1月3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中核苏能核电有限公司会同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建设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下称“ASE ”)签订《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总合同》,合同金额为17.02亿美元。 公告称,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在中国合作建设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的议定书》约定”作出的。 根据合同,中俄双方将合作建设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采用俄罗斯设计的VVER-1200型反应堆装置,拟配备国产汽轮发电机组,参考电站(核岛)为列宁格勒核电厂二期(二期1号机组已于2018年3月建成投运),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 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开工时间计划分别为2021年5月和2022年3月,单台机组建设工期65个月,两台机组建设间隔10个月。 2018年12月22日3点17分,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田湾核电4号机组具备商运条件,中俄最大的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二期工程按期全面投产,这是中国核电年内投产的第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根据合同,俄方对电站设计承担总体技术责任,负责核岛设计,参与仪控、电气、消防、通讯等 系统的联合设计,负责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主循环管道、主泵、堆芯熔融物捕集器等14项核岛主设备以及部分核岛辅助设备的供货;为俄方设计范围转中方供货的核岛设备以及首炉核燃料提供技术规格书;在中方实施的设备采购、建安、调试过程中提供伴随服务。 中方则负责电站总平面规划、常规岛和BOP设计,按双方合同分工,分阶段牵头或参与仪控、电气、消防、通讯等系统的联合设计,负责核岛其余设备及全部常规岛和BOP设备供货,负责电站建安、调试等工作。 在此次合同签订之前,2018年6月8日,上合青岛峰会前夕,中国核电母公司中核集团就与ASE 母公司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在北京签署《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框架合同》、《徐大堡核电站框架合同》和《中国示范快堆设备供应及服务采购框架合同》。 根据当时的合同约定,中俄将在田湾和徐大堡厂址合作建设4台VVER-1200型三代核电机组,双方将在中国示范快堆项目中开展设备供货和技术服务合作。《辽宁日报》最近报道,“刚刚过去的2018年,辽宁全省上下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两台俄罗斯先进核电机组优先落户辽宁徐大堡核电二期项目。” 也就是说,和田湾核电站7、8号机组一样,辽宁徐大堡核电二期的两台机组都采用俄罗斯设计的VVER-1200型反应堆装置。不过,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中方与俄方尚未就该项目签订最终的合同。 2019年是中国重启核电的一年。第一财经记者从相关权威渠道获悉,日前国家已经正式核准4台百万级千瓦的“华龙一号”机组,其中两台位于广东,两台位于福建。这是2016年以来,国家首次核准新的核电项目。 “今年将是我国核电行业的春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核电企业内部高管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等得太久了。” 核电项目投资巨大。目前,不管是中国的“华龙一号”,还是俄罗斯的VVER-1200,这样的第三代百万级千瓦的核电机组,每台总投资至少需要200亿元人民币。因此,刚刚获批的4台“华龙一号”机组总投资将高达800亿元人民币。 根据《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在运核电规划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但国家能源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全国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在建机组1218万千瓦,离2020年的规划目标还差3000万千瓦。 如果要实现《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那么中国需要在2019至2020年开工建设30台单机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而30台这样的核电机组,总投资将高达6000亿元。

    发布时间: 2019-02-20

  • 59. 关于发布核安全导则《核设施实物保护》的通知
    xuwenwhlib
    关于发布核安全导则《核设施实物保护》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核与辐射安全法规体系,提高我国核安全监管水平,我局组织修定了核安全导则《核设施实物保护》(HAD 501/02-2018),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核设施实物保护(试行)》(HAD501/02-1998)自新导则发布之日起停止适用。   附件:核设施实物保护   国家核安全局   2018年2月11日   抄送: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安部,能源局,国防科工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核技术局。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8年2月12日印发

    发布时间: 2018-02-26

  • 60. Nuclear Technology Helps Develop New Barley Variety in Kuwait
    xuwenwhlib
    The IAEA has provided support to Kuwait in practical training on mutant identification and selection of barley mutant population in the field. (Photo: L. Jankuloski/IAEA) Kuwait—New home-grown barley varieties developed using irradi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IAEA and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are in the fin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will be ready to be released to farmers for production in coming years. “Modern plant breeding technologies ensuring sustainability and conservation of scarce natural resources are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achiev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biodiversity,” said Habibah S. Al-Menaie, a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in the Desert Agriculture and Ecosystems Program of the Kuwait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ISR). “Joining the FAO/IAEA coordinated research projects in the area of mutation breeding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barley mutant lines with improved yield and quality under Kuwait’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arable land is limited to small areas, 95% of the country’s food and animal fodder is imported. Barley is a preferred crop for cultivation, because it is relatively drought tolerant and therefore one of the most suitable crops for an arid country like Kuwait. Having high yielding home grown crops is among the key objectives of the country’s agricultural programme to enhance food security. “Incre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Kuwait is a major challenge due to several constraints such as drought, salinity, limited water sources, limited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low percentage of arable land and unpredictable climatic events,” said Al-Menai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arieties with improved traits is just the first step towards increasing yields. Optimizing water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helps ensure that the new improved varieties live up to their yield potential and provide agr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fficient crop production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soil, water and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field. In this regard, soil moisture levels are monitored to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resource efficient crop production. It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erves natural resources,” Al-Menaie said. This is a major step forward for the country’s small agriculture industry, said Nader Al-Awadi, the Executive Commissioner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 KISR. Drought, salinity and diseases have historically limited staple crop productivity in Kuwait. The lack of crop varieties optimized to lo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improper soil, water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have hindered sustainable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o far, he added. Mutated barley — the next generation. Mutation induction by radiation rapidly increases the genetic diversity necessary to produce new and improved varieties and is thus advantageous over traditional breeding. “There was no crop mutation work until cooperation commenced with the FAO/IAEA Programme and equipment was received for plant propagation and screening purposes,” Al-Menaie said. With the view to develop the new barley varieties, the growth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introduced barley varieties and lines from other countries were evaluated under Kuwait’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best adaptable varie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seeds were subjected to induced mutation using gamma rays. New mutant lines have been generated and they are now examined for drought and salinity tolerance. The selected mutant lines will be advanced, which then can be multiplied for planting. “It’s a long process, but we are about to see the life-changing results, which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Kuwait very soon,” Al-Menaie said. Changed attitude: Increasing farmer awareness .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was explaining to farmers the safety of the new mutated barley lines developed. “When they heard that ‘nuclear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create improved barely seeds, they got scared,” Al-Menaie said, adding that the authorities encouraged land owners and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crop mutation technology workshops. These provided in-depth information and resulted – over time – in a changed attitude amongst farmers, she said. Eisa Al-Hasawy, the Chairperson of the Kuwait Dairy Company, pioneered farmers’ support to KISR efforts to promote the benefits of the new mutated barley. “We are happy that on our sandy soil, with little or no water, the new barley variety will be produced to benefit our people and hopefully lead to us exporting barley in the future,” he said. “Working at the grass root level with local farmers was vital to overcoming their fears and traditional mindset.” Training and enhancing expertise. The FAO/IAEA support has been key to the success in developing the new barley variety. Through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projects, the training in integrated crop mutation techniques as well equipment provided to the KISR plant and soil laboratories have helped scientist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nuclear techniques such a gamma ray induction for crop mutation can help to have better crops, Al-Menaie said. For barley to grow and produce seeds, soil moisture is critical, for which the FAO/IAEA Programme’s support to KISR’s soil and water section, through training and equipment, has been an added value, she said. To assess the moisture levels in soil, and to ensure every drop of water is used, the FAO/IAEA experts provided training on soil water management and soil moisture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use of the cosmic ray neutron sensor to assess water availability to the crop. The cosmic ray sensor monitors soil moisture over up to 20 hectares, a much bigger footpri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oisture sensors, said Abdullah Salem Alshatti, the principal researcher at the KISR Soil Department. The moisture in the soil is tracked in real time and the data acquired helps develop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optimise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to have soil moist to a level that benefits crop production, he said.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cosmic ray sensor also helps to develop precise action to conserve moisture in the soil by using dry weeds and tree barks on the top soil to preserve wetness”. Participants at the IAEA supported KISR workshop that trained regional experts on the cosmic ray neutron sensor, hosted by Kuwait in November 2018.

    发布时间: 2019-02-20

  • 61. 我国内陆核电可开发量约6200万千瓦 启动尚需时日
    xuwenwhlib
    据悉,我国目前所有在运及在建核电站均位于沿海地区,而全球几个核电大国的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内陆。内陆核电站与沿海核电站对技术要求差异不大。全球范围内现有核电站440多座,其中位于内陆地区的占50%以上。 我国内陆核电可开发量约6200万千瓦 启动尚需时日 我国已完成初步可行性研究审查的内陆储备厂址高达31个,保守假设平均每个厂址建设2台机组,每台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则我国内陆核电可开发量约6200万千瓦。 内陆核电发展慎之又慎,启动尚需时日。 据国家原子能机构透露,中国内陆核电站首批厂址确定在湖南桃花江、湖北咸宁和江西彭泽,并已经获得路条并开展了前期筹备工作。但目前三大内陆核电站均未获得核准。

    发布时间: 2018-02-26

  • 62. 张克俭会见印尼原子能机构主席威斯努布罗托
    xuwenwhlib
    8月30日,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克俭在京会见印尼原子能机构主席贾洛特·威斯努布罗托一行,就双方核领域合作交换了意见。.

    发布时间: 2018-09-03

  • 63. 中国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去年同比增加15.78%
    xuwenwhlib
    观察者网从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获悉, 2018年,中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核能累计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5.78%。 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网站 1月28日公布的《2018年1-12月全国核电运行情况 》(以下简称《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台(本报告不含中国台湾地区核电信息),装机容量达到44645.16 MWe(额定装机容量)。其中,7台核电机组在2018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为8838.00 MWe。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情况》显示, 2018年1~12月,44台商运核电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核能累计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5.78%。累计上网电量为2688.08亿千瓦时,比2017年同期上升了16.04%。1~12月,核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499.22小时,设备平均利用率为85.61%。 2018年1~12月44台商运核电机组电力生产情况统计表 2018年1~12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67914.20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2865.11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4.22%。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8824.54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3120.2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75.01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65.30万吨 。 《情况》介绍, 2018年1~12月,各商业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1级及1级以上的运行事件(观察者网注:INES分级表将核事件分为7个级别,1级到7级严重性逐级递增,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为7级事故。)。各商业运行核电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辐射监测标准,依据国家核安全局批准的排放限值,各商业运行核电厂对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对核电厂周围环境进行了有效监测。 1~12月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各商业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量均低于国家核安全局批准限值。监测数据表明,所测出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当地本底辐射(观察者网注:本底辐射是指人类生活环境本来存在的辐射。)水平正常范围内。

    发布时间: 2019-02-21

  • 64. 成绩巨大、失误严重的积极发展核电15年中国核电信息网电话采访中国核电资深专家张禄庆 (下)
    xuwenwhlib
    核信网:张老,您已经把上世纪中国核电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下面我们想请您就本世纪10多年的我国核电发展谈点体会。谢谢您! 张:本世纪核电的发展时间上跟上个世纪差不多,但是所取得的成绩巨大、相当令人鼓舞,不仅是主体为我国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机组的投运装机总量已占世界第四位,在建机组数位列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已凤凰涅槃、突破阻力,在国内开工建设首堆工程。中核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的建设进度完全符合预期,肯定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采用中核华龙一号技术在巴基斯坦新建的卡拉其项目K 2机组在施工技术方面有所创新,采用的敞顶吊装工艺使得建造工期有了大幅度缩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新,值得好好总结使之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挥。K3机组穹顶也已顺利安装到位。我国核电已积累了300堆年左右的运行经验,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全体核电从业人员的通力配合之下,运营业绩良好,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二级以上的事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全体核工业人可以引以自豪的大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比较多,而且都是中国核电起步后首次发生。主要有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分步走(以下简称“分步走”)转变为“全盘引进,一步跨越”(以下简称“一步跨越”)已被实践证明失误严重;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际招标引进的AP1000和EPR在中国首批建造的六台机组全都拖期达五年左右,致使核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均不能完成预定指标;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曲折历程等,这些事件对我国核电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都成了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现在离2020年只有两年多点的时间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平心静气的对这些事件做一个实事求事、科学客观的回顾和评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吸取教训,避免重犯,要选择好“十三五”剩余时间要上的核电项目,更重要的是好好考虑从2021年开始的下一个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欢迎批评指正。 一、世纪之交,我国政府部门与核电企业的共同愿望是自主研发出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 核信网:根据您前面的介绍,我认为本世纪初核电发展重点应该是自主研发新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在四个自主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张:很高兴你的推断和我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中核集团以1999年成立为契机,推出CNP1000二代改进型自主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与M310机型相比,主要有三大技术改进:堆芯组成从157盒增加到177盒燃料组件、采用全数字化仪控系统以及采用半速汽轮发电机组,从而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中核集团认为敢于从反应堆本身开刀才能更好的体现自主设计的水平,而且从秦山二期反应堆堆芯设计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我们是有这个把握完成这项改进的。 尽管“十五”规划对核电的提法依然是适当发展核电,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根据已经建成发电的秦山二期1号机组在自主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毅然于2002年底签发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适度发展核电开展核电自主化工作的请示》。据传达,该文件的主要精神是,建议在我国已掌握的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也就是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秦山二期的建设模式,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使我国核电有较大的发展。 从上述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举措可以看出,都是想更好的利用国内的力量开发出自主的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推动我国核电大发展。 二、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分步走”向“一步跨越”的剧变。 核信网:照您这么说,为什么在2004年又要国际招标第三代核电技术呢? 张:这么多年来,我也始终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很可能像寻找马航MH370失事飞机一样。2003年2月10日,国家计委根据其上报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组织召开了核电自主化工作座谈会,对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部署。政府换届后,国家发改委要求中核集团和广核集团按照“通过国际招标确定自主化依托项目技术方案”的思路,联合编制“招标大纲”,开展招标准备工作。两家集团在联合编制过程中发觉政府有关部门思路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从一开始的中方编制自主化依托工程设计方案,请外国公司提出咨询意见,改变成为招标选择外国公司提出自主化依托工程设计方案,交中方具体组织实施。招标书文稿几经修改,直到2003年底,上报的联合招标书文稿主要内容是:依托项目4台机组技术为成熟、先进的第二代核电技术加改进。在引进二代加改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 2004年3月22日,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启动秦山二期扩建和岭澳核电二期工程项目,要求继续抓紧开展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对外合作谈判,同时要在岭澳一期和秦山二期建设中已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我国改进型第二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研发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必要时可以在新上核电项目中采用自主研发和设计的第二代改进型技术。根据该次会议的决定,岭澳二期1号机组于2005年12月15日开工,终于使得“十五”规划期间有了唯一的新开工核电机组。 人们可以对上述决定做如下解读:政府有关部门并不主张从国外引进二代改进核电技术,而是相信通过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和岭澳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可以自主完成我国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的研发,并在需要的时候用于新的核电工程。对三代核电技术的谈判要抓紧进行,但后续行动尚无定论,要视谈判结果而定。但是时间仅过去了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剧变终成定局。 2004年9月28日,中国首个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国际招标书正式向全球发布。要求投标方案必须是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机型,4台机组变成了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厂址。同时宣布由即将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主导此次国际招标。同日法国阿海珐公司、俄罗斯ASE公司以及美国西屋公司联队三方购买了招标文件。后来在2005年8月进行的议标第一阶段中﹐俄罗斯ASE公司由于“技术原因”被出局﹐引进谈判就在法国阿海珐和美国西屋公司两大核电巨头之间进行。 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分步走”转为依靠“一步跨越”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只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完成的,出台相当突然。它与计委以前召集的几次核电自主化发展研讨会上形成的共识不一致,两大核电集团也没有提出全盘引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三、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剧变的失误分析。 核信网:张老,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核电技术发展策略剧变给我国核电发展带来的影响? 张: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旧闻,也许会对寻找这场剧变的原因有所帮助。当时的国核技筹备组组长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 “2003年下半年,中央正在研究引进核电技术,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在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在此情况下,有6位对世界三代核电发展了解得比较深入的专家给中央写信说,现在国际上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熟,很多国家都在准备建三代核电,中国要大规模发展核电,应采用最先进和最安全的三代技术。收到信后,曾培炎同志很重视,开始调研三代核电。这也是国务院首次关注并锁定三代技术的由头。后来这件事被业内戏称为‘核电六君子上书’”。 筹备组组长的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他指出是上层领导想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有句古语:“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这样看来好像核电六君子上书也是有起因的。不过是自发写作还是命题作文就不得而知了。同时组长也指出,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在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核电界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是这样的观点。许多业内有识之士一直通过“两会”等各种渠道强烈反映意见。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是引进AP1000还是EPR,而是针对需不需要全盘引进本身。平心而论,专家们提出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均属正常,见仁见智,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决策者的睿智与决策判断力。非常遗憾最后的选择是改变了事实已证明卓有成效的“分步走”核电技术发展策略。 我想大家都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文章,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前15年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实践来检验一下“一步跨越”决策究竟是正确还是失误。

    发布时间: 2018-10-09

  • 65. 俄罗斯采购10架超音速核轰炸机
    xuwenwhlib
    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俄罗斯采购10架“高科技”超音速轰炸机将“加强”该国的核能力。北约将现代化的图-160M轰炸机命名为“海盗旗”,这些轰炸机将从2018年到2027年间交付给俄罗斯空军,每架轰炸机价值2.664亿美元(150亿卢布)。巨型的图-160M是变后掠翼飞机,可获得额外的速度,它是冷战时期苏联计划在核战争中部署的轰炸机的现代化版本。2018年1月25日,普京观看了战略轰炸机图-160M的飞行时表示:“这是朝着发展我们的高科技领域和加强国家自卫能力迈出的重要一步。”图-160M能够携带12枚巡航导弹或12枚短程核导弹,而且可以在不加油的情况下连续飞行12070千米(7500英里)。飞机制造商图波列夫公司表示,由于武器、导航和航空电子器件的大幅改进,现代化版本的图-160M轰炸机比旧版本的效率提高了60%。俄罗斯还计划生产一种现代化版本的Il-78加油机,北约代号为“Midas”,可以在空中为TU-160加油,使TU-160能够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

    发布时间: 2018-01-31

  • 66. 法国驻华使馆核能参赞普思韬: 中法将深化核能产业前后端合作
    xuwenwhlib
    法国驻华使馆核能参赞普思韬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中国核电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核能领域超过30年合作的基础上,中法两国下一步将在包括核燃料循环、矿采、燃料制造、后处理等核电产业前后端继续深化合作。 据了解,中法核能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两国并签订第一个和平利用核能协定书。1983年5月5日,两国签订中法核电合作备忘录,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国家。1987年开建的大亚湾核电拉开了两国在核电领域的合作大幕。进入本世纪,中法核能合作进入新的阶段,合作项目以第三代核电站EPR为代表。据了解,中国台山EPR三代核电项目于2007年10月签订合同,1、2号机组于2009、2010年先后开工建设,是全球第三、第四台开工建设的EPR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之后,台山核电1号机组后来居上,成为全球EPR首堆,并于今年6月29日首次并网。 “EPR反应堆的建设、并网意味着中法合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法国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在中国变成现实。”普思韬说。 2015年6月,中法两国在巴黎发表《中法两国深化民用核能合作的联合声明》,旨在深化两国在民用核能领域的良好合作和核燃料循环各环节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后,两国在这一框架下进行了更多深入的合作。2015年7月,中广核、法国电力集团和阿海珐集团签署了三方在核反应堆领域建立长期合作的意向协议书;中核集团与阿海珐签署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阿海珐集团关于后处理/再循环工厂项目合同商务谈判工作路线图的谅解备忘录》。2015年10月21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正式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合作协议,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技术在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后将在布拉德韦尔B项目建设。 今年1月,中法两国在北京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除了台山核电项目,两国还重点明确了800吨核循环项目和英国新建核电项目后续合作事宜。 普思韬介绍,目前,100多家法国企业已参与到中国的核能项目中,并成立了法中电力协会,以便进一步加强核能工业领域的合作。“在研发方面,两国已建成4家联合实验室、3家科学技术中心,并有上百名研发人员开展访问和交流,研发机构不断涌现出新成果。”

    发布时间: 2018-09-20

  • 67. 美国能源部宣布将重启熔盐反应堆开发
    xuwenwhlib
    据dailymail.co.uk网站8月26日报道,美国能源部宣布在比尔?盖茨的帮助下,将重新启动熔盐反应堆的开发。能源部已经为该项目投资超过2800万美元测试反应堆材料。新技术使用液态盐作为冷却剂和燃料。   采用新技术后更安全,反应堆可以自行关闭,防止核燃料损坏。研究团队称,如果失去冷却剂,燃料盐会膨胀后充满整个反应堆堆芯,被动停止工艺过程,并自然循环掉衰变热。

    发布时间: 2018-09-03

  • 68. 法国在建EPR完成冷试
    xuwenwhlib
    法国电力公司(EDF)2018年1月8日宣布,弗拉芒维尔3号机组已于1月6日完成冷态功能试验。 此次冷试于2017年12月18日启动。在此期间,成功完成了一回路系统在超过240 bar(高于系统的运行压力)压力下的泄漏试验。此外,还在法国核安全局(ASN)的监督下,对超过500条焊缝进行了检查。 法电表示,目前正在开展热态功能试验的准备工作,预计这项工作将在7月启动。热试将在运行工况类似的温度和压力下检测各个系统的性能。目前预计该机组将于2018年第四季度完成装料和首次临界。 弗拉芒维尔3号机组是法国唯一在建机组,采用1600 MWe的欧洲压水堆(EPR)技术。

    发布时间: 2018-01-31

  • 69. 2017年欧盟电力结构:核电依然称王 风、光、生物质首超煤电!
    xuwenwhlib
    根据Sandbag和AgoraEnergiewende发布的最新数据,2017年欧盟国家发电总量为3244TWh(32440亿千瓦时),其中核电比例达到25.6%,是欧盟第一大电源;其他电源依次是:天然气(19.7%)、风电(11.2%)、硬煤(11.0%)、褐煤(9.6%)、水电(9.1%)、生物质(6.0%)、太阳能(3.7%),以及其他化石能源(4.1%)。 整体而言,2017年可再生能源(风电、水电、生物质、太阳能)发电比例达到30.0%,比2016年的比例(29.8%)略微增长,主要是因为风电的大幅度增长(+58TWh)被水电的下降(-54.3TWh)所抵消。 如果在可再生能源中不计水电,2017年欧盟风电、生物质和太阳能发电量(679TWh)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煤电(669TWh)。

    发布时间: 2018-02-26

  • 70. IAEA Designates new Capacity Building Centre in Morocco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First in Africa
    zhoujing
    The IAEA this week designated the Moroccan Agency of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Safety and Security (AMSSNuR) as the first African IAEA Capacity Building Centre (CBC) for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EPR), bringing the total of such centres worldwide to seven. The designation of the centre was part of an agreement on cooperation for radiological EPR education, trai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networking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igned on May 21 in Vienna by IAEA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Juan Carlos Lentijo,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Nuclear Safety and Security, and Khammar Mrabit,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AMSSNuR. “The IAEA appreciates the willingness of AMSSNuR to expand the IAEA’s network of CBCs for EPR,” said Mr Lentijo. “With this signing, we strengthen our cooperation to build EPR expertise in Africa.” The Moroccan EPR CBC will organiz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EA, training workshops and other events to enable African countries to strengthen their national EPR capacities. The Centre will share knowledge on the IAEA safety standards and the IAEA’s series of EPR publications through lectures and practical demonstrations.

    发布时间: 2019-05-26

  • 71. 原子能机构发起对聚变材料的挑战
    xuwenwhlib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发起了一场竞争, 寻找 "创新的方法来形象化、分析和探索" 可用于建造聚变反应堆的不同材料的模拟。这种材料会受到极端高温和高能粒子的侵害。 原子能机构表示, 这一挑战的结果将有助于发展示范聚变发电厂。这样的植物将表明, 受控核聚变能产生电网电能, 标志着商业聚变发电厂建设前的最后一步。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实验正在进行的 ITER 之后的下一个阶段, 预计将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代末证明聚变可以用来产生净能量。这不是 ITER 将这种能量转化为电能的任务的一部分。 "利用商业上可行的融合能力, 需要许多年才能解决的严重技术挑战, 包括保护反应堆容器的壁和其他部件免受极端高温和高能粒子, "该机构说。 国际原子能机构原子和分子数据股负责人基督教山指出, 在反应堆中获得非常高的温度是聚变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如此高的温度下, 十倍于太阳物质的核心存在, 只有等离子, 它必须被磁场所限制, 以防止它破坏反应堆壁," 他说。 原子能机构称, 聚变反应堆中使用的候选材料包括钨、钢和铍。 "因为物理样品的实验是困难和昂贵的进行, 科学家已经转向计算模型来模拟材料的行为," 它说。"不同的金属或成分, 冲击能量和温度可以探索 [使用分子动力学], 并可以帮助寻找一个有效的第一壁材料。

    发布时间: 2018-06-27

  • 72. 英国提出核保障监督草案
    xuwenwhlib
    英国政府已经公布了初步的核保障监督条例草案, 以便尽早与议会、工业界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磋商。商业、能源和产业战略部 (BEIS) 2018 年1月19日公布的条例草案提出了英国的核保障监督制度, 并提出由BEIS 国务大臣依据《核保障监督条例法案》 (NS 比尔) 制定条例规章。在英国退出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之后, 保障监督条例规章将为新的国内核保障监督机制建立法律框架。预征求意见稿的公布与2017年1月23日的《2017-2019 年核保障监督法案》在时间上相配合。 英国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 (原子能机构) 签订了两项保障监督协议。BEIS 指出, 这些是IAEA、英国和欧洲原子能机构之间的三方协议。预计, 除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新的保障监督协定外, 英国还将与其他国家签订新的双边核合作协议, 其中包括核保障监督义务, 例如, 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等国。

    发布时间: 2018-01-26

  • 73. 中国环境报:“探秘”核电厂 一睹核“芳容”
    xuwenwhlib
    一道又一道铁丝网墙,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防卫等级森严……当记者俯瞰位于海南棋子湾畔的昌江核电厂时,感到它是那样高冷、神秘、遥不可及。 日前,记者随海南省“第三届核安全文化媒体行”活动前往昌江核电厂参观,近距离目睹了昌江核电厂的“深闺芳容”。 将安全视为生命线 站在厂区外围的道路上,便可一览昌江核电厂全貌。核电厂工作人员王烜昌介绍说,核电厂自2010年4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采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历经6年时间,1号机组、2号机组相继首次装料完成、首次并网发电、商业运行,至此海南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它每年可提供90亿~100亿千瓦时的清洁能源,有能力满足海南省总用电量的1/3。 据了解,1公斤铀-235完全裂变可释放能量82000亿焦耳,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也正是因其蕴含了巨大的能量与危险性,核电厂始终将安全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任何决策与操作都以安全为首要前提。 与此同时,核电厂在设计过程中也设置了核燃料元件包壳、压力容器和反应堆安全壳等多道屏障。其中,反应堆安全壳作为防止发生事故时放射性物质外溢的第四道安全屏障,由直径37米、高约56米、厚度约1米的筒体构成,内部始终保持微负压,并可以抵御龙卷风、地震以及小型飞机撞击等外部破坏。这些防护屏障与其他多种专设核安全保障系统,共同确保了核设施的运转安全。 “压水堆核电厂装料后可以持续运行长达一年甚至更久,核燃料“燃烧”殆尽时就会主动停机,进行燃料更换和设备检修。其间,核电厂将对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以进入下一个运行周期。”海南核电有限公司环境应急处处长朱培忠说。 记者在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获悉,在夯实硬件基础方面,目前海南已建成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及辐射监测大楼、省级辐射监测数据中心、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和快速应急响应监测系统,配备高纯锗谱仪等仪器设备240余台(套)。在昌江建成核电厂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和前沿监测数据中心,配备仪器设备140余台(套)和10个自动监测站,今年1月通过了环境保护部的总体验收。 “扎实开展核与辐射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是海南核与辐射安全工作一大亮点。海南已建立省级及儋州、昌江的核与辐射应急指挥中心,配备省级核应急指挥车、省级辐射监测实验室、昌江核电厂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核应急管理处负责人崔荣川说,目前具备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全方位、无死角监管能力。 建立三级核应急体系 在昌江核电厂应急指挥部的入口,记者看到防护服装、防护鞋码得整整齐齐,淋浴房内设施齐全。谈到辐射防护,王烜昌说,“核电厂对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安全有着严格的规定、规范,工作人员每年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受到严格限制”。 多年来我国核电从未发生过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根据国务院颁布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我国核事故应急实行三级管理,由国家核应急组织、核电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核应急组织和核电厂核应急组织构成。 昌江核电厂同样准备了多套应急预案,同时配套建立核应急固定式去污洗消站、核电厂场外监督性监测系统、农村应急广播三级联网系统等,都保持着日常运行。 “通过在海口、三亚和三沙建设4个自动辐射环境监测站,全省辐射监测基础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省辐射环境监测站有关负责人说,“目前7类45项监测项目通过省级实验室计量认证,48项监测项目通过环境保护部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评估,具备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核与辐射设施监督性监测和应急监测能力”。 为确保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省核应急委各相关成员单位共投资建设了十几个核应急项目。包括应急撤离道路网、应急广播网、固定式去污洗消站、现场监督性监测系统等,均已投入使用。 之所以选址海边,是因为核电厂运行需要大量的水用于冷却。那么冷却后的循环水对周围环境会有影响吗?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在核电厂建设前,相关专业机构就专门针对冷却水排放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冷却水排放仅可能使一定范围内的海水温度轻微升高,不会对海岸生物产生不良影响。为确保万无一失,环境监测部门及核电厂也会定期随机对周边生物的情况进行监测。 超强基站发挥超强优势 当媒体记者们来到核电厂周边一座高约60米的通讯基站时,大家不由得抬头仰望,发出阵阵惊叹。据了解,这一通信基站铁塔高度60米,可抗19级台风 、8级地震,是海南省首例开通的单个重点保障超级基站,也是我国第一座为核电站配套的超级基站。这为其他省份的类似基站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 超级基站的建设与普通通信基站相比,优势何在?崔荣川认为,昌江核电超级基站具有超远覆盖、超级容量、多重保障、高级别配套、重点监控五大优势。 “这一基站采用2G/3G/4G基站无线设备,全方位匹配现网各类手机终端,选用低功耗基站设备达到节能减排效果,从容量及覆盖范围双重考虑,可实现超远覆盖,整个基站能满足约3000人同时进行语音通话及数据业务使用。”崔荣川说。 超级基站的高级别配套,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据悉,这一基站铁塔高度60米,抗风压等级系数1.44,瞬时最大风速72米/秒,相当于19级台风。这也就意味着可实现抗震8级、抗台风19级。 自供电时间长,也是这一基站的一大突出特点。据悉,由于配置了大容量蓄电池和自启动油机,确保基站能在紧急情况下正常运行7天以上,可以保障事故处理期间的通信需求。同时,海南将其纳入VIP站点重点监控,可以实现7*24小时重点监控通信状态,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一旦单路由光缆中断时,传输系统自动切换保护,不影响业务,在遇上重大灾害引起地面通信传输光缆全部中断的情况下,自动切换成微波传输模式,保障基站传输畅通,不影响基站正常工作”。昌江核电工程师徐春松说,这对抢险救灾可起到关键性救援作用。 核电厂成工业旅游基地 在核电厂核心区以外,记者看到厂区内种植着具有浓郁热带风情的椰树、棕榈树、旅人蕉、芒果树、莲雾树、百香果、鸡蛋花等植物,显得郁郁葱葱,因而核电厂也被工作人员称作“花园工厂”。 在厂区的西侧,记者们被一片状如湿地的排洪区所吸引。之所以称之为湿地,是因为这里滋养了白鹭、白鹡鸰、朱颈斑鸠等各种鸟类,附近村民饲养的水牛正在这片“湿地”上悠闲地吃草。 王烜昌认为,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正是昌江核电厂一直努力的方向。因核电厂与棋子湾、海尾湿地公园连成一片,已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工业旅游基地,目前已向游客们和周边学校、村民开展科普宣传和公众开放活动。 目前核电厂通过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观景台、模拟机房、码头以及核文化展厅等,开展相关科普活动。近两年来,核电厂共接待社会各界游客近2万人次,让公众可以近距离地了解、“触摸”核电。 “在严格监管和完备应急设施前提下,核电是非常安全的清洁能源。但向公众消除"误会"还有待时日。目前,昌江核电厂正在积极发挥工业旅游基地的功能,争取开展更多的公众开放活动,积极做好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徐春松说。 对海南昌江核电厂而言,核安全和核应急文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终止符。 来源:中核网

    发布时间: 2018-02-26

  • 74. 王寿君: 军民融 "核" 构建一体化战略和能力体系是关键
    xuwenwhlib
    非常高兴参加本次高交会,大会突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题。核工业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核技术具有军民两用特点。自1955年创建以来,核工业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走过了从以军为主到保军转民再到军民融合的发展阶段,取得了重要的成绩。 第一次创业时期,全国大力协同,成功研制“两弹一艇”,建立了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才有的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核工业实施“保军转民”,发展了以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民用核科技产业,取得了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低温供热堆、快堆、模块化多功能小型堆、CF3燃料组件、地浸采铀技术、100兆电子伏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放射性诊疗药物等一批技术成果,服务于社会民生的各个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党中央对核工业军民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核工业要坚持军民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工业的重要论述,为新的历史时期核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在新起点上加快我国核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步入新时代,中核集团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构建完整的核工业军民一体化能力体系;依托重点项目,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布局;强化军民协同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重大设备设施开放共享力度,构建高质量、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核工业军民一体化能力体系 一是构建强军利民的核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核工业军民一体化科技创新总体战略;加大协同创新,提升核科技研发效率与水平;加快推动核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构建军民两用生产能力,建立常态化开放共享和技术服务机制。 三是构建军民兼顾、专业个性的服务保障能力。积极对接应急救援及后勤服务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保障。 四是构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加强军民融合新产业的民口联合,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发展模式。 五是构建军民通用、统筹共享的内部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内部资源一体化统筹配置局面。 加快搭建军民融合支撑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信息发布共享平台。完善信息管理体系,依托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发布核工业供需信息。 二是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集技术信息收集、分享、分析、推介、转化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核技术转化平台。 三是打造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平台。围绕军民融合新产业组建产业平台,发挥优势技术溢出效应,培育孵化新兴核产业。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重点产业布局 一是充分发挥中核集团在技术、人才、组织、资本、品牌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核动力、核能供热、同位素生产、质子治疗、辐照加工、核探测、核反恐安检、节能环保等领域梳理推出一批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实施。 二是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强化与地方、企业、高校等联合,创新合作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打造核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深入推动核工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 三是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期,以全球战略眼光谋划发展。落实“走出去”国家战略,以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为龙头,带动核工业全产业链“走出去”。同时,积极推动核医学、放射性药物、核医学治疗仪、辐射加工等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品与技术走出国门。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核集团将切实履行好这一责任和义务,加快构建军民一体化战略和能力体系,推动中国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以上内容摘自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寿君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发布时间: 2018-06-26

  • 75. 中广核牵头研制的国际“人造太阳”项目关键设备发运送往欧洲
    xuwenwhlib
    我国首个通过公开招标中标国际“人造太阳”项目的核压力设备完成制造。1月28日,由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牵头,与苏州天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沃科技”)组成联合体采用国际核二级标准共同研制、用于国际热核聚变项目的4台不锈钢蒸汽冷凝罐(英文简称“VST”)顺利装船,运往法国。这是我国企业首次成功研制的核聚变关键设备。 这次发运的4台蒸汽冷凝罐属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核二级压力设备,先后完成了压力试验、真空试验、氦气检漏试验、千斤顶试验、吊耳载荷试验、叠装试验等验收试验。 作为联合项目团队负责人,中广核工程公司设计院副院长高峰表示,项目的顺利交货充分展示了我国企业在设备制造、项目管理上的能力。他称,4台VST设备共焊接163个接管,设备环焊缝总长超过400米,交货周期仅为15个月,是同类型核电设备交货周期的一半左右。中广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连续三十多年不间断建设核电站的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核电建设成果、经验、人才,并与国内外合作伙伴构建了成熟的核电产业链。目前,中广核在运核电机组达到20台,在建核电机组8台,是国内最大的核电运营商、全球最大核电建造商以及在运在建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 据悉,这是我国企业首次竞标中标ITER项目并完成设计制造。2016年5月,经国家科技部推荐,中广核工程公司牵头天沃科技组建联合体参与了ITER项目的VST设计供货项目的国际招标,最终从来自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的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 国家科技部项目主管陶强、国际核聚变实验堆组织(ITER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IO”)代表Sergay等出席了发运仪式。陶强对联合体项目团队的努力和协作给予了肯定,并表示希望联合体团队可以在后续的国际市场开拓中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总投资150亿欧元(2015),建造期超过十年,项目以超导托克马克装置实现大规模受控热核聚变反应,俗称“人造太阳”,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ITER项目集成当今国际上受控磁约束核聚变的主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首次建造可实现大规模聚变反应的聚变实验堆,是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走向应用的关键一步,备受各国政府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尤其是每次全球招标,更成为顶尖高手的擂台赛。

    发布时间: 2018-01-30

  • 76. 原子能机构与核能研究所结成伙伴关系
    xuwenwhlib
    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了今天的核能研究所(NEI)的新协议,正式合作的一个最重要的核工业贸易协会在美国。 核能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部门有长期与来自美国的技术和政策组织工作的历史,世界上运行的反应堆数量最多。 实际安排今天签署的,在第六十二原子能机构大会期间,将重点对施工安全高效,操作,和核电厂退役。 “合作将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内保持更好的了解最紧迫的优先事项的核工业,”Mikhail Chudakov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和核能源部门的负责人。“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优化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确定和实施有价值的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NEI在影响行业的关键立法和监管问题上制定政策。其成员包括范围广泛的组织,包括反应堆的设计师、业主和经营者的核电厂,燃料供应商,放射性药物的公司、律师事务所、工会、国际电力,等等。它促进了核技术的有益的用途由前美国州和联邦政府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行业声音对政策问题,以及国际组织和场地。 根据新协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同意在以下方面进行合作: 加强能力的安全、可靠和高效的建设,当前和未来的核电厂运行和退役; 对研究和创新的策略和活动解决关键问题影响了核工业提高国际核社区之间的对话,包括相关的政策制定者; 识别针对核电站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上的选择,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的核能源计划支持现有核计划; 建立和加强核安全基础设施和安全以及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核电站绩效的持续改进,包括新的发展自己的核能力; 分享和传播知识相关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核电厂,包括培训和资格的人员; 核电厂的退役和拆解领域;以及在与核能可持续的电气和非电利用有关的领域。

    发布时间: 2018-09-21

  • 77. 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核能国家概况报告
    xuwenwhlib
    据相关媒体12月25日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最近发布了2018年度《国家核电概况》,这是一份关于全球核电项目现状和发展的资料。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称,目前在30个国家有454座核反应堆正在运行,世界各地还正在建造54座反应堆。核能提供了全球约11%的电力,约占整个低碳电力的三分之一。   2018年版《国家核电概况》标志着该报告已出版20周年,提供了具有新功能的改进数据库,包括更友好的界面和移动版本。37个国家为2018年度报告提供了新的或更新的信息。该出版物自1998年以来以纸质形式出版,自2002年以来以CD-ROM出版。 .

    发布时间: 2019-01-23

  • 78. 原子能机构帮助尼日利亚计划新的研究反应堆
    xuwenwhlib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起了一项新的同侪审查服务,协助会员国发展核研究反应堆的基础设施。研究反应堆的第一个完整的核基础设施的审查(inir-rr)的任务是在尼日利亚进行的最后一周。 原子能机构认为,研究反应堆的运作需要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包括法律和管理框架,以确保在规划、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期间满足国家和国际义务。 的inir-rr审查遵循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里程碑”的方法,通过解决19个问题从核安全的燃料循环,废物管理的制备研究反应堆工程提供指导,并筹资和融资。 “inir-rr帮助成员国确定并解决基础设施发展中的差距,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好以及适用的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和指南,”总部设在维也纳的机构说。 安德列所tigliole迪,在核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研究堆部室主任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此前进行的顾问团支持会员国着手研究反应堆的计划,这inir-rr将提供更多的结构化的评估和进一步发展国家基础设施系统的帮助。” The first INIR-RR mission was conducted last week in Nigeria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government, which is planning to construct the country's second research reactor. 这项为期五天的任务由原子能机构核能源、核安全和核安保部和核科学和应用部执行,并作为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方案的一部分执行。该小组的任务,以博里奥为首,包括两个专家从阿根廷和韩国,以及四个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工作人员。 该小组总结说,尼日利亚在加强一个新的研究反应堆的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该反应堆将于2025开始运行。研究小组还提出了建议和建议,旨在帮助尼日利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成本评估和融资策略和完整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该小组还认识到尼日利亚在参与该项目的国家组织中有效利用资源的良好做法。 Simon Mallam,主席,尼日利亚原子能委员会说,“我们相信本文将服务于尼日利亚以及它向前移动,其研究的一个新反应堆的计划,这将为医疗保健行业提供重要的资源,在几十年的农业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来。” 尼日利亚的第一个研究反应堆30千瓦中国微型中子源反应堆类似单位经营在中国,加纳,伊朗和叙利亚被委托在2004贝洛大学。该反应器已用于材料分析和培训。国际原子能机构协助,反应器转化为低浓缩铀(LEU)燃料及其辐照高浓缩铀(HEU)燃料遣返中国。 新的,更强大的研究反应堆将使用Leu和被用来生产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放射性同位素工业应用和发展的技能和能力作为国家推进计划引进核电。 自1964以来,尼日利亚一直是原子能机构的成员。面对迅速增加的基荷电力需求,在2007个国家的联邦政府批准的核电项目的技术框架。 尼日利亚已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2025发展达4000兆瓦的核能力的计划。原子能机构的支持包括2015次向尼日利亚派出的两个代表团,该国的应急准备和反应框架符合原子能机构的安全标准。110天的原子能机构综合监管审查服务同侪审查团去年将该国的核监管机构尼日利亚核管理局称为“致力于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持续改进”的监管机构。 世界核新闻研究与写作。

    发布时间: 2018-02-22

  • 79. 英国核燃料供应在脱欧后可能面临风险
    xuwenwhlib
    法国电力公司(EDF )一位高管表示,英国还没有退出欧盟后核反应堆燃料供应所需的替代规则。2018 年2 月19 日,法国电力公司企业政策和法规总监赫沃思在伦敦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英国2019 年3 月脱欧之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复制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的重要内容。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成员身份帮助英国成为反应堆燃料的领先制造商和欧盟领导的核研究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政府因决定退出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受到抨击。该机构负责管理从放射性材料(反应堆燃料)运输到医用同位素和商用原子技术。 赫沃思说:“如果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规定的关键利益得不到保障,我们就无法将核燃料或货物运送到国外。”如果法国电力公司无法获得维护核电站所需的零部件,该公司将停止运营,直到零部件可以采购为止。.

    发布时间: 2018-03-06

  • 80. 中国首台大型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xuwenwhlib
    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试验的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近日在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通过系统验收,标志着“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拥有了专属的高性能“能量驱动器”。记者了解到,在该机组研制过程中,哈电电机先后攻克了六相大电流发电机、大惯量高速转子、宽频变化控保系统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该机组总重约800吨、总高约15.5米,运行中能产生短时高电压、大电流或大功率脉冲,瞬时发电功率高达30万千伏安,能够满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这一聚变研究先进装置的大功率、高储能供电需求,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保障。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贵表示,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是核西物院与哈电电机共同推进我国核聚变能源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成果。今后,哈电电机将与更多优秀机构和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共同助力国家开发、应用清洁能源

    发布时间: 2019-02-20

  • 81. 中广核首次实现冷阴极X射线数字检测白天探伤
    xuwenwhlib
    2月10日,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检测”)和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核电”)在宁德核电厂常规岛实现了基于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首次白天探伤,这是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白天探伤在国内核电站首次、独创性应用,标志着中广核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已具备运用于白天探伤的成熟条件。   中广核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历时三年研发成功,采用碳纳米材料制作阴极,体积小、检测时间短、安全性高,是区别于传统射线检测的全新技术,是从传统夜间射线探伤迈向白天数字探伤的可行性依托。相较于传统夜间γ射线探伤,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白天探伤可减少工作人员数量,缩小隔离边界,降低辐射剂量,可实行交叉作业,进而缩短大修工期,降低管控风险,效率提升显著,大大降低不安全因素。   本次白天探伤窗口从中午12:30至下午13:45,共计完成7道焊缝的探伤,为保证本次白天探伤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广核检测公司和宁德核电技术处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对检验人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组织多次有效的测试并制定了合理可行的隔离及探伤方案,同时得到了宁德核电辐射防护等相关各方的全力配合。   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白天探伤的顺利实施,是中广核检测公司和宁德核电继数字射线成像技术(DR)之后的又一次有效合作,是双方推动射线检测数字化、高效性、安全性的又一壮举,是数字射线成像技术在核电领域的有效运用和拓宽,促进了中国广核集团在无损检测领域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发布时间: 2019-02-20

  • 82. 中核集团成立会计核算服务中心
    zhoujing
    5月22日,中核集团会计核算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该中心的启动吹响了深入推进集团财务管理体系改革的冲锋号,中核集团将力争在五年内建成具有核工业特色的国内领先的财务共享中心。   据介绍,集中会计核算和财务共享服务可以有效地减少传统会计核算业务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将更多财务人员聚焦于财务决策支持、成本分析、预算管理、风险防控等价值创造领域,更好地服务于集团的发展战略。   启动会上,会计核算服务中心与中核集团公司总部及成员单位签订了服务协议。据了解,中心的建设初期将为集团总部和部分京区单位提供会计核算业务,通过两年时间探索和经验积累,进一步扩大服务单位数量及业务范围,将逐步打造成集团公司的会计处理中心、数据管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专家咨询中心、政策研究中心“五位一体”的财务共享中心。

    发布时间: 2019-05-26

  • 83. 《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与网络舆情蓝皮书发布
    xuwenwhlib
    3月29日,《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与《2017年度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网络舆情蓝皮书》首发仪式举办,这两套图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核事业公众沟通工作有着重大意义。推广这两套图书,有利于促进核与辐射安全知识的普及、增进公众对核安全的理解和重视,使公众既能认识到核能和核技术造福人类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能正确理解核与辐射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其潜在危害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核安全意识,增强理性应对涉核事件及事故的能力。   《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科普培训系列教材。该系列丛书首次从监管方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核与辐射安全,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核能利用、核能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等相关知识,是国内同类科普读物中的一大创新。该教材2017年被环境保护部评为优秀教材,2018年被中国核学会评为核科普类图书第一名。   《2017年度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网络舆情蓝皮书》,是为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助力我国核事业安全高效发展,以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相关舆情事件为着眼点,通过采集2017年互联网公众舆情数据,使用量化统计与内容分析的方法,总结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年度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规律后精心编制的,力图为核与辐射安全相关部门开展舆情研判与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两套图书由生态环境部委托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制作。

    发布时间: 2018-04-02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