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首次实现冷阴极X射线数字检测白天探伤》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月10日,中广核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检测”)和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核电”)在宁德核电厂常规岛实现了基于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的首次白天探伤,这是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白天探伤在国内核电站首次、独创性应用,标志着中广核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已具备运用于白天探伤的成熟条件。   中广核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历时三年研发成功,采用碳纳米材料制作阴极,体积小、检测时间短、安全性高,是区别于传统射线检测的全新技术,是从传统夜间射线探伤迈向白天数字探伤的可行性依托。相较于传统夜间γ射线探伤,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白天探伤可减少工作人员数量,缩小隔离边界,降低辐射剂量,可实行交叉作业,进而缩短大修工期,降低管控风险,效率提升显著,大大降低不安全因素。   本次白天探伤窗口从中午12:30至下午13:45,共计完成7道焊缝的探伤,为保证本次白天探伤工作的顺利实施,中广核检测公司和宁德核电技术处通过前期的精心准备,对检验人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培训,组织多次有效的测试并制定了合理可行的隔离及探伤方案,同时得到了宁德核电辐射防护等相关各方的全力配合。   冷阴极X射线数字成像技术白天探伤的顺利实施,是中广核检测公司和宁德核电继数字射线成像技术(DR)之后的又一次有效合作,是双方推动射线检测数字化、高效性、安全性的又一壮举,是数字射线成像技术在核电领域的有效运用和拓宽,促进了中国广核集团在无损检测领域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关报告
  • 《同时发射检测》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10-24
    • 中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多量子阱(MQW)III氮化物二极管阵列的同时发射检测能力。研究团队希望可以用这种多功能设备,开发用于物联网(IoT)部署的先进整体式III族氮化物信息系统。 III族氮化物二极管具有发射和检测光的能力。研究人员成功地组合了这些功能,同时执行了这些功能。 MQW二极管阵列是在蓝宝石材料上使用2英寸直径的III型氮化物制造的。使用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反应离子蚀刻将n-GaN接触层暴露到750nm的深度。通过蒸发技术将氧化铟锡透明导体材料施加到p-GaN接触层上,然后进行退火。剥离工艺用于沉积和构图用于n电极和p电极的铬/铂/金金属。 4x4阵列中的设备通过填充有二氧化硅绝缘层的沟槽,结合垫和金属线由钛/铂/金形成。各个MQW二极管的尺寸为1mmx1mm。 442nm波长的电致发光峰与光响应光谱的尾部有36nm的重叠。两个阵列元素之间的通信通过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RBS)调制达到了每秒2k位的速率。二进制脉冲调制的峰谷电压差为1.6V。检测到的信号约为1.5mV高。 研究人员实现了自动光亮度控制设置,其中405nm激光指示器可以发出编码的脉冲序列,该脉冲序列将被阵列检测到,然后由控制电路进行解释,以考虑环境光条件将光输出调整到所需的水平通过反馈。 该团队正在开发电路,以有效提取光电流,同时这些器件也同时作为LED工作。同时照明成像系统具有三种操作模式:照明、成像和同时照明成像。这意味着micro-LED屏幕可以同时显示图像。环境光条件的变化会在芯片内部产生光电流,从而允许反馈信号来控制操作。
  • 《MDF-Net通过融合X射线和临床数据进行异常检测》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本研究调查了在胸部X射线图像中包含患者的临床信息对深度学习(DL)分类器对疾病定位性能的影响。尽管目前的分类器仅使用胸部X射线图像就可以实现高性能,但与执业放射科医生的协商表明,临床数据信息丰富,对于解释医学图像和做出正确诊断至关重要。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由两种融合方法组成的新架构,使模型能够同时处理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构化数据)和胸部X射线(图像数据)。由于这些数据模态位于不同的维度空间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空间排列策略,即空间化,以促进Mask R-CNN模型中的多模态学习过程。我们使用MIMIC Eye进行了广泛的实验评估,该数据集包括不同的模式:MIMIC-CXR(胸部X射线图像)、MIMIC IV-ED(患者临床数据)和REFLACX(胸部X光中疾病位置的注释)。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胸部X射线的标准Mask R-CNN相比,将患者的临床数据与所提出的融合方法结合在DL模型中,可以将胸部X射线中的疾病定位平均精度提高12%。进一步的消融研究还强调了多模式DL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在疾病定位中结合患者的临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