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台大型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9-01-23
  • 1月17日,在位于成都的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内,我国首台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系统通过验收,总体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六相大电流脉冲发电机组,其在工作时约10秒内的放电功率,相当于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秦山一期核电站。”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聚变科学所副所长李强说。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的该机组,总重约800吨、总高约15.5米,是为满足我国先进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大功率、高储能供电需求研制的大型脉冲“能量驱动器”。工作时,该机组发电机由电动机拖动15分钟后,转速可由0至每分钟498转,随后通过转子加励磁在15秒内将转速下降至每分钟335转,同时释放1350兆焦能量;发电机释放能量后,转速会再次提速到每分钟498转,并在保持5分钟后再次下降转速放电,完成一个工作循环。“该机组的额定转速每分钟500转,总储能达到2600兆焦,额定电压3千伏、额定电流29千安,也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立式六项脉冲发电机组。”李强说,比较原有“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使用的3台脉冲发电机组,“仅这一台新机组...

相关报告
  • 《中国首台大型立式脉冲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9-02-20
    • 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研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试验的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近日在成都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通过系统验收,标志着“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装置拥有了专属的高性能“能量驱动器”。记者了解到,在该机组研制过程中,哈电电机先后攻克了六相大电流发电机、大惯量高速转子、宽频变化控保系统等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该机组总重约800吨、总高约15.5米,运行中能产生短时高电压、大电流或大功率脉冲,瞬时发电功率高达30万千伏安,能够满足“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这一聚变研究先进装置的大功率、高储能供电需求,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保障。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贵表示,30万千伏安立式脉冲发电机组是核西物院与哈电电机共同推进我国核聚变能源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成果。今后,哈电电机将与更多优秀机构和企业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共同助力国家开发、应用清洁能源
  • 《中核成功研制全球首台人造太阳真空室内部件热氦检漏设备》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8-03-28
    • 近日,中国力量再度发力“人造太阳”。在ITER组织代表全程见证下,由中核集团核西物院承建的全球首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真空室内部件热氦检漏设备通过验收,并在该设备上完成ITER世界首次热氦检漏,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性能达到要求,这为建立未来托卡马克装置大型真空室内部件的热氦检漏试验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基准。      真空高温氦检漏测试目前无成熟标准,该测试为ITER装置中一级真空部件高温氦检漏测试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也为未来大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真空件的高温检漏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喜讯传至国外,日韩争先请求参加在该设备上开展的ITER部件实验。3月18日,韩国已派出两位聚变专家来中国参与屏蔽块实验,在中日韩ITER采购包合作框架下为确定ITER部件测试标准贡献力量。   核聚变能与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相同,因此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被人们称为“人造太阳”,这是有望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途径。全球科学家已为此付出了数十年努力。目前正致力于在法国南部建造首个热核聚变实验堆,演示其科学可行性并解决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参与方包括中美韩日俄欧盟等七方,其中,中、日、韩和欧盟分担了ITER包层和偏滤器等核心真空室内部件的生产制造任务。   聚变堆真空室内部件运行在超高真空环境,部件真空密封性决定着ITER的安全运行,热氦检漏是检验其密封性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ITER提出了以往全球所没有开展过的超高指标试验,成为ITER真空室内部件制造与检测的各承担方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于2015年承接了全球首台ITER真空室内部件热氦检漏设备的研制任务,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攻克了二十几项技术难关,形成4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于2017年底成功研制成全球首台可满足ITER真空室内大型部件测试要求的设备。目前,中核集团正在该设备上开展进一步的带部件实验,以期进一步提升设备的检测性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