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四大核电公司希望达成合作联盟》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8-09-03
  • 据报道,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中部电力公司、日立、东芝这四大公司已开始就核电潜在合作伙伴关系进行谈判, 合作的内容涵盖核电厂的重启、废炉、新建、出口等。此外, 四大公司也考虑成立一家维护管理的新公司, 整体核电厂事业的统合也纳入讨论。这四大公司今后将针对具体合作内容签署合作备忘录。 快评目前, 日立针对英国核电厂的建设, 正寻求合作伙伴出资, 而东芝因受到海外核电厂建设事业拖累, 引爆经营危机, 正与其他公司谈旗下唯一的英国核电子公司的出售事宜。如果四大公司能合作, 将有助于厂商持有核电技术现在已非企业单打独斗可承担得起核电事业的经营, 联盟是全球范围内提升核电出口竞争力的趋势。

相关报告
  • 《美国成立Next G电信联盟》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1-13
    • 据Fiercewireless网10月13日报道,5G网络可能还处于早期,全球范围内的一些无线和技术领域科技巨头宣布加入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ATIS)成立的“Next G Alliance”(下一个G联盟) ,旨在引领6G及更高的发展,以确保美国能够在6G以及下一代通信技术中保持领导地位。ATIS是一个由150家成员公司组成的贸易机构,经营业务涉及5G、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多个领域。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AT&T和T-Mobile和高通、微软、Facebook、InterDigital等公司宣布成立Next G Alliance,。 (一)Next G联盟成员 Next G联盟特别关注北美在6G领域的领先地位,包括美国四大移动运营商AT&T、T-Mobile、Verizon和美国蜂窝,以及Facebook、微软和高通等重量级公司,还有Ciena、InterDigital、JMA Wireless和Telnyx。除美国公司外, Next G联盟成员还包括加拿大电信运营商加拿大贝尔公司和Telus公司,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芬兰的诺基亚公司以及韩国的三星公司。 Next G 联盟表示,联盟成员向“为美国商业、私人或政府网络提供产品、服务、软件或应用程序,或在北美市场运营通信网络、多媒体或云服务”的公司开放,但不允许被美国政府机构禁止签订联邦合同的组织(如中国的华为公司)加入。 ATIS表示,预计将有更多的成员加入Next G联盟,许多公司仍在进行业务审查。 (二)Next G联盟愿景 随着全球各国都在推进6G研发计划,Next G联盟的目标是联合北美全行业合作制定一份路线图,确保美国和北美的6G市场的领导地位,涵盖从研发、制造、标准化和市场准备的全部范围。联盟初步制定的战略行动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1. 制定6G国家路线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竞争格局,并推动北美成为研发、标准化、制造和采用Next G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2. 推动北美科技行业在一系列核心优先事项上保持一致,从而确保北美在6G及未来技术的领导力,并影响政府政策和资金。 3. 确定和定义早期步骤和战略,以促进和引领Next G技术在新市场和商业领域的快速商用化,并促进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Next G联盟预计将在今年11月举行第一次会议,联盟成员将任命一个指导工作组并于2021年初正式成立和启动。
  • 《四大政策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19-06-17
    •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技能不断提升,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高度关注。除了在医疗、音乐等新兴领域大展身手外,在传统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饱受招工难之痛的东莞市已经投入使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越来越多的企业盼望使用自动化设备,众多企业正在构建自动化生产线,甚至是全自动的无人生产线。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行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还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近日举行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 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产业跨界融合日益明显,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各国都把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如,近期美国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提出2018——2019年度《综合创新战略》。 “这些举措的共同点都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生产率,与我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罗俊杰表示,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罗俊杰介绍说,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施策,以创新为引领,以需求为带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机器人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应用领域拓展、区域集聚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智能机器人企业和机构170多家,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0%,产业比重约占全国5%以上,园区机器人产业链条完整,涵盖了包括FESTO、安川、哈工大特种机器人在内的整机企业83家,SMC、智同在内的零部件生产企业46家,自动化解决方案及施耐德在内的配套企业和院所39家。 “北京经开区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研发生产、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机器人认证检测等方面建立了先发优势,在电子、汽车、医药等智能制造领域发挥了应用示范和重要的支撑作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绳立成表示。 我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挑战仍存需着力应对 整体上,我国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机协作机器人、云智能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新品不断涌现,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手术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的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运用领域快速拓展。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机器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23.8亿美元,截止至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7.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同时,中国机器人占全球机器人比重上升,2017年占比26.97%,2018年可达29.31%,2013-2018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增速接近30%。 工业机器人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2018年占比71.28%,较2017年(73.78%)略有下滑。服务机器人占比则持续上升,2018年达到约21.05%。特种机器人市场占比一直相对稳定,保持在8%左右。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了147682套,同比增长4.6%。我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应用市场。 虽然如此,但罗俊杰坦言,我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如,核心技术尚待突破、应用领域有待拓展、法律法规体系亟待完善等。 要提升创新能力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充分利用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紧紧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着力改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保持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努力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促进机器人高端化的应用。 规范行业发展 进一步实施好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继续完善机器人检测认证平台,制定行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引导产品品质提升,增强用户使用机器人的信心。 完善标准法规 随着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机器人安全、伦理道德等问题逐步显现,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未雨绸缪,抓紧研究制定完善机器人安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为机器人创新应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加强开放合作 中国制造业应开放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坚持走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落实好各项开放合作政策,为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同行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罗俊杰表示。 地方发力,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日渐清晰 为了推进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个地方也都做了积极努力。 如上海印发《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重点支持人机共融特性的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抢占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制高点,以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养老陪护、安防救援等特定应用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以机器视觉、自主决策为突破方向,积极开发焊接、装配、喷涂、搬运、检测等智能工业机器人,实现高柔性、高洁净度、高危险等特定生产场景的快速响应,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传感、控制、协作和决策性能。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孔磊介绍,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柏惠维康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都是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明星展品,吸引了用户单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8年大会结束后,北京市全面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医院等创新资源,成立了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了前沿技术、产品设计、检测评估、临床研究等六大中心,打造了手术机器人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临床试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巩固和提升北京市手术机器人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在联合清华大学、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十余家医院合作研发的基础上,北京市华科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去年年底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准产,成为了北京市第三家,同时也是全国第三家,获得生产许可的手术机器人。 经过几年发展,北京机器人产业进一步汇聚发展要素,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初具雏形,细分领域初步显现,机器人发展思路也逐步清晰。下一步,北京市将主要聚焦医疗健康机器人、各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为代表的4+1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校企成果转化,用户需求为牵引的产学研用协同等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配套体系和强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工业、民生、公共安全三大应用服务市场,全面培育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