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巨大、失误严重的积极发展核电15年中国核电信息网电话采访中国核电资深专家张禄庆 (下)》

  • 来源专题:核动力监测服务
  • 编译者: 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18-10-09
  • 核信网:张老,您已经把上世纪中国核电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下面我们想请您就本世纪10多年的我国核电发展谈点体会。谢谢您!

    张:本世纪核电的发展时间上跟上个世纪差不多,但是所取得的成绩巨大、相当令人鼓舞,不仅是主体为我国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机组的投运装机总量已占世界第四位,在建机组数位列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已凤凰涅槃、突破阻力,在国内开工建设首堆工程。中核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的建设进度完全符合预期,肯定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采用中核华龙一号技术在巴基斯坦新建的卡拉其项目K 2机组在施工技术方面有所创新,采用的敞顶吊装工艺使得建造工期有了大幅度缩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新,值得好好总结使之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挥。K3机组穹顶也已顺利安装到位。我国核电已积累了300堆年左右的运行经验,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全体核电从业人员的通力配合之下,运营业绩良好,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二级以上的事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全体核工业人可以引以自豪的大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比较多,而且都是中国核电起步后首次发生。主要有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分步走(以下简称“分步走”)转变为“全盘引进,一步跨越”(以下简称“一步跨越”)已被实践证明失误严重;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际招标引进的AP1000和EPR在中国首批建造的六台机组全都拖期达五年左右,致使核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均不能完成预定指标;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曲折历程等,这些事件对我国核电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都成了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现在离2020年只有两年多点的时间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平心静气的对这些事件做一个实事求事、科学客观的回顾和评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吸取教训,避免重犯,要选择好“十三五”剩余时间要上的核电项目,更重要的是好好考虑从2021年开始的下一个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欢迎批评指正。

    一、世纪之交,我国政府部门与核电企业的共同愿望是自主研发出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

    核信网:根据您前面的介绍,我认为本世纪初核电发展重点应该是自主研发新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在四个自主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张:很高兴你的推断和我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中核集团以1999年成立为契机,推出CNP1000二代改进型自主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与M310机型相比,主要有三大技术改进:堆芯组成从157盒增加到177盒燃料组件、采用全数字化仪控系统以及采用半速汽轮发电机组,从而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中核集团认为敢于从反应堆本身开刀才能更好的体现自主设计的水平,而且从秦山二期反应堆堆芯设计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我们是有这个把握完成这项改进的。

    尽管“十五”规划对核电的提法依然是适当发展核电,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根据已经建成发电的秦山二期1号机组在自主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毅然于2002年底签发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适度发展核电开展核电自主化工作的请示》。据传达,该文件的主要精神是,建议在我国已掌握的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也就是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秦山二期的建设模式,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使我国核电有较大的发展。

    从上述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举措可以看出,都是想更好的利用国内的力量开发出自主的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推动我国核电大发展。

    二、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分步走”向“一步跨越”的剧变。

    核信网:照您这么说,为什么在2004年又要国际招标第三代核电技术呢?

    张:这么多年来,我也始终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很可能像寻找马航MH370失事飞机一样。2003年2月10日,国家计委根据其上报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组织召开了核电自主化工作座谈会,对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部署。政府换届后,国家发改委要求中核集团和广核集团按照“通过国际招标确定自主化依托项目技术方案”的思路,联合编制“招标大纲”,开展招标准备工作。两家集团在联合编制过程中发觉政府有关部门思路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从一开始的中方编制自主化依托工程设计方案,请外国公司提出咨询意见,改变成为招标选择外国公司提出自主化依托工程设计方案,交中方具体组织实施。招标书文稿几经修改,直到2003年底,上报的联合招标书文稿主要内容是:依托项目4台机组技术为成熟、先进的第二代核电技术加改进。在引进二代加改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

    2004年3月22日,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启动秦山二期扩建和岭澳核电二期工程项目,要求继续抓紧开展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对外合作谈判,同时要在岭澳一期和秦山二期建设中已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我国改进型第二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研发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必要时可以在新上核电项目中采用自主研发和设计的第二代改进型技术。根据该次会议的决定,岭澳二期1号机组于2005年12月15日开工,终于使得“十五”规划期间有了唯一的新开工核电机组。

    人们可以对上述决定做如下解读:政府有关部门并不主张从国外引进二代改进核电技术,而是相信通过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和岭澳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可以自主完成我国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的研发,并在需要的时候用于新的核电工程。对三代核电技术的谈判要抓紧进行,但后续行动尚无定论,要视谈判结果而定。但是时间仅过去了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剧变终成定局。

    2004年9月28日,中国首个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国际招标书正式向全球发布。要求投标方案必须是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机型,4台机组变成了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厂址。同时宣布由即将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主导此次国际招标。同日法国阿海珐公司、俄罗斯ASE公司以及美国西屋公司联队三方购买了招标文件。后来在2005年8月进行的议标第一阶段中﹐俄罗斯ASE公司由于“技术原因”被出局﹐引进谈判就在法国阿海珐和美国西屋公司两大核电巨头之间进行。

    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分步走”转为依靠“一步跨越”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只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完成的,出台相当突然。它与计委以前召集的几次核电自主化发展研讨会上形成的共识不一致,两大核电集团也没有提出全盘引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三、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剧变的失误分析。

    核信网:张老,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核电技术发展策略剧变给我国核电发展带来的影响?

    张: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旧闻,也许会对寻找这场剧变的原因有所帮助。当时的国核技筹备组组长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 “2003年下半年,中央正在研究引进核电技术,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在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在此情况下,有6位对世界三代核电发展了解得比较深入的专家给中央写信说,现在国际上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熟,很多国家都在准备建三代核电,中国要大规模发展核电,应采用最先进和最安全的三代技术。收到信后,曾培炎同志很重视,开始调研三代核电。这也是国务院首次关注并锁定三代技术的由头。后来这件事被业内戏称为‘核电六君子上书’”。

    筹备组组长的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他指出是上层领导想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有句古语:“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这样看来好像核电六君子上书也是有起因的。不过是自发写作还是命题作文就不得而知了。同时组长也指出,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在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核电界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是这样的观点。许多业内有识之士一直通过“两会”等各种渠道强烈反映意见。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是引进AP1000还是EPR,而是针对需不需要全盘引进本身。平心而论,专家们提出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均属正常,见仁见智,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决策者的睿智与决策判断力。非常遗憾最后的选择是改变了事实已证明卓有成效的“分步走”核电技术发展策略。

    我想大家都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文章,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前15年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实践来检验一下“一步跨越”决策究竟是正确还是失误。

相关报告
  • 《预见2019:《2019年中国污水处理产业全景图谱》》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郑春晓
    • 发布时间:2019-05-14
    • 一直以来,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重,同时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水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十条”、“十三五”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给污水处理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年在PPP模式进一步规范和专项行动持续加码、打好“碧水攻坚战”以及环保大会召开的背景下,污水处理的市场需求将加速释放,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污水处理产业链及历程概述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产业链包括上游污水处理科研、规划设计,中游污水处理设备制造、采购及工程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管理、监督和维护。   回顾中国污水处理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投资兴建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水处理厂全部为国有事业单位,运营能力差,绝大部分污水厂为一级处理,污水处理厂运行专业人员极度缺乏。   2002年以后,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设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为国内外投资人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预期和法律保障,为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各类主体规定了行为准则。   中国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在探索中前进,2014年以来,污水处理行业的PPP模式逐渐兴起,该模式以“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长期合作”为基础,促进政府和公司在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的基础建设。   人均水资源稀少,水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峻。根据水利部发布的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水资源总量2796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为2004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联合国13个贫水国之一,特别是北方和部分东部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严重偏低。   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根据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河流优良(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和劣Ⅴ类的占比分别为78.5%、13.2%、8.3%;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2个,Ⅳ-Ⅴ类湖泊67个,劣Ⅴ类湖泊24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6.0%、54.5%和19.5%;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920座,Ⅳ-Ⅴ类水库120座,劣Ⅴ类水库24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6.4%、11.3%和2.3%。综合来看,水资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   污水排放量巨大,生活污水成主要来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近年来,我国的总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稳定水平,从2014年6095亿立方米变动为2018年的6110亿立方米。同时,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作为最主要的用水方式近5年的用水量在缓慢降低。而生活用水量则相反,近年来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768亿立方米持续增长至2018年的850亿立方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99.7亿吨,较2016年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污水处理工作刻不容缓,2018年随着我国总用水量的增加,废水排放总量将会有所上升。在2017年的所有废水排放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81.6亿吨,占总排放量的26.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517.8亿吨,占总排放量的74.0%,城镇生活污水占比逐年升高,已经成为污水的主要来源。   政策扶持力度大,处理能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推出了很多支持性政策,这对环保行业的发展来讲无疑是特别有利的。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水环境治理同样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陆续下发,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行动。   最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推出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力度,作为环保行业中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从2011年的11303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5743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座数也相应地从1588座增加到2209座,7年增长了39.1%,增长迅速。   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也从2011年的2409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218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从70.41%增加至90.21%,污水处理厂座数也从1303座增加到1572座。   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四川居全国榜首   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8591座,其中城市建成2209座,县城建成1572座,全国建制镇建成4810座。从全国污水处理厂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2017年底有3065座(城市703座、县城332座,建制镇2030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35.68%;其次为西南地区,2017年底有2111座(城市281座、县城286座,建制镇1544座),约占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的24.57%。其他区域分布情况如下:   从污水处理厂具体省份分布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全国污水处理厂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省,达到942座,其中建制镇拥有720座,占比76.4%;江苏省和山东省分别以871和861座位列第二和第三。其他地区均在700座以下。   PPP模式逐渐兴起,政策规范利好民营企业   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推进市场化进程,2014年起财政部和发改委开始大规模推广PPP模式,从2014年至今,PPP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同时,从2014年12月开始,财政部陆续公布了四批PPP示范项目,总数目达到1093个,总投资2.6万亿元。其中,2018年2月最新公布的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共396个,其中污水处理项目达到36个,占比9.09%,比例达到新高,总投资约150亿元。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开展,将带动大批社会资本投入到污水处理行业中,有利于污水处理企业的发展壮大。   2017年7月,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要求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有序推进存量项目向PPP转型,PPP模式将继续深化并加速落地。   作为环保产业的重要内容,污水处理行业近年来发展状态良好,势头强劲,在PPP模式催化订单加速释放和社会资本投资力度不断增强的驱动力下,行业内公司业绩保持稳步增长,特别是博世科和国祯环保,201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高达50%以上。   国有企业把持,拟在建项目规模巨大   近年来,中国污水处理业迅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目前中国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企业有336家,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数量占整个污水处理行业企业数量的比例达到96%。从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国有企业目前市场份额(按销售收入)最高,其次是其他性质企业,不过国有企业在中国污水处理市场近几年的份额略有所下降。   根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市场共发布 846项,总投资约3077.37亿元,其中污水处理拟在建项目数量最多的为广东、四川和贵州,分别为86、79、60个,其余地区均在60个以下。以第三季度投资情况来看,我国污水处理是一个万亿级的投资市场。   投资额方面,辽宁省位列第一,合计为738.74亿元,主要受“兵器工业集团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投资额巨大影响,单个投资额达到了695亿元;广东省和湖北省则分别以244.96亿元和220.01亿元为例第二和第三,其余省市则均在200亿元以下。   市场竞争激烈,并购整合之风日盛   在国内,随着领先企业实力不断壮大,通过投资兼并重组来抢占市场份额已成为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行业并购整合之风日盛。与此同时,国有资本也开始进入该领域。   由于污水处理行业目前比较分散,尚未出现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它们需要借助并购整合迅速成长。近年来,专业化水务公司以其运营效果佳和优良服务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认可,污水处理市场的区域壁垒呈现松动迹象,一些龙头水务公司逐渐走出本地市场进入其他地区。而在全国攻城略地的过程中,一些公司还结合自身优势逐渐打造出污水处理企业并购重组的不同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分析如:   国内污水企业近年来正处于整合阶段,兼并和重组类案例较多。   随着环境监管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污水处理行业的“黄金时代”刚刚开始。显然,无论是资本还是水环境治理企业都意识到,该领域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能够抢占先机而后立稳脚跟的行业翘楚,正在定义污水处理领域新的排行榜。未来3-5年,污水处理行业的整合、重构必然会成为趋势,恒者恒强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城镇污水处理接近饱和,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   城镇污水处理率接近饱和。截至2017年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4.54%,距离“十三五”规划的目标95%已非常接近,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21%,“十三五”规划的相应要求基本已实现,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均已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增加污水处理率已经不再是污水处理行业的主攻方向。   乡镇污水处理成蓝海,高速增长阶段即将开启。与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情况不同,我国乡镇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再加上环保意识不强,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使得乡镇污水处理率偏低。在2017年,全国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仅为49.35%,与“十三五”规划中70%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集中处理率也仅为39.56%。在全国所有的建制镇中,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数量仅占总数的47.06%,污水处理覆盖率较低。在乡村中,这一情况更为严重,全国污水处理率仅为17.19%,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比率只有8.20%,污水处理厂个数也只有874座。从数量上看,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乡村仅占25.13%,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在政策以大力支持。在2017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财政部印发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表示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13万个,结合水质改善要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为“好水”和“差水”周边的村庄,涉及1805个县(市、区)12.82万个建制村,约占全国整治任务的92%。
  • 《我国核电发展带来的钢铁机会》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徐亮
    • 发布时间:2020-01-08
    • 我国核电发展带来的钢铁机会. 来源: 中国钢铁新闻网 中国冶金报社 发布时间:2019-12-17 . 分享到:0“核能材料服役环境包括强辐射、高温和高压、高温度梯度、腐蚀环境等。核能用钢必须得适应服役环境。并且,根据已公开统计数据,钢铁材料制造部分的成本占整套核电机组部件成本的 83% 。”日前,在酒钢举行的第十一届核电前沿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新建机组大会上,中核集团的专家向与会者讲解了压水堆核电站对钢材的要求。在聆听了 25 个主题交流演讲后,《中国冶金报》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核电加速发展的脚步,也感知到了核电带来的钢铁机会。中国核电发展空间大中国核电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旭介绍, 1985 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 30 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动工。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中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 47 台,装机容量为 4873 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尽管中国核电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相比,差距依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