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信网:张老,您已经把上世纪中国核电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下面我们想请您就本世纪10多年的我国核电发展谈点体会。谢谢您!
张:本世纪核电的发展时间上跟上个世纪差不多,但是所取得的成绩巨大、相当令人鼓舞,不仅是主体为我国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机组的投运装机总量已占世界第四位,在建机组数位列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已凤凰涅槃、突破阻力,在国内开工建设首堆工程。中核华龙一号福清5号机组的建设进度完全符合预期,肯定能在“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采用中核华龙一号技术在巴基斯坦新建的卡拉其项目K 2机组在施工技术方面有所创新,采用的敞顶吊装工艺使得建造工期有了大幅度缩短,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新,值得好好总结使之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挥。K3机组穹顶也已顺利安装到位。我国核电已积累了300堆年左右的运行经验,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和全体核电从业人员的通力配合之下,运营业绩良好,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二级以上的事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全体核工业人可以引以自豪的大事。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比较多,而且都是中国核电起步后首次发生。主要有中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以我为主,中外合作”分步走(以下简称“分步走”)转变为“全盘引进,一步跨越”(以下简称“一步跨越”)已被实践证明失误严重;我国三代核电技术国际招标引进的AP1000和EPR在中国首批建造的六台机组全都拖期达五年左右,致使核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均不能完成预定指标;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曲折历程等,这些事件对我国核电今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都成了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现在离2020年只有两年多点的时间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平心静气的对这些事件做一个实事求事、科学客观的回顾和评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吸取教训,避免重犯,要选择好“十三五”剩余时间要上的核电项目,更重要的是好好考虑从2021年开始的下一个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是我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欢迎批评指正。
一、世纪之交,我国政府部门与核电企业的共同愿望是自主研发出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
核信网:根据您前面的介绍,我认为本世纪初核电发展重点应该是自主研发新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在四个自主化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张:很高兴你的推断和我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中核集团以1999年成立为契机,推出CNP1000二代改进型自主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与M310机型相比,主要有三大技术改进:堆芯组成从157盒增加到177盒燃料组件、采用全数字化仪控系统以及采用半速汽轮发电机组,从而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中核集团认为敢于从反应堆本身开刀才能更好的体现自主设计的水平,而且从秦山二期反应堆堆芯设计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我们是有这个把握完成这项改进的。
尽管“十五”规划对核电的提法依然是适当发展核电,但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根据已经建成发电的秦山二期1号机组在自主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毅然于2002年底签发了上报国务院的《关于适度发展核电开展核电自主化工作的请示》。据传达,该文件的主要精神是,建议在我国已掌握的核电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以我为主,中外合作”,也就是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秦山二期的建设模式,设计建造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厂,使我国核电有较大的发展。
从上述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举措可以看出,都是想更好的利用国内的力量开发出自主的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机型,推动我国核电大发展。
二、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分步走”向“一步跨越”的剧变。
核信网:照您这么说,为什么在2004年又要国际招标第三代核电技术呢?
张:这么多年来,我也始终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很可能像寻找马航MH370失事飞机一样。2003年2月10日,国家计委根据其上报国务院的文件精神,组织召开了核电自主化工作座谈会,对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部署。政府换届后,国家发改委要求中核集团和广核集团按照“通过国际招标确定自主化依托项目技术方案”的思路,联合编制“招标大纲”,开展招标准备工作。两家集团在联合编制过程中发觉政府有关部门思路正在发生悄然变化:从一开始的中方编制自主化依托工程设计方案,请外国公司提出咨询意见,改变成为招标选择外国公司提出自主化依托工程设计方案,交中方具体组织实施。招标书文稿几经修改,直到2003年底,上报的联合招标书文稿主要内容是:依托项目4台机组技术为成熟、先进的第二代核电技术加改进。在引进二代加改进技术的同时,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
2004年3月22日,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同意启动秦山二期扩建和岭澳核电二期工程项目,要求继续抓紧开展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对外合作谈判,同时要在岭澳一期和秦山二期建设中已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开展我国改进型第二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的研发工作,做好技术储备,必要时可以在新上核电项目中采用自主研发和设计的第二代改进型技术。根据该次会议的决定,岭澳二期1号机组于2005年12月15日开工,终于使得“十五”规划期间有了唯一的新开工核电机组。
人们可以对上述决定做如下解读:政府有关部门并不主张从国外引进二代改进核电技术,而是相信通过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和岭澳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可以自主完成我国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的研发,并在需要的时候用于新的核电工程。对三代核电技术的谈判要抓紧进行,但后续行动尚无定论,要视谈判结果而定。但是时间仅过去了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剧变终成定局。
2004年9月28日,中国首个4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国产化依托项目国际招标书正式向全球发布。要求投标方案必须是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机型,4台机组变成了浙江三门和山东海阳两个厂址。同时宣布由即将成立的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核技”)主导此次国际招标。同日法国阿海珐公司、俄罗斯ASE公司以及美国西屋公司联队三方购买了招标文件。后来在2005年8月进行的议标第一阶段中﹐俄罗斯ASE公司由于“技术原因”被出局﹐引进谈判就在法国阿海珐和美国西屋公司两大核电巨头之间进行。
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从“分步走”转为依靠“一步跨越”掌握三代核电技术,只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完成的,出台相当突然。它与计委以前召集的几次核电自主化发展研讨会上形成的共识不一致,两大核电集团也没有提出全盘引进三代核电技术的要求。
三、我国核电技术发展策略剧变的失误分析。
核信网:张老,那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核电技术发展策略剧变给我国核电发展带来的影响?
张: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旧闻,也许会对寻找这场剧变的原因有所帮助。当时的国核技筹备组组长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 “2003年下半年,中央正在研究引进核电技术,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在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在此情况下,有6位对世界三代核电发展了解得比较深入的专家给中央写信说,现在国际上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成熟,很多国家都在准备建三代核电,中国要大规模发展核电,应采用最先进和最安全的三代技术。收到信后,曾培炎同志很重视,开始调研三代核电。这也是国务院首次关注并锁定三代技术的由头。后来这件事被业内戏称为‘核电六君子上书’”。
筹备组组长的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他指出是上层领导想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有句古语:“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这样看来好像核电六君子上书也是有起因的。不过是自发写作还是命题作文就不得而知了。同时组长也指出,当时国内不少人认为,在原来二代核电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二代加”是现在运行得最好的核电技术,实际上包括我在内的核电界大多数科技人员都是这样的观点。许多业内有识之士一直通过“两会”等各种渠道强烈反映意见。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是引进AP1000还是EPR,而是针对需不需要全盘引进本身。平心而论,专家们提出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均属正常,见仁见智,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决策者的睿智与决策判断力。非常遗憾最后的选择是改变了事实已证明卓有成效的“分步走”核电技术发展策略。
我想大家都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的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著名文章,那么我们现在就用前15年我国核电发展的具体实践来检验一下“一步跨越”决策究竟是正确还是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