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药研发动态》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24-06-01
新药研发动态跟踪报道国际上最新批准上市的药物信息、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信息、对药物关键作用靶点、药物热点治疗领域、国际上药物研究重点机构进行跟踪,以期为新药研发人员提供重要信息指导,为医药工作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解新药动态的窗口。
  • 1. 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选择
    杜慧
    结直肠癌是最可治疗的癌症之一,尤其是在早期发现时。对于晚期患者,治疗方法的显著进步为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梅奥诊所的肿瘤学家乌迈尔·马吉德(Umair Majeed)博士表示,改进的治疗方案意味着即使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也能获得更好的预后。 结直肠癌分为0至4期,分期决定了癌症的扩散程度和相应的治疗方案。 “第3期和第4期被认为是晚期阶段,在第3期癌症会扩散到淋巴结,而在第4期则会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肝或骨骼,”马吉德博士说。 当结直肠癌发生转移时,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我们为部分患者提供肝移植的选择。此外,我们还有一个肝动脉灌注泵项目,适用于那些癌症已从结肠或直肠扩散到肝脏的患者,”他说道。 这种泵将化疗药物直接输送到供应肝脏的动脉中。除了手术外,治疗选择还包括更有效的药物、免疫疗法和靶向治疗。 “我们有专门从事复杂手术的外科医生,例如细胞减灭术和HIPEC(腹腔热灌注化疗),这是一种针对特定患者的、注入腹膜的特殊化疗形式,”马吉德博士补充道。 尽管有这些先进的治疗选择,马吉德博士仍保持谨慎乐观。 “结直肠癌是一种即使在第4期的情况下,某些病例仍有可能治愈的癌症,”他说。

    发布时间: 2025-06-17

  • 2. RNA分子被识别为胃癌的可能驱动因素
    杜慧
    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可能推动胃癌发展的分子——这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胃癌或称胃部癌症仍然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早期诊断困难,且一旦疾病扩散,治疗往往无效。 由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消化健康研究所副教授Kishore Guda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类特殊的核糖核酸(RNA)分子——称为长基因间非编码RNA(lincRNA),这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新的目标。 RNA的主要功能是将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然而,非编码RNA分子并不携带会被转化为蛋白质的遗传信息。Guda提到:“我们发现一种特定的lincRNA,名为lincPRKD,在胃癌和食道癌中都被激活。通过了解lincPRKD在胃癌中的作用,我们希望能够揭示预防和治疗这种棘手疾病的新方法。” 高级研究助理Durga Ravillah和Guda团队的助理教授Andrew Blum领导了这项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胃肠肝病进展》杂志上。 研究的目标是确定这种lincRNA分子在这类癌症中被激活的频率,并希望识别这些RNA分子是否在任何特定的肿瘤亚群中更为常见,使用现有的胃癌和食道癌组织进行分析,以及测试它们能否用于早期癌症检测。 从今年夏天开始,研究人员还计划在免疫缺陷的小鼠模型中培养从患者身上新近采集的癌症活检组织,并测试阻断这些分子是否能阻止恶性肿瘤的形成。 Guda表示:“由于在食道癌和胃癌患者中常见对化疗、免疫疗法和/或放疗的抵抗性,我们还将测试这种疗法抵抗性是否与这些RNA分子的激活有关。”这意味着研究团队不仅致力于探索lincPRKD在癌症发展中的角色,还在寻求如何利用这一知识改善现有治疗方法的效果,特别是针对那些传统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群体。

    发布时间: 2025-06-17

  • 3. 酶PRMT5被发现驱动卵巢癌的化疗耐药性
    杜慧
    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探索卵巢癌化疗抵抗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一种名为PRMT5的酶是导致晚期卵巢癌化疗抵抗的关键因素,这一成果发表于《临床研究杂志》上。 卵巢癌是美国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近年来治疗方法有所改进,但许多患者仍会经历癌症复发并发展出对化疗的抵抗性。根据Mazhar Adli博士及其团队的研究,PRMT5酶在化疗耐药的卵巢癌中高度表达,并与不良预后相关。Adli指出:“化疗抵抗是治疗这类癌症时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 先前的研究表明,PRMT5在调节基因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在化疗耐药的卵巢癌细胞中大量存在。在这项新研究中,通过使用细胞内免疫染色和CRISPR筛选技术,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PRMT5的作用机制。他们发现,蛋白质KEAP1是调控PRMT5的关键因子。在正常条件下,KEAP1结合PRMT5并启动其降解,维持蛋白水平的平衡。然而,在化疗抵抗的肿瘤中,这种调控机制被破坏,导致PRMT5水平升高。 进一步实验揭示,PRMT5影响应激反应基因的活性,创造了一个有利于药物抵抗的细胞环境。当研究人员将PRMT5抑制剂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结果显示该组合疗法显著增加了癌细胞的死亡率,并减少了患有卵巢癌的小鼠体内肿瘤的增长。 研究表明,KEAP1是这些细胞应激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在压力条件下(如化疗引起的),细胞会抑制KEAP1路径,这会导致PRMT5上调,从而促进化疗抵抗。因此,针对PRMT5的联合治疗成为卵巢癌潜在的有效疗法选项。 下一步计划是启动临床试验,以验证这种联合疗法的效果。“我们已经证明这是一个真正的可治疗靶点,而且我们有几个有效的抑制剂。我们需要将这些抑制剂与现有的化疗相结合,使其在临床上更加有效。”Adli强调说。当前,单独测试这些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但研究团队认为,仅靠单一抑制剂可能不如与化疗联用那样有效。这项研究为卵巢癌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并为未来克服化疗抵抗提供了希望。

    发布时间: 2025-06-17

  • 4. FDA批准Zusduri用于治疗复发性低级别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杜慧
    2025年6月1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由UroGen Pharma Ltd.开发的Zusduri(丝裂霉素)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性低级别中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LG-IR-NMIBC)。这是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用于该适应症的药物。 Zusduri是一种由丝裂霉素和无菌水凝胶组成的新型制剂,基于UroGen公司专有的持续释放RTGel®技术平台设计,旨在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消融。此次获批是基于关键的3期临床试验ENVISION的积极结果。数据显示,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3个月时的完全缓解率(CR)达到78%,其中79%的患者在12个月内未出现疾病复发事件。 目前,LG-IR-NMIBC的标准治疗方式是通常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但由于该病复发率高,患者往往需要多次手术。 在临床试验中,Zusdur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0%)包括肌酐升高、血钾升高、排尿困难、血红蛋白降低、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尿路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尿。接受Zusduri治疗的患者中有12%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尿潴留(0.8%)和尿道狭窄(0.4%)。 此次获批标志着膀胱癌治疗的一个新阶段,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少侵入性、更可持续的治疗方案

    发布时间: 2025-06-17

  • 5. 国产PD-1抑制剂派安普利单抗获FDA批准用于鼻咽癌
    杜慧
    2025年4月2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的PD-1抑制剂派安普利单抗penpulimab-kcqx与顺铂或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使用,用于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非角化型鼻咽癌(NPC)成年患者。FDA还批准派安普利单抗作为单药疗法,用于曾接受过含铂化疗并至少接受过其他一种先前治疗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非角化型鼻咽癌成年患者。 推荐剂量为:派安普利单抗与顺铂或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使用时,每三周200 m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最长治疗时间为24个月。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的鼻咽癌患者,派安普利单抗单药疗法的推荐剂量为每两周200 mg,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反应,最长治疗时间为24个月。 派安普利单抗可能引发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包括肺炎、结肠炎、肝炎、内分泌病、肾炎伴肾功能障碍以及皮肤不良反应。派安普利单抗与顺铂或卡铂和吉西他滨联合使用的最常见不良反应(≥20%)包括恶心、呕吐、甲状腺功能减退、便秘、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咳嗽、新冠病毒感染、疲劳、皮疹和发热。派安普利单抗单药疗法的最常见不良反应(≥20%)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肌肉骨骼疼痛。致命性不良反应发生在1%的患者中,包括一例肺炎、一例脓毒性休克、一例结肠炎和一例肝炎。

    发布时间: 2025-06-17

  • 6. 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新蛋白靶点
    杜慧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脑部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第3组髓母细胞瘤具有高度侵袭性且难以治愈,是导致儿童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由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主导、发表于《Cancer Cell》的一项研究,为该类型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研究团队通过分析2000多个在第3组髓母细胞瘤中异常表达的基因,发现二氢硫辛酰基转乙酰酶(DLAT)的高表达与患者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DLAT受c-MYC蛋白调控,而c-MYC作为该类型肿瘤的核心驱动因子,又受到代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的调节。DLAT不仅参与肿瘤细胞的代谢活动,还影响其对氧化应激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DLAT高表达的肿瘤对一种新发现的铜依赖性细胞死亡机制——铜死亡(cuproptosis)更为敏感。研究人员利用名为elesclomol的小分子提升肿瘤细胞内的铜含量,成功诱导了癌细胞死亡。在小鼠模型中,接受elesclomol治疗的动物存活时间更长,肿瘤负荷显著减轻。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药物进入大脑一直是脑瘤治疗的一大难题,但elesclomol具备良好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即使浓度很低也能发挥作用。此外,该分子此前已在成人疾病中用于治疗实体瘤,为其在儿童脑瘤中的应用提供了初步安全性依据。研究团队正进一步探索铜积累引发细胞死亡的具体机制,并评估elesclomol联合免疫疗法的潜力。考虑到肿瘤的异质性,该药物可能更适用于c-MYC和DLAT高表达的患者群体。研究人员希望尽快启动临床试验,将这一突破性发现转化为实际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战胜第3组髓母细胞瘤带来新的曙光。

    发布时间: 2025-06-17

  • 7. 人工智能助力发现罕见唾液腺癌的潜在治疗靶点
    杜慧
    腺样囊性癌(ACC)是一种罕见的唾液腺恶性肿瘤,占头颈癌的1%-5%和唾液腺肿瘤的25%-35%,其早期症状隐匿、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患者预后较差。近日,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联合InSilico Medicine和Prelude Therapeutics开展的研究发现,靶向抑制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可能是治疗ACC的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实验与临床癌症研究杂志》。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智能(AI)分析了87例ACC肿瘤样本及35例正常组织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出PRMT5作为潜在靶点。PRMT5是一种参与表观遗传调控的酶,通过甲基化修饰调控基因表达和蛋白质活性,在癌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进一步实验中,团队测试了Prelude Therapeutics开发的高选择性PRMT5抑制剂PRT543,在ACC细胞系、患者源性类器官(3D肿瘤模型)及患者源性异种移植模型(PDX)中均观察到显著的抗肿瘤效果:PRT543通过下调关键致癌基因(如MYB、MYC)的表达,抑制肿瘤生长,且效果不受NOTCH1基因突变状态(与侵袭性ACC相关)影响。为增强疗效,研究团队筛选出多激酶抑制剂仑伐替尼(Lenvatinib)作为联合用药伙伴,体外实验显示二者联用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此外,部分患者样本显示PRMT5、MYC、MYB及仑伐替尼靶基因的高表达,提示此类患者可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而PRMT5高表达但仑伐替尼靶点未激活的患者或可单药获益。尽管PRMT5抑制剂未实现“治愈”,但其作为单药或联合用药的潜力为ACC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研究强调了精准医疗的重要性:通过分子分型筛选患者,可优化治疗方案并减少副作用。未来需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验证PRMT5抑制剂在AC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策略。这一研究不仅为罕见癌症的靶向治疗开辟了路径,还体现了AI在加速药物发现中的关键作用,标志着癌症治疗向个性化、精准化方向的进一步迈进。

    发布时间: 2025-06-17

  • 8.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肽类药物在对抗致命性脑癌方面具有潜力
    杜慧
    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弗拉林生物医学研究所科学家开发的一种实验室设计分子JM2,可能为治疗致命性脑癌——胶质母细胞瘤带来新突破。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性,患者确诊后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4个月。尽管现有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由于存在耐药性的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肿瘤往往在治疗后复发。因此,靶向这些顽固的癌细胞成为研究的关键方向。 研究人员发现,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不仅参与细胞间通信,还与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中的微管结构紧密结合,这一新发现为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基于此,研究团队使用了一种由连接蛋白43衍生的肽类分子JM2,该分子能够模拟连接蛋白43与微管相互作用的区域。实验结果显示,JM2能有效破坏这种结合,并对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产生毒性,而不影响健康脑细胞。更重要的是,JM2不影响连接蛋白43的其他正常功能。 在三维培养模型和动物实验中,JM2显著缩小了肿瘤体积并延缓了肿瘤生长,显示出其作为新型肽类药物的潜力。研究还表明,将JM2与现有化疗联合使用,可能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通过纳米颗粒或病毒载体等方式更精准地将JM2递送至肿瘤部位。 这项研究由弗拉林研究所与Carilion诊所合作完成,所用癌细胞来自当地患者捐献。研究团队已成立Acomhal Research Inc.公司,致力于推动该疗法走向临床。虽然还需进一步评估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JM2代表了对抗胶质母细胞瘤复发的一个有希望的新方向。

    发布时间: 2025-06-17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