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JAMSTEC在海底破火山口发现 “新种新属新亚科”水母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liguiju
    发布时间:2024-02-29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 研究人员于2002年在小笠原群岛须美寿破火山口内部利用Hyperdolphin  ROV进行潜航调查时,发现并采集了新型水母。根据形态分类学研究,研究人员确定这种水母为一种从未被报告过的未分类物种,但自从采集到之后,就再也没有遇到过同类型水母。直到2020年研究人员利用KM-ROV再次在须美寿破火山口成功观察并采集到了同种的第二只水母个体。基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水母的任何近缘种均未在全球公共基因序列数据库 Genbank 中登记过。研究团队先后在南极海、加勒比海、日本海沟等世界各地的海域采集了可能与其具有亲缘关系的水母物种,并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发现的水母与基因分析结果相近的水母具有不同的特征,不仅应归类为新物种,还应归类为比新属更高级的新亚科,研究人员将其定义为新种新属新亚科,并命名为Santjordia pagesi。研究团队在不同海域进行了数百小时的调查,但目前只在已知存在海底热液矿床的须美寿破火山口内部发现过 Santjordia pagesi,未来仍需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张灿影 编译;熊萍 校稿)  
  • 快讯 Nature Communications:深海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分解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liguiju
    发布时间:2024-02-29
    可生物降解塑料能在陆地、河流和海岸被微生物分解。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在深海极端环境下,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否会被深海微生物降解。日本东京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代表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聚羟基烷酸酯、可生物降解性聚酯和多糖酯)在757至5552米不同深度的微生物分解情况。研究人员根据重量损失、材料厚度减少和表面形态变化来评估样品的降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聚(L-乳酸)在海岸或深海都不会被降解,而其他可生物降解的聚酯、聚羟基烷酸酯和多糖酯都会被降解,降解速率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慢。研究人员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了深海塑料碎片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发现随着水深的增加多样性降低,利用宏基因组学发现了几种优势微生物携带了可能编码塑料降解酶的基因,如聚羟基烷酸酯解聚酶和角质酶/聚酯酶。对现有宏基因组数据集的分析表明,这些微生物存在于其他深海地区。该研究结果证实,尽管效率远低于沿海环境,但可生物降解塑料可以被深海海底微生物降解。(张灿影 编译;熊萍 校稿)
  • 快讯 Nature:耐缺氧浮游动物降低了秘鲁洪堡洋流的生物碳泵效率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liguiju
    发布时间:2024-02-29
    在海洋中,表层水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微量物质是生物碳泵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封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为深海生态系统提供燃料。在热带上升流系统中,预计碳向下转移的效率特别高,科学家认为,在这种环境中,表层水下的缺氧会阻碍微量物质的消耗,然而,对低氧水域中颗粒供给物和碳输出的观测很少。 德国GEOMAR海洋研究所在最新的研究中提供证据证明:耐缺氧浮游动物以秘鲁广阔的氧气最低区(OMZ)的下沉颗粒为食。使用多种漂移阵列式沉积物捕集器和原位成像技术,科学家发现了下沉颗粒的地球化学和形态转变以及浮游动物对碳输出的实质性控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结果对OMZ高效生物碳泵的假设发起了挑战,并进一步证明了在研究海洋碳封存时需要考虑中层生物。(李亚清  编译;熊萍 校稿)
  • 快讯 Science:最古老热液喷口沉淀物中的纳米颗粒磷灰石和绿磷灰石催化了原始生命的形成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liguiju
    发布时间:2024-02-29
    西澳洲大学的一项研究在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克拉通~35亿年德莱塞地层最古老、保存完好的jaspilites中,发现了绿色磷灰石和氟磷灰石(FAP)纳米颗粒。研究认为这两种物质都属于喷口羽流颗粒,其共存的赤铁矿与二次氧化有关。地球化学模型还原了其形成的整个过程:缺氧、无硫酸盐的海水对海底玄武岩热液蚀变释放了大量的Fe(II)和P,同时在热液喷口附近沉淀形成绿化石和FAP。FAP纳米颗粒的形成、运输和保存表明,海水P浓度比现代深水至少高≥1-2个数量级。这项研究预测太古宙海底喷口是纳米颗粒“工厂”,产生了无数富含Fe(II)和P的FAP,催化和加速了原始生命的形成。(李亚清  编译;熊萍 校稿)
  • 快讯 新极地科考任务将揭开南大洋的碳秘密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liguiju
    发布时间:2024-02-29
    2024 年 1 月 23 日,英国极地船大卫·阿滕伯勒爵士号(Sir David Attenborough)从智利蓬塔阿雷纳斯出发前往威德尔海,开展为期30天的PICCOLO项目考察,以研究二氧化碳是如何在南大洋移动和转化的。 当南极洲附近海水中的碳上升到表面时,它会与大气、冰以及海洋表面附近的微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相互作用,然后下沉到海洋深处。科学家希望了解南大洋碳吸收的生物和化学过程,改进预测未来气候的模型。研究人员将利用最新技术,例如自主潜艇、滑翔机和浮标,通过在海冰上钻孔、用仪器标记海豹、使用浮动和系泊平台等方式收集各类样本和数据,在迄今为止未经研究的地方(例如海冰下面)观察这种相互作用过程。 威德尔海被认为是一扇“活板门”,二氧化碳在此离开大气层进入深海,项目选择此处也是为了更多地了解南大洋碳吸收的关键过程。PICCOLO 项目是NERC 资助的 “南大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RoSES)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的旨在了解南大洋在庞大的地球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PICCOLO首次对控制碳循环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全年的测量,项目的观测结果和数据将输入地球系统模型,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气候。(张灿影 编译;熊萍 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