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类别
“8+2” 重点领域
来源专题
  • 快讯 全球首座工业废水再生水厂在台启用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编译者:王阳0
    发布时间:2023-06-04
          台积电南科再生水厂是由全球半导体龙头台积电与台湾最大统包工程承揽商中鼎集团携手兴建营运,也是全球首度将工业再生水用于半导体生产。台积电南科再生水厂应于去年12月开始供应台积电晶圆厂制程使用,台积电南科再生水厂预计2023年供水量将达到每天2万吨。预计2024年台积电南科厂区每天总计将使用6.7万公吨的再生水?目标是2030年台湾厂区再生水替代率预计达到60%,预计可以达到每日3万6000吨的工业再生水量,并达成废水零排放的循环经济。
  • 快讯 国家水网建设进一步提速 今年15项工程已开工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编译者:王阳0
    发布时间:2023-06-04
          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目前国家水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如何,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加快推进国家水网规划建设。       一是加快完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命线作用,不断优化东中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运用方案,积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2022年开工建设了中线引江补汉工程,拉开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帷幕,加快南水北调总体规划修编,推进东线二期可研论证和西线工程规划编制。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       二是推进建设一批骨干输排水通道,开工了多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水网骨干工程;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或实现重要节点目标,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通水,对缓解淮河中游干旱缺水、构建江淮水运大动脉、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积极推进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全面推进省级水网规划编制,鼓励地方重点在省级水网组织推动、骨干工程建设、数字孪生水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目前7个省级水网先导区明确的2500多个项目中。
  • 快讯 我国加快工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编译者:王阳0
    发布时间:2023-06-04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名单,29家企业和3个园区上榜。遴选一批废水循环利用效果显著、水效指标先进的企业,作为水效对标达标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推动更多企业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污新跃升。               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我国面临治理工业废水的艰巨任务。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17.7%,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4。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正常年份缺水超500亿立方米。一边是持续高企的工业用水需求,一边是人多水少的基本国情,加快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使废水“变废为宝”,成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但规模、设施和技术储备参差不齐,石化化工、钢铁、食品、纺织印染、造纸等不同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性质差异很大,很难用一种技术方案或一种模式予以解决,必须分类统筹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 快讯 杭州市临安区城镇污水治理数字赋能提速 高标准打造“杭州样板”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编译者:王阳0
    发布时间:2023-06-04
          临安区以创新引领,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建成了智慧水务管理云平台,实现综合管理智能化,为全区污水治理织起了一张“智慧网”,推动实现厂、站、网、户四级一体化管理。临安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全区466.7公里管网进行了普查并数据录入,建立起了管线基础数据库,实现了100%系统覆盖。基于数据库打造的排水管网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可以清晰、直观地查看辖区内资产所在位置、数量、CCTV 视频以及状态,便于对管网数据的导入、分析、查阅和调用,只要出现异常,系统还会及时提醒。    
  • 快讯 河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编译者:王阳0
    发布时间:2023-06-04
          河北省住建厅、发改委联合发布《河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到,2030年前,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和方式更加优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更加充分,城乡建设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运行基本实现,城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公众自觉行为,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