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类别
“8+2” 重点领域
来源专题
学科
  • 快讯 GreenBot自主作业系统完成实地测试验证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编译者:张嘉璐
    发布时间:2025-08-05
      GreenBot项目通过部署高精度自主作业车辆,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款由欧盟和西班牙政府联合资助的智能除草设备,专为杏仁、柑橘和橄榄等木本作物设计,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机器视觉技术,可精准控制杂草并减少化学药剂使用。 (核心技术创新) 精准作业系统: 基于ROS2的自主导航系统 GNSS RTK定位(精度±2cm) 半圆形机械臂(行进间环绕树干作业) 靶向喷雾系统(药剂使用减少70%) 智能识别模块: ZED 2i立体视觉(低高度广角监测) Jetson AGX Orin边缘处理器(64GB内存) 定制化YOLO模型: 实时处理速度:1秒/帧 杂草识别准确率>95% 三维定位误差±2cm 环境适应性: 复杂光照条件(200-100,000lux) 多种土壤类型(含水率10-40%) 密集冠层穿透(叶面积指数≤4) (田间测试成果)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完成: 橄榄园连续作业8小时/天 杂草控制效率提升60% 作物损伤率<0.5% 待优化项: 阴影区幼苗识别(需增强10万+标注数据) 极端坡度(>15°)稳定性 [研发背景] 跨国合作联盟: 塞维利亚大学智能生物系统实验室(算法开发) GMV(导航控制系统) 先锋种业(农艺数据库) 安达卢西亚农业合作社(场景验证) 项目里程碑: 总预算:280万欧元 开发周期:2023.10-2025.06 已申请专利6项(含2项PCT国际专利) (行业价值) 解决痛点: 传统除草占生产成本30% 药剂滥用导致减产40% 灌溉系统损坏风险 商业前景: 欧洲适用果园面积:580万公顷 投资回报周期:1.8年 2027年预计市占率:欧盟15%
  • 快讯 “双碳”目标下零碳园区发展机遇与路径分析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编译者:欧冬智
    发布时间:2025-08-05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零碳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正加速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零碳园区是指在产业园区内通过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碳捕集等技术,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逐步达到“净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建设零碳园区,显示了其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园区超过1.5万个,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尽管有政策支持和示范项目落地,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标准不统一、模式争议、投资收益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挑战。零碳园区的内涵包括规划、设计、技术和管理,通过能源生产、转换、输配、消费和存储的全链条体系,实现碳排放与吸收量的动态平衡。不同类型的零碳园区有工业园区、特色功能型园区和产城融合型园区,每种类型的降碳需求和难点各不相同。零碳园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支撑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布局,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 快讯 世界钢协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中国钢铁低碳转型探索路径多样性是一种宝贵财富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编译者:欧冬智
    发布时间:2025-08-05
    中国钢铁企业正以其雄心和技术创新,成为全球钢铁工业绿色革命的焦点。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多样的低碳路径,如氢基直接还原、富氢高炉冶炼、电炉短流程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这些探索尽管各异,但都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指出,中国钢铁企业在全价值链协同降碳方面的突破性思维,为全球钢铁工业深度降碳提供了关键方案。他特别强调,电炉短流程炼钢比例的提升将为中国带来巨大机遇。由于废钢资源的加速释放和清洁电力的支持,预计未来十年内,电炉炼钢占比可能从当前的约10%提高到20%-25%。此外,巴松表示,钢铁行业在不同产业链中的降碳潜力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全价值链协同合作。例如,汽车轻量化对高强钢的需求可推动上游工艺革新,而绿色钢铁供应也能赋能下游减排。这种上下游间的创新传导和减排共振,是实现全面降碳的核心。总体而言,中国钢铁企业的多样化低碳转型和全价值链协同创新,不仅为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快讯 中国最大沙漠油田累计突破5000万吨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编译者:郭楷模
    发布时间:2025-08-05
    8月1日,全国最大的沙漠油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哈得-富满油田传来捷报:油气产量当量累计突破5000万吨,标志着在沙漠腹地高质量建成一座绿色低碳智能的现代化超深油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哈得逊油田和富满油田形如一对“姊妹花”。哈得逊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整装海相沙漠油田,富满油田则是我国最大的超深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田。
  • 快讯 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填筑全面到顶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编译者:郭楷模
    发布时间:2025-08-05
    7月31日,由水电五局承建的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大坝填筑工作圆满完成,成功按期达成上水库建设的重大节点目标,为后续混凝土面板施工及电站蓄水工作吹响了“冲锋号”。 云阳项目上水库大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高程685米,坝高99米(趾板处),坝顶长度382.5米,坝顶宽度10米,总填筑量约354万方。 自大坝填筑施工启动以来,项目部相继克服了征地交付时间紧迫、料源供应不稳定、运输布置以及工期紧张等一系列难题,多次组织召开大坝方案讨论会与专题技术交底会,针对河谷地形与坝体结构特点,将施工区域划分为若干独立的作业单元,明确各作业单元的施工任务与进度要求,分别组织开展施工,在保障大坝施工质量的同时,提升施工效率。面对料场区岩体裂隙纵横交错,结构破碎,坝料粒径供应的稳定性较差,且施工区域环境复杂多变,施工设备的布局受限,交叉作业频繁干扰,使得协同作业面临巨大挑战。项目团队建立起贯穿开采全程的“料源鉴定跟踪”机制,主要为精细化爆破控制、立体化开挖支护施工组织及大坝料精准供料,实现了动态爆破参数的优化,采用“时空置换”策略实现多工作面协同开采。根据通过此机制实时检测数据调整开采路径,规避不良岩层,减少石料在开采过程中的二次风化,顺利突破料源质量瓶颈。在坝料运输工程中,不断优化道路布置,创新提出采用“永临结合”与“明线道路+隧洞”结合的规划思路,解决狭窄V型河谷大坝施工与原有乡村公路交叉互联等问题,保障运输线路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大坝填筑期间,项目还搭建了“大坝智慧安全管理中心”,顺利启用无人驾驶振动碾智能碾压系统与碾压数字化监控系统,实时测算碾压遍数、行走速度、激振力等关键参数,使大坝碾压过程实现可视化,保障大坝施工的碾压精准度和质量。运用“三机(摊碾压护一体机、无人驾驶推土机群以及无人驾驶碾压机群)联铺”的施工模式,在北斗卫星和5G网络的联通下,达成了精准定位与高效协同运作的目标,提高施工效率。面对恶劣天气,项目及时启动预警与应急系统,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时机推进施工;制定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及时解决现场问题;在雨天来临前,提前采用强度更高的堆石料对坝后压坡体的运输道路进行铺筑,确保雨后大坝填筑工程及时复工。 云阳建全抽水蓄能电站作为国家“十四五”重点规划项目,建成以后将为重庆及渝东北电网提供1200兆瓦的调节电源,能够有效缓解重庆及渝东北地区未来中长期内电力容量和调峰容量缺口,助力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