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钢协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中国钢铁低碳转型探索路径多样性是一种宝贵财富》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05
  • 中国钢铁企业正以其雄心和技术创新,成为全球钢铁工业绿色革命的焦点。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中国钢铁企业通过多样的低碳路径,如氢基直接还原、富氢高炉冶炼、电炉短流程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这些探索尽管各异,但都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指出,中国钢铁企业在全价值链协同降碳方面的突破性思维,为全球钢铁工业深度降碳提供了关键方案。他特别强调,电炉短流程炼钢比例的提升将为中国带来巨大机遇。由于废钢资源的加速释放和清洁电力的支持,预计未来十年内,电炉炼钢占比可能从当前的约10%提高到20%-25%。此外,巴松表示,钢铁行业在不同产业链中的降碳潜力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全价值链协同合作。例如,汽车轻量化对高强钢的需求可推动上游工艺革新,而绿色钢铁供应也能赋能下游减排。这种上下游间的创新传导和减排共振,是实现全面降碳的核心。总体而言,中国钢铁企业的多样化低碳转型和全价值链协同创新,不仅为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DcxMjg0Mw==&mid=2247594194&idx=2&sn=0e15bf220ec77d94c825392b00b0ff04&chksm=9789a56260dbe153bf30fae4289f90014ec859de21827326bb1973337696c8afc41fd978725d&scene=126&sessionid=1753814622#rd
相关报告
  • 《低碳+智能 钢铁业向“新”“绿”求“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9-03
    • 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9月2日在上海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我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新进展,已经有6.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改造。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我国共有146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为加快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我国研究提出了八大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发支持计划。目前,共有22家钢铁企业60个低碳技术创新项目正在推进。 今年上半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总能耗同比下降1.8%,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16%,炼铁、炼钢、轧钢等主要工序能耗均呈下降趋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姜维: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统计的吨钢综合能耗已经由2005年的694千克标准煤,下降到了557千克标准煤。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削减的幅度达到了92.6%,烟粉尘排放量削减幅度达到了88.5%,应该讲钢铁行业的绿色革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世界钢协:中国是最清洁的钢铁生产国之一 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中国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 埃德温?巴松:中国拥有世界上目前最新的、先进的钢铁生产技术,中国钢铁企业特别擅长快速地把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应用。中国可以推动全球钢铁行业在脱碳方面的发展,以及起到引领作用。我们有信心地说,中国是全球最清洁的钢铁生产国家之一。 中国钢铁行业不只是在低碳技术硬件加速应用,软实力也在同步提高。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碳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境产品声明”也就是EPD报告的验证上,我国钢铁行业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姜维:EPD主要揭示钢铁产品绿色低碳属性,比如说吨钢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大气的污染程度、对能源消耗的数量。目前中钢协已发布了130份钢铁产品的EPD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实效性、数据最丰富的EPD平台数据。 加快智能制造应用 钢铁业向“新”求“质” 钢铁产品高质化、低碳化、定制化的不同需求,是我国钢铁产业下一阶段发力的重点。目前,我国正加速推动钢铁行业的数智化提质升级,加快培育中国钢铁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钢铁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制造业用钢占比明显提升。今年1—7月份,热轧薄宽钢带、冷轧薄宽钢带钢材同比分别增长10.6%、14.4%。与此同时,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也走在我国工业领域前列,智能工厂和智能集控中心建设正在成为新趋势。大数据模型、局部AI应用在钢企逐步扩大应用。智能化生产过程管控和智慧化企业运营管理的企业,分别达到79.6%和57.1%。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姜维:我们也做过统计,对智能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已经从2022年的1吨钢大概30元,增加到了1吨钢38元。目前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的,已经达到了80%。智慧化企业运营管理已经达到了57%。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推动全国钢铁企业实现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大收益的数字化转型。预计到2026年底,实现30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数字化车间”,20个可复制的“数字化工厂”,5—10家支撑行业实现 “数字化生态引领”的企业。
  • 《中国钢铁协会:钢铁行业效益的提升,有力支撑了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09
    • 在当前钢铁行业面临下行周期与绿色低碳转型挑战的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于6月25日召开了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会上,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详细介绍了行业在自律控产、降库存、提升效益及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姜维强调,钢铁行业需凝聚全行业智慧,明确未来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探索新路径,激发新思维,达成新共识。他提出,通过“三定三不要”和“自律控产降库存”等措施,行业在上半年实现了产量的调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也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针对国际市场低碳标准分化的问题,姜维指出,需加快推动绿色产品标准与国内EPD体系的国际互认,避免因标准壁垒增加贸易成本。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已有230余份EPD报告发布,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显示出全行业在低碳发展上的积极行动。具体到行业运行情况,姜维提到,今年1-5月,全国粗钢产量4.32亿吨,同比下降1.7%,钢材出口高位运行但出口均价下降,原燃料价格降幅大于钢价降幅,行业利润同比增长56.96%。这些数据表明,行业自律控产有效,使得钢价相对平稳,企业库存保持较低水平,从而提升了整体效益。此外,姜维指出,钢坯出口激增导致国内深加工能力浪费和环境污染,协会已建议国家限制钢坯出口。西南地区则以114万吨的增量和4.5%的增速成为六大地区中表现最突出的区域。总结来看,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效益提升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全行业需继续努力,明确方向,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