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类别
“8+2” 重点领域
来源专题
学科
  • 快讯 每日行业重要信息

    编译者:武春亮
    发布时间:2025-10-29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长3.2%,增速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9月同比增速上行1.2个百分点至21.6%,连续两个月创2023年11月以来新高。
  • 快讯 COP29水资源馆成协作中心:汇聚72核心伙伴、举办50+场会议推动水融入气候谈判,发布《巴库水气候行动宣言》强化国家适应计划与资金机制整合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编译者:胡晓语
    发布时间:2025-10-28
    COP29的“气候水资源展馆”成为合作的核心,汇聚了72个核心合作伙伴,并举办了50多场关于水在气候适应、减缓和韧性中的重要作用的会议。该展馆吸引了850多名亲临现场的参与者和2500名线上观众,强调了水在气候谈判中的核心地位。由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SIWI)主持的这一集体倡议,统一了水资源的声音,促进了与非水领域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应,并在全球气候对话中推动了水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COP29启动了《巴库气候行动水资源宣言》,强调将水融入国家适应计划(NAPs)、国家自主贡献(NDCs)和气候融资机制的重要性。该宣言由COP29主席国领导,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供技术支持,并广泛咨询了包括气候水资源展馆在内的水部门利益相关者,展馆的贡献在宣言文本中得到了认可。 展馆的包容性方法、主题工作组和有针对性的沟通策略大大提升了水在国际舞台上的可见度。最终,这些努力为即将在巴西贝伦举行的COP30大会奠定了更强大的伙伴关系、可操作的见解和新的动力。
  • 快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燃油系统抗菌剂研究开发方面获新进展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熊萍
    发布时间:2025-10-28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藻化学与海洋药物组首次构建多糖基双效协同抗菌剂,成功开发新型广谱抗菌剂苯并异噻唑啉酮季铵化壳聚糖(HACCBIT)和油水界面生物膜定向抗菌剂N-羟丙基三甲铵-O-烷基壳聚糖(TTAC)。该成果突破航空燃油系统微生物污染与协同防控的技术瓶颈,相关研究先后于5月15日和10月7日发表在学术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影响因子12.5)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13.2)。 燃油系统中的微生物污染是航空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微生物污染导致燃油降解及管道、过滤器堵塞等问题,严重影响飞行安全。因此,开发高效、安全的燃油抗菌剂是当前航空领域亟须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通过化学改性、定向衍生,成功合成了HACCBIT和TTAC,并对其抗菌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对金属材料缓蚀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HACCBIT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传统抗菌剂BIT的30倍以上,且对人表皮细胞无毒。在抗菌性能方面,HACCBIT对多种航空燃油系统分离的微生物表现出显著的杀菌效果,对7050铝合金缓蚀性提高81.58%。此外,深入研究发现,污染中期生物膜富集于油水界面,通过定向设计生物相容性高的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抗菌剂,可有效剥离油水界面生物膜,减少金属材料微生物侵蚀作用,提高金属力学性能。 本研究开发的抗菌剂不仅解决了传统抗菌剂的安全性问题,还展示了其在航空燃油系统中的广谱抗菌性能和油水界面定向抗菌效果,对金属材料具有显著腐蚀抑制活性,为航空燃油系统的微生物污染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提升航空燃油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刘丽佳,通讯作者为张全斌研究员和王晶研究员,上述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Liu, L., Yuan, M., Huang, J., Geng, L., Wu, N., Yue, Y.,Wang, J.*, Zhang, Q.* (2025). Prepara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benzisothiazolinone quaternized chitosan derivatives for sustainable fuel preservation. Carbohydrate Polymers,356, 123379.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5.123379 Liu, L., Wang, J.*, Wu, N., Geng, L., Yue, Y., Zhao, X., Huang, J., Zhang, Q.* (2025).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el-water interface-targeted antibacterial agents for fuel tank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524, 169425.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9425
  • 快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建立溶解态CO2碳同位素拉曼原位定量分析方法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熊萍
    发布时间:2025-10-28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近海底地质过程研究组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系统研究了高温高压(25~300oC,10~350 bar)下溶解态13CO2、12CO2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建立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水热体系的溶解态CO2碳同位素的拉曼原位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热液环境模拟实验的原位监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地质学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在线发表。 海底热液活动向海洋中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影响全球碳循环。开展高温高压水热实验模拟这些地球化学过程并准确测定各含碳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及反应分馏对深入理解热液流体中含碳物质来源至关重要。在海洋环境中CO2大多以溶解态形式存在并参与蛇纹石化等水岩反应过程。现有常用同位素分析技术(GC-MS)需要经过漫长的预处理、制样操作才能上机测试,无法满足高温高压原位测量的需要,也无法直接测量流体中溶解气体的同位素组成,极大地限制其在高温高压热液环境的原位测试方面的应用。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对溶解态CO2碳同位素开展了系统的拉曼光谱研究[1]。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压范围内溶解态13CO2(aq)的拉曼特征峰的峰位在1367.0 ~1370.3 cm?1,比12CO2的拉曼特征峰的峰位低14~17cm-1;半高全宽比12CO2小2~3 cm?1,两者可以通过拉曼光谱识别。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创新地提出了最优似然估计法以解决三元体系下13CO2(aq)和12CO2(aq)部分重叠波段的问题,以准确得到两者峰高比(H13/H12)。进一步地,我们基于峰高比与含量比、拉曼量化因子之比的关系,建立了溶解态CO2碳同位素组成的拉曼原位定量分析方法。 本研究建立的拉曼分析方法结合之前建立的气态/超临界态CO2碳同位素拉曼定量方法,能有效实现对于多相复杂体系下碳同位素标记的高温高压水热实验的原位监测。模拟实验表明,热液流体的相分离过程几乎不会导致溶解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然而,沉积有机质(如草酸)的混染会导致热液流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以及 δ13C 值负漂。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博士生葛玉洲为文章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李连福副研究员、席世川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1] Ge,Y.,Luan,Z.,Li,L.,Xi,S.,Du,Z.,and Zhang,X.*,2025,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 of the 13C/12C ratio of dissolved CO2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Method and implications: Geoscience Frontiers,p. 102180. https://doi.org/10.1016/j.gsf.2025.102180. [2]?Ge,Y.,Li,L.,Xi,S.,Ma,L.,Luan,Z.,and Zhang,X.*,2023,Rama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12CO2/13CO2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from 50 to 450?°C and 50 to 400?ba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v. 296. https://doi.org/10.1016/j.saa.2023.122651.
  • 快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观测发现赤道西太平洋深层季节内变异并揭示其机制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编译者:熊萍
    发布时间:2025-10-28
    近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动力学研究组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观测发现赤道西太平洋深层1500~3000米存在较强季节内变异,其平均动能量级达10 cm2 s-2,并存在季节循环,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深层季节内变异的动力机制,并建立起能量向深海传递的路径,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研究团队利用在赤道142°E获取的长达五年的潜标流速观测数据,发现1500~3000米深度范围内存在显著的深层季节内动能,主要集中在40~90天周期范围且以经向流速为主导。通过频率-垂直模态谱分析,研究发现约81%的深层季节内动能可归因于赤道柳井波,其余19%则与罗斯贝波有关,且能量主要集中于2~6垂直模态。这一垂直模态特征可能与低频纬向流的正压不稳定过程密切相关,后者的能量同样主要集中在2~6垂直模态。 进一步分析表明,观测到的深层季节内变异的频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循环,并与深层纬向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这一关系可由多普勒频移效应解释,并表明观测到的柳井波具有向西的相速度。结合再分析数据,研究团队成功追踪到1500~3000米深层季节内动能的能量来源,其起源于134°E~137°E之间1000~1750米的中层西边界区域,由中层流的水平切变引发的正压不稳定过程产生,并通过柳井波向东向下传播至深层。该成果揭示了柳井波在赤道海洋中层与深层之间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上层海洋能量与信号如何向深海传递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所特别研究助理张航博士,通讯作者为汪嘉宁研究员,合作者包括王凡研究员、张志祥博士、马卫东博士和南海所杜岩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助。 论文信息: Hang Zhang,Jianing Wang*,Zhixiang Zhang,Weidong Ma,Fan Wang,Yan Du. Observed Deep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Yanai Wave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Boundary,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2025,DOI: https://doi.org/10.1175/JPO-D-25-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