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观测发现赤道西太平洋深层季节内变异并揭示其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28
  • 近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动力学研究组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观测发现赤道西太平洋深层1500~3000米存在较强季节内变异,其平均动能量级达10 cm2 s-2,并存在季节循环,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深层季节内变异的动力机制,并建立起能量向深海传递的路径,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研究团队利用在赤道142°E获取的长达五年的潜标流速观测数据,发现1500~3000米深度范围内存在显著的深层季节内动能,主要集中在40~90天周期范围且以经向流速为主导。通过频率-垂直模态谱分析,研究发现约81%的深层季节内动能可归因于赤道柳井波,其余19%则与罗斯贝波有关,且能量主要集中于2~6垂直模态。这一垂直模态特征可能与低频纬向流的正压不稳定过程密切相关,后者的能量同样主要集中在2~6垂直模态。

    进一步分析表明,观测到的深层季节内变异的频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循环,并与深层纬向流速呈显著负相关。这一关系可由多普勒频移效应解释,并表明观测到的柳井波具有向西的相速度。结合再分析数据,研究团队成功追踪到1500~3000米深层季节内动能的能量来源,其起源于134°E~137°E之间1000~1750米的中层西边界区域,由中层流的水平切变引发的正压不稳定过程产生,并通过柳井波向东向下传播至深层。该成果揭示了柳井波在赤道海洋中层与深层之间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上层海洋能量与信号如何向深海传递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所特别研究助理张航博士,通讯作者为汪嘉宁研究员,合作者包括王凡研究员、张志祥博士、马卫东博士和南海所杜岩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助。

    论文信息:

    Hang Zhang,Jianing Wang*,Zhixiang Zhang,Weidong Ma,Fan Wang,Yan Du. Observed Deep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Yanai Wave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ern Boundary,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2025,DOI: https://doi.org/10.1175/JPO-D-25-0031.1.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10/t20251017_799234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系列研究揭示太平洋赤道中层流多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0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系列研究揭示了太平洋赤道中层流的季节内、季节和年际变异规律和机制。长期以来受观测数据的限制,海洋学界对太平洋三维环流的认知主要聚焦在表层和次表层环流上,而对次表层以深的中层流结构、变异和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存在较大的认知空白。赤道中层流对一千米左右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将西中太平洋的高溶解氧输运到东太平洋低氧区,对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团队研究发现在600-1600米存在能量大值区,其与上层200米中尺度涡旋引起的能量大值区显著不同。通过分析潜标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结果,团队研究发现中层流季节内变异与罗斯贝短波密切相关,而且其能量传播路径和南北向分布会显著受到西太平洋南侧倾斜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岸线影响。罗斯贝短波向下向东南方向传播能量,可将西边界上层的能量传递至中深层,季节内能量的最大值从经典的北纬3度变为4.5度。通过正压转化率的计算,团队发现中层季节内变异的动能可以向平均纬向流提供能量,这为赤道中层流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能解释。该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在季节和年际时间尺度上,团队分析了东经142度赤道上的潜标观测数据,发现位于600米以深赤道中层流的下层分支LEIC(Lower Equatorial Intermediate Current)存在着季节和年际变异信号,其与罗斯贝长波密切相关。与短波不同,罗斯贝长波向下向西方向传播能量,可将东太平洋上层的能量传递至西太平洋中深层。LEIC年际变异受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显著影响,与ENSO指数的相关性在滞后11个月时达到0.8以上。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衰退期冬季,LEIC会违背季节变异的规律,出现强的东(西)向流异常。结合再分析数据和连续层化模式结果,团队发现ENSO成熟期的风场对LEIC的年际变异至关重要。厄尔尼诺事件中,赤道中太平洋西风异常产生的下沉开尔文波在到达东边界后,会反射形成下沉罗斯贝长波,它与由赤道东太平洋负风应力旋度激发产生的下沉罗斯贝长波一起向西太平洋传播,产生LEIC的东向流异常。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几内亚沿岸潜流的中层部分NGCUC-I(Intermediate part of the New Guinea Coastal Undercurrent)和LEIC一样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异,年际变异与ENSO指数的相关性在滞后7-12月时达到最大值。虽然季节和年际变异都受到罗斯贝长波的调制,但长波的来源不同。中层流的季节变异主要由风直接驱动的罗斯贝长波控制,第一和第二斜压模态起主要作用,而中层流的年际变异主要由开尔文波在东边界反射后形成的罗斯贝长波控制,第二和第四斜压模态起主要作用。通过数值实验,团队研究发现南侧的巴新岸线增强了西太平洋中层流的季节变异和与ENSO相关的年际变异强度。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 以上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发现了赤道中层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异规律,结合模型结果揭示了对应的动力机制,建立起赤道中层流与上层海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不同联系机制。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太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西太平洋深层环流路径、流量和变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王凡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系列研究揭示了西太平洋九州帕劳海脊和新几内亚岛以北深水通道深层环流的路径、流量和变异,进一步完善了对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认知,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和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大洋深层环流路径会受到地形的约束,海盆间的深层水仅能通过一些关键通道进行交换。团队已有研究表明,4000米以深携带绕极下层水的深层流下分支会从雅浦-马里亚纳海沟连接区季节性进入西太平洋,但如何进一步进入菲律宾海盆是未知。基于潜标阵列2.5年的连续观测,研究发现深层流下分支通过连接区北通道进入西马里亚纳海盆,流量为1.41±1.43/0.26 Sv(平均±标准差/误差估计,1 Sv=106 m3s-1),然而可以通过九州帕劳海脊深水通道从西马里亚纳海盆进入北菲律宾海盆,流量为0.75±0.53/0.18 Sv,西马里亚纳海盆侧向流量净通量为0.65±1.35/0.28 Sv,上述两个通道流量以季节内变异为主,流量的平均态和变异受到上层海洋过程的控制。 进入北菲律宾海盆的绕极下层水因地形阻挡无法流出该海盆,只能通过混合吸热上升变为北太平洋深层水,而后通过关键深水通道流出西太平洋。团队基于长达5年的观测研究发现,深层流上分支会在新几内亚岛以北通道向东流出西太平洋,流量为2.19 ± 11.4/1.62 Sv,并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流量的平均态受通道两端压力差异控制,季节变化由向西向下传播的罗斯贝波控制,均与上层海洋过程紧密联系。需要指出的是,该通道深层流上分支平均流向与前人基于温盐断面结果给出的结论正好相反(Kawabe & Fujio 2010),这一矛盾是由于前人间接观测的不准确或年际变化导致值得进一步研究。 两个研究的新结果丰富了对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系统和深层与上层海洋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多学科开展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循环、深层水团性质和变异、气候变化等研究工作。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汪嘉宁、博士研究生张航,通信作者为研究员王凡、汪嘉宁,合作者包括加拿大贝德福德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学者等。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 Jianing Wang*, Fan Wang*, Youyu Lu, Hang Zhang, Qiang Ma, Larry J. Pratt, Zhixiang Zhang, Abyssal circulation from the Yap-Mariana Junction to the Northern Philippine Basi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3, 50(6): e2022GL100610. DOI: 10.1029/2022GL100610.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0610 2. Hang Zhang, Jianing Wang*, Fan Wang, Zhixiang Zhang, Qiang Ma, Observed upper deep branch of the Pacif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north of New Guinea,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2023, DOI: 10.1175/JPO-D-22-0180.1. https://doi.org/10.1175/JPO-D-2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