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建立溶解态CO2碳同位素拉曼原位定量分析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近海底地质过程研究组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技术系统研究了高温高压(25~300oC,10~350 bar)下溶解态13CO2、12CO2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建立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水热体系的溶解态CO2碳同位素的拉曼原位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热液环境模拟实验的原位监测,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地质学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在线发表。

    海底热液活动向海洋中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影响全球碳循环。开展高温高压水热实验模拟这些地球化学过程并准确测定各含碳物质的同位素组成及反应分馏对深入理解热液流体中含碳物质来源至关重要。在海洋环境中CO2大多以溶解态形式存在并参与蛇纹石化等水岩反应过程。现有常用同位素分析技术(GC-MS)需要经过漫长的预处理、制样操作才能上机测试,无法满足高温高压原位测量的需要,也无法直接测量流体中溶解气体的同位素组成,极大地限制其在高温高压热液环境的原位测试方面的应用。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对溶解态CO2碳同位素开展了系统的拉曼光谱研究[1]。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压范围内溶解态13CO2(aq)的拉曼特征峰的峰位在1367.0 ~1370.3 cm?1,比12CO2的拉曼特征峰的峰位低14~17cm-1;半高全宽比12CO2小2~3 cm?1,两者可以通过拉曼光谱识别。在此基础上,我们首次创新地提出了最优似然估计法以解决三元体系下13CO2(aq)和12CO2(aq)部分重叠波段的问题,以准确得到两者峰高比(H13/H12)。进一步地,我们基于峰高比与含量比、拉曼量化因子之比的关系,建立了溶解态CO2碳同位素组成的拉曼原位定量分析方法。

    本研究建立的拉曼分析方法结合之前建立的气态/超临界态CO2碳同位素拉曼定量方法,能有效实现对于多相复杂体系下碳同位素标记的高温高压水热实验的原位监测。模拟实验表明,热液流体的相分离过程几乎不会导致溶解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然而,沉积有机质(如草酸)的混染会导致热液流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以及 δ13C 值负漂。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博士生葛玉洲为文章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李连福副研究员、席世川副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1] Ge,Y.,Luan,Z.,Li,L.,Xi,S.,Du,Z.,and Zhang,X.*,2025,In situ Raman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 of the 13C/12C ratio of dissolved CO2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Method and implications: Geoscience Frontiers,p. 102180.

    https://doi.org/10.1016/j.gsf.2025.102180.

    [2]?Ge,Y.,Li,L.,Xi,S.,Ma,L.,Luan,Z.,and Zhang,X.*,2023,Rama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12CO2/13CO2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from 50 to 450?°C and 50 to 400?ba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v. 296.

    https://doi.org/10.1016/j.saa.2023.122651.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10/t20251020_799305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团队基于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利用甲烷碳同位素(13CH4和12CH4)拉曼光谱的显著差异,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发表。 深海热液系统释放了大量CH4、H2等还原性气体,供养了独特的化能合成生物群落,对研究早期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此高浓度甲烷的来源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如“彩虹”超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甲烷浓度高达2.5mmol/kg,远高于实验室中水岩反应的甲烷产量。CH4的碳同位素组成是区分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甲烷的有力手段,但现有实验技术和碳同位素值测试方法无法排除背景碳源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实验可靠性。近年来,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位测定气体同位素成为了可能,但当前仍缺乏高温高压水热体系下甲烷碳同位素的拉曼光谱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毛细管高压透明腔,系统地研究了高温高压(25-400oC,50-400 bar)纯CH4体系和CH4-H2O体系下13CH4和12CH4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表明13CH4的特征峰的峰位在2907cm-1-2912cm-1,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减小向低波数移动;而12CH4的特征峰在2912cm-1-2917cm-1,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始终比13CH4高4.6-5.1cm-1,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通过拉曼光谱来进行区分。此外,研究团队还分别建立了水溶液中13CH4和12CH4的浓度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研究表明由于溶解13CH4和12CH4本身拉曼散射截面的不同而不是水的摩尔密度或者拉曼散射截面的变化导致了两者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成果为原位识别和定量分析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高温高压水热实验及深海原位探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玉洲,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Ge, Y., Li, L., Xi, S., Zhang, Y., Luan, Z., and Zhang, X., 2023, Comparison of Rama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between 13CH4 and 12CH4 from 25 to 400 °C and 50 to 400 ba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p. 12338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614252301065X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功实现微生物代谢过程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29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析,为未来分析微生物原位生物过程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微生物学谱》(Microbiology Spectrum,IF= 9.043)上。 张鑫课题组在之前的工作中,观测到我国南海冷泉环境中单质硫含量丰富。随后孙超岷课题组发现了冷泉细菌Erythrobacter flavus 21-3可以高效氧化硫代硫酸钠生成单质硫,张鑫课题组通过拉曼光谱鉴定后发现单质硫结构为环状S8,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杂志》(The ISME Journal)。后续两个课题组合作将E. flavus 21-3及其突变株布放到深海冷泉喷口附近进行原位培养,证实该菌株在深海原位环境中也能形成硫单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学期刊《微生物学》(mBio),为解释我国南海冷泉喷口广泛分布硫单质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微生物是深海硫形成和循环的重要贡献者,其介导的硫代谢的研究对于了解深海硫循环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深海环境极端复杂,采样困难、微生物难于分离培养等因素,以及缺少对硫元素的形成的近实时无损的监测方法,深海微生物的原位探测面临巨大挑战。目前主要通过经典的生物和化学方法研究硫元素的生成过程,例如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法或化学计量法等。但是这些方法主要通过取样来获知特定时间点的微生物代谢情况,不能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连续监测其在时间尺度上的代谢过程;并且其中一些方法样品制备复杂,会破坏细胞的原位真实性;也可能会出现取样不均匀及污染的情况,导致难以实现连续的原位观察。因此,亟需新的方法突破此瓶颈。 共聚焦显微拉曼三维成像技术拥有低成本、快速、无标签和无破坏性的优势,具有将定性、定量和可视化完美结合的潜力,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为证明此技术的潜力,研究团队构建了一套固态基底上微生物群落拉曼三维定量原位分析方法,将光学可视化与拉曼定量分析相结合,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无损定量表征微生物群落代谢过程。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深海冷泉细菌E. flavus 21-3硫代谢过程的原位监测。基于拉曼三维成像进行体积计算和比率分析,对不同环境下的菌落生长和代谢进行了量化,发现了生长和代谢方面不为人知的细节,为厘清深海冷泉生物群落中广泛分布的硫单质成因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尝试长期监测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的原位无损技术。我们能够快速确定代谢产物,推断反应发生的途径,并快速筛选产硫细菌。由于这一成果的应用,不仅证明了该方法在未来对微生物原位过程的可视化及定量分析的潜力,也为研究深海中附着在岩石沉积物等固体表面上的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何婉莹、蔡瑞宁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鑫、孙超岷为文章通讯作者,正高级工程师栾振东、副研究员杜增丰、博士席世川、硕士研究生殷子钰为文章共同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泰山青年学者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WITec公司吴望华博士和胡海龙博士的支持。    相关成果如下:    Wanying He; Ruining Cai; Shichuan Xi; Ziyu Yin; Zengfeng Du; Zhendong Luan; Chaomin Sun*, Xin Zhang*. Study of microbial sulfur metabolism in a near real-time pathway through confocal Raman quantitative 3D imaging[J]. Microbiology Spectrum, 2023, IF= 9.043. 论文DOI: 10.1128/spectrum.03678-22 Jing Zhang; Rui Liu; Shichuan Xi; Ruining Cai; Xin Zhang, Chaomin Sun*. A novel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 provides a new clue about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in deep sea[J]. The ISME Journal, 2020,14(9):2261-2274. 论文DOI: 10.1038/s41396-020-0684-5 Ruining Cai; Wanying He; Rui Liu; Jing Zhang; Xin Zhang, Chaomin Sun*. Deep-sea in situ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zero-valent sulfur driven by a bacterial thiosulfate oxidation pathway[J]. mBio, 2022,13(4):e14322. 论文DOI: 10.1128/mbio.00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