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研究动态快报》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服务
  •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 发布时间:2024-06-05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研究动态快报主要报道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基因克隆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与检测监测技术、转基因生物产业发展政策、法规和战略研究等科技进展与动态、科技前沿与热点、重大科技研发与应用、重要科技政策与管理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态。
  • 1. 利用薯蓣属植物分析繁育系统演变的遗传效应
    季雪婧
        繁育系统是高等真核生物最重要的生活史特征之一,对有效种群大小、分子进化速率和遗传突变积累等群体遗传参数具有深刻影响。有性繁殖向无性繁殖的转变将对基因组进化产生多重影响。相对于有性生殖物种而言,长期依赖无性繁殖的物种可能伴随着遗传负荷上升、环境适应力下降,并最终导致种群萎缩和灭绝风险上升等后果。尽管上述理论预期在不同层面上有过试验验证,现有的结果依然无法充分解析无性生殖方式在物种间的影响差异,尤其是在不同进化时间尺度上无性生殖的负面遗传效应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薯蓣属(Dioscorea)植物的繁育系统形式多样,特别是兼具种子(有性)和珠芽(无性)的混合繁殖方式,是探索繁育系统多样化对基因组进化的影响提供理想材料。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性系统功能与演化(周伟)专题组在前期工作(Zeng et al. 2024,?New Phytologist;Wang et al. 2021,?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Zhong et al. 2019,?New Phytologist;Zhou et al. 2017,?New Phytologist)的基础上,选用19个薯蓣属物种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完全依赖种子进行有性繁殖的物种,主要通过珠芽进行无性繁殖的物种,以及同时利用种子和珠芽进行兼性繁殖的物种,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展不同性系统间DNA序列分化与多态性比较分析(图1)。研究发现,以无性繁殖为主的物种在重组缺失的情况下,穆勒棘轮(Muller’s Ratchet)效应将显著加速近中性和中度有害突变的累积,负选择效力的下降同时导致群体层面和物种层面的遗传负荷上升(图2)。相比之下,兼性繁殖的物种在群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的遗传负荷积累,但是,在物种层面却没有检测到无性克隆所蕴含的负面效应,暗示一定配比的有性兼无性繁殖可能是一种较优的繁殖策略。薯蓣属的研究工作表明,无性繁殖产生的负面遗传效应不仅取决于繁殖方式发生及其持续的时间长度,同时也取决于物种对无性繁殖的实际依赖程度,揭示了植物繁育系统变异对基因组进化的复杂影响。     以上研究结果以Effects of mode of reproduction on genetic polymorphism and divergence in wild yams (Dioscoreaceae:?Dioscorea)为题发表在Plant Diversity。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鑫和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封庆红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伟研究员和王红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员、陈高研究员、蔡杰高级工程师、曾志华博士研究生,以及云南大学张志强副教授等参与了本项工作。该研究得到云南省青年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发布时间: 2024-10-28

  • 2. 抗植物病毒先导化合物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季雪婧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针对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防御体系,探索其化学本质,就有可能发现和研制出靶点更加精准、高效、无毒副作用的先导化合物和新型绿色农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20余年来,一直从事具有化学防御功能的植物天然产物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孕甾烷C21甾体是该专题组首次发现的抗烟草花叶病毒(TMV)先导化合物(PNAS,2007,104 (19),8083–8088)。然而,孕甾烷C21甾体的结构修饰以及修饰后化合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及作用机制尚未得到评估。为此,该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glaucogenin A和C衍生物。活性测定显示,大多数新设计的衍生物其抗病毒活性以钝化为主,其钝化活性显著优于一线农药宁南霉素。SAR分析进一步揭示了3位的取代以及C-5/C-6和C-13/C-18的双键对于维持高抗TMV活性至关重要。此外,这些衍生物不仅降低了TMV外壳蛋白?(TMV-CP)?基因转录和TMV-CP蛋白表达水平,还下调了热休克蛋白NtHsp70-1和NtHsp70-061的表达。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表明,衍生物还可与TMV外壳蛋白相互作用,干扰病毒组装。该项研究阐明了孕甾烷C21甾体抗烟草花叶病毒功能是以钝化为主,并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抗TMV功能。其结果为靶标寻找,以及设计、合成新的候选农药奠定了基础。     目前,研究成果以Design,?Synthesis,?Anti-TMV?Activity,?and?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of?Seco-pregnane?C21?Steroids?and?Their?Derivatives为题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专题组毕业的博士生晏英(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以及贵州医科大学的唐攀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研究员、邸迎彤研究员、贵州医科大学汤磊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发布时间: 2024-10-29

  • 3. 豆科锦鸡儿属的DNA条形码和物种分类鉴定
    季雪婧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立足中国云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开展系统分类、宏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近期该研究组研究人员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锦鸡儿属的DNA条形码研究中取得进展。     豆科(Fabaceae)为双子叶植物纲蔷薇超目豆目的一个成员,是以荚果为共同特征的一个大类群,为被子植物的第3大科,约650属,18000种,我国有172属,1485种13亚种153变种。豆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人类食品中淀粉、蛋白质、油和蔬菜的重要来源之一。锦鸡儿属(Caragana)是豆科一个中等大小的属,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欧,落叶灌木。在我国,锦鸡儿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部和东部各省,喜光、抗旱、耐瘠薄,不仅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还是近年来主要的防沙治沙植物。     在传统的形态分类中,锦鸡儿属主要依靠形态特征进行物种区分,但是由于形态变异复杂以及形态趋同等因素,使得锦鸡儿属的物种分类仍存在较大问题。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Shabir Ahmad Rather助理研究员结合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材料积累,对锦鸡儿属进行了几乎覆盖整个国内分布区的物种取样和多个DNA条形码片段测序,构建了迄今为止取样最全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于国际DNA条形码协会推荐的rbcL +matK条形码组合,核nrITS和叶绿体DNA条形码psbA-trnH在锦鸡儿属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而推荐nrITS+psbA-trnH的条形码组合;利用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澄清了部分物种复合体的物种划分问题,如甘肃锦鸡儿(C. kansuensis)和白毛锦鸡儿(C.licentiana)应该合并到甘蒙锦鸡儿(C. opulens)。然而,由于部分物种的样品较少,本研究未能解决一些形态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关系,今后需要开展更多工作。该研究以“DNA barcoding of recently diverging legume genera: Assessing the temperate Asian Caragana (Fabaceae: Papilionoideae)”为题发表于植物系统分类和进化领域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Shabir Ahmad Rather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红梅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发布时间: 2024-10-28

  • 4. 解析棉铃虫效应子PPI5调控植物防御的分子机制
    季雪婧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棉花种植业产值1500亿,棉纺织全产业链1.2万亿,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常年种植面积4500万亩,87%的面积在新疆,涉及4000多万人就业,对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棉花虫害多达30余种,常年造成2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棉铃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由于它的杂食性、迁徙力和高繁殖力,棉铃虫已经入侵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多个国家。这种昆虫能够以100多种不同的植物为食,对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估计价值超过20亿美元。Bt抗虫棉部分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控,但Bt抗性逐渐下降,次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至今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我国抗虫棉研发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突破性抗虫基因以及遗传工程技术创新不足。阐明棉花抗虫机制发掘新基因、开发基因工程新工具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抗虫棉升级的必由途径。     2024年10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tton bollworm (H. armigera) effector PPI5 targets FKBP17-2 to inhibit ER immunity and JA/SA responses, enhancing insect feeding”的研究论文,文章解析了棉铃虫效应子PPI5靶向FKBP17-2抑制内质网免疫和JA/SA响应,促进昆虫取食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收集了以棉花叶片为食的棉铃虫的口腔分泌物(OSs),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9个候选基因。利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筛选到一个候选基因,PPI5诱导了烟草叶片细胞的坏死反应。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诱导的细胞死亡不依赖于与PTI和ETI相关的介导细胞死亡的途径。酵母信号肽实验、蛋白涂抹实验、全量免疫组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PPI5分泌到植物中干扰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烟草和棉花异源表达PPI5不仅增加了烟草和棉花对棉铃虫的易感性,还抑制了棉花和烟草的JA、SA响应。为了探究PPI5对棉花和烟草激素水平的调控作用,团队用PPI5做诱饵进行酵母文库筛选。Y2H, LCI, BIFC和Pulldown实验证明PPI5与GhFKBP17-2直接互作。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与GhFKBP17-2共定位在内质网上且PPI5直接抑制GhFKBP17-2的PPIase酶活和内质网介导的植物免疫。 最后,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CR-GhFKBP17-1/3)、VIGS材料 (TRV: GhFKBP17-2)和过表达系(OE -GhFKBP17-1/3)在温室和田间的昆虫生物测定实验共同表明GhFKBP17-2在棉铃虫侵染中正向调节内质网(ER)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     综上,团队解析了PPI5和GhFKBP17-2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和敏感性的互作模型。昆虫摄食会诱导食草动物相关分子模式(HAMP),从而激活内质网(ER)定位蛋白 FKBP17-2。这种激活会触发ER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从而诱导ER应激,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PCD)。此外,棉铃虫的口腔分泌蛋白 PPI5 通过取食造成的机械伤口进入植物体内。一方面,PPI5 与 GhFKBP17-2 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质的表达和 PPIase 的活性,从而抑制 ER 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另一方面,PPI5 还能抑制 JA 和 SA 的防御反应。PPI5 介导的植物免疫抑制可能会使植物更容易受到棉铃虫的入侵,从而改善棉铃虫的取食和发育。

    发布时间: 2024-10-28

  • 5. 棉花遗传改良团队解析TT16协同MYB-bHLH-WD(MBW)复合体调控棕色纤维产生的遗传机制
    季雪婧
        棉花(Gossypium spp.)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和重要的纺织材料,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除了大家熟知的白色棉花以外,彩色棉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时尚单品风靡一时,据史料记载,彩棉织就的紫花布衣曾经一度成为欧洲贵族身份的象征。与白色棉花不同,彩色棉天然具有色彩,在纤维发育过程中,色素逐渐积累,最终成熟纤维呈现为彩色。因此,彩棉免去了印染、漂白等加工过程,减少化学染料使用的同时,避免了化学物质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然而,彩色棉纤维品质较差、色谱狭窄且不稳定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其产业发展。目前,深入挖掘彩棉形成的遗传机制和调控网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更加有效地赋能调控基因,并结合传统杂交技术,被认为是突破彩棉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10月13日,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Plant Physiology 在线发表了题为“TRANSPARENT TESTA 16 collaborates with MYB-bHLH-WD40 transcriptional complex to produce brown fibre cott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转录因子TT16协同MBW复合体调控棕色纤维产生的遗传机制。该团队前期利用海岛棉Pima90-53与陆地棉HD208杂交并自交多代产生的纯合的深棕色棉突变体Ys 以及收集得到的100份棕色棉和109份白色棉花,开展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定位到控制棕色棉的遗传区域LC1,并将其分解为两个遗传位点qBF-A07-1和 qBF-A07-2,其中qBF-A07-1介导棕色棉颜色的产生,而qBF-A07-2影响了棕色棉的深浅。在此基础上,分别发掘了两个位点可能的候选基因Gh_TT2和Gh_WD。研究团队对两个基因的转化系5-15 DPA纤维取样,并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揭示了两基因间复杂的博弈关系影响代谢物的流向以及细胞内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比例,进而使纤维呈现不同的颜色。综上,该研究提出了调控棕色棉产生的GhTT16 -MBW -PABGs 调控网络,为彩色棉的创制以及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 2024-10-28

  • 6.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转座子改良水稻性状
    季雪婧
        转座子(TEs)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的DNA重复序列,约占水稻基因组的35%。转座子是植物产生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基因表达及表型变异。水稻的泛转座子变异图谱研究表明,转座子在水稻驯化和育种性状改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带领的科研团队,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OsGRF4 and OsSNAC1 alleles for improving rice agronomic traits by CRISPR/Cas9-mediated manipulation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对水稻基因OsGRF4或OsSNAC1的非编码区进行转座子编辑,实现了对目的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同时,该研究创制的优良等位基因为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策略。     微型反向重复转座子(MITEs)是短小而非自主的DNA转座子,是水稻基因组中数量较多的转座元件,且与至少58%的水稻基因相关。研究表明,MITEs是水稻基因表达变异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而利用MITE插入多态性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有助于挖掘并控制农艺性状的潜在基因。 该研究推测,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基因非编码区的MITEs转座子分布可以上调或下调目标基因的表达,从而创制新的基因等位基因型以改良水稻性状。为验证这一设想,科研人员选择水稻中的生长调节因子4基因OsGRF4和胁迫响应基因OsSNAC1进行研究。研究显示,OsGRF4可正向调控水稻产量的相关性状,在其终止密码子下游的1200bp内插入一个294-bp的PIF/Harbinger超家族MITE;OsSNAC1可以增强水稻的耐盐性,但在其上下游非翻译区未检测到MITE。研究发现,水稻某些基因下游非编码区中的MITE可以介导靶基因的翻译抑制。因此,研究认为,通过CRISPR/Cas9技术删除OsGRF4下游非翻译区中的MITE,可以创制出过表达的等位基因型。研究针对OsGRF4基因的MITE靶区域,设计构建了2个CRISPR/Cas9 sgRNAs,并对其进行编辑。科研人员对得到的无转基因的纯合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OsGRF4基因的MITE删除,提高了OsGRF4mite突变体中靶蛋白的丰度,并改善了与产量相关的农艺现状。水稻基因上游非翻译区中的一些MITEs可作为增强子,如miniature Ping (mPing) TE可以增强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因此,研究人员尝试将430-bp的mPing插入耐盐基因OsSNAC1的上游非翻译区。进而,科研人员剖析得到的纯合突变体发现,OsSNAC1基因的MITE插入,提升了盐胁迫下OsSNAC1MITE突变体中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并增强了它的耐盐性。上述成果为转座子驱动的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新途径。研究工作得到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海南省相关项目的支持。

    发布时间: 2024-10-29

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