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棉铃虫效应子PPI5调控植物防御的分子机制》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棉花种植业产值1500亿,棉纺织全产业链1.2万亿,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常年种植面积4500万亩,87%的面积在新疆,涉及4000多万人就业,对边疆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棉花虫害多达30余种,常年造成20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棉铃虫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多食性害虫。由于它的杂食性、迁徙力和高繁殖力,棉铃虫已经入侵了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多个国家。这种昆虫能够以100多种不同的植物为食,对作物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估计价值超过20亿美元。Bt抗虫棉部分实现对棉铃虫的防控,但Bt抗性逐渐下降,次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至今没有有效的控制办法。我国抗虫棉研发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突破性抗虫基因以及遗传工程技术创新不足。阐明棉花抗虫机制发掘新基因、开发基因工程新工具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抗虫棉升级的必由途径。

        2024年10月1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otton bollworm (H. armigera) effector PPI5 targets FKBP17-2 to inhibit ER immunity and JA/SA responses, enhancing insect feeding”的研究论文,文章解析了棉铃虫效应子PPI5靶向FKBP17-2抑制内质网免疫和JA/SA响应,促进昆虫取食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收集了以棉花叶片为食的棉铃虫的口腔分泌物(OSs),并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共筛选出19个候选基因。利用烟草瞬时表达系统筛选到一个候选基因,PPI5诱导了烟草叶片细胞的坏死反应。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诱导的细胞死亡不依赖于与PTI和ETI相关的介导细胞死亡的途径。酵母信号肽实验、蛋白涂抹实验、全量免疫组化实验进一步证明了PPI5分泌到植物中干扰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烟草和棉花异源表达PPI5不仅增加了烟草和棉花对棉铃虫的易感性,还抑制了棉花和烟草的JA、SA响应。为了探究PPI5对棉花和烟草激素水平的调控作用,团队用PPI5做诱饵进行酵母文库筛选。Y2H, LCI, BIFC和Pulldown实验证明PPI5与GhFKBP17-2直接互作。进一步实验发现,PPI5与GhFKBP17-2共定位在内质网上且PPI5直接抑制GhFKBP17-2的PPIase酶活和内质网介导的植物免疫。

    最后,CRISPR/Cas9敲除突变体(CR-GhFKBP17-1/3)、VIGS材料 (TRV: GhFKBP17-2)和过表达系(OE -GhFKBP17-1/3)在温室和田间的昆虫生物测定实验共同表明GhFKBP17-2在棉铃虫侵染中正向调节内质网(ER)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

        综上,团队解析了PPI5和GhFKBP17-2在调节植物防御反应和敏感性的互作模型。昆虫摄食会诱导食草动物相关分子模式(HAMP),从而激活内质网(ER)定位蛋白 FKBP17-2。这种激活会触发ER中的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从而诱导ER应激,最终导致细胞程序性死(PCD)。此外,棉铃虫的口腔分泌蛋白 PPI5 通过取食造成的机械伤口进入植物体内。一方面,PPI5 与 GhFKBP17-2 相互作用,抑制蛋白质的表达和 PPIase 的活性,从而抑制 ER 应激介导的植物免疫。另一方面,PPI5 还能抑制 JA 和 SA 的防御反应。PPI5 介导的植物免疫抑制可能会使植物更容易受到棉铃虫的入侵,从而改善棉铃虫的取食和发育。

相关报告
  • 《IJOEAR:《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病的研究综述》》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20
    • 4月,《国际环境与农业研究杂志》(IJOEAR)发布该综述报告。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控制害虫侵染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从麻疯树、白僵菌和印度楝树籽提取物中提取的生物农药,幼虫死亡率高达86%。白僵菌、芽孢杆菌属、沙雷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也表现出类似的效果,可以有效生物防治害虫。
  • 《Nature | 甲基水杨酸介导的植物空气防御的分子基础》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9月13日,清华大学刘玉乐团队在Natur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methyl salicylate-mediated plant airborne defense的研究论文,该工作鉴定了识别气态MeSA的植物受体,揭示了MeSA介导的植物气传性免疫的分子机制及其植物病毒的反防御机制,为防治病虫害提供了突破点和研究方向。 刘玉乐团队还发现一些蚜虫传病毒比如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能够编码含有解旋酶结构域的蛋白质与NAC2蛋白相互作用,改变NAC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促进NAC2在细胞质中被26S蛋白酶体降解,从而负调控NAC2-SAMT1通路,抑制蚜虫叮咬植物中MeSA的合成和挥发,阻断植物间“预警”通讯,促进蚜虫对临近植物的侵染和对病毒的传播。这一发现揭示了植物气传免疫的详细分子机制及病毒的反防御机制,揭示了全新的蚜虫-病毒共进化互惠方式。 本文内容转载自“ BioArt植物”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yzbh896R3aBFdJTCxhk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