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锦鸡儿属的DNA条形码和物种分类鉴定》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立足中国云南和东南亚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手段开展系统分类、宏观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近期该研究组研究人员在被子植物大科豆科锦鸡儿属的DNA条形码研究中取得进展。

        豆科(Fabaceae)为双子叶植物纲蔷薇超目豆目的一个成员,是以荚果为共同特征的一个大类群,为被子植物的第3大科,约650属,18000种,我国有172属,1485种13亚种153变种。豆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是人类食品中淀粉、蛋白质、油和蔬菜的重要来源之一。锦鸡儿属(Caragana)是豆科一个中等大小的属,全世界约有10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欧,落叶灌木。在我国,锦鸡儿属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部和东部各省,喜光、抗旱、耐瘠薄,不仅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还是近年来主要的防沙治沙植物。

        在传统的形态分类中,锦鸡儿属主要依靠形态特征进行物种区分,但是由于形态变异复杂以及形态趋同等因素,使得锦鸡儿属的物种分类仍存在较大问题。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Shabir Ahmad Rather助理研究员结合多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材料积累,对锦鸡儿属进行了几乎覆盖整个国内分布区的物种取样和多个DNA条形码片段测序,构建了迄今为止取样最全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于国际DNA条形码协会推荐的rbcL +matK条形码组合,核nrITS和叶绿体DNA条形码psbA-trnH在锦鸡儿属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因而推荐nrITS+psbA-trnH的条形码组合;利用DNA条形码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澄清了部分物种复合体的物种划分问题,如甘肃锦鸡儿(C. kansuensis)和白毛锦鸡儿(C.licentiana)应该合并到甘蒙锦鸡儿(C. opulens)。然而,由于部分物种的样品较少,本研究未能解决一些形态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关系,今后需要开展更多工作。该研究以“DNA barcoding of recently diverging legume genera: Assessing the temperate Asian Caragana (Fabaceae: Papilionoideae)”为题发表于植物系统分类和进化领域期刊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版纳植物园宏观进化研究组Shabir Ahmad Rather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刘红梅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博士后科研项目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DNA条形码揭示意大利市场特色海鲜的商业和健康问题》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xinning
    • 发布时间:2015-05-15
    • 西方市场销售的海鲜种类在不断增加,一些新奇的品种也在特色食品店有售。本文研究者在意大利市场上收集了68种特色海产品,通过对完整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OI)的DNA条形码(FDB,~655 BP)进行测序或对迷你COI的DNA条形码使用通用引物(MDB,~139 BP)来进行分子分析。结果显示,DNA条形码是海鲜品种鉴定的有用工具;完整和迷你DNA条形码已用于特色海鲜鉴定;完整和迷你DNA条形码显示出了高的区分能力。
  • 《DNA条形码技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李晓曼
    • 发布时间:2017-11-28
    • 当地时间12月17日,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坎昆大会)落下帷幕,来自19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本次大会的建议之一就是呼吁支持DNA条形码技术。 一、呼吁支持DNA条形码技术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各方签署,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共享利用基因资源的必要性,现已成为环境领域最广泛认可的国际性条约。 坎昆大会期间,参会者认为DNA条形码技术对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会议呼吁全世界对DNA条形码技术、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the International Barcode of Life Network, iBOL)、全球生物分类倡议(the Global Taxonomy Initiative)及其它DNA条形码的应用提供支持,该项决定于12月17日生效。DNA条形码技术目前已经成为联合国促进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一部分。 二、DNA条形码技术现状 多年以来,生物分类学家一直在寻找能够迅速区分不同物种的方法。10年前,用简便易行的方法把物种一一归类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由于DNA条码技术的出现,如今地球上所有的物种都可能拥有一份独特的“身份证”。DNA条码技术是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的保罗•赫伯特(Paul Hebert)教授研发创立的新技术。赫伯特是第一个提出用短DNA片段序列来识别物种的科学家,他将这个体系称为DNA条形码,类似于通过添加标签来对零售商品快速识别。2003年至今,赫伯特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这项新技术打磨成了一个多面化的国际性研究项目。 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数百种被忽视的物种。目前有50万个物种、500万个动植物和菌类拥有其DNA条形码。有了DNA条形码,科学家就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识别物种,最终再利用全生命阶段或生物片段,就可以实现在几分钟内识别物种。同时,DNA条形码技术还可以用来识别市场中的产品、纠正贴错标签的食品和天然健康产品、改善环境监测和水质土质诊断以及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圭尔夫大学对DNA条形码技术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圭尔夫大学是iBOL—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基因组项目的所在地。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将iBOL采纳为正式合作项目。从此以后,位于蒙特利尔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为全世界的资深科学家参加生物多样化DNA条形码培训协调资源。这一项目有26个国家的100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主要研究DNA条形码索引图书馆以及一些新的信息学工具和技术。通过圭尔夫大学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DNA条形码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看待地球生物的方式。联合国的认可更是证明,这一技术在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方面不但有效,而且还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管此研究的圭尔夫大学的副校长马尔柯姆·坎贝尔(Malcolm Campbell)提到,本次《生物多样性公约》对DNA条形码技术的认可对加拿大科学界和圭尔夫大学来说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圭尔夫大学的加拿大安大略生物多样性研究所(Biodiversity Institute of Ontario, BIO)主要负责人马里奥·托马斯(Mario Thomas)表示,这是一项非常大的成就,联合国采用加拿大研发的技术,并将其推向世界的情况并不是每个月或者每一年都会发生。联合国这项决定是圭尔夫大学赫伯特教授12年科研领导的结果。赫伯特教授说:“我们很高兴看到《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认同了DNA条形码在帮助保护地球共同的数百万物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编译 李晓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