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Earth Energy Science:深海海底采矿的技术和前景展望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编译者:李娜娜
    发布时间:2025-07-01
    深海采矿关系着未来能源命脉。自2000年以来,许多国家都显示了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兴趣,比利时、中国、法国等国曾与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多次签署区域矿产资源协议。美国地质调查局指出,如果深海开采能实现商业化,截止2065年,人类对关键金属需求的35-45%将来自深海开采。然而,由于深海环境的极端复杂性,目前深海采矿仍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开采。 如果深海采矿要成为一项商业活动,就得要求它保持持续、稳定的生产能力。同时,环保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深海采矿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诸多影响,如改变底栖环境、干扰海底生物,甚至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这对深海采矿的技术、设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实践中,采矿车、管道提升系统和表面支持系统是DSM的三种必备设备。 尽管DSM已成未来之趋,但研究人员指出,人类也面临着许多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首先是生态问题:采矿车搅起的泥浆云可能会扩散数十公里,导致滤食生物窒息;采矿系统泵机作业时连续轰鸣,噪音容易干扰鲸类之间的声呐通信;海底生物的生长缓慢,一个采矿坑的恢复或许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其次是成本问题:目前深海镍开采的成本是陆地开采的2倍,如果不通过大规模商业开采将无法维系采矿运作;采矿设备需要在无光高压的环境下连续工作2000小时,设备研发必须高标准、高投入。未来,深海采矿技术将朝着低环境干扰、高可靠性和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arth Energy Science》[1]。 [1]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of Deep-Sea Mining: State of the Art and Perspectives
  • 快讯 Landslides:贝叶斯统计可有效提升海底滑坡预测精度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编译者:李娜娜
    发布时间:2025-07-01
    海底滑坡严重威胁海洋基础设施安全,当前,模拟海底滑坡发生事基于评估特定场地滑坡可能性的方法,其目的在于项目开发前,提供识别和量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区域特征要素。此外,受限于海上勘测活动的高成本,用于估算海底滑坡建模所需参数的调查数据通常有限,对海底滑坡的研究存在数据匮乏、建模复杂等问题。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学者采用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遥感等数据,系统地校准海底滑坡模型参数,旨在最大化利用有限的现场调查数据对海底滑坡模型进行概率校准。研究认为,通过贝叶斯模型校准,能显著提高海底滑坡发生概率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增加样本数量可降低参数的不确定性,且模型参数的设定值对滑坡深度和单位重量影响最大。该研究揭示了在不同深度和不同安全系数条件下,模型参数的变化情况,为海洋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生成滑坡地质灾害图的潜力,可用于绘制物理参数的更新估计值,并改进管道布线或任何其他类型基础设施安装的决策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Landslides》[1]。 [1] Bayesian Model Calibration of Submarine Landslides
  • 快讯 中国工程科学:海岸带地区典型地质灾害链研究进展与展望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编译者:李娜娜
    发布时间:2025-07-01
    海岸带地区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受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的共同影响,区域性地质灾害易发且分布广泛,尤其是单一灾害持续演变而触发形成的链式灾害,对确保海岸稳定和沿海城市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研究人员综合分析了全球海岸带地区面临的典型地质灾害如海岸侵蚀、浅层气活动、近海海底滑坡的研究现状,全面梳理了其概念内涵、灾害分布、破坏机理与防治措施,总结归纳了地质灾害研究的主要监测技术、力学理论、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并梳理了各自的适用条件和发展瓶颈。研究发现,海岸侵蚀、浅层气活动、近海海底滑坡多发生于同一区域,具有同源链和因果链的相关性,即海岸带持续侵蚀可以引起浅层气的泄漏或者直接导致海底滑坡,而地质层内的浅层气大量泄漏又可能触发海底滑坡。为防治海岸带地区的地质灾害链,及时“阻源断链”,提出了海岸带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发展策略,建议在人口密集的海岸带地区构建“空天地海”多维一体化监测系统,开展大数据与数值模拟的机理研判,结合人工智能提升灾害链预警预报能力,以期为海岸带地区城市安全和地质灾害源头治理提供参考。
  • 快讯 中国工程科学: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应用前瞻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编译者:李娜娜
    发布时间:2025-07-01
    随着“三深”(深空、深海、深地)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存在诸多技术联系,研究深海工程技术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助力“三深”技术发展。 本文从对比深空与深海环境特征角度出发,揭示了深海工程与深空探测技术在压力、温度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进一步分别从结构安全性、复杂作业技术与装备、无人智能化与载荷小型化、试验场建设等方面展开了前瞻性探索。分析发现,地外空间物理特征的多样性十分突出,部分热点星球的空间环境与深海环境存在较强的相似性,具体体现在压力及腐蚀环境等方面,这使得深海结构物的设计与防腐技术具备向深空探测领域的移植性;同时深空探测对于装备的复杂控制、无人自动化程度需求与深海装备的目标是一致的,具体的装备研制技术具备互换基础;海底火山区以及南极冰下湖存在非常明显的类地外空间特征,面向深空探测具备建立试验场的环境条件,可作为未来深海试验场以及深空探测新型试验技术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深海与深空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技术互换以及跨域应用已经显现出较高的可能性,将深海工程技术充分地应用于深空探测领域,将助力我国深空探测装备更快发展。
  • 快讯 中国工程科学:深海采矿与碳封存协同发展的新型作业模式及技术探讨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编译者:李娜娜
    发布时间:2025-07-01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固体矿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汇体且碳封存潜力巨大,探索深海采矿与碳封存协同发展,对助力我国深海采矿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在海洋开发与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人员总结了深海采矿作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深海矿产资源高效、绿色、低碳开发为切入点,提出了深海采矿与海洋碳封存协同作业技术,将深海采矿单一作业体系拓展至产业双向协同开发模式,从可行性、协同性、经济性3个维度剖析了这一新型作业模式在实施与推广方面的竞争力,并从深海采矿与碳封存体系的高效集成、环境影响监测、碳足迹追溯、协同作业装备等方面提出了突破方向和技术发展路径。研究发现,深海矿区环境中的CO2射流表现出不亚于水射流的采集性能、具有较好的环境友好性且碳封存泄露风险较低。深海采矿与海洋碳封存在作业装备、作业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作业周期上也互不干扰;产业协同开发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海洋碳封存的盈利情况,还可以提升采矿的整体利润。 为推动深海采矿与碳封存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建议,加快深海核心技术与装备攻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