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SCIO 推出 SCIO Mini 2 Corn - 下一代实验室级玉米水分分析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编译者:江浩
    发布时间:2025-07-31
    SCIO Mini 2是一款帮助美国玉米种植者和种子生产者在田间测量水分的手持设备,是SCIO Mini 1的成功后续产品。这款新设备已被农业巨头如Corteva和Syngenta采用。SCIO Mini 2由SCIO(前称Consumer Physics)推出,具有时尚且更耐用的设计,提升了田间工作效率。它依然能够即时、准确、无损地分析玉米水分,无需任何准备。该设备使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并与SCIO的云端平台同步,支持更快、更好的数据驱动决策,涉及收获、存储和田间管理等方面。 目前,SCIO已经记录了超过1300万次扫描,用户遍布186个国家。仅在2023年,美国农民就生产了价值739亿美元的153亿蒲式耳玉米,玉米产业总经济活动达到了1510亿美元,其中包括对美国GDP贡献的620亿美元。随着成本上升和收获时间缩短,实时田间分析工具变得愈发重要。 相比其前任SCIO Mini 1,SCIO Mini 2进行了多项升级:包括内置玉米穗配件、支持每次充电超过1000次扫描的新型高容量电池、IP53级防尘防水设计以及现代化的人体工学设计,提高了设备的耐用性和操作舒适性。
  • 快讯 禾赛JT系列3D激光雷达彻底改变自主农业的未来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编译者:江浩
    发布时间:2025-07-31
    Hesai Technology(纳斯达克代码:HSAI)宣布,将其先进的JT系列激光雷达传感器提供给Agtonomy和Alpha Werke,以支持下一代自主农业机器人的部署。这些合作将农业自主性和机器人感知领域的领先创新者聚集在一起,加速了传统农业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可持续的转变。 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部门,农业不仅支撑着食品系统,还维系着整个供应链和社区。然而,当前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劳动力短缺、运营成本上升和气候不可预测性。农民们承受着需要用更少的资源完成更多任务的压力。未来的农业依赖于物理人工智能——能够全天候工作并适应复杂环境的智能、联网自主农业机器人。 在这一转变的核心是激光雷达,这是作为AI“农业代理”的眼睛的核心传感组件,使自主农业机器人具备在安全、准确地执行重复劳动密集型任务(如割草、喷洒、除草和搬运)所需的空间意识。Hesai的JT系列迷你半球3D激光雷达传感器专为机器人应用设计,结合了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和紧凑、坚固的设计,非常适合自主农业。 JT系列传感器拥有超宽视野,覆盖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区域,能够实时捕捉丰富的3D数据。这使得AI系统能够以无与伦比的感知力分析作物负载、地形和周围环境。此外,JT系列的最小探测范围为零米,使自主农业机器人能够在零盲点的情况下进行近距离操作。与类似产品相比,JT系列传感器具有紧凑的尺寸和强大的性能,非常适合农业机器人应用。
  • 快讯 东北地区北大荒农田的航空植保工作正在进行中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编译者:江浩
    发布时间:2025-07-30
    这张摄于2025年7月25日的无人机航拍照片显示,一架农用飞机在中国东北北安的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星农场的大豆田上空飞行。黑龙江省南部。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记者侯跃摄)2025年7月25日,一架农用飞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星农场的大豆田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记者侯跃摄)2025年7月25日拍摄的无人机照片显示,一架农用飞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鹤岗市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共青农场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李昂摄)2025年7月27日拍摄的无人机航拍照片显示,一架农用直升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巍山农场的玉米田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记者卢文祥摄)2025年7月25日,一架农用飞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北安市北大荒集团分公司赵光农场的玉米田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各农业生产单位的空中作物保护作业已经开始。覆盖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记者钱博宇摄)2025年7月27日拍摄的无人机航拍照片显示,一架农用飞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的玉米田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徐宏宇摄)2025年7月27日,一架农用直升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巍山农场的玉米田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记者卢文祥摄)2025年7月25日,一架农用飞机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北安市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红星农场的大豆田上空飞行。北大荒集团的各个农业生产单位已经开始了空中作物保护作业,覆盖了3000多万亩(约200万公顷)旱田。(新华社记者侯越摄)查看更多
  • 快讯 中国首个无人农场利用人工智能将小麦产量提高20%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编译者:江浩
    发布时间:2025-07-30
    在河南省张庄里村,太阳直射在金色的麦田上。但是,当无人驾驶的收割机以不可思议的精度移动时,智能无人机在天空中巡逻,而不是农民辛勤劳作。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这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无人操作的小麦-玉米轮作农场在清丰县的突破性现实,小麦产量增加了惊人的20%。“铁马”的崛起占地233公顷,这个由河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在“科技后院计划”下设计的开创性农场已经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犁地、种植、田间管理和收割完全无人操作。当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建世(音)看着一台自动收割机说道:“对于几代人来说,收割意味着全家人在田里挥汗如雨。”现在,这些“铁马”们自己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这简直太神奇了。”农场部署了一支综合车队——无人驾驶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式播种机、精确灌溉系统和侦察无人机——所有这些都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协调进行。在任务控制室里,巨大的屏幕显示着土壤湿度、秧苗密度和害虫警报的实时数据,创造了农田的实时数字孪生。精密动力: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胜利向完全自动化的转变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成果,而不仅仅是产量的大幅提高。据周介绍,收割时间从7天缩短到了4天。水和肥料管理等关键任务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了80%,总体人力成本降低了40%。“但与去年的传统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30%,”周强调。秘密在于超精度。清丰科技后院项目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强解释说,无人机每天巡逻,每30分钟收集10个点的田间数据。“预测模型将数据转化为生长模式、产量预测和精确的用水需求。”智能灌溉系统将农田分为六个区域,根据作物的具体需求进行灌溉。周指出,灌溉劳动力减少了90%,一个人通过智能手机管理以前需要10个人的工作。精准施肥减少了20%的化学物质使用,提高了30%的吸收效率。“核心是根据作物的精确需求匹配水肥,”科技后院项目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有良说。“集成水肥系统精确输送养分,从而减少投入,提高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农业。”站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王强认为青峰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试点:它是中国农业未来的一个可扩展的蓝图。“青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模式,”他断言。“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全流程无人技术,进一步削减成本,并扩大这些效率收益。”这是一场自主革命,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承诺的不仅是更高的产量,还有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的根本转变。探索这种无人农场模式如何改变全球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让庆丰农场“完全无人”?该农场在整个作物周期实现了完全自主——耕作、种植、管理(灌溉、施肥、虫害监测)和收割——使用由北斗卫星引导的无人驾驶机械、用于侦察的无人机和用于协调的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类对农田的直接干预。(来源:清风科技后院计划,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报告的关键效率收益是什么?显著的改进包括小麦产量增加20%,收割时间从7天减少到4天,水/肥管理劳动力减少80%,总体人力成本降低40%,灌溉劳动力减少90%,化肥使用量减少20%,运营效率提高30%。(来源:周建时,庆丰农机合作社,2024年6月)。精确灌溉系统如何工作?该系统将农场分为六个区域。来自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的数据(每30分钟在10个点收集)为预测模型提供信息。这决定了每个特定区域的确切用水需求,只在必要的地方和时间启动灌溉,大大减少了浪费和劳动力。(来源:王强,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科技后院计划”发挥了什么作用?该计划由河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设计并实施,旨在将尖端农业研究与实际的大规模农业应用相结合。庆丰无人农场是其综合智慧农业的旗舰示范项目。(来源:叶有良,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在中国推广?是的,开发人员明确地将庆丰农场设计为可复制的模式。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努力进一步完善该技术,降低实施成本,以促进在中国农业领域更广泛地采用。(来源:王强,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是什么技术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使自主拖拉机和收割机成为可能的核心导航和定位系统依赖于中国国内开发的北斗卫星网络,提供田间作业所需的精确位置数据。(来源:清风科技后院计划技术文档,6月2024).查看更多
  • 快讯 Bonsai Robotics收购Farm-NG引领未来自主农业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编译者:江浩
    发布时间:2025-07-29
    Bonsai Robotics Inc.(“ Bonsai ”)是基于视觉的农业自主软件的领导者,该公司宣布收购Farm-NG Inc.,后者是用于农场管理的模块化电动机器人的先驱。这一战略组合将亚博科技的两家最先进、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结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提供强大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以解决种植者当今面临的劳动力、成本和效率挑战。Bonsai的高性能自主人工智能技术与Farm-ng的可定制机器人平台相结合,可提供革命性的人工智能优先机器,从而改变作物管理。这种智能软件和先进机器人硬件的强大组合实现了具有成本效益的混合解决方案,在不同的作物、任务和环境中提高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迄今为止,我们的愿景是让自主和人工智能变得可访问、易于使用,并可部署在所有农业设备上,无论是改装到现有的拖拉机上还是内置到下一代机器中,” Tyler Niday说。Bonsai Robotics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这次收购使我们现在能够开发下一代机器,以增强和增强当今的劳动力,同时优化农场生产力。我们正在将行业从钢铁转向智能。强大的增长平台Bonsai和Farm-NG在葡萄园、果园和苗床作物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记录,展示了经过验证的实地成果和商业势头。这次整合建立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并使合并后的公司在积极的商业部署和强大的财务支持下实现快速增长。“从第一天开始,两个团队就紧密合作,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现实世界的农业工作流程中变得实用和无缝,” Farm-NG前首席执行官、现任合并后公司首席商务官的布伦丹·道德尔说。"通过合作,我们可以更快地前进。帮助种植者采用变革性工具,支持他们的运营并提高他们的底线。作为亚博科技和Autonomy专业知识的行业领导者,合并后的团队和最近的新员工带来了涵盖农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工程的深厚专业知识。与收购相关的Bonsai团队还包括首席运营官John Teeple(John Deere前技术总监)和Gary Bradski(首席科学官),Gary Bradski是计算机视觉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也是OpenCV的创始人。"我们很高兴能够将行业领先的工程师团队聚集在一起,解决整合硬件、计算和感知这一非常困难的任务,这是适应现实世界农业的不可预测性所必需的。Bonsai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Ugur Oezdemir表示:“通过此次收购,我们能够开发一个统一的平台,与我们的OEM合作伙伴互补,并能够解决不同形式因素、作物类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以在该领域提供有效和可靠的自主权。”此次收购的财务条款并未披露。两家公司的现有股东将保留新合并实体Bonsai Robotics的股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