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张庄里村,太阳直射在金色的麦田上。但是,当无人驾驶的收割机以不可思议的精度移动时,智能无人机在天空中巡逻,而不是农民辛勤劳作。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这是中国第一个完全无人操作的小麦-玉米轮作农场在清丰县的突破性现实,小麦产量增加了惊人的20%。“铁马”的崛起占地233公顷,这个由河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在“科技后院计划”下设计的开创性农场已经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犁地、种植、田间管理和收割完全无人操作。当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建世(音)看着一台自动收割机说道:“对于几代人来说,收割意味着全家人在田里挥汗如雨。”现在,这些“铁马”们自己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这简直太神奇了。”农场部署了一支综合车队——无人驾驶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式播种机、精确灌溉系统和侦察无人机——所有这些都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协调进行。在任务控制室里,巨大的屏幕显示着土壤湿度、秧苗密度和害虫警报的实时数据,创造了农田的实时数字孪生。精密动力: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胜利向完全自动化的转变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成果,而不仅仅是产量的大幅提高。据周介绍,收割时间从7天缩短到了4天。水和肥料管理等关键任务的劳动力需求下降了80%,总体人力成本降低了40%。“但与去年的传统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30%,”周强调。秘密在于超精度。清丰科技后院项目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强解释说,无人机每天巡逻,每30分钟收集10个点的田间数据。“预测模型将数据转化为生长模式、产量预测和精确的用水需求。”智能灌溉系统将农田分为六个区域,根据作物的具体需求进行灌溉。周指出,灌溉劳动力减少了90%,一个人通过智能手机管理以前需要10个人的工作。精准施肥减少了20%的化学物质使用,提高了30%的吸收效率。“核心是根据作物的精确需求匹配水肥,”科技后院项目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有良说。“集成水肥系统精确输送养分,从而减少投入,提高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农业。”站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王强认为青峰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试点:它是中国农业未来的一个可扩展的蓝图。“青峰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模式,”他断言。“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全流程无人技术,进一步削减成本,并扩大这些效率收益。”这是一场自主革命,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承诺的不仅是更高的产量,还有向更智能、更可持续的粮食生产的根本转变。探索这种无人农场模式如何改变全球农业。必须知道是什么让庆丰农场“完全无人”?该农场在整个作物周期实现了完全自主——耕作、种植、管理(灌溉、施肥、虫害监测)和收割——使用由北斗卫星引导的无人驾驶机械、用于侦察的无人机和用于协调的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类对农田的直接干预。(来源:清风科技后院计划,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报告的关键效率收益是什么?显著的改进包括小麦产量增加20%,收割时间从7天减少到4天,水/肥管理劳动力减少80%,总体人力成本降低40%,灌溉劳动力减少90%,化肥使用量减少20%,运营效率提高30%。(来源:周建时,庆丰农机合作社,2024年6月)。精确灌溉系统如何工作?该系统将农场分为六个区域。来自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的数据(每30分钟在10个点收集)为预测模型提供信息。这决定了每个特定区域的确切用水需求,只在必要的地方和时间启动灌溉,大大减少了浪费和劳动力。(来源:王强,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科技后院计划”发挥了什么作用?该计划由河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设计并实施,旨在将尖端农业研究与实际的大规模农业应用相结合。庆丰无人农场是其综合智慧农业的旗舰示范项目。(来源:叶有良,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这种模式是否可以在中国推广?是的,开发人员明确地将庆丰农场设计为可复制的模式。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努力进一步完善该技术,降低实施成本,以促进在中国农业领域更广泛地采用。(来源:王强,河南农业大学,2024年6月)是什么技术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使自主拖拉机和收割机成为可能的核心导航和定位系统依赖于中国国内开发的北斗卫星网络,提供田间作业所需的精确位置数据。(来源:清风科技后院计划技术文档,6月202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