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讯 东北地理所在湿地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与形成机制方面获进展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者:Lei
    发布时间:2023-04-26
    东北地理所在湿地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与形成机制方面获进展 . 2023-04-24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字体:大 中 小 语音播报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东北是我国沼泽湿地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其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126处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腹足纲螺类开展了为期8年(2013-2020年)的大尺度研究,旨在揭示东北平原淡水沼泽、盐碱泡沼、山地沼泽等湿地螺类多样性(结合分类组成、功能形状和系统发育关系来表征)的地理格局与其关键形成机制。    本研究系统采集并鉴定出湿地螺类17科34属64种,包括新进腹足亚纲(Caenogastropoda)、下异鳃类(Lower Heterobranchia)、喜湿螺总目(Hygrophila)和肺螺总目(Eupulmonata)。结果表明,东北湿地螺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生物地理格局。其中,松嫩平原盐碱泡沼湿地螺类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与其他3个湿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物种数相对较少,并表现出盐碱适应特性;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湿地螺类类群多样,区域间相似性较高;而长白山区湿地螺类受海拔梯度影响显著,物种组成相对分散;多样性特征表现出气候温和的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螺类α多样性最高,且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更均匀;驱动因素分析表明,气候是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关键驱动因素,盐度是螺类分类学组成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而降水季节性是螺类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该研究表明东北沼泽湿地是中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水生无脊椎动物应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提出的不同区域湿地无脊椎动物的差异性控制因子,为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策略选择提供了依据。该工作提出全球变化下次生盐碱化加剧和降水季节性变化将成为塑造未来湿地无脊椎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成果以 Geographical and climate-dependent pattern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nail (Mollusca: Gastropoda) assemblages in freshwater wetlands across Northeast China 为题,发表在 Freshwater Biology 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东北沼泽湿地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图2.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阴影图  图3.基于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图    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已有研究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纬度、海拔等梯度和热点/贫瘠区域差异等地理格局。相较于陆生生物,当前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认识有限。由于湿地的水陆过渡性和非地带性特征,湿地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备受关注,但既往研究集中在鱼类,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颇为贫乏。   东北是我国沼泽湿地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其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区126处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对腹足纲螺类开展了为期8年(2013-2020年)的大尺度研究,旨在揭示东北平原淡水沼泽、盐碱泡沼、山地沼泽等湿地螺类多样性(结合分类组成、功能形状和系统发育关系来表征)的地理格局与其关键形成机制。   本研究系统采集并鉴定出湿地螺类17科34属64种,包括新进腹足亚纲(Caenogastropoda)、下异鳃类(Lower Heterobranchia)、喜湿螺总目(Hygrophila)和肺螺总目(Eupulmonata)。结果表明,东北湿地螺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生物地理格局。其中,松嫩平原盐碱泡沼湿地螺类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与其他3个湿地区具有明显差异,物种数相对较少,并表现出盐碱适应特性;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湿地螺类类群多样,区域间相似性较高;而长白山区湿地螺类受海拔梯度影响显著,物种组成相对分散;多样性特征表现出气候温和的三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螺类α多样性最高,且分类学组成、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更均匀;驱动因素分析表明,气候是螺类多样性地理格局的关键驱动因素,盐度是螺类分类学组成差异的主要控制因子,而降水季节性是螺类功能和系统发育结构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该研究表明东北沼泽湿地是中国湿地水生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水生无脊椎动物应成为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内容。该研究提出的不同区域湿地无脊椎动物的差异性控制因子,为区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策略选择提供了依据。该工作提出全球变化下次生盐碱化加剧和降水季节性变化将成为塑造未来湿地无脊椎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   相关研究成果以Geographical and climate-dependent pattern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snail (Mollusca: Gastropoda) assemblages in freshwater wetlands across Northeast China为题,发表在Freshwater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题联盟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东北沼泽湿地采样点分布示意图   图2.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阴影图   图3.基于126处湿地螺类物种组成的非度量多维排序图  更多分享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化学所等在硅带隙以下高性能有机光电探测方面获进展 . 理化所在飞秒激光无掩膜光刻拓扑结构及细胞球浸润机制方面获进展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快讯 大气沉降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者:Lei
    发布时间:2023-04-26
    大气沉降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碳和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显著影响。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环境灾害监测评估团队 以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海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海区是北黄海重要的扇贝养殖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以及区域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海域夏季水体缺氧和酸化现象频发,妨碍了扇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团队基于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 TSP )及降水样品中碳和营养盐的分析,报道了养马岛附近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水可溶性有机质、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及降水中溶解有机质、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规律,量化了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的有机碳和营养盐对于该海域海水中碳收支的贡献,证实了大气干湿沉降过程是该海域海水中碳的重要来源,探讨了大气沉降过程与区域海水体碳循环和夏季水体低氧现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相关成果相继在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和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发表论文 6 篇。 结果表明,干沉降输入的颗粒有机碳( POC )年通量约为水可溶性有机碳( WSOC )的 4.1 倍;对于湿沉降, POC 的年通量约为溶解有机碳( DOC )的 46.7% ;因此,大气中的 POC 主要通过干沉降过程输入到海水中,其贡献为 71.1% ,而水可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情况则相反;如果将大气沉降对海水中有机碳的间接输入也考虑在内,即干湿沉降的养分输入所支持的新生产力贡献的有机碳,大气沉积对研究海域的总有机碳输入达 12.0 gC/m 2 /a (图 1 ),表明大气沉降在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Xie et al., STOTEN 2023, 876: 162715 )。不同季节 TSP 中总有机碳( TOC )的来源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而总氮( TN )在不同季节具有相似的来源组成;生物质源为 TSP 和 TN 的主要来源,其贡献分别为 55.5±10.8% 和 57.3±11.7% ;化石燃料燃烧是 TOC 主要来源,其贡献为 47.7±3.4% ;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沉降对于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 SPM )的贡献分别为 17.2±6.7% 、 10.2±2.0% 和 18.0±11.0% ,表明大气 TSP 是表层海水 SPM 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表层海水中的 POC 而言,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沉降的贡献分别为 35.2±3.5% 、 19.2±7.4% 和 25.5±7.9% ,证实大气沉降过程对于近海颗粒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 ( Xie et al., STOTEN 2023, 854: 158540 ) 。 TSP 中 WSOC 、有色溶解性有机质( CDOM )和荧光溶解性有机质( FDOM )的含量在冬春季要明显高于夏秋季,主要与不同季节 WSOM 的来源差异及大气老化过程有关; WSOC 的年干沉降通量可以将表层海水的 DOC 浓度提高 10.2 μmol/L ,从而对于维持表层水体的次级生产力有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海域内的碳循环过程;此外,由干沉降进入表层海水的 WSOC 中生物可利用部分在好氧分解的条件下可导致水体溶解氧( DO )浓度降低 ~4.8 μmol/L ( Xie et al., STOTEN 2022, 818: 151772 ) 。秋季湿沉降中 DOC 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湿沉降中有色溶解有机质( CDOM )及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溶解有机质( FDOM )浓度最高,主要与不同季节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差异及降水的稀释效应有关;通过湿沉降过程向该海域输入的 DOC 通量为 6.31×10 8 gC/a (图 2 ),约占研究海域海水中 DOC 储量的 4.0% ;单次降水事件可使该海域表层水体中生物可利用性 DOC 的浓度提高 0.57±0.54 μmol/L ,占异养细菌次级生产每日所需有机碳的 12.1±11.4% ; 5 月至 8 月期间,湿沉降输入的 DOC 中生物可利用性部分在好氧分解条件下可使表层海水 DO 浓度降低 5.3-8.5 μmol/L/month( Xie et al., STOTEN 2022, 844: 157130 ) 。 降水中营养盐 N 和 Si 的浓度在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而 P 的浓度在冬季和春季较高,溶解无机氮( DIN )的湿沉降通量为 69.2 mmol/m 2 /a ,占水体 DIN 外源输入通量的比例为 34.4% (图 3 );大气湿沉降中 N/P 比显著高于海水中 N/P 比及 Redfield 比值,可能会加剧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比的不平衡,促进海水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向甲藻的转变,从而不利于区域内海湾扇贝的生长;受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夏季 DIN 和水溶性有机氮( DON )的湿沉降通量高达 30.1 和 4.98 mmol/m 2 ,可支持水体 19.3% 的新生产力,该部分新生产力占区域内扇贝所摄食颗粒有机碳总量的比例为 16.4% ( Xie et al., MPB 2022, 182: 114036 ) 。人为活动是 TSP 中水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 WSDIN 和 WSDON )的主要来源,沙尘是水可溶性无机磷( WSDIP )和硅酸盐( WSDSi )的主要来源,而水可溶性有机磷( WSDOP )可能来源于海洋生物活动; WSDIN 、 WSDON 、 WSDIP 、 WSDOP 和 WSDSi 的大气干沉降通量分别为 21.8 、 2.7 、 0.10 、 0.30 和 0.73 mmol/m 2 /a ;总体而言,冬季通过大气干沉降获得的生物可利用氮支持的海水新生产力达 9.14 mgC/m 2 /d ;大气干沉降输入的 DIN/DIP 摩尔比的年平均值为 216±123( Xie et al., MPB 2021, 172: 112866 ) 。 上述论文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A 类) “‘ 美丽中国 ’ 生态文明科技工程专项 ” 子课题 “ 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 ” ( XDA23050303 )的研究成果之一,由烟台海岸带所 2020 级博士研究生谢磊为第一作者,高学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图 1大气干湿沉降对养马岛附近海域海水中颗粒态溶解态有机碳的综合影响 ( Xie et al., STOTEN 2023, 876: 162715 ) 图 2   养马岛附近海域通过湿沉降输入的溶解有机碳通量及对于水体的生态效应影响示意图( Xie et al., STOTEN 2022, 844: 157130 ) 图 3养马岛附近海域无机营养盐主要来源的通量及相对贡献( Xie et al., MPB 2022, 182: 114036 ) 相关论文详情: 1. Xie, L., Gao, X., Liu, Y., Zhao, J., Xing, Q., 2023. The joint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ry and wet deposition on organic carbon cycling in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876: 1627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3013311 2.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Yuan, H., Li, X., Song, J., Zhao, J., Xing, Q., 2023.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s a direct source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region coastal surface seawater: Evidence from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854: 15854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5639X 3.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Wang, B., Zhao, J., Xing, Q., 2022. Bio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at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wet deposition: Insights from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Yellow S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844: 15713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42279 4.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Lv, X., Zhao, J., Xing, Q., 2022.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 underestimated carbon source to the coastal waters in Nor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818: 15177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1068480 5.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Wang, B., Zhao, J., Xing, Q., 2022.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nutrient supply for coastal ecosystems and fishery resources: Insights from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182: 11403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2007184 6.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Lv, X., Zhao, J., 2021. Perpetual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exacerbates the unbalanc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coastal waters: A case study on a mariculture site in Nor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 172: 11286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1009000 .
  • 监测快报 2018中国科学院成果亮点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发布时间:2020-09-15
    汇集每季度中国科学院内科技成果亮点、转移转化亮点、科技人物及获奖资讯
  • 监测快报 2018雁栖湖亮点情报产品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发布时间:2020-09-15
    2018雁栖湖亮点情报产品
  • 监测快报 2019雁栖湖亮点情报产品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编译类型:快报,简报类产品
    发布时间:2020-09-15
    2019雁栖湖亮点情报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