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发布新政挖掘人工智能应用潜能》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4-09-20
  • 人工智能(AI)作为前沿技术,在众多技术创新中展现了显著的“头雁效应”。
          人工智能不仅推动了从局部探索到全面发展的转变,还实现了从试点应用到赋能各行各业的飞跃。一旦人工智能成功开辟出一条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应用进而真正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道路,其他新技术也将能够借鉴或模仿这一模式,共同促成一个积极的发展态势。
          当前,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高地已成为各地发展AI产业的重中之重。截至9月18日,年内苏州市、深圳市、杭州市、郑州市等多地均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发布了新政或新举措。从内容上看,不少地方将拓展应用场景作为关键内容予以安排。例如,苏州市人民政府官网于9月16日发布消息显示,《苏州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苏州市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的若干措施》已发布。此前,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提出,“深化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打造场景应用先锋”。
    “应用是技术创新改变现实生产生活的必要环节。应用场景的拓展,实际上正是AI技术向各行各业的持续渗透,是人工智能与生产、服务等各类具体场景的融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领域的运用日渐成熟,不过整体上,其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业内企业与从业人员仍在为挖掘应用潜能、探索更多稳定盈利模式而努力。”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晓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上述局部与整体的差异性,是人工智能应用潜能释放过程中一个较为鲜明的特征。如何理解这种差异性?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特性决定了AI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同行业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和具体应用方向存在差异,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与不同行业融合的时候,其时间线与进度各有不同。“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需求是推动AI技术应用发展的关键动力。局部应用往往聚焦特定功能或流程优化,相关需求具体且迫切;整体需求潜能的释放所涉内容则更加宏观,需要长远规划。”
          市场需求带动融合走深走实,在制造业领域体现得较明显。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消费者对多元化和高质量产品的追求日益增加,促使制造业从提供传统加工服务向高端制造转变。制造业企业要向消费者提供更多增值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就不得不提升制造能力。因此,制造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参与制造全过程的需求持续提升。
          与之对应,今年以来,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不断融合是多地挖掘人工智能应用潜能的关键方向之一。例如,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天津市工业技术改造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推动人工智能、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制造环节深度应用,形成一批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智能在线检测等典型场景”。
    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制造业与AI技术融合不仅能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能催生一批新兴产业。在二者深度融合的未来,人工智能将覆盖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刚性生产可能在AI技术的驱动下更加柔性,智能制造机床将会大规模普及,协助制造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更加高效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谈及未来,陈志刚表示,除各地政策支持外,企业应发挥好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升AI技术供给能力,积极参与智能制造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此外,建议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参与智能制造项目课题和调查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落地。
    (责编:杨曦、陈键)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0919/c1004-4032318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海油发布人工智能模型“海能”》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高楠
    • 发布时间:2024-10-29
    •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操秀英)14日,中国海油在北京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可为实现海洋油气行业资源最优配置、提升工作效率、精益现场管理、优化商业模式、释放创新活力等提供数智支持,赋能海洋油气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海能”围绕智能油气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等8大类100多个业务场景,实现小模型和大模型兼备、专业场景和通用场景兼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全覆盖。       本次发布会上,中国海油优选具有海油特色的5个专业场景模型和6个通用场景模型发布。其中,注采联动模型以稳油控水为目标,基于油田20余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专家经验融合,实现地下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联动,形成注采异常智能诊断―方案自动制定―指令远程调控的闭环管理,转变传统人工经验决策模式,建立数据驱动、业务协同的注采优化新途径。       安全钻井模型转变了依靠人工现场巡检、紧盯监控画面的传统模式,构建了具备海洋石油钻完井特色的训练集,支持劳保穿戴不合规、踩踏钻井盖板、贴近旋转状态的钻柱等危险行为的全天候24小时持续监测,0.1秒即可识别风险,使不安全行为数量减少95%。为海上平台和陆地电厂的核心装备――燃气机组构建的“燃机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可实现对海上和陆地的燃机、汽机等设备的状态评估、异常检测和自动故障诊断,支持智能监盘、一屏集中监管。该模型准确率达90%,把原先耗时1―3天的排故时间缩短至3小时以内,可极大提高排故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每年节约设备运维费用近亿元。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中国海油将密切关注和跟踪国际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紧紧围绕集团核心业务深入挖掘数智化需求,加强与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等专业公司的务实合作,统筹推进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数据治理,力争“十四五”末中国海油整体数字化率达到50%,“十五五”末达到80%、全面形成“智慧海油”生态,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升级“智能引擎”。 (责编:王震、陈键)
  • 《广东发布“人工智能45条”》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袁晨
    • 发布时间:2024-06-21
    • 记者6月15日获悉,《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近日正式公布。《措施》从5方面提出45条措施,为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 《措施》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省算力规模超过4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到2027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底座进一步夯实,算力规模超过60EFLOPS,全国领先的算法体系和算力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智能终端产品供给丰富,在手机、计算机、家居、机器人等8大门类,打造100款以上大规模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400亿元;聚焦制造、教育、养老等领域,打造500个以上应用场景,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措施》提出,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底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加大人工智能核心芯片器件供给方面,《措施》提出,建立人工智能芯片生态体系、打造智能感知产业体系。 在推进人工智能软件迭代升级方面,《措施》提出加强智能软件研发创新、拓宽智能软件应用广度。鼓励企业深挖制造、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需求,强化人工智能框架软件和硬件相互适配、性能优化和应用推广,打造软硬件一体化生态体系。到2027年,智能软件产业规模达到270亿元。 另外,《措施》提出系统构建算法产业矩阵,包括建设高质量中文数据集、加快算法产品供给、建设大模型开源社区等,并提出多项行动目标。《措施》鼓励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的高质量中文语料数据库,推动典型行业数据汇集、共享和使用。 《措施》进一步提出,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实施加快广东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并加快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建设,围绕重点应用场景做强城市边缘智算中心。到2027年,重点行业的智算覆盖能力显著提升。 《措施》还强调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作用,加快推动国家(省)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