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发布人工智能模型“海能”》

  • 来源专题:人工智能
  • 编译者: 高楠
  • 发布时间:2024-10-29
  •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操秀英)14日,中国海油在北京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可为实现海洋油气行业资源最优配置、提升工作效率、精益现场管理、优化商业模式、释放创新活力等提供数智支持,赋能海洋油气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海能”围绕智能油气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等8大类100多个业务场景,实现小模型和大模型兼备、专业场景和通用场景兼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全覆盖。
          本次发布会上,中国海油优选具有海油特色的5个专业场景模型和6个通用场景模型发布。其中,注采联动模型以稳油控水为目标,基于油田20余年积累的海量数据,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专家经验融合,实现地下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联动,形成注采异常智能诊断―方案自动制定―指令远程调控的闭环管理,转变传统人工经验决策模式,建立数据驱动、业务协同的注采优化新途径。
          安全钻井模型转变了依靠人工现场巡检、紧盯监控画面的传统模式,构建了具备海洋石油钻完井特色的训练集,支持劳保穿戴不合规、踩踏钻井盖板、贴近旋转状态的钻柱等危险行为的全天候24小时持续监测,0.1秒即可识别风险,使不安全行为数量减少95%。为海上平台和陆地电厂的核心装备――燃气机组构建的“燃机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可实现对海上和陆地的燃机、汽机等设备的状态评估、异常检测和自动故障诊断,支持智能监盘、一屏集中监管。该模型准确率达90%,把原先耗时1―3天的排故时间缩短至3小时以内,可极大提高排故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每年节约设备运维费用近亿元。
          中国海油董事长汪东进表示,中国海油将密切关注和跟踪国际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紧紧围绕集团核心业务深入挖掘数智化需求,加强与中国电信、科大讯飞等专业公司的务实合作,统筹推进勘探开发和经营管理数据治理,力争“十四五”末中国海油整体数字化率达到50%,“十五五”末达到80%、全面形成“智慧海油”生态,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升级“智能引擎”。
    (责编:王震、陈键)
  • 原文来源: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4/1015/c1004-40339526.html
相关报告
  • 《“海境·涡流大模型1.0”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10-12
    • 9月20日-21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与岛礁生态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主任杜岩研究员受邀参加在青岛召开的“2025物理海洋前沿论坛”。会上,杜岩作“海境·涡流大模型:海洋非平衡态动力学与AI海流重构”报告,详细介绍了“海境·涡流大模型”的研发背景、技术构架以及下一步工作方向。借此,“海境·涡流大模型1.0”正式发布。 海洋非平衡态动力学是海洋科学的前沿,是在目前地转平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海洋表层典型的海洋非平衡态过程包括:Ekman流、近惯性流、潮流以及波和风所致不稳定驱动的流(亚中尺度过程)等,约占80%的海洋表层瞬时运动形式,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和碳收支。现有海洋观测仅能刻画百公里尺度以平衡态为主的过程,依据地转平衡理论和卫星动力高度获得的海表流场无法准确刻画非平衡态过程。实验室海洋动力热力过程研究团队最新提出了利用海表动力高度和海表温度诊断海表全流的方法,该方法具备了获得海表非平衡态海流的能力。海洋非平衡态过程可显著影响上层300-400米的海流,这部分海流的获取方法是目前研究中的难点。 针对这一难点,“海境·涡流大模型”应运而生。它是一款端到端的海洋三维流场智能重构大模型,创新性地利用海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通过智能映射技术,实现对海洋三维全流场的快速现报。“海境·涡流大模型”包含两套流场重构方案:①利用海表卫星数据结合SwinUnet模型直接重构次表层三维全流场;②利用海表卫星和三维温盐数据结合创新开发的SpadeUp模型重构次表层三维全流场。方案一能够有效重构上层350米的海表全流,方案二在有三维温盐输入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混合层之下(到550米)全流场的重构精度。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海洋动力学与人工智能方法的融合,拓展模型重构深度至上层2000米,并扩展至全球范围,同时增强现报模块功能,为海洋环境保障应用和海洋动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中国电信发布人工智能终端白皮书》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5-21
    • 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北京发布了《AI终端白皮书》,首批集中采购的人工智能手机上市。通过全网通终端产业的AI升级,不仅能为消费者带来更智能更方便的服务,还将为打通智慧家庭、物联网等产业融合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电信希望通过《AI终端白皮书》的发布,推动全网通终端产业实现云管端AI能力的融合。全网通终端将集成中国电信的网络安全、大数据、云计算AI能力,在AI拍照、AI语音助手、AI情景智能、终端用户智慧管理等场景下,为用户带来更为智能的全新体验,为用户提供“更懂你”的AI体验和服务。截至目前,全网通终端累计销量已超过9亿部,行业市场占比超过75%,全网通已成为渠道和消费者的首选,成为整个终端产业的主流。 中国电信《AI终端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电信对AI手机终端的理解与需求,从AI算力、AI能力与AI应用方面规范定义人工智能手机。为牵引产业链不断提升AI手机能力与体验,白皮书在平台要求方面提出了硬件运算单元、深度学习框架等要求;在能力要求方面提出了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场景识别与系统优化等功能、性能要求;在应用要求方面定义了美颜、背景虚化、照片分类、AR视频、翻译等AI应用体验需求。中国电信赋能终端产业发展推出AI服务应用,白皮书定义了智能码号安全、统一账号、小翼管家、智能云、智慧健康云等AI服务应用在终端上的需求。中国电信联合11家厂商首批推出17款终端,满足消费者AI手机需求。 中国电信旗下天翼电信终端有限公司与海信、百合、广信、小辣椒四家厂商深度合作集采四款千元AI手机,集成了中国电信智能码号安全、统一账号、小翼管家、智能云、智慧健康云服务等AI产品,为移动用户在信息安全、互联网账号、智慧家庭和云服务等领域提供新的智能体验。 中国电信还发布了落实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重点举措,推动云、管、端、业务应用全面支持IPv6。中国电信作为国内最早启动IPv6试商用的运营商,2013年全网设备已基本完成IPv6改造。4G LTE网络按照IPv6标准建设,目前,中国电信支持IPv6的4G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1100万。AI手机开启IPv6后即可实现国际国内IPv6内容和应用的访问。2018年,中国电信将全面落实“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重点开展政府网站、企业、媒体和互联网应用的IPv6改造,提供支持IPv6的互联网专线、虚拟专网VPN和云/IDC等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