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电导仪药物透入治疗初治菌阳空洞型肺结核疗效观察》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中呼吸道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因此早期控制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及时切断传染源有助于结核病的控制。基于此,来自河北省胸科医院的5位研究人员比较了超声电导仪经皮局部透药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化疗用于治疗初治空洞型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5年第20卷第10期。

    研究人员将100例初治菌阳空洞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超声药透治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各50 例,其中单纯化疗组采用HRZE常规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g/次,1次/d;利福平0.6g/次,1次/d;乙胺丁醇0.75g/次,1次/d;吡嗪酰胺0.5g/次,3次/d),超声药透治疗组在同等剂量和用法的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给予联合超声电导仪及超声电导凝胶贴片(药物主要成分为异烟肼)进行药物透入治疗(根据胸部CT对空洞位置进行定位及标记,将含有异烟肼注射液0.1g的贴片连同2个治疗发射头分别固定在距离患者空洞最近的皮肤处,启动治疗键,每日1次,每次20 min进行治疗,2个月为一个疗程),进而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于2个月后复查胸部CT对比,依据病变吸收及痰菌转阴情况来判断疗效,发现超声药透组的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或缩小率以及病灶吸收情况均要高于单纯化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表明超声电导仪经皮局部透药联合药物治疗可以使初治菌阳空洞型肺结核的疗效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报告
  • 《支气管镜下气囊导管介入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6-09
    • 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下气囊导管介入治疗复治菌阳空洞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临床明确诊断的首次复治菌阳空洞性肺结核60例随机分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强化期均使用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喷汀、盐酸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左旋氧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强化期每周经支气管镜气囊导管注药治疗1次,然后比较两组强化期的临床疗效。 结果:强化期2月后痰菌阴转率、空洞病灶有效率、空洞闭合率治疗组分别为93.33%、93.33%、73.3%,未发生继发感染和结核播散。对照组分别为63.33%、63.34%、3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气囊导管注药治疗复治菌阳空洞性肺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其有净化空洞,促进痰菌转阴、空洞闭合的作用。无明显的并发症及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信息来源:钟永辉,张锡林,吴智龙,何芷慧. 支气管镜下气囊导管介入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0(5): 805-808.
  •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7-14
    • 在肺外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较为常见,在临床上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致机体衰老及免疫功能受损,易引起众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及联合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干预,其中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结核效果中疗效显著。基于此,来自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位研究人员使用左氧氟沙星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脑脊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明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7年第22卷第1期。 研究纳入90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并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1-72岁,平均(58.71±2.04)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0-72岁,平均(58.93±2.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T表现及磁共振成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结核疗法,主要包括激素、抗结核化疗、降低颅内压等,具体为在强化期给予利福平胶囊(规格每胶囊0.15g,使用剂量为每天0.45-0.60g,三餐饭后服用)、异烟肼片(规格每片0.1g,剂量10mg/kg,顿服)、吡嗪酰胺片(规格每片0.25g,剂量 1.5g,顿服)、乙胺丁醇片(规格每片0.25g,每日0.75g,顿服)。此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规格5mg)每日10mg,治疗1周后用量逐渐减少,4周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并将用量逐渐减少至停用,激素总疗程8-12周。同时根据患者脑压适量地进行20%甘露醇滴注,每天2-4次。在治疗过程中可口服维生素B6以减少不良反应。强化期持续四个月后进入巩固期。巩固期继续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片,剂量和之前相同,连续使用八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强化期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每瓶100mL,0.2g)静脉滴注,每天0.4-0.6g,并在巩固期改为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规格每片0.5g),每日0.5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十二个月。 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氯化物和葡萄糖的水平均上升,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则下降,其中观察组的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比对照组高,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水平则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的焦虑状况,观察组得分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治疗结束半年后进行随访,并根据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进行评分,发现两组患者三方面的得分均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和生理职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3例恶心呕吐、1例乏 力,对照组有3例头晕、5例恶心呕吐、3例乏力。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4/45)低于对照组24.44%(11/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0,P=0.0477)。 综上所述,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其脑脊液中各项指标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