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7-14
  • 在肺外结核病中,结核性脑膜炎较为常见,在临床上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可致机体衰老及免疫功能受损,易引起众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及联合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干预,其中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抗结核效果中疗效显著。基于此,来自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4位研究人员使用左氧氟沙星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脑脊液中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旨在明确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辅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7年第22卷第1期。

    研究纳入90例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并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确诊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51-72岁,平均(58.71±2.04)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0-72岁,平均(58.93±2.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T表现及磁共振成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抗结核疗法,主要包括激素、抗结核化疗、降低颅内压等,具体为在强化期给予利福平胶囊(规格每胶囊0.15g,使用剂量为每天0.45-0.60g,三餐饭后服用)、异烟肼片(规格每片0.1g,剂量10mg/kg,顿服)、吡嗪酰胺片(规格每片0.25g,剂量 1.5g,顿服)、乙胺丁醇片(规格每片0.25g,每日0.75g,顿服)。此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规格5mg)每日10mg,治疗1周后用量逐渐减少,4周后改为口服泼尼松并将用量逐渐减少至停用,激素总疗程8-12周。同时根据患者脑压适量地进行20%甘露醇滴注,每天2-4次。在治疗过程中可口服维生素B6以减少不良反应。强化期持续四个月后进入巩固期。巩固期继续使用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片,剂量和之前相同,连续使用八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强化期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规格每瓶100mL,0.2g)静脉滴注,每天0.4-0.6g,并在巩固期改为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规格每片0.5g),每日0.5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十二个月。

    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氯化物和葡萄糖的水平均上升,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则下降,其中观察组的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比对照组高,而蛋白质、白细胞及压力水平则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的焦虑状况,观察组得分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治疗结束半年后进行随访,并根据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进行评分,发现两组患者三方面的得分均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和生理职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3例恶心呕吐、1例乏 力,对照组有3例头晕、5例恶心呕吐、3例乏力。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4/45)低于对照组24.44%(11/4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00,P=0.0477)。

    综上所述,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其脑脊液中各项指标的表达。

相关报告
  • 《成年人结核性脑膜炎的强化抗结核治疗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7-06
    • 结核性脑膜炎往往是致命的,早期抗结核及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会死亡。近期,来自牛津大学及利物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即强化抗结核治疗能够增强针对脑内结核杆菌的杀菌活性,进而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其成果于2016年1月1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74卷第2期。 研究以在越南两家医院就诊的817名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感染HIV及未感染HIV成人患者为样本,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及安慰剂对照试验,主要是比较9个月标准抗结核方案(包括利福平10 mg/kg/d)与强化方案(包括在治疗开始的8周时间里给予更高剂量利福平15mg/kg/d联合左氧氟沙星20 mg/kg/d)的治疗效果,并以第9个月时的患者死亡率为主要结局指标,以9个月致残率、首次新发神经事件或死亡事件以及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为次要结局指标。 研究将409名患者随机分配至标准治疗组,其余的408人则接受强化治疗。经过9个月的随访,发现强化组和标准组分别死亡113人和114人(风险比为0.94,95%可信区间为0.73-1.22,P=0.66),且无证据显示与标准方案相比,强化方案针对总人群或任何亚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或许要排除异烟肼耐药结核感染患者)。此外,两组间的次要结局指标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导致治疗中断的不良反应发生总例数也无显著差异(标准组为64例、强化组为95例,P=0.08)。 综上所述,与标准治疗方案相比,强化抗结核方案不能够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生存率。
  • 《目前对真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加剧了耐药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2-10
    • 利物浦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警告说,在低收入国家,一种常见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线方法正在受到耐药性出现的影响。 发表在《mBio》杂志上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开发治疗这种致命的脑部感染的新药和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隐球菌脑膜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成人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是可用于感染初期治疗的唯一药物,尽管有大量证据表明长期效果不佳。 耐药性被认为在这些不良结果中发挥了作用,但目前缺乏可靠的数据,需要更好地了解氟康唑暴露与耐药性出现之间的关系。 在一项新的中空纤维模型和小鼠的实验研究中,量化了药物暴露与抗真菌杀死和氟康唑耐药性的出现之间的关系。这些结果在接受氟康唑治疗的坦桑尼亚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研究中被连接到患者。 结果表明,氟康唑耐药是由真菌染色体重复引起的,发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从数学模型中模拟病人的数据表明,在推荐的每天1200毫克的氟康唑治疗中,只有12.8%的病人在两周后完全摆脱了真菌。此外,83.4%的人有持续的耐氟康唑亚群。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氟康唑的剂量必须大幅增加,超出目前的推荐剂量。 疗法和传染病教授威廉•希望利物浦大学说:“这项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信息从实验模型的隐球菌脑膜炎接受氟康唑作为单药治疗的病人的数据,在非洲大部分仍然是常态,尽管不符合当前的治疗建议。 “我们已经证明耐药性的出现与药物暴露有关,并与临床相关的单一治疗方案的使用有关。因此,非洲许多患者唯一可用的药物是在患者服用氟康唑时真菌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我们的发现强调了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和组合,以减少全球隐球菌脑膜炎的死亡人数。” 抗菌素耐药性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威胁,全球都在推动开发新药。在霍普教授的领导下,利物浦大学的抗菌药效学中心为PK/PD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施,并提供临床前和早期临床支持,以确保以精简的方式开发新药。 这项研究的合作者包括圣乔治大学、伦敦大学、杜克大学医学院(美国)和坦桑尼亚国家医学研究所以及生物技术公司F2G有限公司。 资金支持由医学研究委员会、国际发展部和维康基金会提供。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