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成功研发可“变形”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3
  • 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获悉,隶属该研究院的柔性光电材料团队通过器件结构设计结合柔性替代材料的办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可折叠和可拉伸纸基太阳能电池,未来有望在便携可穿戴、柔性自供电电子系统等领域得到产业化应用。 柔性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高功率质量比、可变形等优点。但是,开发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可折叠、可拉伸太阳能电池是个巨大的挑战。“相比弯曲时受到毫米曲率半径下弯折,折叠时器件经历的是亚毫米极端曲率半径下弯折,器件内应力急剧增加,极易导致电池失效。”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采用超薄衬底降低器件在折叠时受到的应力,并结合采用氧化物/超薄银金属/氧化物可折叠透明电极代替氧化铟锡脆性电极,实现了可折叠有机、钙钛矿电池。 受中国古代剪纸艺术启发,该团队与苏州协鑫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合作,采用剪纸结构设计使得整个器件在大拉伸应变下受到的应力指数级降低,从而实现了耐200%拉伸应变,同时150%应变下可稳定拉伸1000次的钙钛矿电池。此外,基于剪纸结构的钙钛矿电池还具有扭曲、弯折等变形能力。这类基于剪纸结构的钙钛矿电池具有变形能力强和制造工艺简单等优势。 据了解,可以变形的太阳能电池拥有广泛应用前景。“比如可以贴在建筑、交通设施或可穿戴设备的表面,赋予传统产品新功能,也可以作为柔性功率源与其他柔性光电器件集成,形成自供电的柔性电子系统。”该负责人介绍。

相关报告
  • 《重磅平台助推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在新区众创园揭牌,标志中国科学院这一高层次科研平台落地宁波杭州湾新区。研究院将充分促进科技成果在新区的转化及产业化,提升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区创业创新生态链,释放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助推加速打造世界级专业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是中国科学院在与宁波共同出资建设的直属科研机构,下设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个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宁波材料所已成为“长三角”区域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创新研究机构。 作为宁波市“科技争投”创新大项目行动工作任务之一,杭州湾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打通“从材料研究到应用工程化”技术链的重要工程化平台,其主要功能定位为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工程化研发能力,输出产业化技术,就地实现技术转移,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杭州湾研究院首期投入15亿元,采用“事业+企业法人”的模式建设新型工程化创新平台。研究院将围绕宁波打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等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着力打造先进海洋功能防护材料、聚合物先进加工技术、生物基化学品和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制造与测试、高性能锂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等8-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化重点研发方向,加强工程化研发能力建设,输出产业化技术,为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成果的稳定供给。 杭州湾研究院将通过搭建科研到产业化的桥梁,提升技术成熟度;加速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建设集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全球成果集聚与熟化提升、公共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推进系统性成果产出,吸引全球成果,推进成果熟化,持续输出成果,催生新产业新企业,支撑宁波杭州湾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目前,新区已集聚了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康龙化成宁波园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复旦杭州湾科创园、众创园、智能终端产业园、沪甬合作产业园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创新发展呈现蓬勃之势。随着这些科创平台的创新张力,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随之强化。截至目前,新区已集聚各类人才近6.12万名。其中高层次人才5260名,比2010年分别增加3倍和7倍。新区企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8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所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7
    • 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相比较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点。目前制备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构建活性层。但聚合物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难以精确控制、难提纯、材料的批次稳定性差等问题,相应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复性降低,不利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而有机小分子的分子量确定,可以精确合成,易于提纯,批次稳定性好,有利于大规模制备。因此,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商业化应用潜力。但由于全小分子电池给体和受体都为小分子结构,使得其难以形成像聚合物薄膜那样较为理想的双连续互穿网络形貌。过强的给体结晶会使给体与受体严重共混,而太弱则不利于给体分子间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降低电荷传输。所以全小分子电池中难以调控的相形貌,致使其光电转化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葛子义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13.34%光电转化效率的非富勒烯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这是目前已报道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之一。研究发现使用双氟原子修饰基于苯并二噻吩(BDT)单元的小分子给体的侧基,能有效提升器件电压,降低分子结晶性,改善相分离形貌;同时氟原子的引入能促使分子间更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使器件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该研究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不同取代位置和个数的氟化对于器件性能和分子堆积的影响,发现单氟取代对小分子的π-π堆积影响较小,并且其主要通过降低分子的HOMO能级来提升器件性能。而BDT连接的上下噻吩侧基的双氟化,则有利于形成F-H的非价键力作用,分子扭转角最小,最利于材料的共轭平面堆积,进而得到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相关成果以13.34% Efficiency Non-fullerene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 Enabled by Modulating the Crystallinity of Donors via a Fluorination Strategy 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10.1002/anie.201910297)。   该研究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19255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06000)、壳牌合作项目(No. PT78950)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16B040002)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