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平台助推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在新区众创园揭牌,标志中国科学院这一高层次科研平台落地宁波杭州湾新区。研究院将充分促进科技成果在新区的转化及产业化,提升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区创业创新生态链,释放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助推加速打造世界级专业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是中国科学院在与宁波共同出资建设的直属科研机构,下设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个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宁波材料所已成为“长三角”区域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创新研究机构。 作为宁波市“科技争投”创新大项目行动工作任务之一,杭州湾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打通“从材料研究到应用工程化”技术链的重要工程化平台,其主要功能定位为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工程化研发能力,输出产业化技术,就地实现技术转移,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杭州湾研究院首期投入15亿元,采用“事业+企业法人”的模式建设新型工程化创新平台。研究院将围绕宁波打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等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着力打造先进海洋功能防护材料、聚合物先进加工技术、生物基化学品和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制造与测试、高性能锂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等8-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化重点研发方向,加强工程化研发能力建设,输出产业化技术,为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成果的稳定供给。 杭州湾研究院将通过搭建科研到产业化的桥梁,提升技术成熟度;加速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建设集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全球成果集聚与熟化提升、公共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推进系统性成果产出,吸引全球成果,推进成果熟化,持续输出成果,催生新产业新企业,支撑宁波杭州湾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目前,新区已集聚了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康龙化成宁波园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复旦杭州湾科创园、众创园、智能终端产业园、沪甬合作产业园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创新发展呈现蓬勃之势。随着这些科创平台的创新张力,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随之强化。截至目前,新区已集聚各类人才近6.12万名。其中高层次人才5260名,比2010年分别增加3倍和7倍。新区企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8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成功研发可“变形”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3
    • 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获悉,隶属该研究院的柔性光电材料团队通过器件结构设计结合柔性替代材料的办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可折叠和可拉伸纸基太阳能电池,未来有望在便携可穿戴、柔性自供电电子系统等领域得到产业化应用。 柔性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高功率质量比、可变形等优点。但是,开发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可折叠、可拉伸太阳能电池是个巨大的挑战。“相比弯曲时受到毫米曲率半径下弯折,折叠时器件经历的是亚毫米极端曲率半径下弯折,器件内应力急剧增加,极易导致电池失效。”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采用超薄衬底降低器件在折叠时受到的应力,并结合采用氧化物/超薄银金属/氧化物可折叠透明电极代替氧化铟锡脆性电极,实现了可折叠有机、钙钛矿电池。 受中国古代剪纸艺术启发,该团队与苏州协鑫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合作,采用剪纸结构设计使得整个器件在大拉伸应变下受到的应力指数级降低,从而实现了耐200%拉伸应变,同时150%应变下可稳定拉伸1000次的钙钛矿电池。此外,基于剪纸结构的钙钛矿电池还具有扭曲、弯折等变形能力。这类基于剪纸结构的钙钛矿电池具有变形能力强和制造工艺简单等优势。 据了解,可以变形的太阳能电池拥有广泛应用前景。“比如可以贴在建筑、交通设施或可穿戴设备的表面,赋予传统产品新功能,也可以作为柔性功率源与其他柔性光电器件集成,形成自供电的柔性电子系统。”该负责人介绍。
  •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 打造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1
    • 10月30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暨新园区开工仪式在浑南创新路园区隆重举行。辽宁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一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辽宁省副省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卢柯,沈阳市市长姜有为出席仪式。唐一军省长和李树深副院长,共同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揭牌。揭牌暨开工仪式由沈阳市副市长阎秉哲主持。 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单位负责人、金属研究所所长左良在致辞中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启动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材料领域以及东北地区的唯一一个国家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金属研究所的信任和肯定,更是对金属研究所未来进一步攀登材料领域科技高峰的激励和鞭策。金属研究所将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努力为中心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学习及工作环境,全力保障中心科研及建设活动的顺利进行。 姜有为在致辞中表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是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重要创新平台,也是支撑沈阳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标志性工程,对于建设“一带五基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沈阳市将集全市之力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努力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交钥匙工程。同时还将围绕中心发展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服务保障,支持材料中心建立“3+3+2”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材料科学、材料智造、材料应用及协同创新跨越发展的全新格局,努力打造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创新高地。 卢柯在致辞中指出,国家研究中心深度契合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需求。它的建设和发展,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和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加速沈阳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推动和牵引作用。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要持续瞄准世界材料科技前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及新技术创新高地;要进一步凝聚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形成汇聚国际一流科技人才的智力高地;要不断创新科技运行机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打造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李树深在致辞中提出,希望国家研究中心能够建设成为我国材料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术高地,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世界级中心,成为重大科技任务的载体、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发源地、杰出人才的聚集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在事关我国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成为领跑者,在可能发生新科技革命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上成为开拓者,真正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级科研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重要举措之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11月21日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组建。2018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及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共同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协议》。2018年4月14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实施方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标志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进入正式建设阶段。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将在原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优化整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材料基础研究平台,成为国家材料重大创新基地。 根据院省市三方共建协议,沈阳市已为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划拨土地684亩,规划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整个工程计划分两期建设完成,其中,一期建设规划面积18万平方米,力争2020年底完成。 辽宁省办公厅、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沈阳市办公厅、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国土规划局,浑南区政府,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沈阳分院,上海三盛宏业集团相关负责人,金属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徐岩,李依依院士、成会明院士以及我所职工和研究生代表,创新路园区承建单位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上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