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平台助推创新发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7
  • 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在新区众创园揭牌,标志中国科学院这一高层次科研平台落地宁波杭州湾新区。研究院将充分促进科技成果在新区的转化及产业化,提升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新区创业创新生态链,释放创新引擎的澎湃动力,助推加速打造世界级专业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是中国科学院在与宁波共同出资建设的直属科研机构,下设材料技术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四个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宁波材料所已成为“长三角”区域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的创新研究机构。 作为宁波市“科技争投”创新大项目行动工作任务之一,杭州湾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打通“从材料研究到应用工程化”技术链的重要工程化平台,其主要功能定位为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工程化研发能力,输出产业化技术,就地实现技术转移,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了解到,杭州湾研究院首期投入15亿元,采用“事业+企业法人”的模式建设新型工程化创新平台。研究院将围绕宁波打造汽车制造、新材料等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着力打造先进海洋功能防护材料、聚合物先进加工技术、生物基化学品和新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及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制造与测试、高性能锂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等8-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化重点研发方向,加强工程化研发能力建设,输出产业化技术,为地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成果的稳定供给。 杭州湾研究院将通过搭建科研到产业化的桥梁,提升技术成熟度;加速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建设集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全球成果集聚与熟化提升、公共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平台,推进系统性成果产出,吸引全球成果,推进成果熟化,持续输出成果,催生新产业新企业,支撑宁波杭州湾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浙江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目前,新区已集聚了吉利汽车全球研发总部、康龙化成宁波园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复旦杭州湾科创园、众创园、智能终端产业园、沪甬合作产业园等一批高端科创平台,创新发展呈现蓬勃之势。随着这些科创平台的创新张力,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也随之强化。截至目前,新区已集聚各类人才近6.12万名。其中高层次人才5260名,比2010年分别增加3倍和7倍。新区企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8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成功研发可“变形”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13
    • 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获悉,隶属该研究院的柔性光电材料团队通过器件结构设计结合柔性替代材料的办法,成功制备了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可折叠和可拉伸纸基太阳能电池,未来有望在便携可穿戴、柔性自供电电子系统等领域得到产业化应用。 柔性太阳能电池具有低成本、高功率质量比、可变形等优点。但是,开发具有高度稳定性的可折叠、可拉伸太阳能电池是个巨大的挑战。“相比弯曲时受到毫米曲率半径下弯折,折叠时器件经历的是亚毫米极端曲率半径下弯折,器件内应力急剧增加,极易导致电池失效。”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采用超薄衬底降低器件在折叠时受到的应力,并结合采用氧化物/超薄银金属/氧化物可折叠透明电极代替氧化铟锡脆性电极,实现了可折叠有机、钙钛矿电池。 受中国古代剪纸艺术启发,该团队与苏州协鑫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大学合作,采用剪纸结构设计使得整个器件在大拉伸应变下受到的应力指数级降低,从而实现了耐200%拉伸应变,同时150%应变下可稳定拉伸1000次的钙钛矿电池。此外,基于剪纸结构的钙钛矿电池还具有扭曲、弯折等变形能力。这类基于剪纸结构的钙钛矿电池具有变形能力强和制造工艺简单等优势。 据了解,可以变形的太阳能电池拥有广泛应用前景。“比如可以贴在建筑、交通设施或可穿戴设备的表面,赋予传统产品新功能,也可以作为柔性功率源与其他柔性光电器件集成,形成自供电的柔性电子系统。”该负责人介绍。
  • 《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6
    • 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科技合作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江西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主任刘奇,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出席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将面向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集聚中国科学院及江西省创新资源,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等要素紧密融合,提升江西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带动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为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白春礼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白春礼表示,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区域跨越发展是省院双方贯彻落实国务院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面向江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核心需求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正式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以来,中国科学院和江西省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围绕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继续为新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做好科技支撑。 白春礼说,进一步做好院省合作工作,一是要以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为契机,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道路和新模式;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战略合作,力争在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亚热带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共同打造特色学科和产业创新集群;三是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科技问题,集智攻关,构建相互交融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四是要积极推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刘奇对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对江西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推进创新江西建设,迫切需要与中国科学院保持更紧密、深入的合作。希望中国科学院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支持江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大科学装置在江西落户,更多团队、成果、项目、资源在江西扎根;着力推动江西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着力研究推广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和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着力推动扶贫、扶智、扶技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力度;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 刘奇指出,江西将认真落实好省院会商合作事项,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建设,及时解决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中国科学院人才团队在江西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把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打造成省院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推动省院合作结出创新的丰硕果实。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与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签署了研发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产业基地等系列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白春礼、刘奇一行还考察了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科学院。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已有30多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江西省开展了科技合作,产业化项目累计达100多项,累计为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10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仅2017年,中国科学院与江西当地企业的各类合作项目共达78项,合作领域涉及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年销售收入达56.1亿元,实现年度利税10.0亿元,折合社会效益51.0亿元。 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