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所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7
  • 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相比较于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成本低、柔性、可大面积印刷制备等优点。目前制备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策略是使用聚合物给体和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构建活性层。但聚合物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通常存在分子量和分散度难以精确控制、难提纯、材料的批次稳定性差等问题,相应制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复性降低,不利于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而有机小分子的分子量确定,可以精确合成,易于提纯,批次稳定性好,有利于大规模制备。因此,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商业化应用潜力。但由于全小分子电池给体和受体都为小分子结构,使得其难以形成像聚合物薄膜那样较为理想的双连续互穿网络形貌。过强的给体结晶会使给体与受体严重共混,而太弱则不利于给体分子间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降低电荷传输。所以全小分子电池中难以调控的相形貌,致使其光电转化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近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葛子义团队报道了一种具有13.34%光电转化效率的非富勒烯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这是目前已报道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之一。研究发现使用双氟原子修饰基于苯并二噻吩(BDT)单元的小分子给体的侧基,能有效提升器件电压,降低分子结晶性,改善相分离形貌;同时氟原子的引入能促使分子间更紧密的π-π堆积,从而使器件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该研究进一步系统分析了不同取代位置和个数的氟化对于器件性能和分子堆积的影响,发现单氟取代对小分子的π-π堆积影响较小,并且其主要通过降低分子的HOMO能级来提升器件性能。而BDT连接的上下噻吩侧基的双氟化,则有利于形成F-H的非价键力作用,分子扭转角最小,最利于材料的共轭平面堆积,进而得到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相关成果以13.34% Efficiency Non-fullerene All-Small-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 Enabled by Modulating the Crystallinity of Donors via a Fluorination Strategy 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DOI:10.1002/anie.201910297)。

      该研究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219255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E0106000)、壳牌合作项目(No. PT78950)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R16B040002)等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性接触,以实现高效钙钛矿、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制备。然而,由于SAMs吸附对复杂氧化物表面化学的敏感性,在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表面上实现均匀且无针孔的单分子层的沉积颇有挑战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叶继春带领硅基太阳能及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在前期晶体硅和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的基础上,在钙钛矿/硅叠层电池方向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提出了ITO表面重构的新方法,实现了效率为28.4%的四端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的制备。该工作通过氢氟酸和随后的紫外臭氧处理方法选择性地去除ITO表面不需要的末端羟基和水解产物,从而实现ITO表面重构。这种方法可增加ITO表面活性和面积,从而促进高密度SAMs的吸附。此外,所得的氟化表面还可以防止ITO与钙钛矿活性层的直接接触,并钝化钙钛矿的埋底界面。得益于协同改进的钙钛矿成膜、电荷提取、能级排列和界面化学稳定性,相应的单结钙钛矿太阳电池获得了21.3%的光电转换效率和较好的长期运行稳定性。科研人员将由重构的ITO制得的半透明电池和遂穿氧钝化接触(TOPCon)电池用于四端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的制备,最终获得了28.4%的效率。 基于ITO表面重构的四端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的J-V曲线和ITO表面重构前后的微观形貌及表面化学变化图
  •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在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形貌控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9-17
    • 具有带隙高度可调、质轻、柔性、低成本等显著特点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是新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机太阳能电池受限于有机材料“窄吸收”特性,二元共混薄膜难以实现对太阳能的有效宽光谱利用,并且始终存在相共混(利于激子解离)和相分离(利于电荷传输)这对基础性矛盾,制约了有机光伏器件性能的进一步突破。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保持单节电池结构,在二元活性层中引入吸收互补的第三组分,增强光谱吸收。尽管三元电池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核心问题在于对三元共混薄膜难以实现清晰、有效的形貌控制,用以同时保证高效的激子解离和电荷传输,因此,已报道三元电池性能提升幅度较低。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化学研究所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朱晓张课题组科研人员利用前期发展的噻吩并噻吩类光伏受体新材料NITI(Adv. Mater. 2017, 29, 1704510),合理选择二元体系,构筑了具有“分级结构”的三元活性层形貌,实现了光电转化效率的大幅提升,阐释了形貌对光电过程和器件参数的决定性影响,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能源》杂志上(Nature Energy,DOI:10.1038/s41560-018-0234-9)。   三元共混薄膜分别选取了强结晶、宽带隙电子给体材料BTR,弱结晶、窄带隙电子受体材料NITI和具有强聚集和优异电子传输特性的富勒烯受体PC71BM,三者形成了有利的梯度电子结构和互补光吸收。经器件优化制备,上述三元器件在300nm最佳膜厚下取得最高13.63%(平均13.20%)光电转换效率,相对二元器件性能提升幅度高达51%和100%,这不仅是全小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性能记录,也是性能最优的厚膜 (>200 nm) 有机太阳能电池。他们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相关课题组合作,提出“分级结构”的三元活性层新形貌:NITI和BTR高度共混,形成有利于电荷分离的小相分离精细结构,PC71BM在BTR和NITI共混区外围形成大尺度的相分离结构和有利的face-on堆积。研究者证明了NITI受体在光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方面抑制BTR和PC71BM的接触,使得三元器件获得和二元器件 (BTR:NITI) 相当的低损耗开路电压;PC71BM在活性层中形成了电子传输高速通路,将NITI分离的电子有效输运至电极,从而同时保证了高的外量子效率 (EQEs) 和填充因子(FF)。   总体而言,该工作设计并实现了有机三元电池活性层新形貌,充分发挥了小分子和富勒烯电子受体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独特优势,同时实现了高开压、高电流和高填充因子,为有机三元电池活性层形貌调控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