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院实现体内重编程再生T细胞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7
  • 北京时间2月13日零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金勇研究组在免疫学刊物Nature Immunology(《自然免疫学》)在线发表了T细胞再生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成果,首次通过体内重编程将B细胞直接转化为有生理功能的T细胞。该细胞在免疫缺陷鼠和模拟临床骨髓移植预处理后的野生型小鼠均能快速重建T免疫系统,产生长期获得性免疫记忆。该成果为重新认识血液谱系命运改变决定因子提供了新视角 ,也为寻找新来源T细胞用于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自然发育过程中,造血干细胞是包括T细胞在内所有血液及免疫细胞的种子细胞,能够通过分化源源不断地产生T细胞。迄今,体外诱导造血干细胞分化再生T细胞技术存在的技术瓶颈是,体外无法成功模拟出T细胞发育的胸腺微环境。这一困难导致体外衍生的T细胞种类受限,而且产生的T细胞没有经过自体胸腺间质细胞和自体抗原递呈细胞辅助下的阳性、阴性筛选,产生的T细胞难以发挥正常、有效的生理功能。因此,重编程再生有生理功能的T细胞任重道远。

    王金勇组联合了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海军军医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并且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刘志华研究员,以及南京模式动物中心高翔教授的材料支持下,绕开体外无法模拟T细胞发育胸腺微环境的技术瓶颈,建立了一种体内大规模功能筛选获得再生T细胞的技术平台。科研人员从15个候选转录因子中筛选鉴定到Hoxb5这一因子。该因子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门一样,在体内将B细胞重编程为T细胞。这种重编程过程在骨髓经历两周后产生类骨髓早期T淋巴祖细胞(BM-ETP),第三周胸腺就明显出现再生的早期T淋巴祖细胞(Thy-ETP)。从移植后第四个周,胸腺就开始大量输出有功能的T细胞。该方法可以重建胸腺50-80%的免疫输出功能。科研人员对在体内重编程重建T免疫系统的小鼠进行长达两年跟踪观察,未发现致瘤性安全风险。

    体内重编程再生功能性T细胞是再生医学的重要课题,该方法理论上简单、高效、经济,能够产生大量Naive T(原始态)细胞,抗原刺激后可以产生长期获得性免疫记忆。这一科学研究对于T细胞抗肿瘤疗法、艾滋病等T免疫缺陷相关疾病个性化疗法提供新思路,具有重大的临床转化意义。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生张梦云、董勇、胡房晓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王金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1802/t20180212_4951421.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揭示体细胞重编程的起始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xxw
    • 发布时间:2019-08-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马克思普朗克(Max Planck - GIBH)再生生物医学中心Ralf Jauch及其博士生Vikas Malik主导团队揭示了转录因子诱导的体细胞多能性重编程的起始分子机制,阐明了多能性重编程对Oct4和Sox2的时态依赖性,为再生医学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8月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体细胞多能性重编程技术可通过使用重编程转录因子(主要是Oct4,Sox2和Klf4)将已分化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该技术于2006年首次发表,山中伸弥教授因此成果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该技术涉及的确切分子机制仍然有待研究。Jauch团队专注于研究Oct4和Sox2转录因子及其在重编程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Oct4与Sox2的结合方式后,他们惊讶地发现Sox2而非Oct4是开启体细胞重编程的关键因子。在重编程起始阶段, Sox2“攻击”和“唤醒” 体细胞中处于沉默状态的多能性基因,这是激活它们的首要条件。Oct4在这一阶段对体细胞特性的抑制并不重要,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为了最终打开相关的基因网络以建立多能性,Sox2和Oct4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在重编程后期,Oct4逐渐起主导作用。一旦细胞变成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对Oct4与Sox2结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Oct6因结合不同的基因组位点,并且缺乏与Sox2结合的偏向性,因此不能取代Oct4进行多能性重编程。这些发现解答了多能性重编程研究领域的一些争议问题,将为改造Sox2,Oct4及相关因子以更快速,高效和可靠地进行细胞重编程提供方向,为最终实现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可能。   这项研究由中美德三方科学家合作完成,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世界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多方面的经费支持。
  • 《广州健康院在猪体内再造出了人体中期肾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9-08
    •  器官移植已成为多种终末期疾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供体器官严重缺乏却限制了这一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患者2万多例,而因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等待移植的患者高达30万,供需缺口巨大。基于干细胞的器官异种动物体内再生将是未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途径。通过该途径获得的人源化器官不仅将具有更全面的细胞类型和更完善的器官结构与功能,而且由于供体细胞来源于患者自体,将有效避免异种器官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中存在的免疫排斥等问题。   9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细胞干细胞》)发表封面研究论文,报道了利用胚胎补偿技术在猪体内成功再造人源中肾的策略。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具有高分化潜能、强竞争及抗凋亡能力的新型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结合优化的胚胎补偿技术体系,在肾脏缺陷猪模型体内实现了人源化中肾的异种体内再生,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的人源化器官异种体内再生案例。   基于胚胎补偿技术实现人源化器官异种体内再生存在诸多障碍,包括人源多能干细胞的分化能力不足,在异种动物胚胎内的生存能力低下、大动物模型提供的器官缺陷生态位难以形成、异种胚胎嵌合补偿技术体系不完善等,导致从猪体内培育人体器官的设想一直没有成功。   为了寻求突破点,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课题组、潘光锦课题组以及Miguel A. Esteban课题组组成联合攻关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围绕人体肾脏的异种再生这一世界难题开展了5年多的探索。   攻关团队对人-猪胚胎补偿技术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最终确定了理想的胚胎补偿技术流程,即在桑葚到早期囊胚时期注射3-5个人源供体细胞,以构建嵌合胚胎,后者在等比例混合的胚胎培养基和干细胞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移植入发情周期同步的代孕猪,即可获得嵌合猪胎儿,最终成功实现了人源化中肾的异种体内再生。   该研究严格遵守相关伦理规定以及国际惯例,在3-4周胎龄内终止了妊娠。共获得2只胎龄25天,3只胎龄28天的中肾嵌合胎儿。这些嵌合胎儿的中肾内人源细胞占比最高可达70%,而人源细胞参与形成的中肾小管所占比例最高可达58%。针对肾脏发育关键功能性基因SIX1,SALL1,PAX2及WT1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证明,人源供体细胞已分化成为表达这些基因的功能性细胞,说明伴随着胚胎发育,肾脏缺陷猪胎儿体内的人源供体细胞将能够支持人源化肾脏生成。   这项成果首次证明了基于干细胞及胚胎补偿技术在异种大动物体内再造人源化实质器官的可行性,为利用器官缺陷大动物模型进行器官异种体内再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供体器官严重短缺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后王教伟、谢文广,副研究员栗楠、李文娟以及博士研究生张智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戴祯研究员、Miguel A. Esteban研究员以及潘光锦研究员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项目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