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院揭示体细胞重编程的起始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xxw
  • 发布时间:2019-08-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马克思普朗克(Max Planck - GIBH)再生生物医学中心Ralf Jauch及其博士生Vikas Malik主导团队揭示了转录因子诱导的体细胞多能性重编程的起始分子机制,阐明了多能性重编程对Oct4和Sox2的时态依赖性,为再生医学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型。相关研究成果于2019年8月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体细胞多能性重编程技术可通过使用重编程转录因子(主要是Oct4,Sox2和Klf4)将已分化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该技术于2006年首次发表,山中伸弥教授因此成果于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而,该技术涉及的确切分子机制仍然有待研究。Jauch团队专注于研究Oct4和Sox2转录因子及其在重编程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利用基因组学技术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Oct4与Sox2的结合方式后,他们惊讶地发现Sox2而非Oct4是开启体细胞重编程的关键因子。在重编程起始阶段, Sox2“攻击”和“唤醒” 体细胞中处于沉默状态的多能性基因,这是激活它们的首要条件。Oct4在这一阶段对体细胞特性的抑制并不重要,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然而,为了最终打开相关的基因网络以建立多能性,Sox2和Oct4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工作。在重编程后期,Oct4逐渐起主导作用。一旦细胞变成多能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对Oct4与Sox2结合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Oct6因结合不同的基因组位点,并且缺乏与Sox2结合的偏向性,因此不能取代Oct4进行多能性重编程。这些发现解答了多能性重编程研究领域的一些争议问题,将为改造Sox2,Oct4及相关因子以更快速,高效和可靠地进行细胞重编程提供方向,为最终实现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提供可能。

      这项研究由中美德三方科学家合作完成,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世界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等多方面的经费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gibh.cas.cn/xwdt/kydt/201908/t20190802_5355188.html
相关报告
  • 《广州生物院推出“5G”版体细胞重编程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团队报道一种利用7因子代替传统的4因子(OKSM),组成新型高效重编程的方法,此方法就好比移动通讯信号由“4G”升级为“5G”,为再生医学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机制研究提供高质量细胞来源及崭新的细胞模型。相关研究于北京时间6月18日在线发表在《细胞—报告》上。   自2006年,山中伸弥报道四个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以来,此项技术因创造性地避开免疫排斥和伦理争议问题而备受关注,开创了细胞生物学的新篇章。近年来研究表明诱导多能干细胞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修复、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精准医疗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开细胞“变身”的秘密和推进临床应用,科学家开发出不同的重编程体系,虽然效率或速度有所提升,但是诱导过程中细胞出现严重的遗传或表观遗传异常,这些异常降低了细胞质量。同时现有的技术也无法在诱导效率、速度和iPSC质量上做到统一,因此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   理解重编程是怎么发生的有助于其临床应用。如果说体细胞重编程的研究是解读生命的程序,那么这种程序是如何编写的?同一个体中,体细胞和干细胞拥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为何命运如此不同?原来真核细胞将基因组DNA与组蛋白进行不同层次的折叠组装成染色质,染色质的关闭或开放状态与细胞命运决定相关的精密信息的读取密切相关。研究团队发现,体细胞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状态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理论上,找到正确改变染色质结构,改变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或表观修饰因子即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   正是遵循重编程过程中染色质动态变化规律,从开和关的角度出发,结合基因表达谱分析,裴端卿领衔的科研团队开发出由7个因子(7F)组成的新型高效重编程因子混合剂,可快速将小鼠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iPS细胞。此混合剂是由5个由转录因子Sall4、Esrrb、Nanog、Glsi1、Jdp2以及两个表观修饰因子Kdm2b和Mkk6组成;利用此体系,可将传统OKSM重编程效率从小于0.1%提高到10%左右;在速率上,只需要重编程4天,即可获得能够生出嵌合小鼠以及生殖系传递小鼠的iPS细胞。如果把重编程过程比作是信息通讯,7F的诞生无疑是将原有的“4G”推向了“5G”快速通道。与Yamanaka因子不同,7F选择特异的“通道”将体细胞推向iPSC终点,在此过程中,重编程因子之间相互配合,调控相应位点开放和关闭。   此研究揭示了遵循染色质动态变化规律而设计的重编程因子组合在决定iPSCs的特性上扮演重要角色,它有利于快速获得高质量iPSCs,为进一步揭示重编程机制提供更多选择。同时,短期快速获得高质量iPSCs可以缩短细胞治疗过程,加速推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走向临床。此外,这种因子的筛选理念可帮助科学家针对性地设计转录因子组合用于改变染色质结构,结合小分子化合物,更易操控细胞命运决定。   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裴端卿研究员、刘晶研究员。广州生物院王波博士、博士研究生吴琳琳、李东伟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和广州市的经费支持。
  • 《广州生物院揭示多梳蛋白PCGF5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相关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18
    • 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研究员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PCGF5 is required for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工作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调控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相关分子机制。 表观遗传修饰在维持干细胞特性及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梳蛋白作为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因子首先在果蝇中被发现,是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调控因子。在高等动物中,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 简称PRC1)组成复杂,根据PRC1复合物组成成分不同,PRC1复合物可分为经典和非经典两大类,其功能表现多种多样。该课题组于2017年4月在《Cell Stem Cell》发表的文章中曾报道了非经典多梳蛋白RYBP分别存在于PRC1复合物和含有多能性因子OCT4的两种复合物中;RYBP通过PRC1依赖和非依赖两种方式共同发挥作用进而促进体细胞重编程。 通过筛选影响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表观遗传因子,该课题组发现PRC1复合物的非经典亚基PCGF5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研究发现敲除PCGF5虽然不影响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自我更新,但却显著抑制了胚胎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在干细胞向神经外胚层定向分化过程中,PCGF5可以通过RING1B依赖的泛素化负向调控SMAD2/TGF-β信号通路,而敲除PCGF5导致分化过程中SMAD2/TGF-β信号通路被激活,使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受到抑制。此外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敲除PCGF5使组蛋白H2AK119ub1和H3K27me3修饰在神经分化相关基因启动子区不能够有效消减。而且在干细胞神经分化过程中,PCGF5在全基因组的分布不仅与基因抑制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2AK119ub1和H3K27me3共定位,更多的PCGF5结合在高表达的基因上,并与基因激活相关的组蛋白修饰H3K27ac和H3K4me3存在共定位。该研究进一步揭示PCGF5可能具有激活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转录的功能。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在神经分化过程中,PCGF5一方面通过发挥PRC1复合物的功能抑制SMAD2/TGF-β信号通路,另一方面参与激活神经分化相关基因,进而调控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的进程。该研究揭示了多梳蛋白PCGF5在胚胎干细胞命运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突出了多梳蛋白不仅仅在基因转录调控抑制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也在特定的时空具有激活基因转录的功能,对于后续研究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发生过程中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并为阐明相关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思路。 姚明泽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姚红杰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姚红杰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华婷、孙昊课题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器官重建与制造”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