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关于生物入侵对我国淡水鱼类区系格局影响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4-26
  • 作者: 刘春龙 隋晓云 2017-04-25 浏览量:.
      不断加剧的生物入侵已经造成了传统生物地理界线的崩塌,在生物群落中定居的外来种,会通过增加群落间的物种组成相似度降低群落的 β多样性,造成严重的 生物区系同质化,威胁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生物区系,而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毅峰学科组和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Julian Olden 教授合作,通过分析中国淡水鱼类分布格局在外来鱼类入侵前后的变动,探讨了入侵种对中国淡水鱼类区系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鱼类区系总的物种组成相似性由入侵前的 14.9% 上升至入侵后的 21.9% ,表明中国鱼类区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同质化,而西部水域的同质化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另一方面,国内移殖物种造成的同质化程度远高于国外引入物种( 7.3% VS 0.4% ),显示国内不同水系 / 流域物种的移殖是中国淡水鱼类同质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该研究揭示了不以国家界线来界定划分的外来种造成中国生物区系严重同质化的问题,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生物入侵对中国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危害,并从宏观尺度上为中国水生生物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发表 (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ddi.12541/epdf )。  
      此前,陈毅峰学科组还在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上介绍了中国引入外来淡水鱼类的种类、来源、引种途径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60-015-9396-8/fulltext.html ),受到同行的关注。  
    .

相关报告
  • 《水生所关于长江鱼类条形码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19
    •   长江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一长河,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等11省市,止于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落差约5,000米。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特别是上游的独特环境造就了众多特有鱼类物种。据统计,长江鱼类约400余种,鱼类产量占到我国淡水鱼类产量的70%左右,因此也被称为“淡水鱼类的摇篮”。近几十年,长江沿岸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生物栖息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远超过其再生能力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生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鱼类资源严重受损,部分鱼类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为响应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的评估急需更合理、更有效的分子鉴定体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学科组通过与西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利用十余年来采集到的长江鱼类样品评估了长江鱼类DNA条形码鉴定的有效性。该研究共收集长江鱼类2,830条条形码序列,涉及16目,40科,135属,238种。通过构建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首次对长江流域鱼类进行了全面的分子评估,涉及到的物种约为目前已知物种的64.2%。结果表明,82%的鱼类物种能够有效鉴定到物种水平。三大高原鱼类复杂的形成及分化机制导致不同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部分同属物种可能由于局部适应的趋同进化也存在共享单倍型,但通过条形码技术仍能够将这些物种很好的鉴定到科和属的水平。此外,研究也表明长江鱼类条形码生物多样性高于形态多样性,部分物种存在较高的隐存多样性。因此,该研究构建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能够为后期的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有力帮助。   该研究已由博士研究生沈彦君等人完成,通讯作者为何舜平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基金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于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杂志上(DNA barcoding the ichthyofauna of the Yangtze River: insights from the molecular inventory of a mega-diverse temperate fauna)。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755-0998.1296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