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7/t20250707_788079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15
    • 11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分子生物学与进化1区,5年IF 13.401)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课题组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为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认知,并对预测生物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环境变化背景下生物的适应性进化是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也是广受关注的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为应对环境改变可以发生快速适应性进化,但对于复杂性状快速适应的遗传机制的理解目前仍然十分匮乏。部分海洋鱼类在演化的过程中进入淡水生境,形成了淡水定居型的种群,为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契机。 刘进贤课题组以刀鲚的洄游种群及其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长江水系不同的淡水定居型种群与长江口的洄游型种群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海洋鱼类淡水定居种群的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 研究发现,刀鲚种群在染色体LG6和LG22上存在两个很大的染色体倒置,这两个染色体倒置在淡水定居种群中具有很高的频率,但在洄游种群中的频率很低或未检测到,两处染色体倒置区域上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淡水定居种群和洄游种群间亦存在明显差异;功能分析显示两个染色体倒置区域富集了与代谢过程、免疫调控、生长发育、渗透压调节等多个生物过程相关的基因,暗示两个染色体倒置区域上的遗传差异可能与刀鲚洄游种群和淡水定居种群间在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形态、生理、行为等表型上的分化有关,提示基因组结构变异在刀鲚淡水定居种群的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李玉龙副研究员和宗绍兵博士研究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a29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性染色体早期演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0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在下鱵鱼属中捕捉到性染色体转换现象,并发现沙氏下鱵的性染色体存在大范围的重组抑制和遗传退化现象,研究结果为理解脊椎动物性染色体的早期演化机制提供了关键实证。 性别决定系统和性染色体演化一直是生物学家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性染色体在不同真核生物类群独立起源,其多样性和易变性不仅直接影响物种的性别比例和繁殖模式,而且在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维持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影响物种的适应性和进化潜力。传统的性染色体演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哺乳动物的XY系统和鸟类的ZW系统这些具有古老演化历史的模型。但这些古老性染色体系统大多已存在数千万至数亿年,因此很难据此解析性染色体的早期演化机制。因此,基于年轻性染色体系统开展研究可为揭示性染色体演化早期过程中的重组抑制形成机制、退化速率、剂量补偿等科学问题提供关键证据。 形态学和分子证据显示,下鱵鱼属的沙氏下鱵(Hyporhamphus sajori)和间下鱵(H. intermedius)存在最近的亲缘关系,研究团队通过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两近缘种之间存在性染色体转换,并揭示了沙氏下鱵年轻性染色体的早期演化过程。 研究首先发现沙氏下鱵具有ZW型性别决定系统,在其5号染色体上存在一个约26 Mb的性别连锁区,而间下鱵为XY型性别决定系统,性别连锁区域位于一个不同源的染色体上且范围很小(~140 kb),表明在下鱵鱼属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性染色体转换事件。进一步研究发现,沙氏下鱵的性别连锁区域包含两个演化断层,依据较古老断层推算ZW之间分化不早于三百万年前,晚于两个物种分化时间。在W染色体上发现了大量的重复序列积累,与Z染色体及间下鱵中同源染色体相比较,W上存在五个染色体倒置,推测重复序列积累及大的染色体倒置是促进Z-W之间大范围重组抑制的关键驱动力。尽管沙氏下鱵性染色体演化时间很短,但W上性别连锁区内已经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丧失功能,表明该物种在性染色体形成早期正经历快速的遗传退化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沙氏下鱵Z染色体上少部分性别连锁基因可能已经演化出某种形式的剂量补偿效应。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昊博士参与了本项目研究,英国爱丁堡大学Deborah Charlesworth教授和刘进贤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Teng-Fei Xing#, Yu-Long Li#, Hao Yang, Deborah Charlesworth*, Jin-Xian Liu*. Extensive recombination suppression and genetic degeneration of a young ZW sex chromosome system in halfbeak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51,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