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关于长江鱼类条形码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6-19
  •   长江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也是亚洲第一长河,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等11省市,止于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落差约5,000米。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地形地貌复杂,特别是上游的独特环境造就了众多特有鱼类物种。据统计,长江鱼类约400余种,鱼类产量占到我国淡水鱼类产量的70%左右,因此也被称为“淡水鱼类的摇篮”。近几十年,长江沿岸经济的蓬勃发展导致了生物栖息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远超过其再生能力以及环境的容纳量,生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鱼类资源严重受损,部分鱼类甚至已经濒临灭绝。

      为响应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的评估急需更合理、更有效的分子鉴定体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学科组通过与西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利用十余年来采集到的长江鱼类样品评估了长江鱼类DNA条形码鉴定的有效性。该研究共收集长江鱼类2,830条条形码序列,涉及16目,40科,135属,238种。通过构建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首次对长江流域鱼类进行了全面的分子评估,涉及到的物种约为目前已知物种的64.2%。结果表明,82%的鱼类物种能够有效鉴定到物种水平。三大高原鱼类复杂的形成及分化机制导致不同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部分同属物种可能由于局部适应的趋同进化也存在共享单倍型,但通过条形码技术仍能够将这些物种很好的鉴定到科和属的水平。此外,研究也表明长江鱼类条形码生物多样性高于形态多样性,部分物种存在较高的隐存多样性。因此,该研究构建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能够为后期的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有力帮助。

      该研究已由博士研究生沈彦君等人完成,通讯作者为何舜平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基金的资助。相关论文已发表于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杂志上(DNA barcoding the ichthyofauna of the Yangtze River: insights from the molecular inventory of a mega-diverse temperate fauna)。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1755-0998.12961

相关报告
  • 《水生所关于长江微塑料污染状况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1-16
    •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它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微塑料体积小,容易被水生生物摄食,同时也可能会成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在之前的研究中,对于微塑料污染的主要关注区域在海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陆水体也存在数量可观的微塑料,而江河也被认为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之前的多个模型研究中,长江都被认为是全球微塑料输海通量最高的河流。但是上述模型研究缺少实际数据的验证和支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化学生态学学科组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团队之一,日前与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合作,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体微塑料的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长江微塑料和大塑料污染情况 (Xiong et al. 2019)   研究团队采集了从葛洲坝下(宜昌)到长江口前(南通)长达1700千米江段的15个样点的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样品,分析了水体和沉积物的微塑料浓度、微塑料形貌特征和微塑料种类组成,初步摸清了长江中下游微塑料污染的特征,并探讨了先前预测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发现,长江中下游江段微塑料的平均浓度在全球采用类似方法采样调查的河流中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大城市和与长江联通的大型开放水域可能会增加临近区域长江干流水体的微塑料浓度。研究还发现,长江中下游微塑料浓度总体并未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递增的趋势,长江的沉积物中也存在微塑料。这表明,相当数量的微塑料可能滞留在了长江流域内部。   该研究结果表明,早先的模型研究由于未充分考虑微塑料的滞留以及选取的数据点位不合适,对长江微塑料输海通量的估算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更重要的是,长江把数量可观的微塑料留在了流域内部,同时将微塑料对水生生态系统和对人类健康的风险留在了长江流域内。今后需要对整个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归趋和生态效应进行更为详细调查研究,从而为长江流域微塑料污染的管理和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科学支撑。   该研究的结果近日已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18351921)。   水生所化学生态组此前已经对长江三峡水库的微塑料污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了水库是微塑料的热点区域,同时水库的水动力条件会影响微塑料在水库的环境归趋。团队还研究了地处偏远地区的藏北高原湖泊和青海湖的微塑料污染情况,梳理总结了中国内陆水体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同时还与鲸类保护学科组合作研究了江豚消化道微塑料的残留情况,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环境领域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
  • 《水生所关于生物入侵对我国淡水鱼类区系格局影响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4-26
    • 作者: 刘春龙 隋晓云 2017-04-25 浏览量:.   不断加剧的生物入侵已经造成了传统生物地理界线的崩塌,在生物群落中定居的外来种,会通过增加群落间的物种组成相似度降低群落的 β多样性,造成严重的 生物区系同质化,威胁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的生物区系,而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研究尚无报道。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陈毅峰学科组和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Julian Olden 教授合作,通过分析中国淡水鱼类分布格局在外来鱼类入侵前后的变动,探讨了入侵种对中国淡水鱼类区系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鱼类区系总的物种组成相似性由入侵前的 14.9% 上升至入侵后的 21.9% ,表明中国鱼类区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同质化,而西部水域的同质化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另一方面,国内移殖物种造成的同质化程度远高于国外引入物种( 7.3% VS 0.4% ),显示国内不同水系 / 流域物种的移殖是中国淡水鱼类同质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该研究揭示了不以国家界线来界定划分的外来种造成中国生物区系严重同质化的问题,有助于全面地理解生物入侵对中国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危害,并从宏观尺度上为中国水生生物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在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 发表 (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ddi.12541/epdf )。     此前,陈毅峰学科组还在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上介绍了中国引入外来淡水鱼类的种类、来源、引种途径以及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60-015-9396-8/fulltext.html ),受到同行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