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Photoluminescence microscopy of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6-23
  • 【内容概述】近日,剑桥大学Zimu Wei,Samuel D. Stranks等,在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上发文,报道了光电材料的光致发光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介绍了不同显微镜配置,强调不同显微镜配置对揭示光电子材料光物理行为的独特见解及选择合适设置的重要性。内容涵盖宽场和共焦扫描等采集模式,以及时间分辨和光谱分辨 PL 技术,还提供实验设置、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的实用指导,讨论常见挑战和限制。此外,探讨了新兴应用、典型问题解决方案及 PL 成像的潜在进展,旨在支持下一代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优化,适用于从事光电子材料研究和器件开发的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关键主题包括宽场和共焦扫描等采集模式,以及时间分辨和光谱分辨光致发光PL技术。还提供了关于实验设置、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的实用指南,并阐述了常见的挑战和局限性。

    最后,讨论了光致发光PL成像的新兴应用、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潜在的进展,旨在支持下一代光电材料和器件的优化。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6-025-00407-w
相关报告
  • 《【文献】Nature Communications | Cavity Floquet engineering》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10-21
    • 【内容概述】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利用腔体工程对真空模式进行操控,显著增强了有效的Floquet场,使得在极低的光子通量(450光子/μm2)下就能观察到Floquet效应。在更高的光子通量下,腔增强的Floquet效应导致了WSe2激子的自旋和谷分裂达到50毫电子伏特,相当于产生了一个超过200特斯拉的非麦克斯韦磁场。利用这种光学控制的有效磁场,研究者们展示了一个超快、皮焦耳级别的手性XOR门。这些结果表明,腔增强的Floquet工程可能使得创造稳态或准平衡Floquet能带、强烈非微扰的材料改性成为可能,并能将Floquet工程应用于更广泛的材料和应用领域。   文章详细描述了通过控制非共振激光场的频率和时空模式来形成不同的Floquet势,从而改变电子跃迁的空间-时间对称性、拓扑性和能量景观。研究者们通过在光学腔中增强Floquet场,实现了对WSe2单层中激子跃迁能量的大幅移动,以及谷分裂的观测。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如何通过腔体增强来实现超快、低功耗的全光逻辑门,这对于光学计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还探讨了通过腔体增强Floquet工程实现的非麦克斯韦磁场的强度和潜在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减少激子线宽和抑制高阶非线性过程来进一步提升这些效应。文章最后讨论了这种技术可能对未来量子材料的Floquet工程、新型量子相的创造以及超低能量、超快速全光开关和传感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 《【文献】Nature Materials | Roll-to-plate printable RGB achromatic metalens for wide-field-of-view holographic near-eye displays》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5-03-07
    • 【内容概述】 研究背景:超透镜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系统的近眼显示(NED)中极具应用潜力,但此前的多波长消色差超透镜在厘米尺度上面临量产困难和数值孔径(NA)低的问题,且计算机生成全息(CGH)与投影单元的集成也存在挑战12。 研究内容: 设计并制备超透镜:运用伴随拓扑逆设计方法结合时域有限差分(FDTD)模拟,设计出直径 1cm、NA 达 0.7 的 RGB 消色差超透镜,采用辊对板(R2P)工艺制备,使用低折射率树脂材料,通过优化设计流程解决计算负担和材料限制问题34。 超透镜性能测试:实验验证该超透镜的光学性能,其焦距偏差小,接近衍射极限性能,在不同波长下聚焦效率稳定,成像分辨率优于传统 NED 显示系统,具备消色差成像能力5。 构建全息 VR NED 系统:将超透镜集成到全息 VR NED 系统中,利用波前调制技术和特定的 CGH 优化模型,有效校正像差,提升图像质量,实现 60° 宽视场成像,展示了超透镜在 NED 系统中的优势6。 该研究通过辊对板技术制备厘米级 RGB 消色差超透镜,并将其应用于近眼显示,为虚拟现实设备显示技术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文献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