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Nature Communications | Cavity Floquet engineering》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 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10-21
  • 【内容概述】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利用腔体工程对真空模式进行操控,显著增强了有效的Floquet场,使得在极低的光子通量(450光子/μm2)下就能观察到Floquet效应。在更高的光子通量下,腔增强的Floquet效应导致了WSe2激子的自旋和谷分裂达到50毫电子伏特,相当于产生了一个超过200特斯拉的非麦克斯韦磁场。利用这种光学控制的有效磁场,研究者们展示了一个超快、皮焦耳级别的手性XOR门。这些结果表明,腔增强的Floquet工程可能使得创造稳态或准平衡Floquet能带、强烈非微扰的材料改性成为可能,并能将Floquet工程应用于更广泛的材料和应用领域。

      文章详细描述了通过控制非共振激光场的频率和时空模式来形成不同的Floquet势,从而改变电子跃迁的空间-时间对称性、拓扑性和能量景观。研究者们通过在光学腔中增强Floquet场,实现了对WSe2单层中激子跃迁能量的大幅移动,以及谷分裂的观测。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如何通过腔体增强来实现超快、低功耗的全光逻辑门,这对于光学计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研究还探讨了通过腔体增强Floquet工程实现的非麦克斯韦磁场的强度和潜在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减少激子线宽和抑制高阶非线性过程来进一步提升这些效应。文章最后讨论了这种技术可能对未来量子材料的Floquet工程、新型量子相的创造以及超低能量、超快速全光开关和传感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014-0
相关报告
  • 《【文献】Nature Communications | High-coherence parallelization in integrated photonics》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10-05
    • 【内容概述】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高相干并行化策略,通过自注入锁定微梳状激光器来注入锁定分布式反馈激光器(DFB lasers),实现了在集成光子学中高相干、高功率和高电光效率的结合。研究团队利用这一策略,成功地在硅光子(SiPh)收发器上演示了超过60 T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并显著降低了相干数字信号处理(DSP)的负担。这项工作不仅展示了创纪录的60 dB芯片增益,而且实现了线宽低至10 Hz的高相干信道,整体电光效率达到19%,与先进半导体激光器相媲美。此外,该方法还减少了硬件成本,提高了能源效率,并有望推动通信、量子计算和激光雷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这项研究为实现大规模、高性能、大容量的相干光系统铺平了道路,有望解决由于流量需求爆炸式增长带来的芯片间和数据中心间互联问题,为未来光通信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关背景】由于能够同时操控光的幅度和相位,相干光学在过去十几年中成为集成光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为光通信、传感、量子信息等各种应用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然而,传统方案在集成光学中构建相干系统需要在硬件和功耗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其中一个核心难题是光源。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同时实现高并行性、高相干性和高功率的集成光源。虽然III-V族DFB激光器因其优异的输出功率和电光转换效率(WPE)而被广泛使用,但其本征线宽通常在100kHz水平,难以满足众多应用中的相干性要求。 为了提高相干性,通常将III-V族激光器与高品质因子微腔结合,以有效降低线宽至1kHz以下并产生光频梳。然而,这种方法牺牲了功率和每个通道的WPE。近年来发展的微腔光频梳技术可以实现单个器件的多波长产生,但其每个通道的功率通常低于-10dBm。因此,系统中通常需要增益超过30dB的放大,这对集成式掺铒光纤放大器和半导体光放大器提出了挑战,并且这两种方法都会不可避免地引入额外的噪声。集成相干系统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巨大的DSP开销。相较于强调直检的光通信系统,相干检测需要更复杂的DSP来精确恢复频率和相位信息,这显著增加了功耗预算,因此通常需要专用的芯片进行处理。为了在下一代数据中心部署先进的相干通信系统,DSP芯片必须采用3nm制程的CMOS工艺以降低功耗。此外,复杂的DSP也使得实时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困难。虽然诸如激光同步等方法已被提出用于减少对DSP的需求,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体积较大的窄线宽光源和锁相环技术,从而显著增加了系统的硬件负担。 (文献原文见附件)
  • 《【文献】Nature Communications | Unlocking ultra-high holographic information capacity through nonorthogonal polarization multiplexing》

    • 来源专题:光电信息技术
    • 编译者:王靖娴
    • 发布时间:2024-09-03
    • 【内容概述】这篇文献介绍了一种创新的非正交偏振复用技术,该技术通过在超材料单元内利用空间变化的本征偏振态,成功构建了全局非正交的复用通道,这些通道之间交叉干扰极小。研究团队不仅实现了在三个非正交通道中自由矢量全息图的生成,而且显著扩展了琼斯矩阵的维度,达到了突破性的10×10规模。通过可控的本征偏振工程机制与矢量衍射神经网络的结合,实验上成功创建了55个复杂的全息图案。研究发现,建立局域本征偏振操控与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的全局非正交偏振通道,使得不同的非正交偏振态能够选择性地耦合或抑制,以实现光子多维度、多功能集成复用。这一进展代表了偏振复用领域的重大突破,为高级全息术和量子加密等应用领域开辟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增加偏振复用通道的数量和优化信号的传输质量,这项技术有助于实现更高速率和更高效率的光通信。 【延伸阅读】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李冠海、陈效双、陆卫团队,联合东华大学邢怀中团队一起研究进行,在亚波长尺度上实现衍射光学神经网络赋能的非正交偏振全息复用方面取得进展,为复杂场景目标生成、通信信道容量提升、非线性光学和偏振探测等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参考。 (原文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