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仿生隔热材料结构类似北极熊毛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10
  •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俞书宏教授课题组仿照单根北极熊毛发的中空结构,并将其扩展到由许多毛发组成的块体材料上。研究成果6月6日发表在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化学》上。

    “北极熊的毛发经过进化完善,使其具有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保温的效果,这使它成为合成保温材料的理想模型。通过组装人工合成的碳管纤维,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具有弹性的轻质材料,这种材料在使用期限内不会明显老化,而且能吸收热量。” 俞书宏说。

    与人类或其它哺乳动物的毛发不同,北极熊的毛发是中空的,每一根毛发都存在空腔结构。这些空腔的形状和间距形成了它们独特的白色外壳,实际上北极熊的毛是透明的,光在内部发生反射 ,引起发光,看起来像白色。同时,这也赋予了它们显著的保温性和疏水性,适宜人工隔热材料效仿。

    “中空的内核限制了热对流,中空结构同样也使单根毛发变得轻质,这是材料科学中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中国科技大学副教授刘建伟说,他们模拟了数百万根中空碳管,每根碳管相当于一根北极熊毛发,并将它们缠绕成像通心粉一样的气凝胶。

    研究人员发现受北极熊毛发启发仿生制备的空心管表现出轻质、隔热,也几乎不受水的影响——这是一个使北极熊既能在游泳时保持温暖,又能在潮湿条件下保持绝缘性的便利功能。另一个好处是,这种新材料与北极熊的毛发相比具有超弹性,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其在工程方面的适用性。

    研究人员聚焦于这种材料的相关工业用途,下一步准备将目前这种保温材料的生产从厘米尺度扩大到米级尺度。并探索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等极端条件下的应用。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06/10/content_423174.htm?div=-1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大研制仿北极熊毛发的隔热气凝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7-05
    • 与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毛发不同,北极熊的毛发是中空的。在显微镜下放大后,每一根毛发都存在空腔结构,这种中空的管状结构不仅降低了北极熊毛的密度,而且有利于减小热导率,阻隔热量从北极熊的皮肤表面扩散到周围的低温环境中,值得设计新型人工隔热材料效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领导的研究团队受北极熊毛发中空结构的启发,发展了一种人工合成类北极熊毛的中空碳管气凝胶(CTA)的方法,该碳管气凝胶表现出超弹性和低的热导率。相关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Carbon Tube Aerogel Enables Super-Elasticity and Thermal Insulation 为题,于6月6日发表在《化学》上(Chem 2019,CHEMJOURNAL-D-19-00185R1)。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詹慧娟。 大自然历经了亿万年的发展和进化,其丰富的结构与种类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发展。该团队利用一维纳米线作为模板,通过模板法制备宏观尺度的碳管气凝胶。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使该气凝胶材料表现出优异的轻质、隔热、疏水和机械性能。其密度最低可达到8 kg/m3,低于绝大多数已报道的隔热材料;它的接触角为146o,在56%的相对湿度下放置120天,仍然能保持热导率基本不变;由于中空碳管的内径(35纳米)远小于空气的平均自由程(75纳米),管内的空气几乎不会传递热量,因此碳管气凝胶具有很好的隔热性能,其最低热导率仅为23 mW m-1 K-1,低于干燥空气的热导率。 该碳管气凝胶具有宏观尺度的三维网络结构,因而具有超弹性,当自由落体的小钢球落在碳管气凝胶的表面时,高回弹速度(1434 mm s-1),即使在30%应变下压缩一百万次或者90%应变下压缩一万次,碳管气凝胶仍然保持结构完整。研究人员还探究了其作为压阻式传感器的相关性质,在30%应变下压缩一万次以后,它的相对电阻值基本不变。 这种受北极熊毛发中空结构启发设计合成的新型碳管气凝胶有望可满足极端条件下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例如航天航空领域中应用的轻质隔热保温材料、弹性体材料等。 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的资助。
  • 《纳米纤维隔热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大有可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01
    • 航空航天用飞行器在飞行时需承受长时间气动加热,基体表面将产生高温,为了保证飞行器的主体结构及内部仪器设备的安全,须使用高效隔热材料阻止外部热流向内部扩散。同时,轻质高效的隔热防护系统对降低飞行器载荷、延长飞行距离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纳米纤维材料具有孔径小、孔隙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轻质高效隔热材料。本文主要介绍当前二维纳米纤维膜、三维纳米纤维气凝胶隔热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二维纳米纤维膜隔热材料 导弹电池隔热套、发动机等狭小空间需要厚度较小但隔热性能优异的材料,二维纳米纤维膜材料由于纤维直径小、堆积厚度可控(一般小于100μm)、孔隙率高等优点可用于狭小空间隔热。纳米纤维膜隔热材料按组成可分为高分子纳米纤维膜、碳纳米纤维膜和陶瓷纳米纤维膜。 高分子纳米纤维,如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纤维膜,由于具有更高的孔隙率和曲折网孔通道,从而使空气分子在材料内部的传输路径变长,热量在传播过程中损耗,因而可降低材料的导热系数。为了进一步降低材料的导热系数,有学者通过浸渍改性技术将SiO2纳米颗粒包覆于PVDF纳米纤维表面,进一步减小纤维膜孔径,降低热对流。然而,该材料在高温环境中结构易被破坏,难以满足应用需求。 碳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化学稳定性好、比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子、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纤维膜材料随着石墨化程度的提升,耐高温性能逐渐提升,然而其隔热性能也将大幅下降,因此难以满足耐高温与隔热性能同步提升的需求。 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绝缘性好等优点,在高温隔热、吸音、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大部分陶瓷纳米纤维具有脆性大、力学性能差、不耐弯折等缺陷,限制了其实际使用。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有学者通过调整纺丝溶液性能及工艺参数,制备了具有无定形结构、柔性良好的SiO2纳米纤维膜。同时,还可以通过浸渍改性方法在纤维间引入SiO2气凝胶纳米颗粒,构筑SiO2纳米颗粒/纳米纤维复合材料,提升SiO2纳米纤维膜的隔热性能。 三维纳米纤维气凝胶隔热材料 二维纳米纤维虽然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但其在厚度方向难以实现有效增加(>1 cm),这严重限制了其在大功率发动机隔热、舱壁防火隔热等领域的应用。与二维纳米纤维膜相比,三维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具有尺寸可控、孔隙率高、孔隙曲折程度高等优点,因而在隔热、保暖、吸音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常见的纳米纤维气凝胶隔热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纳米纤维气凝胶和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两种。 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 陶瓷气凝胶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腐蚀及隔热性能,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热防护的主要材料之一。现在使用的气凝胶隔热材料主要为陶瓷纤维增强的SiO2纳米颗粒气凝胶,由于纳米颗粒与陶瓷纤维间相互作用弱,导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纳米颗粒易脱落,从而使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隔热性能大幅下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学者以柔性陶瓷纳米纤维为构筑基元,利用原创的三维纤维网络重构方法,构筑了超轻质、超弹性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材料。 该气凝胶材料具有类似蜂巢的网孔结构,每个网孔中纤维相互缠结黏结,形成稳定的纤维网络,赋予了气凝胶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其在大形变(80%应变)压缩下仍能快速回弹,经500次压缩循环后其塑性形变仅为12%,优于现有的陶瓷气凝胶材料。同时,材料在酒精灯火焰(约600℃)及丁烷喷灯(约1100℃)下压缩50%后仍能回复,展现出了优异的高温压缩回弹性能。 高分子纳米纤维气凝胶 针对现有气凝胶材料力学性能差、脆性大的问题。有学者用具有高弹性模量、高强度、低密度的纤维素纳米晶为构筑基元,通过凝胶、超临界干燥方法制备了具有良好透明性、力学性能的纤维素纳米晶气凝胶,可弯曲至180°而不发生破坏,同时其在大形变(80%)下压缩后仍能回复且最大应力大于200 kPa。此外,纤维素纳米晶还展现出了优异的隔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