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低者“拿单”,储能无利可图还是毛利惊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9-10
  • 今年以来,储能产业陷入“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一方面,储能产业的发展速度足够快,“内卷”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着市场需求足够多,市场机会及发展空间足够大。另一方面,电芯及系统的价格不断跌破底价,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对于竞争力及抗风险能力都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说,随时面临被“洗牌”出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储招标业主最高限价、指定供应商等要求频出,招标门槛不断被抬高。例如,日前南方电网发布的0.5C314Ah
    储能电芯
    采购公告显示,其采购规模为100MW/200MWh,预计采购金额6100万元,单价限价0.305元/Wh。此外,要求签订合同后且收到供货通知之日起30天之内要完成供货及调试。这意味着,招标业主对供货产品的价格及供货时限均提出“硬性”要求,不达标的厂商将无缘此次招标。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当前314Ah储能电芯含税价区间为0.30元-0.36元/Wh,均价为0.33元/Wh,这意味着南方电网此次招标0.305元/Wh的限价已无限逼近甚至低于成本价。对此,不少从业者提出疑问,频频出现的无限贴近甚至低于成本的限价,岂不是招标业主对储能企业的“压榨”?
    低价者具备更强的“拿单”竞争力?
    在招投标市场,更低的报价似乎更易赢得业主的青睐。
    近日,内蒙古能源集团4个储能项目总计2.91GWh的
    储能系统
    设备采购公布开标结果。开标结果显示,该招标项目的预中标人分别为许继电气、赣锋锂电、比亚迪和海博思创,全部投标企业给出的报价范围为0.301元-0.671元/Wh。
    从中标候选人的报价来看,其中两个项目均为最低价预中标,另外两个项目预中标价格,也是开标价中处于低价位的前三。具体情况如下。
    据悉,标段二、标段三的预中标人均为该标段报价最低者。标段二中,21家投标企业的报价范围为0.500元-0.599元/Wh,赣锋锂电以0.500元/Wh的投标单价位列第一中标候选人。标段三中,19家投标企业的报价范围为0.498元-0.608元/Wh,比亚迪以0.498元/Wh的投标单价位例第一中标候选人。
    在标段一中,23家企业给出的报价范围为0.301元-0.609元/Wh,许继电气以0.495元/Wh的投标单价预中标,其报价是低价中的前三者之一。同样,在标段四中,18家企业投标报价范围0.552元-0.671元/Wh,海博思创以0.584元/Wh的投标单价预中标,价格为第二低价。
    由此可见,“低价”似乎已成为储能企业“拿单”屡试不爽的竞争手段。虽然持续降本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但在亿纬锂能刘金成看来,“未来储能系统的成本下降,主要依靠的不是电芯成本下降,而应该是系统标准化的成本下降。”
    电芯价格方面,储能电芯的平均价格从2023年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当前的0.3元-0.4元/Wh,价格已跌去三分之二。对于未来的走向,刘金成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储能电芯的价格总体应该保持稳定,甚至高一点,对产业才是健康的。”“行业应该聚焦于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方面,提升储能电芯的市场价值,而不能再去靠一味降低价格的方式竞争。”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看法,认为锂电成本快速下降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在原材料成本没有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更多要依靠技术提升、工艺改善、产业链合作以及新场景开发来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
    跌破0.6元/Wh,工商业储能“低价”竞争出圈
    紧随大储招标价不断跌破底价的步伐,近期工商业储能价格底线突破0.6元/Wh的话题同样“火出圈”。
    在刚刚过去的EESA储能展上,最明显的特点还是“价格战”,美的集团旗下科陆电子为其推出的Aqua-E系列工商储产品,打出“0.598元/Wh带回家”的标语,赚足了眼球和话题度。据悉,其采用A类电芯的价格为0.598元/Wh,采用宁德时代电芯的版本,价格也仅为0.68元/Wh起步。
    而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浙江企业沃橙新能源更是报出了0.58元/Wh的低价,并且开出“0元体验、安装后6个月付款”的优惠条件,但业内对此多是持“且行且看”的态度。有分析认为,其价格定位显然不足够配备目前主流大厂A品电芯,只能采用第二梯队的厂商品牌。至于其竞争力究竟如何,还要看具体到手的订单。
    据了解,当前工商业储能一线厂商的报价基本上在0.7元/Wh以上,包括以“低价”著称的中车株洲所,7月底新公布的工商业储能产品的综合单价也在0.7元/Wh附近。此前,工商业储能柜低价保持者还是明美新能源的0.72元/Wh。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阳光电源发布工商业液冷储能系统新品PowerStack 200CS系列,彼时单台产品报价为1.56元/Wh,结合当前价格来看,显然一年来的降价幅度已超50%。
    储能利润仍可观
    无论是大储还是工商业储能,总之在储能领域价格“腰斩”已是见怪不怪,极致“内卷”使得业内惊呼“无利可图”的日子已由来许久,但从近期储能产业链企业接连发布的半年报来看,似乎其利润又是相当可观和“诱人”的。
    利润率最高的当属稳坐储能系统集成厂商第一把交椅的阳光电源,今年上半年,其储能系统毛利率高达40.8%,并且其相关负责人表示“暂时没有看到储能天花板,预计未来会保持较高增速”。
    从业务覆盖范围来看,其海外的营业收入几乎与国内“平分秋色”,海外市场涉及欧洲、美洲、中东、亚太等众多地区。近期更是频繁签订海外大单,如与英国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公司Penso Power 及投资公司 BW BW ESS签署1.4GWh的PowerTitan 2.0 液冷储能系统的供货协议、与美国Spearmint 达成超1GWh的储能系统订单、与沙特ALGIHAZ签订容量高达7.8GWh的储能项目订单等,仅这3个项目合计规模已达10.2GWh。
    电池企业方面,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8.87%,同比增长7.55%;亿纬锂能储能电池毛利率达到14.38%;国轩高科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3.87%;南都电源国内、国外储能系统的毛利率则分别为24.29%、32.22%。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愈加成为头部储能企业寻求高利润、高回报的“财富密码”,在全球储能市场逐步释放更大需求的当下,不仅仅是储能头部企业,广大二三线厂商找准定位,深耕产品与服务,或许也能凭借自身有竞争力的差异化路线“卷”出一片新天地。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909/1399403.shtml
相关报告
  • 《多家风电上市公司加码大金重工 海外市场海上风电产品毛利更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9-14
    • 中国储能网讯:“目前,蓬莱基地有些产品还是在国内市场的,但主要订单来自海外。接下来我们会逐渐调整产品机构,未来蓬莱基地业务将全面面向海外海洋工程(以下简称‘海工’)市场。”9月4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大金重工一位负责人处了解到上述消息。 近日,该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蓬莱基地已完成多期技术改进,在技术工艺水平、质量管控能力和设备先进性等方面有效满足了欧洲风电海工项目对交付质量以及生产和发运效率的更高要求。目前,蓬莱基地满负荷生产,海外订单排至2026年。 加码海上风电业务 全力抢占海外市场 据悉,大金重工是全球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第一梯队供应商。公司于2000年创立于辽宁阜新,2010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是中国风电塔筒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国内首家实现风电海工产品出口欧洲的企业。 开源证券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大金重工蓬莱基地是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风电海工基地兼风电母港,当前设计产能70万吨/年;且2023年以来,该公司至少签署了7.43亿欧元的欧洲海上风电设备订单。 “除蓬莱基地外,公司在建的两个新海工基地(盘锦基地和唐山基地),按计划未来的主攻方向也是海外海工市场。国内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都很好,优势明显,不过一定程度上,这种优势是与陆上风电产业比较而来的。与国内比较,现阶段,海上风电产品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海外市场更高一些。”上述公司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表示。 大金重工半年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23.96%,同比上升11.32个百分点;净利率为13.23%,较上年同期上升5.52个百分点。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中,风电装备产品收入19.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6.76%。 “上市公司海上风电业务出海,不仅能为企业自身带来更多发展机会,还有助于打响中国海上风电设备品牌。国内企业海上风电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离不开风机、塔筒等的制造和供应,于国内产业创新发展而言,也是一种积极刺激因素。”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海上风电前景广阔 多家公司积极“出海” 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计,未来5年全球新增海上风电装机130GW,由2022年的8.8GW增长至2027年的35.5GW,2022年至2027年年均增速达18%。 在此背景下,A股风电企业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期,至少有包括大金重工在内的7家上市公司落实了海上风电业务出海计划。例如,明阳智能与巴西塞阿拉州政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携手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天顺风能发布境外发行全球存托凭证新增境内基础A股股份的发行预案,拟募集不超人民币24.2亿元(或等值外币),其中17亿元将用于德国50万吨风电海工基地建设项目。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白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海上风电业务出海,要做好多方面准备,例如了解当地法律规范、加强供应链管理、处理好融资管理等问题。“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可能导致供应链变动。处理好物流、成本控制、同当地供应商的合作等问题,才能更好布局海外市场供应链。” “风险管理措施也很重要,如市场波动、地缘风险等。此外,还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企业可积极参与当地的行业展会和活动,从而更好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Co-Found智库新能源行业研究负责人薛云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安信证券认为,2024年起海外风电装机将重新迎来快速发展,届时国内风电产业链也将迎来难得的出海机遇,行业有望实现“海外风电市场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升”的共振
  • 《Enphase Q4毛利率突破53%!储能产线或将迁出中国》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5-02-12
    • Enphase Energy在2024年第四季度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展现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表现;后续战略布局则是将储能生产线迁出中国。 以下是Enphase Energy 2024Q4数据: 收入:Q4收入同比增长27%,达到了3.8亿美元; 毛利:达到2亿美元;非GAAP毛利率达到53%(包含IRA税收优惠); 净利润:非GAAP净利润同比增长71.4%,达到1.26亿美元,非GAAP净利率提升至33%; 美国出货数据:微逆变器出货量为 169 万件,且该季度美国收入相比第三季度增长约 6%,主要因微逆变器销售增加; 数据来源:Enphase Enphase Energy虽然在美国本土市场表现出色,但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多个因素可能对其未来业绩带来压力,例如: 1、市场风险: 来自中国光伏产业链的竞争压力增大,尤其是在欧洲市场,Enphase需要警惕未来市场变化。 2、政策不确定性: 美国的降息路径不确定性及《通胀削减法案》(IRA)补贴政策可能退坡的风险,也可能影响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公司发展。 3、供应链调整: Enphase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将储能产险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具体地点尚未公布。可能的候选地包括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美国或加拿大等地区。 经美国全球战略咨询公司贝恩资本公司研究显示,2024年计划将生产线迁出中国的公司比例从2022年的55%跃升至69%,反映了全球企业在应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和成本上升方面的战略调整。 这一决策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性与脆弱性。企业需要在政策、成本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长期竞争力。 Enphase Energy的投资逻辑可以总结为: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将推动北美户用光伏微逆出货量增长。 尽管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表现亮眼,未来依然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在市场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下。 值得关注的是,Enphase Energy储能产线迁移战略,充分体现了公司对全球供应链格局变化的敏锐洞察。虽短期内可能增加成本,但长期将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风险,并巩固其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