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NOC科考队开始探索深海矿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11-13
  • 上周,皇家研究船(RRS)发现号于巴西以东1400 km的南大西洋的里奥格兰德海岭(Rio Grande Rise)航行,以研究潜在的深海富钴矿床。该研究是海洋电子技术(Marine E-tech)项目的一部分,由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NOC)、巴西圣保罗大学、英国地质调查局(BGS)、英国水力研究院、爱丁堡大学以及巴斯和莱斯特大学之间共同合作。

    本次研究将使用机器人车辆、浮标和最新的采样方法来研究深海矿床形成的环境。重点是富含钴和其他金属的铁和锰的结壳,以及数千万年的进化怎样影响了这些矿床的形成。

    发现号将发射Autosub6000机器人,用非常详细的方式绘制里奥格兰德海岭。高频声波可以以足够高的分辨率进行映射海底,并观察几十厘米宽的岩石和巨石。生成的海底的黑白图像能够显示矿床的所在位置。一旦绘制了该区域的地图,机器人水下航行器HyBIS上的高清摄像机将用于船上科学家探索和拍摄海底特征,包括超过1000米深的巨大裂缝、神秘的落水洞和很久以来一直被淹没的古老遗迹海滩。

    圣保罗大学团队负责人Luigi Jovane教授说:“圣保罗大学非常荣幸能与NOC合作。我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矿床,还有该地区的古海洋学,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淹没的。”

    NOC教授、探险队首席科学家Bramley Murton说:“里奥格兰德海岭在7200万年前形成并在2200万年前淹没在3000 m深的海洋之下,其富含铁、锰和其他金属的海底矿床对现代社会很重要。其中两种金属是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关键点:钴和碲。如果我们要发展电动汽车,钴是可充电电池必不可少的。碲对于高效太阳能发电至关重要。虽然我们的工作重点是深海矿床和可能的采矿潜力,但其结果可能有助于减少我们对环境破坏性的碳基能源的依赖。”

    该项目由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NERC)发起,受资助于英国和巴西圣保罗州政府。

    (傅圆圆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noc.ac.uk/news/research-expedition-begins-investigate-deep-sea-mineral-deposits?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相关报告
  • 《NOC SMARTEX项目将探索海底金属绿色开采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6
    • 来自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NOC)的科学家开始了为期一个月,从哥斯达黎加到中太平洋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以了解从深海提取多金属结核对海底的影响。海底采矿和实验冲击弹性(SMARTEX)项目将提供关键科学理解,以降低在太平洋中部600万平方公里区域开采多金属结核所带来的风险。 多金属结核高度富集了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领域所需要的铜、镍、钴和锰等金属,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SMARTEX项目主要基于加深对深海采矿的理解,开发更加安全、可持续的采矿方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同时绿色高效率的开发深海资源。目前,人们对深海海域地貌等自然特征仍存在许多盲点,包括深海矿船资源量和生态恢复能力。 国家海洋学中心海洋生物地球科学小组副主任Daniel Jones博士指出,深海采矿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海底结构、形状和沉积物性质发生变化。了解金属结核开采对这些地区的影响以及环境恢复是SMARTEX项目的关键部分。海底生物对采矿的反应方式与采矿对生态系统影响密切相关。 SMARTEX项目将支持英国政府关键的矿产战略,该战略列出重要矿产资源,以及多元化的矿产供应链长期战略。该战略针对是否参加深海采矿以及采矿方式给出了宝贵建议。 Daniel Jones博士补充道,SMARTEX项目将为政府部门提供关键矿产开发战略建议和指导。该项目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对深海挖掘设备进行监测并获取了大量数据,使科学家能够监测受干扰的地区,并评估海底开采的长期影响,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可持续的开采政策和管理建议。 Daniel Jones博士总结道,本项目对深海采矿监测时间是迄今为止最长的,SMARTEX将在研究区域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收集数据,捕捉海底金属矿周围的环境变化,并预测沉积物最终沉降的位置。(熊萍 编译)
  • 《大洋50航次科考队成功回收水下影像取样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22
    • 8月19日清晨,东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乌云压在海面上,密集的雨点落到舷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是8月19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回收两天前布放于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但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回收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8月19日8时许,阴雨天气渐渐好转,科考队可以择机回收设备。队员何雪宝在向阳红03”船右舷甲板对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下达了释放指令,随后设备与底部沉块脱离,在浮球带动下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缓慢上浮。    8月19日9时30分,好消息从驾驶台传来:设备出现在船艏右侧四五百米远的海面上。此时大雨已停歇,只见远处深蓝色的海面上漂浮着几个橘红色的浮球,在涌浪中起起伏伏。   “海底都有哪些生物?”“它们吃什么?”“深海里的生物多吗?”……科考队员聚集在右舷甲板一边翘首等待,一边热烈讨论。    8月19日10时许,“向阳红03”船渐渐靠近浮球,科考队员迅速将手中的“钢爪”抛出去,轻松将其“俘获”,牵引至船艉甲板。长长的吊臂伸出去,成功将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吊起。 8月19日10时20分,设备顺利被回收。   该系统在船艉甲板20余台(套)各式各样的科考仪器中,算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配备了高清摄像机和照相机,可以完整地记录海底生物的生活状态,一览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何雪宝说。   “看,钩虾,差不多有20只。”一名队员指着设备上的诱捕筒喊道。   何雪宝打开诱捕筒,将钩虾一只一只取出来装入样品瓶。“钩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深海海洋生物,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及南北极海域。”何雪宝说,在深海海底,钩虾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对于探索深海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回收的设备,还带回了数千张原位观测照片和大量高清录像资料。在设备灯光的照射下,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逐渐显现出来:四处觅食的白色长尾鳕游过来,片刻停留后再次游进黑暗里;红色的异腕虾不停地游来游去,在荒漠一般的深海海底涂抹出一道亮丽的颜色……   “深海海底高压、黑暗、低温,却是众多海洋生物的乐园。”何雪宝说,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弥补了以往箱式取样、底栖拖网等传统调查手段的不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深海底层生物的习性、行为和种群,揭示深海大洋不为人知的生命世界。(特派记者 兰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