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清晨,东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乌云压在海面上,密集的雨点落到舷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是8月19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回收两天前布放于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但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回收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8月19日8时许,阴雨天气渐渐好转,科考队可以择机回收设备。队员何雪宝在向阳红03”船右舷甲板对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下达了释放指令,随后设备与底部沉块脱离,在浮球带动下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缓慢上浮。
8月19日9时30分,好消息从驾驶台传来:设备出现在船艏右侧四五百米远的海面上。此时大雨已停歇,只见远处深蓝色的海面上漂浮着几个橘红色的浮球,在涌浪中起起伏伏。
“海底都有哪些生物?”“它们吃什么?”“深海里的生物多吗?”……科考队员聚集在右舷甲板一边翘首等待,一边热烈讨论。
8月19日10时许,“向阳红03”船渐渐靠近浮球,科考队员迅速将手中的“钢爪”抛出去,轻松将其“俘获”,牵引至船艉甲板。长长的吊臂伸出去,成功将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吊起。 8月19日10时20分,设备顺利被回收。
该系统在船艉甲板20余台(套)各式各样的科考仪器中,算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配备了高清摄像机和照相机,可以完整地记录海底生物的生活状态,一览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何雪宝说。
“看,钩虾,差不多有20只。”一名队员指着设备上的诱捕筒喊道。
何雪宝打开诱捕筒,将钩虾一只一只取出来装入样品瓶。“钩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深海海洋生物,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及南北极海域。”何雪宝说,在深海海底,钩虾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对于探索深海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回收的设备,还带回了数千张原位观测照片和大量高清录像资料。在设备灯光的照射下,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逐渐显现出来:四处觅食的白色长尾鳕游过来,片刻停留后再次游进黑暗里;红色的异腕虾不停地游来游去,在荒漠一般的深海海底涂抹出一道亮丽的颜色……
“深海海底高压、黑暗、低温,却是众多海洋生物的乐园。”何雪宝说,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弥补了以往箱式取样、底栖拖网等传统调查手段的不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深海底层生物的习性、行为和种群,揭示深海大洋不为人知的生命世界。(特派记者 兰圣伟)